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版社很少出版連環畫呢?

1134993006平淡生活


首先要知道連環畫存在原因是什麼?

連環畫存在的主要原因還是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為了讓人能快速的接觸到文化信息並起的宣傳教育的作用,出版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連環畫是很好很快捷的方式。或者說可以與現在的兒童及小學生來對比,兒童以及小學生的文化水平、欣賞水平不高,所以他們看的最多的書是圖冊類的圖書,漫畫也是兒童看的最多;而到中學生時代以及大學時代,甚至成年人,都不願意再看單純的圖冊類的圖書,而是願意接受包含更豐富內容的圖書。

所以說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就不再看連環畫。連環畫是時代的產物,不可否認它的歷史功績,但是如果現代人仍喜歡看連環畫,就像成年人喜歡看兒童讀物一樣。看了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不能總停留在兒童時代。

現代人喜歡連環畫,更多的是為了追憶那一段逝去的兒童時光,以有其中包含的收藏意義。如果想從中學到什麼高深的知識,那就走錯方向了。


傳藝樓


現在出版連環畫的出版社數量跟八十年代初期比確實差遠了。但是跟九十年代比起來,現在已經有很大的增長了。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似乎只有人美和上美在堅持出版連環畫,其他出版社都消失匿跡了。但是自從2001年以來,隨著上美出版社再版連環畫在市場上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和市場的認同,很多出版社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據我所知應該是一些個人在專門搞這些新版連環畫的創作,出版社只是一個平臺而已,需要它提供書號)。據我所知的有四川美術出版社、天津美術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等又出版了《八仙全傳》、《東周列國故事系列》、《殘唐演義系列》、《新版水滸傳》等等。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書出版。只是不走新華書店而已。我這些年也買了幾百本了。現在書出的太多,我都招架不住了。圖片我就不發了,頭條號裡有很多朋友發的也有一些最近幾年新出版的連環畫。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謝謝!


經典懷舊影視


我是雪中風車,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應當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連環畫這種市場上的供需關係衰弱了,那麼出版社也就沒有必要大量出版連環畫了。


連環畫生產的興盛年代應當主要體現在1956年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革之後。那時社會上書畫市場出現了斷崖式的坍塌,既不允許私人自由的在市場上進行買賣,書畫也變得不值錢了。而書畫的作者則被統一安排到國有制的出版社工作,包括許多著名的畫家或者是漫畫家,都成了國有體制下的職工。開始的報酬是按糧食算,後來變成了掙工資。而應當時的政治宣傳和市場的需求,連環畫的出版發行成為文化方面主要的工作之一。

特別是六七十年代,連環畫的出版發行達到了空前的鼎盛階段。每個人的家裡頭至少能有十幾本連環畫。價格也相對便宜,貴的兩角錢便宜的一角多錢,甚至還有五分一本的。

那時候的孩子幾歲就開始看連環畫,即使不識字也感覺畫面生動有趣。而到了80年代連環畫的出版發行也走到了盡頭。這也是社會發展之必然。



至於現在為什麼在沒有新創作的連環畫,原因很簡單?用一位字畫鑑定專家的話來說:你讓一個大師級的畫家了去創作連環畫,你得給人家多少版稅?人家一副畫就賣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雪中風車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其特有的文化形態。就象唐詩,宋詞,元曲。這三種文化的繁盛和當時的社會狀態,意識結構都有莫大的關聯。而小人書連環畫在中國六,七十年代的興起也和當時的社會結構有著很大的關聯。

讓我們先回想一下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狀況。

當時國家國力還很貧窮,社會生產資料匱乏,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中國的文藝事業基本陷於停頓之中,這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得不到精神上的養料,這對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是不利的,必須要發展一種文藝形式來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小人書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首先小人書製作簡單,印刷方便,只要有幾個三流畫家就可以完成。(當然,在中國的小人書發展史上,確實湧現出了不少畫工精湛,手法細膩的作品,而這一點也成為了眼下收藏小人書是否值錢的標準。)從製作到發行,都可以用較短的時間來完成。至於提材,更是俯拾即是,從歷史中隨便找上個故事就可以成書了。至於在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印刷技術增強,開始出現了將電影畫面一幀幀的印刷成小人書的形式,這種可以被稱為“無聲靜止的電影”傳播形式,令很多偏遠山區的人們都看到了“電影”。


從後來的實踐中來看,小人書的這種文化形式確實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在這一點上來說,小人書功不可沒,它確實大大的豐富了那個年代咱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至今我還記得在1985年左右的時候,為了能看到鄰居家的小人書,把家裡捨不得吃的饅頭送給鄰家小孩,以換取來看小人書,這種後果很嚴重,結果捱了家裡父親的一頓胖揍。這頓胖揍讓我一輩子都記得那本小人書的名字《楊家將》。

至於今天為什麼小人書的這種文化形式消失不見了,這也和當今的社會組成結構有關。今天的中國,國力己經強大了很多,己經能從更高等的文化形式來滿足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如電腦,智能手機,有聲圖畫等等,這就導致小人書的走向沒落是必然的選擇。


李晉263


連環畫誕生的年代,精神食糧極度匱乏,不像現在互聯網興起,什麼好玩的都能找到。插圖配文字無疑是,增進知識,消磨時光的最好選擇。五六十年代,不識字的人太多了,出色的畫工,環環緊扣的故事情節。那個年代識字的和不識字的都喜歡蘸著口水津津有味的看著。田間地頭幾個愛好者湊在一起,聊天也偶爾和連環畫有關。或者讀書的學生,書包裡也都藏有幾本,上課偷偷的看的也有。便宜點的八分錢,貴一點的兩三毛錢。完全成了課外書的不二選擇。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慢慢變好了,精神食糧也越來越豐富,老一輩的連環畫作者,年級也大了。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新一代的人都活躍在網上,接收的新鮮事物也多,這種完全靜態的東西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看的人少了,出版社出版的沒有市場,也就談不上賴以生存的利潤了。種種原因這就造成了連環畫沒落了。現在知道連環畫的大都是八零和七零後,也有六零後,五零後都已經是步入古稀的老人了。九零後和零零後有的看都沒看過。


方向—異軍突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電視平板手機這些智能化設備的普及分析現在的孩子不愛看連環畫,從而導致連環畫出版少了,是一個原因。但是我不是小孩子,卻也喜歡看連環畫,我相信有許多成年人也和我一樣。問題是現在出版連環畫出現兩個分類,要嘛畫得不堪入目,要嘛幾乎是天價,一套楊家將前傳夠買一套金庸全集。這樣的結果就是懶得買和買不起。畫得不堪入目的,我就不說了。畫得好一些的天價連環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謂畫得好,是和那些畫得不堪入目的比得出來的結論。拿這些和老三國,人美楊家將,孔雀東南飛,那些老連環畫比,比得了嗎?當年創作連環畫的老藝術家們,有一種為藝術創作的情懷,出的是精品,甚至是藝術品。書價便宜,易於普及。現在的動輒珍藏本,出版的書把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增值都一次性收了。連環畫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這是個浮躁的社會,沒辦法了。


井底之蛙122


連環畫是60年代文化的象徵,當時文化市場空間相對狹窄,傳播空間小,小人出成了大人小孩的寵品。圖書館內也很少有大批圖書去閱讀,文化市場饋乏。像我們小時候去新華書店去買書,很少有四大名著這樣的書籍,當時還有一些書不讓出版,也看不到。經濟狀況也不行買不起書,大都去借別人的書去看。小人書就應市場而生,好看,圖文並茂,一個故事一本書,而且容易攜帶。那時上課時都偷看。老師經常沒收好多畫本。其實老師們也看呢。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網絡的普及,人們文化空間大了,想看什麼隨時都能看,什麼東西都看得到。出版社也不可能再出連環畫冊去適應市場。這些逐漸被人們收藏,變成了回憶。


一切隨緣183105920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1.現代傳媒方式的發展和轉型太多,讀者的閱讀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讀者群分化嚴重。2.再就是傳統紙媒市場嚴重萎縮,如果出版連環畫無法預期經濟效益。3.最重要的一點,現在能畫連環畫的畫家鳳毛麟角。那些動不動就大型創作,某某工程,某某意識,新什麼,傳統什麼的畫家,能好好的畫連環畫的幾乎沒有。4.美術高校課程設置裡面,幾乎沒有連環畫課。老師學生畫畫靠照片,速寫能力和創作能力大大缺失。5.創作不深入生活,作品嚴重不接地氣,寫實造型能力嚴重欠缺,就算拼命畫出來的東西,專家不認可,老百姓看不懂,沒有受眾群體。


掌門人22595733



zhangjun230701641


同意大多數人的看法,是社會進步造成了連環畫的衰落。因社會進步發展還造成很多曾經依賴的東西衰落或消失,如:傳呼機,自行車,煤球爐……。甚至有人預測,由於數碼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後繪畫藝術也可能消失。現在街頭上的廣告幾乎沒有人工繪製,大都是電腦製作;畫油畫的還堅持寫生的很少了,拿數碼相機拍成的彩照比照著畫就成了一些畫家的創作模式;因為數碼技術的發展,一個沒任何專業訓練的人利用手機中的軟件就能搞出有些擋次的作品,所以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因社會進步都可能消失,誰能攔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