皇帝死後他的老婆妃子們,該怎麼辦?

張明忠不忘初心


古代皇帝死後,後宮佳麗三千結局如何?這讓網友操碎了心。不用擔心,炒米翻了些史料,給大家作答,以解心結。

炒米總結大致有以下幾種去處:

首先,在清朝康熙之前,最主流的去處是“殉葬”,是不是很顛覆?


古人事死如生,所以皇帝即位之後,人生中有個重大的事情不可忽略,那就是修陵。往往有的皇帝即位的時候還非常年輕,但是一邊煉丹一邊修陵,在這種矛盾中度過一生。又希望自己夢得道成仙長生不老,永享富貴;又希望把自己身後事安排得妥妥的,到了地下仍然能過和身前一樣的日子。


不要以為這種制度很早就沒了,實際一直存在到了清朝。一直到了明朝的時候,那個經歷”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才正式下令廢除了殉葬制度。但是清朝初期,由於野蠻的漁獵文明的融入,除了沉渣泛起,殉葬制度又開始局部出現。所以一直到康熙年間正式下令廢除殉葬制度,殯葬制度才作為一個慘無人道的舊制度而退出歷史舞臺。

之所以大家感覺不到殉葬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很多被殉葬的都不是歷史上的名人。最有名的被生殉的可能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了吧?君不見,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妃子墓葬?


即便最為開明的唐朝,武宗也有兩後殉葬。到了宋朝就更奇葩了,由於理學的流行,宋朝宮廷以有資格入殉為榮。明朝的時候,更是生殉成風。連朝鮮進貢來的妃子都知道,大都是花錢買來的賈人(商人)之女,目的就是怕自己的女兒被生殉了。

其次,殉葬雖然是主流,但是不是全部。因為有幾種不同的”救贖”制度。

第一種就是“母以子貴”。其實在古代,不單單母以子貴。而是生了兒子能保命。

個非常重要。那就是有子嗣的后妃,因為要”替皇帝”照顧孩子。那麼沒有子嗣的統統去下面伺候皇帝吧。


明眼人發現在提“殉葬”主流的時候,炒米唯獨沒有提到漢朝到中唐以前這個歷史時期。主要是秦朝愛”陪葬”,漢朝愛”陪陵”。這有區別嗎?區別大了,漢朝好男風,陪葬的通常是女人,而陪陵的卻是男人。劉備有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漢朝從劉邦開始,就喜歡搞功臣“陪陵”。後來發展到唐朝就成了“凌煙閣名臣”了。

但是你以為有了男人“陪陵”,有了女人生孩子作保護,那些女人就可以逃脫殉葬品的命運了嗎?所以後宮裡女人想方設法的是生兒子,只要有兒子,那就有機會活成竇漪房,活成王政君。當然也有可能活成鉤弋夫人,那簡直就是個大bug,兒子被立為儲君了,自己又年輕漂亮,結果卻是這樣的結局,鉤弋夫人應該是萬萬沒想到的。

第二種,為皇帝守陵。


這個制度其實已經非常開化了。也是從漢代開始的,這個得拜謝霍光啊。漢武帝死後,權臣霍光面對武帝留下的龐大後宮,在沒有明確的旨意之下,不知如何處理,全殺了陪葬?得罪人太多,自己沒這個魄力。於是發明了讓後宮給大行皇帝守陵的辦法。結果這個決定雖然救了很多人,但是也給霍光帶來很多詬病,你留著皇帝的女人,想幹嘛?

第三種,出家為尼。


這其實是為皇帝陵的變種。但是李世民卻把它玩出了花樣。唐朝在貞觀年間開始,有一個巨大的救贖制度,那就是已婚的女人只要出家為尼以後,再還俗就和以前的身份徹底告別了。所以李世民通過這種救贖制度,成功地把嫂子變成了老婆,但是他並不知道他的兒子會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老婆變成他的老婆。重孫會用這種方式把重重孫的老婆變成自己的老婆。

再次,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但是這個在中原王朝還是比較罕見的。

和皇位一樣,在把女人當物品的年代,女人只是財物,從匈奴的單于開始,遊牧民族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處理家庭財產的,自然包括先單于的女人。所以塞外和親的女人要經歷多大的心裡障礙啊。


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按說任務完成,上書朝廷,懇請接她回去。結果朝廷不答應,讓她“從胡”,也就是繼續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結果共同生活11年,生了兩個女兒。你以為故事到這就結束了嗎?結果復株累單于又死掉了,王昭君又上書朝廷,朝廷仍然不同意,仍然讓她”從胡”,結果這就得嫁孫子輩了,又嫁給了搜諧若鞮單于。這就算在大漢,也有失體統啊。終於,王昭君熬了兩年死了,總算解脫了。

最後,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例,那就是自己做了皇帝。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武則天,絕無僅有。


炒米視角


皇帝死了,他的嬪妃主要有以下五個處理方方式,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了。

第一種:有兒子女兒的嬪妃,這一類的妃子呢,一般是留在皇宮養老啦!亦或者是跟隨自己的諸侯王兒子去封地享福,畢竟是母憑子貴嘛!

第二種:就是釋放回家,就是因為當權者比較開明,讓那些沒有後代的嬪妃回家另外改嫁,重新生活。

第三種:就是電視劇上面比較常見的殉葬了。

第四種呢,就是為皇帝守陵。這種的話,也算是比較悲催的一種了,一般被派去守皇陵的呢,是一生都會在那裡待著了,回不來了,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羋月傳裡面的羋月,最後不是回來皇宮宮鬥了嗎?所以呢,也是不一定的啦!主要還是看朝代和當權者。

這最後一種呢,就是有點匪夷所思了,那就是,上一屆的妃子呢,由下一任的皇帝繼承,歷史上還是有不少的例子,比如楊廣就把他老爸的兩個妃子給接手了,還有著名的武則天也是唐高宗從他父親唐太宗那裡繼承來的。


亞亞與娃娃


“後宮三千佳麗”這通常形容皇帝的老婆多,而且都是美女,有多少人小時候看了歷史古裝劇之後,夢想成為皇上,想想都美。



那麼如果皇帝死後他這些老婆妃子咋不呢?

一,皇后基本上都是太子的媽,前任皇帝死後,太子登基,皇后就成了權威的太后,生活無憂,後宮稱霸,有的甚至涉及朝政。


二,有後的妃子,就是生了皇子的妃子,有的在宮中頤養天年,母憑子貴,生活無憂,有的當太妃,王太后,她的兒子可能封王啥的,其實每個朝代不一樣。

三,無子女的妃子皇帝死後要陪葬,這是最慘的,有的送往冷宮,逼瘋了,有的落髮為尼。



三,這個就是皇帝死後,漂亮的妃子們就會被登基的皇上霸佔,像隋朝楊文廣,他老爸留下的妃子就屬於他了。



牛頭馬面兩鬼


其實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很低,而且就算是皇族、外戚都不例外。都說皇宮佳麗三千,那麼皇上死了之後這三千佳麗到底要怎麼處理,估計是很多男性同胞們很是關心的問題!其實這很大一部分會看去世的皇帝的遺言。

1.下一位皇帝繼承

如果皇帝沒有特別要求的,那麼這些佳麗就會有最好的境地,就是被下一任皇帝繼承。因為後宮佳麗人數眾多,皇帝找妃子的條件也是十分的苛刻,很多的妃子可能到了皇帝死了那天都見不到皇上一面(晚上),而且皇帝找妃子大多是徵民女,很是勞民傷財。總的概括來說找妃子要求人數夠、長得漂亮、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出於這幾個原因,有些時候皇帝死後,對自己的妃子不做明確要求的就會讓下一代皇帝繼承自己的妃子。

2.守陵

其實這是一種稍好一些的方式,自漢朝開始的。所謂的守陵就是在先皇的陵墓附近建立妃子們住的宮殿,讓妃子們守著皇帝的陵墓直至老死。守陵的妃子們其實也是很痛苦,畢竟有些還是十幾歲的黃花大姑娘,要守寡到老當然受不了。所以古代也有很多因為受不了這種方式的妃子自殺或者被抓到不守婦道被處死的例子。

3.留在宮中

這種情況一般是需要妃子在先皇在世的時候比較受寵愛或者有了皇上的龍種。這兩種妃子都是在宮裡有較高的地位,正應了一句話就是母憑子貴。畢竟皇帝的兒子即使最後有一些當不上皇上,但是最差的也是一個王爺。

4.殉葬

這個是最慘的方式,如果皇上對自己的妃子們的去向很是介意的話也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妃子們一般聽到這樣的消息都會進行逃跑或者直接自殺,但是逃跑的結果大多數的時候也是會被抓回來處死。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秦始皇妃子的處理方式,秦始皇死前就下命令,所有服侍自己的宮女、太監、妃子統統殉葬,殉葬人數達到了一萬多人。正應了最是無情帝王家。

除了上述的四個大多數的妃子的處理方式外,還有幾個其他的方式,比如:當尼姑、打入冷宮等等,但都是少數。


博侃歷史


我國古代的黃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此後歷代帝王后宮佳麗三千,美女如雲。那麼在皇帝死後,對於他的老婆妃子們怎麼處置,一般有一下幾種方法:

1.留在宮中:這也是最為合理的一種,一般來說,有生育的妃子可以隨子女留在宮中,母憑子貴,或許還能當個太妃、太后,終老於深宮之中。雖地位不及以前那樣,倒也衣食無憂

2.入寺為尼:皇帝死後,未能生育的妃嬪出家也很常見,這種現象一般多見於唐朝。出家意味著粗茶淡飯、六根清淨,雖然對於後宮妃子來說心理落差較大,但至少意味著生死由命。女皇武則天就出過家,只是後來又東山再起。

3.陪葬:陪葬是最為殘忍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是沒有兒女的妃子要被拖去陪葬。以至於有些妃子剛入宮時年齡很小,結果年紀輕輕就死於非命。


倩仔的歷史茶館


皇帝,在古代是至尊無上的。一國的國君。統領全國。自古以來,我們認為皇帝是最為羨慕的,想殺誰就殺誰,而且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這就有問題了,皇帝死了,他的嬪妃該怎麼辦呢!



後宮妃嬪,也是分為好幾種。

第一,皇后。等皇帝死後,皇后就會成為皇太后,即使不是自己兒子繼承皇位,那也要尊封這位嫡母為母后皇太后。

第二,有皇子的妃嬪。如果皇子繼承皇位,自己可以榮升皇太后,與皇后一樣,都尊封為皇太后。如果皇子沒有繼承皇位,那就跟著皇子分府而住。



第三,沒有生育子女的,也會找一個大院,讓這些妃嬪居住。唐朝,沒有生育的妃嬪去感業寺,明朝初年,則直接殉葬。清朝,則都哭住在壽康宮等地。因為不再是後宮的主人,所以他們只能做做針線活,養活自己。日子也是挺苦的。


蟶子歷史


天子貴為九五之尊,掌管著全國統統,全國之物能夠說都是天子的,包含美男也是,天子如果看上了哪家女人,哪家女人就要入宮為妃,因而,天子的後宮美男十分的多,以至有了後宮三千美人之說。那末,天子假如死了,這些妃嬪要怎樣處理?嫁進來?NO,NO,NO你想多了,天子身後妃嬪不過就是上面那些終局。 1.陪葬 這類風俗是十分狠毒的,封建社會才有的惡俗,從始皇開端一直流傳到清代,聽說秦始皇身後陪葬的人數高達1萬多人,這此中就有他的妃嬪們。但欣喜的是漢代幾乎沒有妃嬪陪葬,從這點能夠看出來漢代的教誨仍是很好的。 2.落髮 天子身後,后妃落髮為尼的景象大部分出如今唐代,身份卑微的妃子在天子身後就要去落髮,比如說武則天,李世民身後武則天也當過一段尼姑,只不過李世民的兒子做了對不起他的事又把武則天召回去了。 3.新皇承繼 天子身後權利最大的固然就是新上任的天子,這時候新皇那裡還管甚麼倫理,年老漂亮的妃子間接就被霸佔了,比如說隋煬帝楊廣,他老爸身後,不是有許多妃子被他給拱了麼。 4.守陵 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天子身後,有的妃子就需求一生守陵,而不是受那末幾天孝。 5.放在宮中 有的能夠憑仗後代榮升太后啥的,沒有後代的就只能留在後宮頤養天年,固然是孤單孤單,可是至多衣食無憂。 假如你喜好小編的文章,能夠點擊上方的存眷,小編天天全都更新一些史書奇聞和各人一同分享哦!以為文章不錯,動動手指轉發進來,和好友一同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看累了吧,看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小舅舅只比我大十歲 小舅舅只比我大十歲,小時候能吃上水果糖感覺很幸福了。 那天在外婆家,我剛把糖丟到嘴裡,小舅和我講話,一不小心糖吞下去了。我和小舅講糖被我整吞了,他大驚失色的說,完了,你明天就要死了。我一聽,眼淚汪汪的搬個小板凳在門口等死,誰勸都不聽。晚上大舅回來,看我滿臉憂鬱的在門口,一問,勃然大怒,硬塞了個糖給小舅吞了,讓他陪我等死……

獲取更多史料秘聞,請關注小貓,喵喵。。。


貓眼瞄世界


黃帝死後妃子分給光棍,分給小編你,你左右前後全是皇妃,兩天你就騎驢歸西,,這種事問得太沒味


旭日東昇246055967


皇帝死後,也是要看什麼時代,有的妃子沒有生育的殉葬,有生育的可能留下來留在後宮,養育王子,也有的納入後宮,成為新皇帝的妃子。


賣房子的黃仙鬙


清代皇帝去世後,他的后妃們是不能居住在東西六宮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他們修建的宮殿群,其中主要建築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其中,慈寧宮為皇太后的正宮,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這裡的興盛時期,因為當時著名的孝莊文皇后、孝聖憲皇后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而且當時的順治、康熙、乾隆幾位皇帝都非常孝順,經常在這裡舉行慶壽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後,隨著清政府走向腐敗,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這也使得慈寧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清代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皇太后的例銀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的例錢有時少的可憐,他們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閨房中練就的刺繡功夫賺些錢來貼補。清代的皇宮中專門有10餘個老太監,他們負責給太后、太妃們表演評書,為他們解悶,同時宮中還有一個按摩處,他們的一個主要職責就是伺候太后、太妃,上了年紀的人難免有個腰痠腿痛,落枕,這時就由按摩處派人為太妃們按摩,治療。為了消磨老人們的時光,慈寧宮周圍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運悽慘的宮人們又一個精神的寄託。對於歷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準,以為朱元璋是后妃宮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復燃的始作俑者。回頭又看了一些資料,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恰當。皇帝的宮女和后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認為的要複雜而嚴重的多。下面的材料,主要來自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的社會和家庭結構》一書中關於后妃宮女活人殉葬的一節。讓我們看看歷史上專職帝王殘酷到了什麼程度,讓我們看看我們所自豪的專制皇權、專制皇帝們的真實面目。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豔妾都送到墳墓中去。周朝那個烽火戲諸侯丟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餘屍體,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餘全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應該說都是從死殉葬的后妃宮女。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死後“從死者77人”(《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死的時候,二世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史記秦始皇本紀》)。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沒有生育的大概也在萬人。漢朝照樣以後宮妻妾殉死。“武帝時,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充後宮,及棄天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漢書》卷72)。《漢書》是漢代當朝人寫的歷史,對於武帝的殘忍行為的記錄,當為真實。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還說,兩漢、六朝、隋唐、宋遼金等朝,相繼以後宮活人為專制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時,靈柩經過之處,所遇之人也“盡殺之”,“諸將負成吉思汗柩歸蒙古,秘其喪,在道,遇人盡殺之”(馮承鈞《成吉思汗傳》)。成吉思汗戰死後靈柩歸葬,途經萬里之遙,所遇人都殺死,那數字之大,難以估量。成吉思汗還用美女駿馬殉葬:“殺40名貴族美女及大汗之駿馬以為殉”(何建民《中國殉葬史》).。“蒙古大汗時,殺最良之馬以供大汗來世之用,蒙兀沒時,送葬之途次,遇人盡殺之,其數在2萬人以上”(《馬可波羅記》)蒙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的做法,就是秉承了天之驕子的祖宗爺爺的家傳。朱明皇朝建立後,從首任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後60年,均以後宮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後,新皇帝就會給這些死去的宮女追贈一些頭銜,表彰她們的行為,並下發一道通知:“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明史》113卷)《明史》(113卷)說,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朝天女戶”。這段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時以活人宮女殉葬,他們的父兄因此受到優恤和恩眷。《明史》(113卷)還說,“歷成祖,仁、宣,亦皆用殉”。在明朝,不但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兒孫們,即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明史》(113卷)還記載說:“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雖然皇帝的表彰決定說后妃的從死是“委身蹈義”,事實上絕不是這樣。明成祖朱棣生前有妃子朝鮮美女韓氏,朱棣死時後宮美女數十人殉葬,韓氏在被要求殉葬的名單上。那麼,我們看看朝鮮的史料是如何記載韓氏的殉葬過程的:“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李朝實錄》)以上歷史記載中的金黑,是韓氏的乳母,當初隨年幼的韓氏從朝鮮而來。據明人王世楨《*山堂別集》記載,韓氏來華至多十二三歲,殉葬的時候也就二十二三歲。韓氏死後金黑又在中國生活了二三十年,後來回國,上面的記載,就是她回國後的回憶。結束明朝活人殉葬歷史的是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死的時候,強迫從死的妃子“哭聲震殿閣”的場面強烈刺激了這位當初才是9歲的孩子朱祁鎮,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的夢魘。他即位後的13歲那年,他的哥哥周王朱有燉死了,明英宗寫信給另一個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讓活人殉葬。但是,朱有燉的妃子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王世楨《*山堂別集》也記錄了此事。明英宗貴為皇帝,甚至也沒有能夠阻止自己的哥哥將大量活人殉葬的做法。他雖然不能禁止他的哥哥,但他自己還是親自立遺囑禁絕了自己身後活人殉葬的事。他的遺囑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英宗“從我做起”,果斷出廢止了活人殉葬的祖制。在我看來,明英宗,才是明朝一個真正值得記住的皇帝。但是,活人殉葬仍然是禁而難絕。王世楨在他的筆記中還舉了幾個此後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遼王上書皇帝,說他的兒子死了,希望讓兒子的妻妾殉葬,明憲宗大加教訓,並且讓人把遼王兒子的妻妾送到皇宮保護起來,此事沒有批准。但是成化22年,寧河王死後,他的幾個夫人還是被要求殉葬,明憲宗以為烈婦自願從死,還給予旌表,授予榮譽稱號。到了清朝,起初仍然是用活人殉葬的,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30多人。她們的棺柩跟隨在順治帝棺柩的後面一同出殯,場面蔚為壯觀。到了康熙時期,擬議中準備讓40名宮女殉葬。但由於康熙帝對於活人殉葬深惡痛絕,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說,中國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殘酷野蠻的習慣,到了公元17世紀才真正結束。有看守帝陵的.如班婕妤.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有移居別宮的.如李選侍明光宗朱常洛死後,其寵妃李選侍還賴在乾清宮,看架式既想當皇太后,又想“垂簾”。嗣皇帝朱由校只好繼續住皇太子寢宮慈慶宮。大臣們早就瞧李選侍不地道,豈容“鳩佔鵲巢”?百官紛紛上疏,奏請李選侍讓窩兒。朱由校含含糊糊,下不了手。李選侍挺橫,不理那個碴兒。雙方對峙了好長時間。李選侍資歷太淺,群眾基礎太差,連鄭貴妃和魏忠賢都不幫腔,躲得遠遠的看熱鬧。“一拳難擋十手。”李選侍終於頂不住了,灰溜溜地搬到“東六宮”東邊建在一片“野地”裡的噦鸞宮去了。這件事兒,後來被人稱作“移宮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