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愛上看書?

劉Yhua


你好,作為應試教育的受害者,我們都不曾喜歡讀書。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填鴨式的教學使閱讀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意義和痛苦的。

以前看過好多各省高三學生把教材和試卷從高樓往下扔,他們在發洩著情緒,終於把這輩子要讀的書都讀完了,以後誰再讓我讀書我也不讀了。

那麼就這樣大學四年過去了。

我也曾厭惡讀書,認為讀書無用論。

後來是怎麼改變看法的呢?是我自己想到了,不是讀書無用論,是我讀錯了書。

教科書它是有標準答案的,不需要你思考的,而一些培養你思考的書,提升你思考的書是會給你帶來巨大改變的。

改變我的第一本書是這本,這本書第一句話說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想,是啊!我這十幾年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都是按部就班,渾渾噩噩地過,一切都是別人要求我做的,很少自己主動去學習去思考。

也是這本書讓我重新開始讀書的慾望,第一章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作者說當我們過著缺乏反省的生活,我們真的是在虛度我們的光陰,我們沒有把我們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我在看的時候,真的覺得作者說的句句在理。

這本書我看了有大半年,因為我常年沒有培養思考的能力,只是死記硬背,而這本書恰恰就讓你去思考!唯一使得你培養思考的辦法就是去思考,本書共分八個章節,每一章的結尾都需要你去做思考練習,沒有標準答案,作者也不會給出答案,你需要自己想。

慢慢地我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答案,那種自己思考出來的結果,我是欣喜若狂的,因為我又有了批判的思考,不再教條地學習,不再應付地學習,而有了學習的興趣,從這本書以後,我開始願意讀書了。

原來讀書無用論的意思是讀書用不上,試想一下我們學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在我們生活中能用到的有超過5%嗎?正因為用不上,所以我們厭惡學習。

可是再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多少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太多了,這樣我們不斷地學習和運用,使得我們變得既智慧又快樂。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我在看完第一章以後對這句話在網上查證,發現孔子說的時不是時常,而是恰當的時機,習不是複習,而是練習。正解是學並在恰當的時機做練習,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而不是學並重復地學,這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嗎!

因為我們要學以致用,我們要學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本書,我又閱讀了一系列的書籍,比如《秘密》《羊皮卷》《非暴力溝通》《高難度談話》《少有人走的路》等等,而且我越來越發現這類的書籍不是以故事為主,而是書有它的主幹,它的每一個章節都是圍繞它的主幹而展開,不是故事書,不是雞湯書,不是膚淺的哲理書。

通過閱讀這類的書,你就在慢慢培養自己的思維體系和信仰體系。在圖書館再看到不是這樣的書,你會自動忽略。

還有一些小說類的書《十九分鐘》《獵魂者》,這類的書是科學普及類書籍,它是用小說的形式,吸引人,讓人有興趣讀進去,當你讀完以後,你會發現書裡告訴你一個主要的道理。

我們都學過語文,語文老師會講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很多書是沒有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而我羅列的這些書是有的,我們不斷去閱讀這樣的書以後,我們也會帶著這樣的模式去聽演講,看電影,看電視劇,我們可以去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我們還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來梳理我們的思想。就這樣我們通過閱讀、思考和寫作的方式,讓我們變得更有思想和更智慧,謝謝。我相信你會慢慢愛上讀書的,而讀書不是枯燥的而是快樂的。


心靈之音的空間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如果你能熟讀萬卷書,自然能寫出神采飛揚的好文章。然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稱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僅為7.86本。以這樣的一個平均值來計算,一個人讀完一千本書大概需要127.62年。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估計都放棄了。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嗎。可是巴菲特一年能看500多本書,比爾蓋茨一年能看一百多本書。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是因為他們異於常人嗎?不是也是。在身體構造上,他們和我們並無太大的區別。而且,讀過書的人都知道,讀書最耗費的其實是時間,他們和我們同住地球,自然都只擁有一天24小時,不會比我們多出哪怕一分一秒。那我們和他們那麼大的差距緣自何處呢?他們和我們許多人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擁有讀書的體質。什麼是讀書體質呢?又要如何打造讀書體質呢?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一書中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說明。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每年都能輕鬆閱讀三百本書,還不包括雜誌。但是,另人想不到的是,他小時候的語文成績很差,以至於都產生了厭學的情緒。直到一個同學給了他一份讀書清單,他從這份清單的閱讀中第一次獲得了讀書的快感,從此走上了讀書人生,通過閱讀百餘冊讀書類書籍,總結出了培養“讀書體質”的一套方法,涵蓋在了89個技巧中。

這89個技巧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培養讀書體質。所謂培養讀書體質簡單的說來就是讓你愛上讀書。第二,學習讀書技巧。無論做什麼事光有滿腔熱血是不夠的,還要學習匠人精神,不斷的打磨自己的技巧,才能在讀書這條路上有更多的收穫。第三,構建自己的知識庫。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輸出。因此,我們要構建自己的知識庫,以備為日後的輸出做準備。

培養讀書體質培養讀書體質具體來說可以從三步著手。首先是不讀。不讀不感興趣的書,不讀不感興趣的章節,不讀看不懂、太難的書。這樣做是為了給我們的讀書思維解綁。我們總是認為一本書一定要從頭看到尾,我們通常把這種讀書叫做“啃書”。今天啃不動,就明天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培養讀書體質卻是要激發自身的內在動力,完全從興趣出發。《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的時候,那些字都認不全的小學生廢寢忘食的看,就是因為興趣。所以聽從內心的需求就是培養讀書體質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和喜歡的書談場戀愛。當你戀愛的時候你會想要了解對方的想法,傾聽他的聲音,和他近距離的接觸。讀書也一樣,你可以搜索作者的生平和軼文趣事;聽作者的演講,座談;還可以去參加作者的籤售會。通過這種線上線下,2D和3D的轉換,可以增進你對作者和他的作品的瞭解,強化你的內在動力。

最後,就是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孟母認為讀書環境是可以促進讀書的。在這一點上,原尻淳一和孟母的看法正好不謀而合,他認為有必要打造一個能夠促進自己讀書的環境,比如在家裡改造自己的書房,在咖啡館讀書,在美麗的書店邂逅好書,或者直接搬到大學或圖書館附近去吧!

總而言之,培養讀書體質就是讓我們在愉悅的氛圍裡看著想看的書,充分的體會和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當你愛上了這種讀書的感覺,你的讀書體質就打造的差不多了。

學習讀書技巧有了讀書體質,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修煉讀書技巧了。第一,提高閱讀的速度。這裡的閱讀速度並不是所謂的一目十行。而是一些實用的小技巧,例如通過目錄瞭解書的構架;通過閱讀黑體字輕鬆的完成一本書的略讀;通過設定關鍵字和利用便利貼迅速的找到需要尋找的內容等。藉由這些技巧可以快速的從一本書中獲取你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類比讀書”。類比可以分為垂直類比和水平類比。垂直類比就是同一主題的書,放在一起進行主題閱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深入的瞭解一個領域,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也更容易在這一領域內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思想。另外一種水平類比,就是對眾多領域都有所涉及,卻都是淺嘗則止,必竟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那麼哪種方法更好呢?原尻淳一給出的建議是,70%的垂直閱讀加20%的水平閱讀,還有10%分配給完全未知的書籍。這樣是“營養最均衡”的一種讀書方法。這種方法更利於職業和專業的發展。

第三,“解剖讀書”。所謂“解剖”並不是簡單的把書分為幾個部分,而是把書中的內容按照自己的需求分門別類收入自己的素材庫,並且對每個部分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清楚他們之間的關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構建自己的數據庫在我們大量的閱讀後,如果只是翻一翻書頁,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樣的讀書無異於浪費時間。早在還沒有電腦出現的時候,許多作家就利用卡片等各種方法將自己積累的素材進行分門別類,臺灣作家李敖更是直接把書裁剪下來放到相應的文件夾裡來打造自己的素材庫。到了信息化的時代,我們能夠使用的工具種類繁多。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讀書的同時打造屬於自己的數據庫。

《論語》中說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份獨一無二的數據庫的建立可以方便我們日後“溫故”,並且在不斷的學習中“知新”。這不僅僅是一個數據庫,更是自己知識體系的建立。讀書不能只侷限於投入的讀書,而是要改變成以創造價值為目的的產出型讀書。原尻淳一就在書的最後提出:讀書的終極目的在於著書立說。這也可以說是他最大的“內在動力”了。

如何擁有讀書體質,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你還有好奇心,只要你還有需求,然後找個舒適的環境,調整一下座姿,就可以開始你的《高效能閱讀》了!只要持之以衡,“讀書破萬卷”指日可待!


五更文生


知識是人類文化的階梯,看書源自於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強迫看了也吸收不了多少。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很多問題自己都是不知道的,那就需要去解答,可以看書解答啊,比如做飯需要看菜譜,這也是書。找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看,看笑話看小說等等都是書,不能為了看書而看書。

如果能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喝一杯茶,歲月靜好,但生活告訴我們很少有時間可以這樣。如果家裡有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沒有孩子可以和父母家人坐在一起,放下手機一起看書。再或者找兩個愛看書的朋友一起看,朋友之間是會傳染興趣的。


看一本有意思的書,你會慢慢愛上它,就像一千零一夜那個故事,看書會上癮,最初看五分鐘,每天多看一分鐘,你會發現這會變成一種習慣,開始喜歡看書了。最後送一句冰心的話“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雪卿舞


看書時是有目的的。比如考學,考職 稱,出國留學,本職工作也需要不斷提高吧,還有世界這麼大,總有你不懂的吧。讀書吸取別人的經驗是個捷徑。讀書多了,就得用腦子想想什麼書說的對。什麼書是毀人的書。這就是不能全信書的道理。再就是實踐了。借用古人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不只是讀書一個途徑,今天我們上網不光是娛樂也是學習嘛。


郝明41


愛上看書和愛上女人頗有幾分相似。這話很多人聽起來一定覺得這都那跟那啊?這分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幹嘛扯一塊去了!但我內心就是真真切切感到二者挺相似的。如果你是一位自戀者,或是有同性戀傾向,對打扮時髦、青春靚麗、花枝招展的女孩一點不感冒,那自然沒得說的。這就好比大字不識一個的一個人,你若叫他愛上看書,那完全是難為他了,就像命令鴿子學馬叫,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也不排除會有那十萬分之一的人,他學從一筆一劃慢慢學起,最後成為看書達人。儘管這很值得欽佩,但畢竟屬於小概率事件。而從普遍意義來說,要愛上看書,你首先得識字,達到一定學識及鑑別水平,站在了一定的起點上才有可能看得進去,達到“入境”的理想狀態。就像你是一位各方面正常的單身男士,通常情況下你不會不對一位貨真價實的美女做到無動於衷的(假如她也單身的話)。這也就是說,事情得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看書的品質、層次如何(這好似女人是否有內涵、是否賢惠)。而另一方面,與賢惠女人配對的也應當是一位有才有德、踏實肯幹的男士(好比具備一定學識根基的人)。只有兩方面有機恰當配合,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就是愛看書者愛不釋手地看上了一本與他恰成絕配的好書。如果其中 任何一方面修煉的火候欠佳,那結果必然是強扭的瓜肯定不會甜。


醉心創作



愛家61220143



桃源居士45


可能是一種習慣吧!反正我出遠門都喜歡帶上一本書。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作品入手,然後會發現自己看的書越多知道的越少。慢慢的就會喜歡上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