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笑看人生172872934


陳友諒是個複雜人物。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今湖北仙桃)人,是元朝農民起義領袖。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為什麼叫天完政權?這個說出來就是笑話,主要是針對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頭上加一橫就是天,天滅大;元字頭上加個寶蓋頭就是完,完滅元,天完滅大元。從字面上看,很是合適。可是從字意上說,就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於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還滅什麼大元?所以年號不吉利。

31歲的陳友諒此時是元朝縣政府的一位刀筆小吏,為了民族復興的理想,為了解除民族壓迫,於是決定參加農民起義,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為有點文化,加上有在政府工作的經驗,陳友諒在部隊吃得開,迅速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 1357年9月,倪文俊試圖殺死主子徐壽輝,結果倪文俊沒殺死徐壽輝,反而被自己的手下陳友諒殺死,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後,自稱宣慰使,率軍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區,一時勢如破竹。

1359年,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反間計,殺了自己的手下猛將趙普勝。1360年,陳友諒讓人用鐵錘敲碎了老主子徐壽輝的腦袋,然後迫不及待地在一個破廟裡登基稱帝,建國號為漢。從劉邦的漢朝結束後,國號叫漢的政權很多,但沒有一個成氣候,中國歷史上也有這個現象,凡是別人叫過的政權名字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國時的五代,吳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陳友諒從參加起義到當上皇帝花了9年時間,當時,他佔領了湖廣、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人最多、地最廣。當上皇帝的陳友諒一心想先吃掉頗有實力的朱元璋,為此率軍打到南京郊區,但是被精心準備的朱元璋打得大敗而歸,朱元璋順勢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慶、南昌、上饒等地,陳友諒在江西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靠朱元璋。我看史料看到這裡,已經感覺到,陳友諒雖然地盤大、兵員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敗仗的陳友諒回到武昌休整了幾年,建造了一大批戰船,大的船有3層樓高,可以在船上騎馬。1363年六月,陳友諒率大軍從武昌乘坐戰艦來攻打南昌,朱元璋的親侄子、大都督朱文正率軍堅守南昌。有人說,陳友諒帶來的大軍有60萬,說朱文正只有1萬守軍。陳友諒的軍隊攻了85天,沒有打下孤城南昌。 我看《明太祖實錄》,看到這裡我就感覺到,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真的很差。

《明太祖實錄》上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陳友諒有60萬大軍,也沒有記載朱文正守南昌的軍隊只有1萬多。我分析史料,認為陳友諒攻打南昌的部隊在20萬左右,朱文正的守軍接近4萬。 自古以來,攻城與守城的正常比例應該是5:1,陳友諒和朱文正雙方正好符合這個比例,所以勢均力敵。但是打了一個多月後,朱文正已經精疲力盡,預感守不住了,於是派人去朱元璋那裡報信搬救兵。朱元璋讓來人告訴朱文正,再堅守1個月。

如果真是60萬攻打1萬,朱文正不可能堅守85天,能堅守8天都是神話。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後來,朱元璋率20萬大軍從長江水路救援南昌。這個20萬,是《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的。陳友諒聽說朱元璋率援軍要來,於是撤出南昌,列艦在鄱陽湖迎戰,打戰一觸即發。 陳友諒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書沒有明確說。我認為幾十艘而已,不可能幾百艘。但小船不少,陳友諒派出去找糧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沒有大船。看看戰役過程:

第一個回合:雙方弓箭、鳥槍、登船砍殺為主,但是戰役的沒有拉開局面,明實錄記載: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薄戰,徐達身先士卒,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敵1500人,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朱元璋軍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殺敵1500,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為此還聲威大震。(夜燈唯許月華侵)

第二個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火光沖天,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陳友諒的部隊燒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沒有記載。但記載朱元璋藉機“又斬首二千餘級”,記住是2000餘人。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提到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到了這個階段,戰役接近尾聲了,陳友諒也只是損失了數萬兵馬,這個數字是朱元璋說的,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回合:陳友諒撤退。陳友諒大軍出門已經4個多月,部隊死傷不少,還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損兵折將、糧草殆盡,於是決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機會,乘勝追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陳友諒的部下擁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坐船回到武昌,陳理在武昌繼位。朱元璋的部隊尾隨追到武昌城下,從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個月打不下武昌,後來朱元璋再次親自率軍來攻打武昌,陳理知道打不下去了,於是出城投降。 陳理堅守武昌5個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不下,說明什麼?說明當時陳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這些士兵基本是從鄱陽湖帶回的,因為當初陳友諒是傾巢出動,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綜合分析我有幾個結論:

1.陳友諒的作戰部隊不會超過30萬。雙方在鄱陽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燒掉陳友諒幾百艘船隻的時候,陳友諒的部隊才損失數萬。到戰役結束,陳友諒的軍隊損失不會超過10萬。朱元璋的部隊在37天的大戰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傷的也才1萬多人。

2.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差。陳友諒和朱元璋打了好幾年戰,幾乎沒有贏過,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陳友諒的部隊不說一觸即潰,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戰。

3.陳友諒的謀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個檔次。朱元璋對領導郭子興、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夠義氣的,多次捨生救主、救領導,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朱元璋樹立的是有情有義的形象,為此深得人心。最後要殺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張膽地殺,而是派廖永忠將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雖然人皆懷疑是朱元璋乾的,但是沒有證據。

而陳友諒呢,光天化日之下殺領導(倪文俊)、殺主子(徐壽輝)殺兄弟(趙普勝),給人於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以至於陳友諒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盤。這正是陳友諒外強中乾、部隊戰鬥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一個普通人用了9年時間能擁兵數十萬,總的來說,是由其獨到之處的,不然做不到這一點。但是,陳友諒有三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性太急,急於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誰都敢殺。






坐看東南了


陳友諒出生於元末明初,出身貧苦,參加起義軍,殺害起義軍的領袖,在與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中失敗,被亂箭射死。

1. 陳友諒,出身貧窮的漁民,通文墨,在元朝黑暗統治下,參加徐壽輝,倪文俊領導的起義軍,反抗元朝,自始至終,沒有絲毫妥協。從這一點上說,陳友諒敢作敢當,反抗暴元,值得肯定。

2 .陳友諒兇狠殘暴,殺友弒君,妄自尊大,殺倪文俊,徐壽輝,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其殺害,自立為王,國號“漢”。

3 .陳友諒有一定的軍事,政治才能(有的書說無才無德,我不同意),在元末明初,群雄逐鹿的年代,沒有一定的才能不可能率領幾十萬大軍,成為朱元璋最大的對手。

朱元璋評價兩位對手“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

我個人認為,陳友諒式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一代梟雄”!


我是一個小書蟲


元末的時候,除了元朝外,還有三個勢力最為強大,分別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其中以陳友諒最為強大,那陳友諒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生於公元1320年,而朱元璋是生於公元1328年,所以陳友諒大朱元璋八歲,陳友諒是漁民之子,開始是縣裡的一名小吏,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奔,在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手下當個文書,負責圖書和檔案。

陳友諒因為立功,被升為領軍元帥,但仍然還是倪文俊的手下,徐壽輝率先稱帝,但是被元軍打敗,倪文俊趁機想殺掉徐壽輝,取而代之,但是沒成功,陳友諒就趁機殺死了倪文俊,兼併了他的部隊。

陳友諒先是自稱為漢王,又殺死了徐壽輝,也稱帝了,國號為漢,陳友諒此時擁有江西和湖廣之地,實力最為強大,就打算攻打此時在應天府(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擔心陳友諒和東面的張士誠聯手,攻打朱元璋。

就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假降陳友諒,陳友諒信以為真,率軍前來,最後龍灣被朱元璋打敗,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拿下江西和湖北的東南部。

公元1363年,張士誠派呂珍攻打安豐的劉福通和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前去救援,而陳友諒趁機出兵攻打洪都(南昌),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了八十五天,直到等到朱元璋的援軍。

陳友諒久攻不下,聽說朱元璋已來,轉攻朱元璋,兩軍在鄱陽湖展開了決戰,而陳友諒是大戰船,而且以用鐵鎖相連,朱元璋是小船,仰攻很困難,自然不是陳友諒大船的對手,折損了很多將士,可是忽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就用火攻燒燬了陳友諒的大船。

這一戰很像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陳友諒的大船被燒了很多,而且他的弟弟陳友仁戰死。朱元璋就扼守住鄱陽湖的湖北,讓陳友諒出不去。

陳友諒召群臣過來商量怎麼辦,右金吾將軍認為應該焚船登岸,而左金吾將軍認為這是在嚮明軍示弱,而且他們也能用步騎追趕我們的。陳友諒有點猶豫,但最後認為右金吾將軍說得有道理。

左金吾將軍一看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就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將軍看到左金吾將軍投降了,自己也跟著投降了,陳友諒的處境就越來越差了,朱元璋寫了兩封信勸降陳友諒,陳友諒不予理會,但是軍中的糧食越來越短缺。

所以,他決定從湖口突圍,兩軍戰於涇江口,陳友諒從船伸出頭來指揮戰鬥,但被飛箭射中,當場死亡,陳友諒的漢軍紛紛向朱元璋投降。


歷史簡單說


陳友諒有稱帝的野心,沒稱帝的本事,有強將勁兵,卻沒有深謀遠慮,有開疆擴土的能力,卻沒有坐守江山的胸襟。

其實說實話,元末群雄中,陳友諒是最有機會統一江山的,按常理說參加起義,通常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而陳友諒不是這樣的人,在這之前他是一個小官吏,生活也還不錯,那麼我們可以猜想他造反的目的也許並不單純,或者一開始他就只是為了上位。

其實從陳友諒開始造反後,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人心狠,反覆無常,先投奔了徐壽輝,後來朱元璋離間他手下大將趙普勝,他就毫不猶豫殺了趙普勝,當徐壽輝不在聽取陳友諒建議時,陳友諒也果斷的伏擊了徐壽輝,但是一個人走的太順利,就會容易滿足,自大狂妄,陳友諒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部隊收復池州,攻陷太平城後,也讓他開始認為自己戰無不勝,借勢稱帝。

也許想要成為帝王的人都會身性多疑,陳友諒也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弄錯了順序,別的帝王用權術控制手下,是在天下已穩之後,陳友諒在天下未定是就開始操控部下,藉著自己兵力最強,固執己見,導致了幾次關鍵性兵敗,本來他還是可以挽回敗局,但是他卻因此十分痛恨朱元璋,固執要和朱元璋決一死戰,結果被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他的主力戰艦,短短一年陳友諒就兵敗。


玄坤


陳友諒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

結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建立了明朝。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陳友諒被後來的勝利者給黑化,矮化,妖魔化了。

我們這些後人一直在宣揚朱元璋出身貧苦,最終通過奮鬥成為了皇帝。聽起來確實很勵志,彷彿就是我們貧困老百姓能夠獲得成功的代言人。但其實,陳友諒和雷軍是老鄉,都是湖北仙桃人。陳友諒的出生也不咋地,漁民家庭。我們都知道農林牧副漁都是底層的第一產業,地位低下。陳友諒在這樣的環境下並沒有磨滅志向,通過自己衝鋒陷陣建功立業,一步步做到元帥,最終戰勝內鬥外敵,不甘於人下,取徐壽輝而代之。軍力和地盤都比朱元璋強大,也是很愛民如子的,對百姓也是很好的。最後敗給了朱元璋,既有戰略上的失誤,也跟他性格有關係,也有合作伙伴和團隊的原因。

所謂成王敗寇,輸了就是輸了,咱們不去糾結這個。但是陳友諒這個人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他雄才大略,指揮能力出色,聰明有計謀,大丈夫有魄力,至死不降。這些從張士誠和朱元璋的回憶錄裡可以看出,陳友諒是一個出色強勁的對手,也曾讓元廷和朱元璋膽寒過。

客觀地說,陳友諒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中不可磨滅的一筆。


十一在上海


想要說清楚陳友諒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並不容易。

雖然現存史料中對陳友諒的記載並不少,但作為朱元璋最強大的敵人,其實陳友諒在現存史料中一直是被黑化被矮化的。

譬如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明史·陳友諒傳》,主要寫的就是陳友諒如何篡權如何敗亡,先殺倪文俊,再殺徐壽輝,又加上了即位時遇到大風雨不能成禮的戲劇性細節,一下就給陳友諒定了調,是個陰險狡詐的小人。這篇傳文中,完全看不出來陳友諒是怎麼能夠控制了江南地區實力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在當時在各種武裝力量中,或者說在歷史上的所有武裝力量中,某個更有才能的人取代了無能的原領袖是最常見不過的情形了。首先倪文俊就是因為要殺徐壽輝失敗,才被陳友諒所殺。而陳友諒要殺徐壽輝,則是因為徐壽輝帶兵前來進攻他。而朱元璋本人後來也派部下殺死了劉福通和小明王。但這些在史料中是絕不會被強調的。

在對陳友諒與朱元璋最重要的鄱陽湖一戰的描寫中,陳友諒被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得無能之輩。朱元璋好意相勸,但陳友諒則執迷不悟。戰爭中朱元璋以少勝多,以20萬軍隊戰勝陳友諒的60萬軍隊,陳友諒的軍隊人數明顯被誇大了,用來強調力量懸殊的程度,這一點我在答案陳友諒60萬大軍圍攻洪都,為何朱文正能憑藉數萬人堅守85天?中提到過。

陳友諒戰敗之後,又把陳友諒描寫成了一個驕奢淫逸之人,在《明史》和《太祖實錄》中都記載了陳友諒有一張鏤金床,成為他奢侈生活的鐵證。但根據記載,太祖一看到這張鏤金床,就命人將其毀去,其他能夠證明陳友諒的奢侈的物品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學者這張床的真實性也抱有懷疑態度。

實際上我們從傳統史料中,仍可以看出,陳友諒從小讀書,深通兵法,文化水平絕對在朱元璋之上。他志向遠大,極有抱負,善於用人,也受到百姓的擁戴。譬如元末文人周聞孫曾親歷起義軍攻打江西的戰爭,提到陳友諒“政修令行,乾閩坤闢,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職,羈旅草野,鹹延頸爭先,思有薦獻,公皆量材錄德,大小畢陳其能。”可見政治才能相當出眾。王禮也提到“偽漢之在九天,趨者日眾”,可知當時臣服於陳友諒的人是很多的。

可以想象,陳友諒一定是有出眾的軍事才能,才能在投入倪文俊麾下後從一名步卒很快升為到統軍元帥。又在取代倪文俊後迅速發展,從元朝手中奪取並控制了今天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大片地區。但他如何與元軍交戰,怎樣立下軍功,在史料中記載極少,只能在《元史·順帝紀》中偶爾看到陳友諒又奪取了哪些地區,殺了哪些大將等等。現在留下來的關於陳友諒的資料太少,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只能給出一個模糊的影像了。


pku小動物


元末的時候群雄並起,各種英雄豪傑都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或者加入別人的事業。陳友諒就是一個在別人麾下效力,羽翼豐滿之後自立的典型。

陳友諒畫像

他是湖北人,出生在一個漁夫家裡,排行老三,年少的時候只是略通一些文義,但是力量過人,自己也經常習武。曾經有一個江湖術士給陳友諒做了預言,說此人以後是個富貴命。隨著元末各門各派的的農民起義的爆發,陳友諒便參加了黃蓬起義,加入了紅巾軍,由於頭腦和武功都不錯,從簿書掾一路升到了元帥。

很快,另一支起義軍首領徐壽輝遇到了問題,他的手下倪文俊謀害其不成,便逃到了陳友諒那裡。陳友諒直接殺死了倪文俊,並且將其軍隊化為己有。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1358年陳友諒一路開疆拓土,成為長江以南範圍內,勢力最強的起義軍。

(朱元璋)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後,派出常遇春攻打陳友諒,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將領趙普勝。朱元璋一看,變使用離間計,加上趙普勝本人也經產公開宣稱自己有恩於陳,導致了陳友諒的不滿和懷疑,最終這名驍將被陳友諒殺死。

此前由於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的叛將,二人關係不錯。1360年徐壽輝決定遷都,經過陳友諒地盤時,被假意歡迎,陳友諒將徐的部下一律消滅,把徐壽輝當作人質,然後自稱漢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來與朱元璋太平軍的戰鬥中,陳友諒令士兵爬過城牆進入城內,攻克了太平軍,然後殺死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陳友諒正式稱帝,國號漢。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即位典禮上由於狂風大作,百官只能在沙灘上祝賀。

接下來就是與朱元璋的決戰了。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想直接攻下應天府,朱元璋更害怕他和張士誠聯合,於是謀士劉基獻出一計策,令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騙他,陳友諒中計,率水師東下,和朱元璋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此後面對朱元璋的進攻幾乎全是敗績,部下多有投降。

終於,鄱陽湖上,雙方進行了決戰。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但由於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風向,陳友諒並沒有佔到便宜,而且還折損了弟弟陳有仁。數日之後,陳友諒的部隊被困,部下將領也多有投降。但是陳友諒依然不想投降,在糧食斷絕的時候,鋌而走險冒失突圍,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頭顱,當場死去。

陳友諒作為元末的梟雄之一,從殺死倪文俊開始展露頭角,最終與朱元璋分庭抗禮公正天下。他在發家的過程中兇狠而陰險,殺伐果斷。但這也導致手下多有叛變,《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鄱陽湖之戰


參考文獻:

《明史》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 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1[M]. 2015

白壽彝總主編;陳得芝主編. 中國通史 14 第8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下[M]. 2015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張珍瑜


季我努學社


拋開成王敗寇來說,我覺得陳友諒也算是個英雄。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元末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諒的奮鬥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小人物奮鬥史,和朱元璋有得一拼,只不過結果撕碎了過程,陳友諒在史書中的名聲就不怎麼好了。



元至正十五年正月,陳友諒加入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初為簿書掾,一步步升至元帥。到了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反被陳友諒所殺,至此,陳友諒實力大增。

至元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在採石五通廟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陳友諒稱漢王。

當時,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是強有力的割據力量。陳友諒和朱元璋一面要對抗彼此的勢力,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元軍的攻擊。但隨著元朝的敗退,他們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正面衝突。



1363年,鄱陽湖大戰是他們的終極較量,過程很曲折,也充滿變數,到最後還是以朱勝陳敗告終,在戰鬥中,陳友諒被射死。



儘管陳友諒失敗了,但也算得上元末的亂世英雄。

(圖片取自幼時很喜歡的一部電視劇,《乞丐皇帝——朱重八》。喜歡何家勁扮演的朱元璋,喜歡李志希扮演的陳友諒,還有楊麗菁,等等,都是滿滿的回憶)


子說非說


陳友諒不愧為一代梟雄是條好漢,憑藉著智勇雙全、心狠手辣、敢作敢為弒殺徐壽輝自己稱帝,成為元末勢力最強大的一路諸侯。

佔據江西、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擁兵數十萬,戰船數千艘,陳友諒對當時的形勢也有很清晰的認識,他認準了朱元璋集團是自己最大的勁敵,餘皆不足慮。他誰的麻煩都不找,專門去找朱元璋幹仗。

陳友諒可不是張士誠那個“自守虜”,陳友諒不是坐以待斃之輩,認準了誰是敵人就不需要人去催也不要人勸,每一次都是自覺積極主動的發起進攻,這一點我很欣賞。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與其等著你來打我,還不如我去打你,反正閒著也無聊,怕個鳥🐦,陳友諒做得很對。

陳友諒先是率軍二十萬進攻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攻克太平城斬殺了朱元璋的猛將花雲和養子朱文遜,打到南京城外被“老朋友”康茂才給坑苦了,在龍灣之戰被朱元璋設伏兵打得大敗,陣亡兩萬餘人,被俘虜七千餘人,還損失大小戰艦數百艘。

元氣大傷的陳友諒逃回老巢,稍事休整後不甘寂寞的陳友諒又發起了主動進攻,起傾國之兵60萬人攻打江西南昌,不成想被只有二萬多守軍的朱文正、鄧愈、趙德勝等人成功守衛住了。

朱元璋率軍二十萬人和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決戰,最終結果是陳友諒兵敗身亡,朱元璋取得勝利,陳友諒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朱元璋也付出了慘重代價,鄱陽湖大戰共經過36天,朱元璋陣亡大將36員,陳友諒是條好漢,是朱元璋一生最強勁的敵手。

朱元璋最終沒有殺害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明玉珍的兒子明昇,而是把他們安置流放到了朝鮮,也算是功德一件。


流賊聞之心膽搖


陳友諒丐幫弟子,師從混元霹靂手成昆,與其師一樣,陰狠毒辣,反覆無常!明教教主張無忌因緣際會奪得倚天劍屠龍刀,刀劍中有一部武穆遺書,由無忌交於明教的徐達,徐達恃之敗陳友諒,誅張士誠,橫掃暴元。可以說沒有張無忌,就沒有明朝,張無忌為人乃謙謙君子,被朱元璋欺之以方,竊國盜權,嗚呼哀哉!所以,做人別學張無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