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司法局龔國鋒:腳踏實地埋頭幹 用心謀事求發展

社區矯正是一項正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社會認知度期待提高,只有把現實有效的規範性文件和執行規定吃準吃透,既不墨守成規、又要靈活運用,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需要。

龔國鋒,年過半百,自社區矯正工作一開始就幹到今天。平時他非常注意法律的修改動向,對照修改前後情況,把握立法精神,用法制思維,去衡量自己的行動,創新性地提出“矯正先講德,管人先管心”的矯正思路,就是要讓社區服刑人員對法律產生強烈的敬畏心理,在各種適當的矯正措施干預下,在矯正期內逐步形成與守法公民人格相一致的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他這一思路與社區矯正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的 工作目標完全吻合,這一基礎上,他摸索出入矯前的先教育談話,後登記入冊的“三講三看”工作法,即:講法律政策,看本人態度;講犯罪結果,看本人認識;講社會影響,看本人人品。通過 “三講三看”及要求本人獨立完善報到材料的操作方法,初步認識該人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質、人品修養、家庭環境等,築牢其“罪犯”身份意識,為進一步開展矯正活動打下基礎。

他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對司法所日常反映的問題,能當場答覆的,立即答覆,並說明理由和根據,要讓同志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重大實際問題,當場答覆不了的,請示領導,絕不拖延;在充分協商尊重所長意見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的工作方法,力避假、大、空等不實際的東西。下鄉時,他經常向司法所同志傳導轉變觀念樹立執法意識思想。他認為,哪一天司法所同志因社區矯正工作出了問題,受到行政或刑事責任追究,自己將無地自容。

人的心理意識,決定社會行為。社區矯正工作是管人的工作,管人難,莫過於管住“心”,既要管住人,又不使他們在釋放後對司法行政機關或社會產生敵對情緒,是最起碼的底線目標。通過領導指點和工作實踐發現,開展適時的思想教育,用法治思維將他們進行“洗腦”,使他們對法律產生依賴感和條件反射,就會潛意識地影響矯正期滿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要充分運用好“社區矯正”這個法律“槓桿”,找準思想教育這個工作“支點”,去觸動和促使社區服刑人員的更好轉化,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社區矯正人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在實施執行中,無論社會地位高低、智商高低、文化高低、富裕程度、年齡大小、性格差異、居住環境優劣,其人格尊嚴受到尊重的同時,矯正措施一個都不能少,以彰顯法律公平和人性化執法原則。這種“一視同仁”思想,始終如一地體現在社區矯正工作中併產生了共鳴,最大限度地弱化了社區服刑人員的逆反心理和仇視社會的變態心理,在工作人員與社區服刑人員互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原則問題上,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誰讓我們擔心,我們就讓他揪心;初犯有回應,即所謂的“慎初”,再犯盡力挽救,三犯不可饒恕。

在對待同志上,堅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包容,少抱怨;多一些埋頭苦幹,少一些誇誇其談;多一些謙虛謹慎,少一些擺資格翹尾巴;多一些創新的朝氣,少一些平淡的暮氣,人前褒揚人之長、人後莫談人之非。只有放錯地方的人才,沒有一無是處的蠢才。將有限的工作時間都儘量用於琢磨做好自己的事,把個體的特殊性與整體工作的普遍性結合起來,補齊短板;把與職業相匹配的可以自行支配的力量結合起來,開拓創新,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這種合力有利於辦好一切事情。社區矯正工作,之所以被市局稱為“一根柱子”,就是因為有局領導的關懷支持、有全體同志的通力協作配合,形成了敢於爭先、勇於擔當、善於突破的合力。在這股合力的支配下,社區矯正工作始終走在全市前列,成為市司法局的一面旗幟。

作為一名黨員,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要對得起自己的工資,對得起自己的黨齡,對得起來之不易的優越環境。長期以來的的勞累,使的心臟發生病變,冠心病病理反射到脊背神經,經常性後背疼痛。使自己產生:有空了到醫院治療個一個月的想法。但矯正工作的連續性,不得屢屢推遲住院。困了,伸伸腰背,捶捶後心;累了,到領導或其他股室,轉轉拍拍。季節變化或天氣突變帶來不適,提前用煎好的中藥調劑。幾年來,他為完成一項工作,苦思冥想,常常加班加點,有人問他:你都五十多歲的人了,幹恁賣勁圖個啥?是啊,他圖什麼呢?人活著,就要有個精氣神;這個精氣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他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只要心態不老就永遠年輕。幾年來,社區矯正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艱辛困惑,發展到今天,一路走來,沒有非議和指責、沒有紅臉、刁難和彆扭,伴隨的只有信任和鼓勵、只有尊重和配合,領導和同志們這份厚德載物的情分,這種知遇之恩,是絕不能用金錢和寥寥數語能衡量的!她凝結了太多的期望、太多的信賴、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汗水。他要把這份濃重的情懷,捧起來,放在心上,在工作中去品味她,去珍惜她,以只爭朝夕的態度,用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去為她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