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沒有徵服日本?若日本不投降,日本會遭遇更多原子彈轟炸嗎?

靜夜史


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長崎廣島各捱了一顆原子彈,死了十幾二十萬人。但事實上,這兩處死得日本人,還不如李梅轟炸東京的時候死的人多:兩千噸燃燒彈扔下去,四分之一東京變成了平地,十萬人成了烤羊腿和水煮肉。可是日本人被從沒見過的原子彈嚇慫了,趕緊向美國人磕頭求饒——這不能不令人遺憾,日本當年實際是可以再支撐一下的,因為美國可能就那麼兩顆原子彈,第三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造出來呢。

當年第一顆兩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扔到了廣島。其實現在看來,兩萬噸TNT能量不算太大,比現在最小的原子彈都小,盟軍一天可以扔到日本頭上的炸彈就不止兩萬噸。可是“集束手榴彈”總是比一個一個扔的效果好,這兩萬噸TNT能量瞬間爆發,核心區能產生6千多度的高溫,什麼人都會瞬間氣化,連骨頭渣子都剩不下。這一下子汽化、融化和燒死了四五萬日本人,加上當年慢慢死掉的,有個十多萬。 日本高官有高級防空洞,當然毫髮無傷,他們居然在挨炸後站出來繼續騙人:這是一顆隕石掉下來了,偶然事件,大家別怕,準備跟美國人決戰! 於是第二顆原子彈扔到了長崎,又搞掉了兩三萬。

其實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多長時間了,他們叫囂的“一億玉碎”,實際就是個笑話——日本當時只有七千多萬人口,還包括不會爬的嬰兒和行將就木的老人。不要說“玉碎”,就是磚頭瓦塊都湊起來,也不夠一億。他們之所以打腫臉裝胖子要“一億玉碎”,實際是向盟軍施加壓力,想有條件投降,而這個條件,就是不要審判戰爭罪犯,說白了,也就是日本高官要用老百姓的性命做籌碼,換取個人逃脫懲罰。

對付“一億玉碎”,盟軍其實是有辦法的。第一個辦法很常規,就是地毯式轟炸,在此前的李梅轟炸中,已經讓日本近一半城市、五十萬軍民化為焦炭,現在麥克阿瑟手裡能調動的有42艘航空母艦、24艘戰列艦、400艘驅逐艦,各種轟炸機、戰鬥機不計其數,也不用派出地面部隊,這些戰艦飛機把日本四島一圍,每天不幹別的,就往他們頭上扔炸彈,一天不投降就扔一天,一個月不投降就扔一個月,一年不投降就扔一年,反正就剩日本本土這一塊骨頭了。而且這個小島國已經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餓他一年就死光了,燒上一年,日本就會變成一塊大玻璃。

可是當時盟軍參戰各國都想早點結束戰爭,好把人力物力撤回國內休養生息搞經濟建設,最後還是要登陸作戰。

當時蘇軍攻克柏林傷亡三十多萬人(陣亡8萬受傷27萬 ) ,麥克阿瑟算計著要是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怎麼也得傷亡五十萬人(在麥克阿瑟眼裡,日本全國剩下的戰鬥力比柏林也強不到哪去),這代價太大——好不容易馬上取得最後勝利了,大家還得回家過好日子呢,一個美軍換一萬條日本命都是虧本買賣,不幹! 於是第二個辦法出來了。這個辦法是手下軍官想出來的:既然日本人總是使用生化武器攻擊別國無辜百姓,那我們何不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日本就屁大一點地方,把繳獲來的生化武器都扔上去,他們就亡國滅種了。

如果日本再堅持一下,那麼李梅還可以繼續往下扔燃燒彈,而英國人也給日本準備了一份大禮。

英國人給日本準備的這份禮物,有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叫做“大滿貫”,當然,他還有一個更通俗一點的名字,叫“地震波炸彈”,是英國天才科學家巴恩斯沃利斯研製出來對付納粹德國的。這種炸彈重達十噸,直徑一米多,高度超過八米,第一次使用就引發了一次六級地震——而且是在很少發生地震的德國,一枚“大滿貫”“地震波”炸彈,在偏離目標的情況下,還是炸燬了德國阿恩斯貝格市的鐵路高架橋——除了六噸多高爆炸藥的威力,更重要的是炸彈爆炸引起的六級地震。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建造的兼顧大鐵橋,就這麼變成了一堆扭曲的麻花——彈坑裡面的積水都可以養魚了。

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製造了數不清的地震波炸彈,但卻只投下了四十多枚,因為德國值得這種炸彈轟炸的目標實在太少了,而且德國地殼構造比較穩定,引起的地震都是小規模的——大家都知道,用錘子砸橡膠和砸玻璃的手感是不一樣的。

美國人發現了地震波炸彈的奇妙之處,他們也開始效仿研發除了同樣重達十噸的地震波炸彈,而且還裝上了穿甲彈頭,可以鑽透鋼筋混凝土工事,在更深層的地下爆炸,其引發地震的威力更大。而日本的地質構造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正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一旦地震,還會引發海嘯、火山爆發。只要地震波炸彈投的地方對了,那麼頑抗到底的日軍就會知道什麼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了。

大家都知道,當盟軍拍滅了德國和意大利之後,已經取得了地球的制空權,轟炸機想飛到哪就飛到哪,而且日本的戰鬥機和高射炮已經少到可以忽略不計了,而當時的蘇聯也摩拳擦掌,在幹掉百萬關東軍後還意猶未盡,也準備用壓箱子底的大炸彈好好“犒勞犒勞”日軍——這麼多大炸彈投下去,如果不是提早上演“日本沉沒”,那才叫咄咄怪事呢。

只可惜這一切都被一紙偷換概念的“終戰詔書”破壞了,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捱了兩顆原子彈的日本咋就不再堅持一下呢?那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繼續欣賞李梅在東京上空“放煙花”,也能看到英國“大禮”帶來的良好效果: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那才真是千載難逢的自然奇觀,畢竟很少有能能夠看到富士山爆發,岩漿橫流……


半壺老酒半支菸


會!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小男孩”跟“胖子”沒有徵服日本,美國會立刻生產新的原子彈,然後將它投到日本。這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至於原因咱就往下分析。



拋去原子彈不講,美國本來就打算強登日本,並且專門制定了一個“滅亡行動的計劃”。想在日本來一場徹徹底底的“諾曼底登陸”,這項計劃的執行者是盟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滅亡計劃”僅僅是美國的計劃,如果美國不登陸日本,蘇聯也會進攻日本,蘇聯紅軍也有自己的計劃,短短几天之內蘇聯紅軍就消滅了上百萬關東軍,空軍海軍配合作戰登陸佔領了庫頁島跟北方四島。



原子彈的研製美國曼哈頓計劃是非常絕密的,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會進攻日本本土。尤其是B29轟炸機能夠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後。美國更是在做最後的準備,執行“滅亡計劃”。先用B29轟炸機對日本進行地毯式轟炸,海軍對日本全面封鎖,時機成熟後執行“滅亡計劃”。


馬歇爾對進攻日本本土的“滅亡計劃”存在很大的意見。他對杜魯門總統分析過,全面進攻日本本土,登陸日本,很可能會造成上百萬美國軍人的傷亡,太平洋戰區主要是美軍跟日本兩國的戰場,其它國家的兵力很少。大家都看過美國的二戰大片,說的就是硫磺島戰役。為了佔領這個不知名的太平洋小島美國付出了6800多條生命,更是有近兩萬人負傷。這個一個小破島傷亡就這麼大,何況登陸日本島呢。杜魯門總統也考慮到了登陸日本的後果。







再來說說日本。二戰後期,日本的倆盟友德國跟意大利先後投降。自己倆哥們沒了,自己的海軍也被美國幹殘了,空軍也被美國空軍拼的只剩老弱病殘。其實離投降也不遠了,只不過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太嚴重了。還有日本的陸軍在當時還很強大,日本陸軍更是喊出“一億玉碎,寧為瓦全”,當時日本有七千萬人口,陸軍還有幾百萬,要是想在日本來一場諾曼底登陸,那絕對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日本是軍國主義洗腦最成功的國家比“納粹”還狠,“武士道”精神更是貫穿整個日本軍隊,不怕死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要想在日本上演一場諾曼底登陸,美國絕對會付出非常大的犧牲,不死個幾十萬人怕是登不上日本島。用原子彈多省事。“咣咣”扔幾個就完事。




美國這個國家“崇尚自由,熱愛生命”,寧願用錢砸也不願死很多人。登陸日本島死個幾十萬,再戰領日本全境再死個幾十萬。這對美國來說是不能忍受的。1945年曼哈頓計劃成功,美國花費了20幾億美金終於研製出來三枚原子彈。1945年7月16,美國在新墨西哥州試射了第一枚原子彈。實驗結果很成功,它的破壞力只能用恐怖來形容。原子彈的巨大威力讓杜魯門總統看到了希望,一個能拯救上百萬美國人的希望。

1945年8月6日美國對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三天後,也就是8月9日又對日本長崎投下了另一顆原子彈,一時之間天地為之變色。日本誠惶誠恐,兩座二十來萬人口的城市就此消亡。如果這個時候日本還不投降,那麼美國絕對會瘋狂製造原子彈。不久之後第三顆就會投到東京,接下來第四顆第五顆……。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感到滿意,請為我點贊。

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回答!


抽菸的苦咖啡


短期是沒有了,因為美國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不多。

他們當時只造了四顆能用的原子彈,一顆因為構型原因被放棄,一顆作為“曼哈頓計劃”的試驗彈砸在了核武器試驗場。

剩下的兩顆我們都知道的,“胖子”和“小男孩”,美國人將它們丟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以逼迫日本趕緊投降。

實際上這時候杜魯門採用了核訛詐策略,讓日本人以為還有很多原子彈,然而美國人已經丟光了存貨。再想用還得國內趕緊生產了。

日本若不投降,美國只能繼續強化李梅將軍的“火攻”計劃,採取更大規模的燃燒彈襲擊來壓垮日本人的神經,乃至將日本的地面夷為平地也在所不惜。美國人當時的目的很明確——殺!殺到你屈服為止!

原因沒別的,美國當時趕時間,他們希望大家能搶在蘇聯紅軍前面控制住日本,最大化的爭取到自己在亞洲的利益。而且按照杜魯門所說的:“美國已經死太多人了”,他們不是很情願在戰爭的最後關頭再填進去太多的人命。

在真實的歷史上,這種又要趕時間,又要少死人的矛盾心理促使美國人丟下了核彈,取得的戰略和政治作用也是相當巨大的——日本絕望的投降了,蘇聯紅軍也沒來得及搶上日本島,美國人甚至還有時間把半島佔了一半。

所以,這裡日本人面對的就是個美軍的戰略和成本問題。他們固然可以拖,更可以通過“全民玉碎”的煽動來拖上更久。人人都說日本當時山窮水盡,其實未必。在對外侵略的戰爭資源上日本人確實不行了,但他們不缺守衛自己的東西,除了多年積攢的武器外,日本軍隊有相當多的老兵部隊被撤了回來,這些部隊有的接受整編,有的改換名頭留在本土。

例如日本第一師團,這支部隊按照戰史是在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拼光了,但真實情況是日本人把第一師團先接到了本土,分出其中的下士官和不少骨幹軍官還有老兵,組成了201師團。戰車、汽車、步兵炮、榴彈炮、機槍等大多留在了本土,剩下的空架子再搭載了新兵填上,送往太平洋當替死鬼。

這種部隊很多,他們就是日本人留下的“本土決戰”部隊。

所以,美國人想輕易靠登陸拿下日本還真有些難,他們最壞的打算也就是與蘇聯人一起上岸與日本人鏖戰到最後。為了節省自己的生命,可能還會將盟軍的其他軍隊調上去,與日本人來個最後的了斷。

這個時間不會長,日本人就算有精銳在也熬不了幾下,只是天皇為保持“江山體統”在拿軍民血肉做交易罷了。所以美國人沒時間再去趕工幾顆原子彈,除非戰爭真能拖幾個月之久。


王司徒老百科


如果日本不投降,就將亡國,

一、蘇聯已經計算出了轟炸富士山火山的炸藥量和方法,火山一旦激活,是必覆蓋整個日本,加上日本本是千島國組成,地核運動時常發生,火山噴發後是必影響整個區域,加劇地震強度,這不亞於幾顆核彈。

二、美國已經封鎖了日本所有物資進口,也就是說一個孤島,經過美軍多次轟炸,日本本土已經物資匱乏,無力自保,只能等死

三、世界各國戰鬥基本已經結束,歐洲戰場兵力已經開始調往亞洲,各國空軍海軍可對日本本土所有方位進行炮擊,在配合美俄方案,各國部隊登陸日本基本就是處理屍體了。

所以如果日本不投降,估計現在遊戲就有一個名字了,登陸日本



蘆笛x


如果兩顆原子彈以後日本不投降,美國也早有準備。除了繼續使用原子彈的可能和維持海上封鎖之外,美國也制訂了一個直接進攻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

沒落行動又包括奧林匹克行動和冠冕行動兩個部分。

奧林匹克行動最初計劃於1945年9月1日實行,後考慮到9月多臺風和從歐洲調運部隊過來需要時間,最後決定推遲到1945年11月1日實施,目標是佔領九州島南部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使之與已經佔領的沖繩成為下一步進攻的主要基地。

奧林匹克行動美軍登陸部隊為克魯格上將指揮的第六集團軍:

第一軍(含第25、33、41三個步兵師,總兵力9.5萬人)在宮崎登陸,第十一軍(含第1騎兵師,第23、43步兵師、第112騎兵團,總兵力11.3萬人)在有明灣登陸,第五兩棲軍(海軍陸戰隊第2、3、5師,總兵力9.9萬人)在串木野登陸,第40步兵師2.2萬人和第158步兵團級戰鬥單位的7600人將在種子島等近海島嶼登陸,預備隊第九軍含第77、81、98三個步兵師,兵力7.9萬人,第11空降師的1.5萬人則作為集團軍直屬部隊。

運送登陸部隊的是斯普魯恩斯的第五艦隊,包括36艘護航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6艘巡洋艦,387艘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394艘貨船和運兵船,977艘各類登陸艦。而負責提供掩護是哈爾西的第三艦隊包括13艘航空母艦,7艘輕型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6艘巡洋艦和75艘驅逐艦。金凱德的第七艦隊擁有6艘戰列艦,16艘護航航空母艦,8艘巡洋艦,35艘驅逐艦和13艘護航驅逐艦,作為後備力量待命。

參加奧林匹克的空中力量包括美國第5、7、13、8和12航空隊。

冠冕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其目標直指迫近東京的關東平原,陸軍登陸以後將直接攻擊東京。

按照計劃,冠冕行動規模將超過諾曼底登陸,參戰部隊多達25個師。

此外,英國的太平洋艦隊也派出包括10艘航母、4艘戰列艦在內的全部軍艦配合美軍作戰。澳大利亞的海軍的幾個小艦隊也會參與行動。英聯邦的陸軍也將參加日本本土的作戰。

不過最後由於日本的投降,這個規模宏大的攻擊日本本土計劃最後還是沒有實行。





不沉的經遠


不會,因為當時美國只造了三顆原子彈,一顆扔沙漠實驗用了,另兩顆扔日本了,短時間內不能繼續造出更多核彈,日本如果不投降可能會滅國,因為蘇聯對日宣戰了,百萬蘇軍集結準備登陸日本了,向美國投降跟向日本投降結果會不一樣,權衡之後向美軍投降的。歷史證明日本押對了寶,美國並沒有嚴厲制裁日本,反而扶持了日本。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經濟的成就,有很大的關係是美國扶持的原因。


_欣懿_


就兩個,扔完不投降美軍就得從沖繩登陸。蘇聯就得從北海道登陸。最後變成南日北日,好點會和德國一樣,差點就是南朝鮮北朝鮮。傷亡又會多幾百萬,日本最後可能連婦女兒童都剩不多,天皇要在美軍手裡能當個傀儡,在老毛子手裡集中營伺候,日本皇族,卒。


大連小噴壺


日本人是被原子彈的威力征服了,若不投降,近期是不會再遭到原子彈轟炸,當時轟炸日本的是僅有的兩顆,長期肯定還會有的。


一片雲203765532


短時間內不會了。老美就兩顆,難以為繼。但日本人不知道,以為老美已經量產了,怕了,所以投降了。


慵懶的普通用戶


不會,但是會收到更多的燃燒彈快遞,日本的木頭房子能把喝水燒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