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2218992768


關於這個問題,做兩個澄清:

1、秦惠文王並沒有殺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陽時戰死;

2、商鞅戰死時,秦惠王還沒有親政;

3、商鞅是因為造反罪被族滅,是確鑿證據,是依法處置的,並非我們誤認的是守舊派隨意所殺。


秦惠王殺商鞅?你必須瞭解的

1、秦孝公死後,即位的秦惠王尚未親政,直到第三年才親政。《史記 六國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韓宜陽。”

對比下秦始皇親政時的記錄:

“己酉,王冠,帶劍”

可見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開始親征的。逮捕商鞅的決策不是他做出的。從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時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時的趙姬等情況來看,應該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決策。

2、商鞅是戰死的,不是被公開處死。《史記 商君列傳》: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車裂的是商鞅的屍體。

3、族滅商鞅是依照秦法進行的,是以造反罪處置,證據確鑿。商鞅被族滅,不是因為商鞅被誣告。嬴虔等公室誣告商鞅,並不是商鞅被以謀反族滅的原因。商鞅的謀反行為才是商鞅被車裂、族滅的原因。

《秦本紀》: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因以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話意思就很明確: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後被車裂。

《商君列傳》: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國被拒絕後,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發動商邑並攻打鄭縣,最後在鄭縣黽池和秦兵的作戰中戰死。

攻打鄭縣,和秦兵作戰,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為事實。商鞅為什麼要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原因不明。

贏虔告發商鞅謀反——朝廷發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絕捉捕,意圖逃跑到魏國——魏國拒絕接納商鞅——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商鞅和秦兵作戰,死在鄭縣——商鞅背叛造反,被車裂屍體。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個過程。

從被告謀反,到率軍攻打,商鞅自己坐實了謀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審判的,並非誣告。

4、商鞅的商邑距離楚國這麼近,為何不逃跑到楚國?魏國不接納商鞅,商鞅為什麼不從商邑跑到楚國,而是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要知道,作為商鞅變法的重要參與人物屍子可是逃到了楚國。

原因在《楚世家》裡記載: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這說明了商鞅和楚國關係不好。春秋時期秦國和楚國關係非常的好,從來就沒有戰爭。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國和楚國關係也不錯。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個攻打楚國的秦國封君。

秦楚友好的歷史傳統,商鞅和楚國關係惡劣,應該是商鞅沒有逃跑到楚國的原因。


總結:

商鞅之死,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是秦國薄情寡義的表現。但商鞅是因為造反而死,不能說是秦國冤殺他。商鞅謀反,有確鑿的證據,有商鞅自己的行為去坐實。

當時秦惠王並沒有親政,秦國應當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決策。秦惠王並無決策權。

嬴虔告發商鞅造反,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坐實造反罪名。商鞅的行為讓人奇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人,那麼秦惠文王殺商鞅真的是因為聽信了公子虔及甘龍等大臣之言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國曆史上十分有作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可以說,秦惠文王絕對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來,商鞅是必須死的,大臣們的進言,只是為自己殺商鞅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麼,為什麼秦惠文王會認為商鞅必須死呢?

原因很簡單,

其一:

商鞅變法使得商鞅在秦國擁有極高的人氣,人們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這是功高蓋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變法時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的法規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繼位時,商鞅變法已經基本完成,這時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經變得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殺了商鞅後,秦惠文王並沒有廢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從秦孝公去世時,商鞅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大家覺得呢?


Ko蜀北一


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的國力提高了很多,也為以後秦國東出和後來的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商鞅和秦孝公的關係也很好,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為秦國立下大功的商鞅為什麼最後會被贏駟殺了呢?

第一,商鞅變法變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雖然變法讓秦國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卻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

當時戰國時代,各國的貴族勢力也是很重要的,當時只是因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對商鞅忍著!

第二,商鞅變法,就是改變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謂法理無情,剛施行的時候,肯定會有犯法之人!

商鞅為了樹立法的存在,只能處罰他們,同時就牽扯到了世子贏駟身上,商鞅不僅處罰了贏駟,還處罰了另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秦國公子贏虔!

如今,商鞅在秦國把世子就是未來的國君得罪了,把贏虔得罪了,把貴族得罪了,怎麼會有好的下場!

第三,秦孝公死後,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經能夠在秦國順利的施行。

此時即使沒有商鞅,商鞅之法也還是可以運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後,秦國的各方勢力都開始向商鞅發難於贏駟。那些秦國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攻擊商鞅!所以當時的秦國內部很混亂!


此時贏駟又剛繼位不久,為了能儘快的穩固朝廷,能安撫這些貴族,同時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就進行了捨車保帥,最終殺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贏駟就聽從大臣之言殺死功臣商鞅!


中孚鑑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從歷史上到現在,故事在一遍又一遍地不斷地發生,古代的,有商鞅、張居正、張廷玉,現今的案例有王老吉與加多寶,紅牛等事件,大部分都是因為老一輩的交情中有一方走了,另一方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那就必須要進行更新換代,俗語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回到商鞅這件事情,秦惠文君要殺商鞅,主要是以下的理由:

  1. 功高蓋主。這當然是最容易被人猜測到的原因。商鞅執政多年,在秦國早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新君立位,必須處理,否則那就是又一個鰲拜了。

  2. 商鞅執政,得罪了一大票秦國的貴族,惠文君做太子的時候都受過處罰。因此新君上位,必須對這些人這些事有個交代。變法使得秦國變強,這人所共知,是不能推翻的,那就只能以商鞅來撫慰貴族們的情緒。否則,秦惠文君是壓不住這股情緒的。

  3. 同上。秦法嚴苛,國內老百姓也同樣有不少受苦的人,同時商鞅又是如此大的一條魚,這等於就是留給秦惠文君上位立功的好機會。只有藉著清除商鞅,秦惠文君才可以藉此提升一大批有功之臣,培養起自己的勢力。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我記得上小學時,課本上講商鞅變法是這樣的,商鞅在秦孝公時期,主持變法,開始時老百姓不姓,於是商鞅命人在城門上放了根木頭,說誰要是扛起木頭從這裡走到另一個城門,就賞黃金千金。剛開始人都不信,後來有個年輕人想,反正也閒著,不如試試。他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另一個城門,而且真的得到了黃金。

商鞅變法中設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政策,對內對外都是管理嚴格,比如對老百姓的管理上,法律定的比以往就嚴苛,甚至太子犯錯了,也毫不留情。但當時因為太子年幼,所以就只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這也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為太子就是後來惠文王。

當然所以商鞅,並不為單純因為這個原因,商鞅主持變法幾十年,朝廷內外勢力強大,從惠文王的角度講,為防止商鞅勢力做大,也必須把他剷除。

再者當時,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各大貴族支持。所以他要犧牲商鞅來換取貴族的信任。而商鞅變法中受損最大的又是這些貴族。

但惠文王明白,秦國變法已經多年,就算暫時沒有了商鞅,貴族也無法終止秦國的變法。所有決定把他殺了。公仇私恨,一起解決。

歡迎大家進行討論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商鞅最大的特點就是智商高情商低。

因其智商高,所以他做的事都在點子上,而且都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讓國家迅速走向富強之路,在極短的時間內奠定了秦國霸業的基礎。


因其情商低,秦國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的人都讓他給得罪死了,最後,他本人也遭到秦人無情的報復,致自己慘死。

商鞅變法無疑是商鞅獻給的秦國一道政治大餐,最終他卻淪為別人嘴裡的菜。


秦孝公覺得商鞅的政治大餐很可口,但秦惠文王和秦國的百姓可不會這麼想。

這對商鞅來說很是可悲:讓秦國強大了,卻讓秦人吃了。商鞅殘酷無情,他的慘死可以說是他情商低的結果。

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容易得罪人,很多時候這些人的結局不是特別好,或許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沒有常人長壽的原因所在吧!


金兔歷史


商鞅變法始於秦孝公當政,成效卓著,為秦國這個戰國初期私有制在七國中產生最晚,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國家,逐漸稱為七雄最強,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商鞅變法如此有效,卻在新君秦惠文君即位後,就法在身死,並被誅族,劇情為什麼反轉了180度呢?

原因一:秦孝公這位商鞅變法的鐵桿發起人和支持者,臨死前“欲傳商鞅,辭不受”。老爹要把位置給別人?把我置於何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要我殺人啊。

原因二:商鞅變法中受割鼻刑的公子虔這時候跑了出來,在秦惠文公贏駟面前告商鞅謀反,商鞅趕緊帶著母親逃命。剛有人說你謀反你就跑了,這不是心虛嗎?謀反就坐實了。

原因三:重臣少主。秦人只知商君之法,而不言秦王之法。商鞅威望太高,贏駟即位才17歲,必須把危機掐死在萌芽裡。

原因四:商鞅變法傷及宗室利益。宗室在秦孝公時不敢言,主少新立,矛盾就沒有顧及的爆發了。

所以商鞅在秦無憑不得宿,去魏因曾擒公子卬被拒,被迫回封邑商。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兵敗身死。屍身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誅全家。

商鞅一死,惠文君平息了宗室怒氣,坐穩了國君寶座。但他的新法依舊在繼續。帝王心術不可猜,眾人皆是良弓走狗而已!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真正的法治社會,他的改革不只是使:弱秦變強秦。更重要的它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個亮點。他也預測到只有昏君和貪婪的權臣一起出現,才會使改革的法治失敗。所以胡亥與趙高同時出現才摧毀了一切成果。商秧在中華歷史上是有貢獻的;對於他的死可能是新舊利益集團鬥爭,幷包含其它因素的犧牲品?我不瞭解具體事情原委,也不敢妄加評說。


208735757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就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吧!要想做到幾朝元老,那必須是保守派,只有保守的人才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地位。商鞅本身就是改革派,改革說到底就是得罪有錢人的活,所以反對他的人一直很多,依靠嬴渠梁的庇護,商鞅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商鞅的遺憾在於秦孝公有點英年早逝啊。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1年繼位,公元前338年去世,可以說,20歲登基,在位24年,活了43歲。

縱觀戰國時期的變法,只要換了領導人,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吳起為魏國立下很多功勞,結果後來只能出走到楚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得楚國變得強大,然而楚國換屆的時候,吳起被射死在先王的屍體上。

商鞅到秦國的時候,應該正是秦孝公雄姿英發的時候,倆人搭夥幹一票大的,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嘛,而且,商鞅比秦孝公大14歲,怎麼看都是商鞅應該先走。正是因為這樣,商鞅才無所顧忌,甚至連太子都敢處罰。商鞅始料未及的應該是秦孝公竟然先走他一步。

商鞅與秦惠文王的新仇舊恨

上段已經說了,商鞅沒有料到秦孝公會先死,所以還處罰過太子,來為自己立威,使得變法成效大為增加,但是殺雞給猴看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雞的感受,你把太子當做雞,你是有多大的膽子。

因為這點事情,秦惠文王吃了不少的苦,以至於後來性格都有點扭曲,當然,心不狠站不穩,正是秦惠文王的這種抓狂變態的心理使得秦國不斷擴張。但是他對商鞅的恨應該一直放在心裡,選擇臥薪嚐膽,早晚有一日干死商鞅這丫的!

秦孝公一死,當然有人誣陷其造反,商鞅也帶領封地的人進行反抗,也就是實實在在的造反了,結果戰敗身死,秦惠文王肯定不解恨啊!於是將商鞅的屍體帶回咸陽,進行五馬分屍。

根基不穩的秦惠文王對保守派的妥協

秦孝公是堅定的改革派君主,在位期間一直打壓原來的貴族階層,現在秦孝公死了,他們當然要群起而攻之,矛頭當然直指商鞅,秦惠文王剛剛登基,還沒站穩腳跟,即使想保商鞅,也得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分量。

而且,商鞅變法對君主來說,也是君主集權之法,君王當然都喜歡,秦惠文王能夠大展身手,沒有束縛雖然跟秦國曆來的傳統有關係,商鞅變法的功勞也是離不開的,而變法已經大成,留著商鞅,反而會使保守派將矛頭對準自己,乾脆殺了商鞅一了百了。

所以,秦惠文王殺商鞅實際上也是對保守派的一種妥協,讓他們洩憤而已。

不殺商鞅不足以立秦惠文王的威

當年商鞅殺秦惠文王為自己變法立威,還有城門立木等手法,秦惠文王那是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逐漸成長起來的,所以,秦惠文王深諳此道,殺商鞅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立威啊!

商君制定法律,然而犯法之後與民同罪,說明秦國對法律的重視,其實也是在加強君主的權威,法律來源於君王,遵守法律就等於聽命於國王。

很多人認為商鞅為秦國立下很多功勞,不應該遭受這種結果,在君王權術面前,又哪裡容得下你說算。


史論縱橫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真正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謀反罪論處,行五馬分屍之刑,不能不說有點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沒有謀反。商鞅原本是衛國公族,後來師從法家,遊說列國尋找致仕機會,他先到了魏國,成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臨死時向魏王舉薦商鞅,結果魏王興致缺缺。他又建議魏王將商鞅殺死,魏王同樣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國的重用,就開始另謀出路,恰在此時,秦孝公廣撒招賢令,然後商鞅就跑去了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準備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對帝道和王道不感興趣,倒是很喜歡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開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術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堅持“不法古,不循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目的是為富國強兵。但是,從商鞅決定進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變的是秦國的祖宗之法,那麼那些既得利益者就會收到影響,而秦國的貴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這個格局,勢必會惹怒貴族階級,但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貴族階級也只能忍著。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這個掌權人的支持,貴族階級勢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是一種全面徹底的變法,太子犯法,也必須收到處罰,所以在秦惠文王還是太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並不通融,只是因為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便親自受罰,就處罰了他的監管老師公子虔,而以墨刑處罰了他的授課老師公孫賈。何為墨刑,即在臉上刻字,塗上墨碳,一輩子除不掉。

這後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處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門。

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幾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種徹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鐵面無私,毫不留情,想一臺毫無感情的機器。這樣的人一旦失勢,必然是牆倒眾人推。貴族階級對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裡的工具,這樣一個人,是很難有好結果的。

商鞅迷戀權勢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時候,必然給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商鞅變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個外來的辯士,成為秦國的左庶長,又成為大良造,權傾一時,如果秦王稍微弱一點,商鞅的勢頭就蓋過了秦王,這樣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許繼續存在,而商鞅卻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及時隱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國的變法已經進行了二十年,它已經是成熟品,即便沒有商鞅,變法也不會失敗。所以商鞅實際上已經成了棄子。公子虔說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樂的殺掉商鞅來取悅貴族們,順便樹立了威信。

商鞅師從法家,自然知道當初吳起在楚國變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卻覺得自己比吳起幸運,或許能夠有好的結果,然而,他和吳起一樣,舊主一死,新主就要殺掉他們,不同的是,商鞅的確比吳起幸運,至少商鞅變法被執行了下去,而吳起變法卻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