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主要是無為不爭的思想,這種思想適用於有志的大學生嗎?

Fny丶樂兮


無為,不爭。是積極的,不是讓你等著吧,消極等死。無為,是迴歸本來,真理,自然而然,比如打坐,你別一直想著我要入靜,我要入靜。這個念頭本身,就是不淨,就是妄念,讓人無法入靜。比如睡眠,正常情況,當我們心態平和,內心愉悅,自由自在,到了晚上9-10點,我們往床上一躺,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第二天早晨五點後,基本也就元氣恢復,自發的可以起床。但是,失眠的群體可不一樣了,從晚上九點上床入睡,一直在數羊,在潛意識安慰自己,我要睡覺,睡覺,結果睡到凌晨一點,越發清醒了。這就是妄為所致,如果能讀懂老子的無為。剎那的,泥沙俱沉,一切念頭紛紛都被無為的心粉碎。粉碎虛空嘛,一念清淨,得大自在。再有可能,直接開悟,這個時候,你對天地一切都是掌握了。不怕競爭,不怕軍事,政治,職場等領域的競爭,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用大智慧的文字來描述悟道,但是,普通人不開悟時候,用思維來理解,無為啊,不爭啊,或者啥的。這個怎麼契合老子的內心,也很難通達儒道佛之最高智慧。



豐富多彩談國學


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人云亦云,自己不深入地學習,甚至是不學習!《道德經》中的“無為”是消極的嗎?在理解這兩個字之前,你至少要將《道德經》讀一遍。有些人會說讀不懂,那就讀兩遍三遍,甚至百遍!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有一部分人總是很懶惰,尤其是在學習的問題上。總是將別人的觀點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這樣只能經常地拾人牙慧。說了這麼多!


那“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麼解釋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本經中講的無為就是道,必須損之又損才能達到“無為”。那損的是什麼?損(去除)的就是貪。記住是貪而不是欲,貪是貪念,貪心。有貪名、貪色、貪財、貪食、貪睡。


一達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至少代表了大多數人對於“無為”的偏見!

根本就沒理解什麼叫“無為”,什麼叫“不爭”。不是啥事不幹消極怠工。而是幹你該乾的,不該你乾的,就躲遠點!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6-13 07:35:16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大 小 多 少 ,報 怨 以 德。圖 難 於 其 易 , 為 大 於 其 細 。天 下 難 事 , 必 作 於 易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於 細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 故 終 無 難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相互之間的相互關係,機會每個章節都夾雜其中,也是道德經的精髓之一,只想提一下“味無味”,字面意思是最鮮美的味道反倒是不加處理的味道,所謂的原汁原味,放在人生道理上,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再過多的闡述,用自己寫到現在為止的一點點體會來總結一下: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做,其實只是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在了前面,因為依道而行,所以不強求、不過分、做該做的,讓一切就像流水向海一般的自然而然,該是疏導的就疏導,該是補缺口的就補缺口,所以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其實就因為把該做的就做了,所以看不出他做了什麼。

傳說扁鵲三兄弟,老大給人們一些平時保養的知識,所以人根本就不會得病;老二在人們剛剛有點病的徵兆的時候就會採取措施,藥到病除;扁鵲卻是在病入膏肓了才出手救助。都是高手,但是人們只記住了扁鵲,說他是名醫。可以真正體現了道的內涵的,卻是老大。在所有人看來,他啥都沒幹,但其實他只是幹了該乾的事,他自己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這才是真正的道。

“大小多少”,應該不單純是大事小事,多與少的意思。老子一直在講的“陰、陽、和”才是關鍵理解。大小是相對的,多少是相對的。至於多大是大,多小是小,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只有在具體的變化過程中才能隨時辨別,隨時調整。

“報怨以德”,老子的這個思想影響了國人幾千年。於是現在出現了很多畸形的社會現象,被人罵了,你不能動手,動手就是犯法;被人強姦了,你還不能報復 ,否則又是犯罪……這個話題講起來太讓人傷感,所以不深入。但是這個思想本人是不贊成的。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個老夫子的觀點是對的,憑啥不能反抗?憑啥你欺負我我就得笑臉迎上去?民族性格中的那種欺下媚上的勁頭,應該去掉了。

“圖難於其易……必作於細”。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其中道理也算淺顯。要想做成一件困難的事情,必須從容易的那個點做起,必須從其最細微的地方著手。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易與細,是做成大事的關鍵,從容易的細小的地方開始著手,但是要時刻注意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那些細節。現在管理學有個說法叫“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這麼個意思。相互對應的,要成大事,得先從易事小事做起;要成大事,就必須時刻注意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很細小的環節。

所以聖人不敢誇口說我就是做大事的料,只做大事,也正因為聖人注意了上面的大事與易細的關係,所以才真正成就其“大”。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你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其他你啥都不用管”,到最後培養出的卻是隻會考高分的“皇帝”,要麼無性格,要麼全是性格,還生活能力極差。當年同班有一箇中考狀元,高二開學的時候自殺了,我當年數學考了24分,現在還在瀟灑的活著。那位仁兄就是隻能做大事,只能當第一,卻缺失了其他太多太多的易和細。生活中,不光只有大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承諾、誠信。以前不理解,只知道要講誠信,殊不知,很多的不誠信,就是因為輕諾。輕易的許下了諾言,卻沒辦法實現,便失信於人。所以,生活中遇到隨口答應的事情,還是儘量別當真;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輕易許諾。

一個事情你成功的太容易,那麼失敗也會很容易。

放在書本上,很淺顯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呢?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聖人時刻認為天底下沒有好辦輕鬆的事情,所以他辦起任何事情都是輕輕鬆鬆。

這才是真正的道家“為無為”的文化精髓。天地下是沒有難事的,只要你找到關鍵、掌握了度、掌握了勢、做好了一切你該做的事情;天地下沒有一件不難的事情,除非你找到關鍵、掌握了度、掌握了勢、做好了一切你該做的事情。


新風堂堂主


說起老子道德經的主要思想,絕不是無為和不爭。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要義,是善與尊重、和諧。至於無為和不爭,曲解過多,僅從字面而生義,當然不適合有志青年了。

下面來細究無為、不爭。道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是全文收官之作: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前一句則是,天之道,利而不害。由此可見,老子的本意是為,而不是不為,他只是強調有條件地“為”,“為”的前提是不爭:即不衝突、不矛盾、不作惡。道德經中特別經典地推崇“水”的“七善”,寓意深刻,就是以善為本,積極作為!大家看一下是不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希望真正的有志青年,正確和全面地領會上祖先賢的智慧,胸懷這份源遠流長的自信,走進一個你即將大有作為的新時代。


郭城3點14壹伍玖


《道德經》約五千字,分上下兩篇,共81章,1~37為道經,38~81為德經,作者老子。

《道德經》的思想:“天道運行,陰陽消長,福禍相依,善惡並存”,16個字概括了宇宙萬物。

老子無為不爭的意思就是,讓人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法則去生存與發展,更適合國家君王看。適合大學生看,但不適合有志向的大學生,有志可嘉👍👍。


王道正道


道德經是一部真經,用好了受用終身。可是道德經解釋版有一千多種,到底誰能正知正見把道德經解釋透徹,我給大家介紹兩個人講解視頻,一個是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曾仕強。還有一個是空海老師的講座視頻。網絡上都能搜到的。看完後你一定受益匪淺。


A0000竇洪彬


我們的大學生決不缺乏知識,而缺的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就是人生的一悟!而人生的一悟在我們整個人生中具有核心價值!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一段話,具有道德經核心價值,我們千萬不要輕易滑過。人生一悟就在這裡!這裡的所說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千萬不要理解錯!!悟這個無太重要了!!人生的本來就在這個無裡!!它是無中生有的無!!也是無為的無,也是無為無不為的無,也是無爭無不爭的無!不要把無為思想理解成不爭,出發點就理解錯了。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核心思想,或者說核心價值,就是要悟這個無,理解這個無。這個無就是我們的心體,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的道,就是我們的如來,就是我們仁心的體!我們的身體也是同出而異名,我們的心體是我們的本我,我們的身體只是我們心體之用!認識這個無太重要了,只有認識這個無,你才能理解什麼是無為,才能夠理解人生要爭什麼,不爭什麼。


caoxiaopeng


不適合百分之九十的人,因為太難,首先你為什麼是人,人還能升級嗎,怎樣升級,知道了你還得信,還得是那個人。你一成為有形的生命不管多高級你本身就被謎包裹著。


6006198504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理解老子是厭世,整天靜坐休閒,與世無爭,甚至混吃等死,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非把老子氣死不可。老子教育後入不要去爭虛名,爭不當之利。要遵循萬事萬物的規律,做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