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獨家記憶》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家記憶,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這個年代的印記,記憶裡的場景有些可能需要靠回憶,有些可能會買到複製品,有些可能在街角不經意偶遇。

與記憶重合的小區

80年代的鄭州,女孩子如果能當上紡織女工,是足以令眾多小姐妹眼紅的事情;男孩子如果能進國棉廠,那是比當公務員都讓人感到光榮的事情;小孩子如果能去國棉廠吃一碗燴麵,那絕對是可以開心一整天的事情。

早上一個麻團,一根油條,一碗胡辣湯,中午去四廠燴麵來一碗燴麵,晚上排隊兩塊錢可以買六個烤餅帶回家,遇上鄰居家小孩分一個,接過張阿姨種的絲瓜,回頭給她送一碗今天蒸葉菜。

在這裡,時光彷彿未曾走遠,和記憶裡的生活一樣充滿鮮活的味道。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一廠

記憶裡的味道

“小姑娘,恁知道那個酵子饃在哪哩?”

“啊?哦,我們看到那邊菜市場門口有寫一塊五四個,是不是那個?”

“不是不是,十塊錢十三個,是長條酵子饃”

“啊?呃……不知道啊,不過看到那邊有人在排隊,不知道是不是。”

“好好好,咱先走,謝謝啊!”

阿姨邊說邊拉著旁邊的同伴急匆匆去排隊了……

聽說國棉廠附近好吃的特別多,剛進來,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民以食為天在這裡體現的更為明顯。豌豆黃的清香帶你回到小時候清晨街上的叫賣;一元三個的蘭州烤餅門前的長隊就像時光一樣,從未停歇;三廠燴羊肉是老鄭州記憶里美食的代名詞;成記窩窩頭、馬留包子鋪、脆皮麻燙……琳琅滿目的吃食裡是滿滿的生活味道。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美食

與國棉一廠一牆之隔的馬路上車水馬龍,錦藝城大屏幕上正在播放鄭州宣傳片,老舊與新潮在瞬間轉換,排隊買饃的阿姨與排隊等烤魚的年輕人都是這個小區的居民,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方式。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一廠旁邊的錦藝城

記憶裡的鄰居

“薇妮兒,快,剛蒸的大肉包子,給你哥他們帶回去嚐嚐,還熱乎呢!”剛轉過彎,忽然聽到一位阿姨的大嗓門,遍地找不到人,抬頭才發現原來是樓上兩家鄰居,這阿姨手裡拿著一盤包子,隔壁小姑娘手裡還拿著澆花的水壺……

小時候誰家做了好吃的,總會給鄰居們送去嚐嚐鮮,只不過後來隨著搬家,連隔壁住的是誰也都不清楚。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的房子

棉紡廠的居民樓的風格都很相似,可能因為樓齡較老,鄰居之間還保持著質樸的關係。拿著毛巾和洗髮水準備去小區澡堂的大叔說,“這裡的房子至少得五六十年了,反正我小時候都有。”

抬頭看到的是有些斑駁的三四層小樓,樓前空地種滿了瓜果蔬菜,地上的絲瓜可以爬到樓上陽臺,陽光透過衣服上的水滴照了過來,透出屬於這裡的光芒。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道路

記憶裡的學校

四點鐘的學校門口已經擠滿了家長,與小時候不同的是,現在的小學生冬季3點40分就放學了!三棉幼兒園、建設路二小、二十四中、中原區育智學校……附近學校眾多,生源都是附近小區孩子,除了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家都是和朋友們一起回家,拿著小賣部的零食,說著今天的作業和最近玩的遊戲,今天又是開心的一天。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小區及周邊學校

從這些生活場景中抬起頭,國棉廠還有著另一種烙印,那是上個世紀的記憶,也是三代人的不同的青春。

三代人的青春

在國棉廠蔥鬱的梧桐樹下,遇見最多的就是頭髮花白的老人,或三三兩兩的迎著太陽打盹兒,或聚在休息處聊著家常,也有在樓門口放一個小馬紮,望著放學的孩子出神,也許,他想到的是他的青春那些年……

鄭州的棉紡廠歷史不是1951年飛來的蒲公英,落地生根,早在1920年,豫豐紗廠就已經建成投產,在當時,這裡是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紗廠,在1949年關閉後,1951年,國營鄭州棉紡織廠在豫豐紗廠舊址上改建成立。1953年,鄭州國棉一廠籌備興建,原鄭州棉紡織廠更名為國營鄭州第二棉紡織廠。

從1953年到1958年,在鄭州西郊1萬畝的荒地上,國家投資1.76億元,以一年一個廠的速度,建成了五個國營大型棉紡織廠

,從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到六廠,在棉紡路的北側一字排開,當時盛傳的一句話“機器一響,黃金萬兩”,就是對棉紡廠最貼切的形容。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一廠大門

1951的青春歲月

鄭州棉紡織廠的工人並不都是地道的鄭州人,有很多是在建廠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支援大軍,他們或舉家搬遷,或隻身前來,在鄭州的土地上揮灑青春,生根發芽,成了新的鄭一代。

在數萬紡織工人“三班倒”的努力下,鄭州國棉廠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起來,紡織業對鄭州地方財政做出了很大貢獻。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記憶牆

1981年的鼎盛輝煌

紡織機日夜運轉,時光也在日夜流轉,一代人在這時光流轉中迎來了他們的退休,棉紡廠的子弟也陸續接起了他們的職責。當時,除了接退休老人的班,進入紡織廠工作的途徑還有技校統一組織的招工考試,以及上山下鄉的棉紡廠子弟返城進廠。

這些生於1955年到1965年的人,構成了鄭州的“棉二代”群體。這時正值鄭州紡織行業經濟效益最好時期,紡織業成為鄭州市第一支柱產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小區商店

2000年的新象徵

隨著各地陸續上馬棉紡織廠,大量的重複建設在全國鋪開。

1990年,棉紡織市場消費疲軟、原材料緊缺,鄭州棉紡織行業7/8月份出現大面積停產。到了1995年,這一問題加劇,昔日的“搖錢樹”再也“搖不來錢”。而這一時期的“棉三代”,他們的童年在這裡安放,青春卻不在與他獨享,到如今,有的搬離了棉紡廠家屬院,有的雖還住在這裡,但是把工作謀在了別處,家,或許是他們對於棉紡廠最大的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老房子

如今,這裡早已經不同於以前的輝煌,在鄭州不斷髮展中,棉紡廠的光芒似乎越來越淡,經歷了一番波折,他們也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

錦藝集團通過旗下企業,先後收購原鄭州國棉二廠、一廠和六廠3家企業,2009年8月,在鄭州南部新鄭龍湖鎮建成了鄭州宏業紡織有限公司、鄭州第一紡織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並投入生產。河南盛潤集團收購鄭州國棉四廠,2010年9月,在鄭州東部中牟縣白沙鎮的新廠建成投產。河南平原控股集團收購鄭州國棉三廠,成立鄭州泰陽紡織有限公司,已落戶鄭州須水紡織工業園。

走過這些年,棉紡廠周圍的餐飲,也從一開始單純滿足職工的飲食需求發展成了鄭州人尋找老鄭州味的地方。馬留包子鋪填飽的不只是棉紡廠居民的胃,小燒餅焙出的熱氣是周邊數個小區對於晚餐的定義,驅車前來的四廠燴麵、醉仙燴麵的食客,他們貪戀的除了這一味,還有這裡屬於老鄭州的生活氣息。

難以復刻的“人情味兒”

棉紡廠裡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梧桐樹為道路撐起了綠蔭,在光影斑駁中穿梭的人群互相招呼著,雖然這裡已經成了鄭州對於過去記憶的一部分,但是它也是許多人的一生。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一廠老人活動園

這些人在國棉廠長大、奮鬥、變老,歲月在他們之間釀出了區別於血緣的情分,“遠親不如近鄰”,人情味兒是他們對生活的解讀,也是生活對他們的饋贈,如同小店裡的阿姨給送的烙餅卷菜,包裹著的是他們對每一人的善意,作為棉紡廠的過客,我們得來的卻是這個城市對我們的寬容和接納。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國棉廠|鄭州的獨家記憶

▲阿姨給的餅

或許,住在這樣的地方,在歷史中沉睡,在人情味兒中甦醒,也是我們跟生活最有愛的互動。

文末互動

關於國棉廠,你有什麼獨家記憶;關於鄭州,你有什麼獨家記憶;關於生活,你有什麼獨家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