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還沒有電腦時,人們的錢怎麼存取?在異地也能取錢的嗎?

啦啦啦39487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好在當時的農業銀行基層營業所工作,當過會計、出納和信貸員,對當時存取款操作印象深刻,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當時我在當儲蓄櫃員接受民眾存款時,大都由客戶報上自己的名字,那個時候銀行也不要求實名制,有些人報的名字還有可能是假的。

櫃員在辦理存款時,如果客戶存的是活期存款,在銀行內部建立一張客戶卡片,類似於客戶在銀行存根之類的東西,然後給客戶一本活期存摺,存款上記載著存款人的姓名和存款金額,有時期存款人怕存摺丟失別人冒領存款,存摺上甚至連名字都不會寫,別人撿到之後儘管知道是那個銀行機構的,但不知道名字也不敢拿到銀行去取,因為銀行工作人員在取款時,都要問客戶叫什麼名字,還要在取款憑條上籤上自己的大名並按上手印。

所以,那時如果存款人存摺保管不善,或丟失,或被人偷盜,存款被他人冒領的案件經常有發生。因為銀行取款只憑存款和名字,當然有些人還有可能在銀行留存的儲蓄卡上留有印鑑,這些東西,都好仿製;而且過去也沒有留下身份證之類的證件,銀行要防存款被盜也有很大的困難。

而如果客戶存的是定期存款的話,由銀行櫃員在銀行用複印紙開具一式三聯的定期存款憑條(銀行專門的有價單證,領用和作廢都要銷號,防止內部員工作案犯罪),銀行作賬一聯,存根一聯,給存款人一聯作為存款憑證;如果存款人支取時就憑定期存單的單據作為取款憑證。而如果丟失了,就必須到銀行掛失,如果在掛失之前,定期存款被人盜取,銀行不負責,如果在掛失之後存款被人盜取,銀行要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在手工操作而沒有電腦的時代,在哪家銀行存款,只能憑存摺和定期存單到哪一家銀行取款,其他銀行是不行的,本地的銀行存摺和定期存單隻能在本地銀行取款,而不能到其他銀行取款;也更不用說在異地取款了。那時個人到異地取款的人也不多,主要是太麻煩。如果到外地取款一般要通過電匯方式進行,時間一般至少三、四天,多則一週,挺費周折的,所以人們出行大都選擇帶現金,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所以那時身上帶現金被偷盜、被打劫的案件也比較多,人們出行帶現金首先考慮的是安全。現在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既方便快捷也無被搶劫之憂。但網絡時代又增加了黑客攻擊、木馬程序等盜取存款人資金的案件,也讓民眾防不勝防。所以,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喜樂與哀憂,這是造物主公平對待每一個事物的結果。


財經深思



(因為是結合老一代銀行人的口述和個人的記憶的,這裡如果有前輩中的前輩請斧正)


第一,上世紀沒電腦的日子大家如何存錢,沒密碼咋認證?

上世紀90年代其實已經有電腦了,80年代沒電腦,那個時候每位客戶銀行都有賬本和卡片賬(一個箱子,箱子裡分好多格子,放好多卡片,你的存款信息就在上面)。


那時候存款種類非常少,基本就是活期、定期。活期有存摺,定期一般是存單。如果你的存摺、存單丟失了,那銀行就憑賬本、卡片賬、存單存根等尋找你的原始存錢信息。


那時候很多人連身份證都沒有,開戶是憑戶口本。那個時候沒電腦當然也沒有密碼,有些是憑個人印鑑當“密碼”。就是你開戶存錢的時候,留一個個人的印鑑樣本在銀行,以後取款相當於現在的“密碼”。


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隨存隨取”這麼便利的產品,按照現在大家刷卡消費+隨時計息的玩法,回到過去計算量不可想象。那時候的活期,每進出一筆,支出收入利息多少,都得算盤打出來,人工寫上去。


那個時候銀行基本還沒有異地取款,哪裡存哪裡取。後來有了匯款,那也得一禮拜。

過去銀行分支機構間的資金結算沒有那麼便利,所以每年年終決算真的是搞到天亮。現在就是科技中心電腦跑一跑,大家晚上七八點就下班了……


說起來,古代的錢莊,也就是銀行的前身,倒是有異地取款功能——為全國做生意的人提供便利。

比如某錢莊在山西、浙江有A、B兩家分號(相當於分支行),某客戶在山西A地錢莊分號存入一筆銀兩,開具一張銀票,銀票背後加上該錢莊特有的字樣背書(暗語),客戶只要拿著這張有背書的銀票,來到異地的B錢莊分號,如果背書內容核對無誤,則銀票為真,B錢莊便會兌付銀兩。


當然咯,這個更類似於現在的銀行承兌匯票。扯遠了扯遠了。


米蟲理財手賬


沒有電腦的年代,銀行所有業務都是手工操作的,銀行用賬簿和卡片賬來記載每一筆交易。由於通信不發達原因,銀行資金結算和異地資金清算要通過報單投遞完成。至於異地取款比較麻煩,要到取款人當地銀行辦理委託收款。當地銀行受理業務後會向存款銀行發出委託收款報單(付存單原件),存款銀行收到報單後結清該筆存款本利,然後通過聯行把款項劃轉受委託銀行。受委託銀行收到報單後把來款記入暫收科目,等待或者通知委託人來領取。這個過程根據郵遞時間有時要一個月不等,您看麻不麻煩?現在銀行已經信息化了,劃款秒到,人類的智商是不是上天了(開玩笑)?


空穴來風之天涯


回答你這個問題,估計我是最深有感觸的,那個年代我親身經歷過。當時的銀行都是手工記賬,那個年代沒有電腦。一般存款就是你在哪一個銀行存的定期存款那必須到那一個營業網點去辦理。沒有通存通兌那一個說法,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在外面去取錢,你如果想轉賬到外地,必須提前知道對方的開戶銀行和戶名賬號,辦理電匯轉賬,一般時間也的好幾天,想想那個年代的銀行再看看現在都銀行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期待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好的心情,歡迎關注我,期待大家一起開心玩耍。


正能量頂


就這個問題特意諮詢了單位裡的老前輩,60年代人,20年前剛好是銀行的中堅力量,經歷了沒有電腦到使用電腦的過程。

上世紀的人如何開戶

  1. 上世紀戶口簿和身份證都可以用作身份證明,用作銀行開戶。

  2. 銀行開戶分為存單和存摺,存款形式有:整存整取(存單)、存本取息(存摺)、零存整取(存摺)、整存零取(存摺),其中貼花獎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零存整取方式,銀行每月從0-9的9個數字中,抽取一個數字與貼花號對應,中獎的儲戶可以獎勵2元、5元或10元,目的是提高儲戶的儲蓄積極性。
  3. 開戶無需密碼驗證,可以憑簽字和印章。銀行會將印章留存在類似於現在企業預留印鑑卡的憑證上,以便儲戶存錢業務時進行對比。

不支持通存通兌

上世紀雖然同一家銀行有多個網點,但是儲戶只允許在開戶網點辦理業務。單個業務一式三聯,記賬聯用作當日傳票、存單聯給客戶、底卡聯由開戶網點保存,以便與儲戶的存單或存摺進行核對。

記賬手工算

上世紀銀行開始使用電腦是在90-91年左右,這之前就連計算器也是稀罕物,櫃員們都是通過算盤手工計算利率的,手工記賬的。


財瑾微課堂






421009蘭草


沒電腦時有郵政匯兌和銀行匯兌,不過通過寄交票據完成結算,在途時間比較長,會計核算工作量大,事後稽核週期比較長。速度略快的還有電報匯款,也能實現,人工付出的工作量大,但不方便。銀行的異地結算有匯兌、委託收款、託收承付三種方式還有銀行匯票、銀行本票等票據結算分別適用於異地和同城的結算,基本是金融機構內部核算債權債務,完成行內上下級間的匯差結算,郵政負責寄遞紙式單據。此外,跨行票據還有人行組織的票據交換所,各金融機構通過在人行開立備付金賬戶完成跨行轉賬結算,共同的特點就是憑證通過郵政投遞,自己算自己的賬。


打青醬打醋




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長明227588861


能的

銀行有一種結算方式叫託收承付。

帶存單和身份證明或單位證明信到當地的銀行網點辦理託收承付手續就可以了。異地款到賬後,銀行通知你來取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