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喜歡以前的那種小人書,為什麼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銷售呢?

andykang


缺乏創新,固守傳統,導致小人書失去市場。

管理者有一種傳統的思想,書籍是為了教育,不是為了娛樂,不是為了消遣、不是為了視覺衝擊審美,是要教育讀書者成為賢人、聖人。消費市的教育心理學沒有跟進。

早期的白描,簡浩,清晰,有力,美感十足,後期因為小人書非常賺錢,導致了家出版社紛紛開動印刷機器大幹快上,連農業社、林業社、水利社也不客氣,不顧及專業分工以及自身短板,拼命搶灘連環畫市場,由此導致大量題材撞車、一些作者見利忘義拼命“注水”,畫功基礎差,創新差,釀成大批“跑馬書”荒唐入市,一夜之間讀者厭倦,新華書店退貨,最終多米諾效應顯現,一個龐大的巨人轟然之間倒在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前夜。

反觀國外的一些漫畫,已經開始利用電影手法,分格畫,鏡頭切換,等手法,接近神精病的畫質,注意消遣娛樂,吸引了大量的愛好者,


福州禪武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思考過,後來想通了,覺得自己的想法太過天真幼稚。

喜歡小人書的人,無非是經歷過那個年代而且容易傷感懷舊的50後60後70後其中的部分人,這類群體終究為少數。再者現在的印刷技術都應用高科技,反之再想出版過去的小人書,從繪畫文字紙張哪一樣都是不可能的,畢竟印不出當年小人書的那種味道。市面上也不是沒有再印的小人書,還有複印當年小人書的版本,銷售的情況應該極差,前景更不樂觀。

也難怪,現在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尤其年輕人和孩子們對小人書不屑於眼,更不感興趣,沒有了購買力,得不到經濟利益,何來印製商和銷售商。

我以為這樣也罷,存世量越來越少的當年小人書,作為文物和收藏品更好更有價值,擁有不如懷念啊……


老夥計610322



答:的確,我小時候也是非常痴迷小人書的。

我家裡收藏的小人書林林總總有好幾百本,以古典名著改編本為主,《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之外,還有《說唐》、《楊家將》、《呼家將》、《薛家將》、《說岳全傳》、《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聊齋系列》、《飛龍傳》、《明英烈》等等。

不得不承認,就因為痴迷這些書,我和古典文學、文學、史學以及繪畫、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天提起這些書,以及繪製這些書的畫家,如陳光鎰、劉繼卣、劉旦宅、戴敦邦、羅希賢、汪玉山、朱光玉、徐有剛、徐有武、施大畏、施其畏等等名家,真是如數家珍,感慨萬千。

在當時的那個背景下,喜愛和痴迷小人書的人,是個龐大的群體,既有象我這樣的萬千兒童,也同樣有萬千成年人以及老年人。

可以說,那時候人們對小人書的瘋狂追捧,已經到了鬧出命案的程度。

我說的是真事。

我在鎮上的一個小學讀書。某天下午放學,經過一理髮店,看到店門前密密麻麻地站滿了人,說是兩人打架,其中一個把另一個給捅死了。死的人已經被抬走,殺人的人也已經被公安帶走,地上有一灘已經凝固了的黑血,我注意到,混在黑血和汙泥裡,有一本被撕碎了的小人書。

聽人們的議論,就是這本小人書,引發了不該發生的悲劇。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來理髮店等候理髮的顧客中,有人帶了本小人書,為了打發無聊時光,一頁頁地翻看,引得大家都圍著一起看。本來說好這人去理髮了,就輪到另一人看。但事到臨頭,橫插入了一個第三者,這個第三者剛剛跨入店門,看見那個看書的人要去理髮了,不由分說,率先搶過了小人書。那一個已經等久了,當然急了,劈手去搶。在爭搶過程中,兩人誰也不服誰,火氣引爆,矛盾升級,於是拳腳相向,當街鬥毆,最後動刀子以命相搏。旁觀者誰也不敢近身,也就勸解不開,終於釀成大禍。

雖說兩人落此下場,罪並不在小人書,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小人書在當時所具備的巨大魔力。

那麼,具備如此巨大魔力的小人書,現在的出版社為什麼不再大量出版和銷售呢?

道理很簡單:市場調節經濟,一切以市場為指揮棒,市場需要,出版社就肯定會大量出版和銷售。

現在的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銷售,那就說明市場在這方面已經萎縮,人們已經不需要了。

人們為什麼不需要了呢?

想想看,小人書大火的時候,人們精神層面的消費單一,所需消費品貧乏。小人書又圖文並茂,篇幅短、文字簡潔,從而就不可避免地得到人們的青睞和追捧。

而當八十年代末期,電視機開始在普通老百姓家庭普及,人們在精神享受上的選擇面漸漸增多,小人書就開始面臨冷落的命運了。

實際上,在我的印象中,當《霍元甲》、《射鵰英雄傳》等電視連續劇熱播,市面上出現了那種由影視劇照影印而不再是手繪版的小人書時,我就已經感覺到小人書走向式微了。

當手機、電腦等等現代器材已經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無法分離,即小人書註定是昨日黃花,凋零而不可挽回。


覃仕勇說史


物以稀為貴!

這是物以稀為貴帶來的。你所說的大家都喜歡那種小人書,你覺得為什麼都喜歡呢?正是因為小人書退出了市場,越來越看不到了,因此才獲得大家的喜歡。


你言中所說的喜歡是一群收藏愛好者口中的喜歡,而市場需求決定出版社的印刷量,沒有一個出版社為了收藏的需要去印刷出版的,如果出於此目的,收藏就失去意義了,那麼收藏愛好者也就沒必要收藏了!


另外一個就是,小人書的讀者為孩子們,而更新換代的小人書市場上非常多,那個時代的小人書並不是現在孩子們喜歡看到的讀物,如果大量投放市場,銷量一定不會好的,因此沒有一家出版社去做這種虧本買賣的!

道理非常簡單,希望你能理解!我是永生有話說,歡迎關注我!


邯山文化


小人書承載了六零七零後太多的期望,那時候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更沒手機,小人書給了他們許多夢想與憧憬,是他們業餘生活的良師益友。

重慶的宗慶後做教科書買賣,他發現學生們課外求知若渴,於是請專家編輯出版了七毛錢叢書系列,由於價廉物美深受廣大學生喜愛,一下子就賺了幾千萬。

現在沒有大量印刷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沒有需求市場了,人們用電腦手機太方便了!網上賣的小人書都是成套的,單本賣的不多,價錢高了沒人要,價錢低了連排版錢都不夠。這就是互聯網的通病,越多越便宜,但是你要想個性的東西,像印書排版出自傳這樣的事,沒有最低起印數還真玩不轉!我身邊有很多老朋友自己出錢印發自傳,圓自己一個夢!

電腦排版、3D打印越來越盛行,相信很快你只要想要,網上就會有你要的東西呈現給你!



黃蜂二師兄


我們家就有不少小人書。可以說,在以前,小人書是很多人都喜歡的讀物。尤其是名著的小人書,更是讓人感覺愛不釋手。

由於名著原著大都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加上有些糟粕的內容存在,所以,有時,並不完全適合某些人群去閱讀。而小人書的出現恰好讓那些讀不懂名著的人又大體上了解了名著,可謂是相當不錯的一種選擇(答題所配的圖為《水滸傳》的全套小人書)。甚至央視拍“四大名著”時,有的導演就在看“四大名著”的小人書,可見,小人書到底多麼吸引人。

不過,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小人書逐漸衰落,甚至現在,連書店幾乎都沒有賣小人書的了,只有收藏品市場還能看到。是什麼導致小人書到了這個地步呢?

首先,我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過去,通信不發達,甚至有的家庭連電視都沒有,那麼,讀書必然成為了人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而小人書這種圖配文字的書籍更是讓那個年代的人“愛不釋手”。不過,現在,人們娛樂的形式多樣,打遊戲,看電視劇,看娛樂節目,看網絡小說等娛樂形式幾乎擠佔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娛樂空間,所以,看小人書的人越來越少。消費者少了,那麼就沒有什麼必要出版這類小人書了,慢慢地,小人書就淡出了市場。

其次,那個年代的小人書的畫是不同的畫家嘔心瀝血的心血之作,凝聚了畫家的心思。可以說,畫一本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一套小人書,需要好幾個畫家,經常長時間才能完成。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誰能等那麼長時間?如果時間短的話,畫出來的話還值得看麼?這就好比拍電視劇,拍一部電視劇用了好幾年,拍出了經典。現在拍電視劇幾個月就拍下來了,結果,拍的是什麼?同樣的道理。

最後,要說的就是由於小人書慢慢不受市場歡迎了,所以,畫家的稿費也少了,出版社也不願意出了,所以,小人書衰落是必然。

所以,未來,我們只能在收藏品市場看到小人書了。


大連的雜家


這裡的大家明顯是誇大其詞了,其實就是極少部分人而已。我是70後,自己收藏的小人書早就前幾年在孔網上賣掉了,絕大部分不值錢,原價幾毛賣到幾元而已。除了一套《李自成》成套的賣了幾百塊錢。當年我們的娛樂方式和內容都少,所以小人書是最難忘的娛樂之一。今天紙質媒體都將逐步退出人們的生活,更別說小人書了。除了極少數有收藏價值經濟價值的版本,絕大多數小人書只能是承載著你的回憶而已。就如郵票市場一樣、除了珍稀的郵票,其他就只能是你個人的愛好和回憶。很遺憾,收藏市場只能由市場說了算。時代不因少數的人回憶和遺憾,便停下腳步不前進。90年代那些插卡的遊戲機都成了往事,極少數人的收藏和回憶只能滿足個人的愛好而已。


江南泉藏


您說的這種“小人書”(1927年,上海世界書局的《連環圖畫三國志》,首次使用了“小人書”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名字叫“連環畫”。不再大量出版的原因簡單說,就是今天的網絡傳播條件下,人們文化生活的選擇對象更多,不必只看連環畫。出版社是企業,銷路不好自然不能大量出版和銷售。

先簡單說說“連環畫”的前身。

一般認為,古代凡是使用2幅以上的畫面講述一件事情的,都可以算作連環畫的老祖宗。例子很多,比如漢代的“武梁祠石室壁畫”、馬王堆出土帛畫、“南宮雲臺的中興二十八將畫像”、白馬寺“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圖”。

六朝時期,顧愷之的作品《洛神賦卷》《女史箴圖》也可以算進來。

唐代的敦煌壁畫,是“連環畫”的寶庫。有代表性的,是“釋迦摩尼本生”“法華經變”“悉達太子本生”等故事畫。

宋代,代表性的有《唐鳳圖》《耕織圖》《列女傳》《全像平話五種》。此時雕版印刷術非常繁榮,促進了連環畫的發展。

明代,《飛燕外傳圖》《會真記圖》《孔子聖蹟圖》等圖畫,連環畫的特徵更為明顯。《武王伐紂》《三國志傳》《評題音釋西廂記》《水滸全圖》帶有大量插圖,而萬曆年間的《中山狼圖》,完全就是故事連環畫。

清末,西方的現代印刷術傳入中國,連環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石印印刷技術比之前的任何一種印刷方式都能更真切地複製繪畫,以四大名著為題材的各種連環畫作品大量湧現。

  • l 我國第一部石印的連環畫,當為朱芝軒繪製的《三國志》,1899年有文益書局出版。前些年還有出版社重印的:

  • l 1932年,這個市場空前繁榮,投入這個產業的人員越來越多,僅編繪人員就有繪人物、繪背景、繕文字等精細分工。比如朱潤齋、周雲舫、沈曼雲、趙宏本等,都是名震一時的大家。

  • l 建國後直到1966年,連環畫繼續繁榮。連環畫的出版、發行等組織收歸國有後,紛紛成立了各種專門的出版機構,比如大眾畫報社、東北畫報社;刊物則有《連環畫報》《美術》《工農畫報》《山西畫報》;出版社,以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最為著名;在上海,則成立了“連聯書店”專門負責發行。大量紅色連環畫出版發行。

  • l 文革中,毫無疑問這個產業的方方面面都收到了巨大影響,不過紅色題材還是比較繁榮。比如1975年到1976年,全國每年出版500多種,兩億多冊。

  • l 文革後,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很大。連環畫這種通俗的形式很受歡迎,此時到改開初期,可稱為鼎盛時期(比如《楊家將》重印15次,《林海雪原》重印20多次,《三國演義》則更多)。一大批老畫家寶刀不老,比如趙宏本、賀友直、華三川、顧炳鑫、戴敦邦、劉旦宅、王亦秋、王弘力等。

  • l 1986年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方面市場飽和,一方面有的出版單位粗製濫造,市場不認可。當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經濟條件越來越來好,傳播方式越來越多,人們文化生活的選擇多了。

可以說,連環畫是隨著出版印刷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但更為動感的動漫、電影等技術出現,特別是在網絡平臺下容易傳播之後,人們會更傾向於新的表達形勢。但是——異曲同工的鄰國漫畫可是一直比較興盛,新的傳播條件還為其發展加分,您認為是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交流。


八磚學士


本來連環畫還是有希望保持生命力的。連環畫又是如下:

一是敘事簡潔,保證了每幅畫可以精雕細琢,值得廣大美術愛好者收藏。

二是故事精煉,能將大故事歸納,易於理解,方便給小孩子看。

三是雖然不及漫畫細緻生動,但相比純文字書籍,圖文並茂無疑增加閱讀性。

可惜三大缺點導致其崩盤。

一是如今有實力的畫家不屑於畫連環畫,美院出來的人更喜歡從事設計行業,或者投富人之好,畫一些掛牆的裝飾畫,所以即便連環畫行業還在,質量也一般。不妨去看看雷德祖,尤勁東的作品,那才叫精品。

二是故事類圖書受到的限制太大,照文化部的標準,龍珠,灌籃高手,柯南這樣的作品是不被同意出版的。這導致不會有人才輕易從事這個行業。這同樣也是國產漫畫的問題所在。

三是易於盜版。一本書純文字的幾百頁,也不過幾十元,而從勞動量來算,上百頁的連環畫會貴一倍,但盜版無視這些,只按墨水算成本,有些甚至直接電子版。


青島插圖畫家


這是一個時代期間裡的人對當時某事物的癖愛。現代的人是體會不到那種感覺的。

現在為什麼不大量出版和銷售那種小人書?

因為喜歡小人書的閱者多是上世紀50、60、70年代的人,那些年代的國家當時很窮,吃穿都成問題,娛樂方面更是簡陋,玩自編遊戲、看戶外免費電影、能每天有肉有糖吃就覺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而今,人們溫飽解決了,有自己的車、酒局K歌包房麻將、電腦手機瞧遍天下事。誰還會留意這節奏慢、費時間、不夠生動的廉價小畫書,所以是不敢小人書大量出版,觀者甚少,銷售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