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明代共有幾次大移民?

景安齋


明初開國時,國民經濟殘破到渣,人口損失尤其慘重,揚州這樣曾經繁華無比的大城市,竟都慘到只剩十來戶人家。鄭州知府蘇琦叫苦說,明初的人口蕭條,已到了“耕桑之地變為草莽”的地步。對這舉國勞動力稀少的慘況,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終於使出了國家建設“大招”:移民!

自此以後,歷經明朝洪武至永樂幾代帝王,遷移人口高達百萬的“洪武大移民”開始了。在這場規模空前的人口遷徙裡,元末明初戰亂較少,人口相對密集的山西地區,更成了移民的重點地區,四十六年的時間裡,發生在山西的“大移民”活動,僅大規模的,就有十次之多。

以《明實錄》記載,僅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轟轟烈烈的移民活動,就在山西折騰了至少七次。先是洪武九年時,明王朝將山西百姓遷往鳳陽屯田,然後洪武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明王朝三次大規模遷移山西澤州潞州的無地農民,安排到北平真定臨清歸德等地種田,等於是中原各省,全有山西人遷移的身影。然後洪武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明王朝還兩次遷移山西百姓,安排到塞北築城防禦。

待到朱棣打贏三年靖難之役,順風順水進京稱帝,變身為永樂大帝后,移民這樁大折騰,他也立刻再接再厲。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他就一口氣把山西太原平陽的大批人口,盡數遷移到自己的老窩北平地區,用以鞏固邊防。到了第二年春天,明成祖又從山西移民萬戶,充實到北京周邊地區。永樂十四年(1416),

包括山西在內的北方各省數萬百姓,又被充實到保安州地區。

些時間地點數次,看上去一筆帶過,但簡單記錄背後,卻是無數家庭的分別,動輒數萬人的離鄉背井,歷經漫漫的遷移之路,然後再陌生的新土地上安家生根,開出鬱鬱蔥蔥的良田,和炊煙繞繞的新家園。建
立在廢墟上的大明王朝,就是在這一系列艱難的遷徙裡,默默開始了國家復興之路。

也正因如此艱難,所以比起之前漢唐各王朝的移民遷移來,明王朝的“移民條件”,也是十分優厚。移民的路上,每天的路費吃住,都是官府負責,每一戶移民家庭來到新土地上,都要免除三年賦稅,還要發放稻種耕牛。但縱是如此優厚,絕大多數的農民,也不願離開家園。艱難的遷移,幾乎都是在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比如河南南極縣出土的明代移民碑上,就記錄了當地雙蘭屯裡,一百一十戶移民的情況:里長下面有十個甲首,以嚴格的裡甲制度,管理離鄉背井的移民們。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明初開國時,會採取空前殘酷的反貪措施,對待貪汙腐敗,嚴厲到扒皮塞草的零容忍程度。因為如此規模的移民,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對於封建王朝就是巨大考驗,
每一場移民活動就是火藥桶,一旦官員貪酷害民,立刻會引發劇烈的反抗,動亂的局面就是分分鐘到來。以此意義說,明初這場大移民,也見證了新建的明王朝,廉潔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

也正是在這樣高效的運作下,更有賴於百萬移民痛苦的犧牲與艱難的勞動,開國窮困無比的明王朝,農業生產開始了高速復甦。《明實錄》裡記載,洪武二十五年時,垂暮的明太祖朱元璋,看過了彰德地區的山西移民們是年農業大豐收的奏報,這位性情冷峻的帝王當場“甚喜”高呼:“如此十年吾之貧者少矣!”近乎殘酷的移民決定背後,是他一生執念的治國理想。

而此時的明王朝,耕地面積已達到空前的八百四十九萬頃,歲糧三千二百七十八萬石,相當於宋元年間一倍多;鐵產量突破九千噸,相當於同時代全歐洲總和;棉花茶葉產量三百六十五萬斤,宋元時權貴官宦才穿得上的棉布衣服,都已走進尋常百姓家。開國一片廢墟爛攤的國家,此時已是“宇內富庶”的洪武盛世。無可爭議的國家崛起輝煌,也來自上百萬移民們,汗珠子摔八瓣的辛苦勞動。

甚至直到今天,中原各省村莊留存的資料裡,也同樣可以尋得當年移民們的足跡。以山東美術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山東省菏澤市地名志》記載,當時菏澤1753處村莊,有1270處建於明代,其中667處,正是建於洪武至永樂年間,火熱大移民的年代裡。這些村莊的家譜資料更告訴後人,絕大多數的村莊,都是從山西遷來。

讀懂這些事實,讀懂的不止是一個家庭乃至多少家族的遷徙足跡,更讀懂的,是生為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中華民族的王朝輝煌,文明的浴火重生,不是來自哪個人的雄才大略,卻是來自多少把家人扛在肩上的祖先們,沉默而辛勤的苦幹。中華民族堅韌的生命力,就在他們遷徙的身影裡。

參考資料:《明實錄》、《明史》、《山東省菏澤市地名志》


我們愛歷史


我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型移民活動,或因為戰亂,或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出於其他原因,其中有人民自發的遷移,也有官方出於自身需要而促成的移民。

而在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中,明朝發生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移民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明朝發生的移民活動中,發生在我們山西的就有18次之多,而且主要集中於洪武、永樂兩朝,其中洪武年間有10次,永樂年間有8次,可以說是很頻繁了。

明朝初建,百廢待興,長年戰亂導致整個中原地區人口、經濟發展都發生了失衡,在這個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了“移民政策”。洪武三年起,開始陸續的從山西洪洞遷往全國各地。

這次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從洪洞遷出的百姓,到目的地之後,大都是開墾荒田,以帶動經濟的發展。

也正是明朝洪洞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到如今,還有來自全國各地、海外人士來大槐樹尋根問祖。這也就有了“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民間傳說。

明朝山西這場大移民,從洪武三年持續到了永樂十五年,移民數量有百萬之多。對於當時明朝人口均衡、經濟發展,以及民俗的融合都有積極作用。


太原晚報


一共十七次,草場坡村是從山西臨汾遷過來的,村中大姓盧`李`齊`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