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長大後好奇心就會減少?

非緣夢境


據我自己的經歷來說:不會。

相反,我小時候對於外界的事物反倒沒那麼好奇,有了新東西,爸媽或者周圍人都會主動告訴我,這是什麼,用來幹什麼,有什麼危害……而且加上小時候生活環境比較狹小閉塞,接觸到的新事物遠不如城裡孩子多,在對身邊的事物熟悉完了之後,好奇心就沒有那麼重了。

反倒是長大後,學會了識字看書,慢慢意識到了原來世界那麼大,有那麼多奇妙的事物,也有那麼多奇妙的地方,還有很多令人嚮往的地方……長大後,原有的侷限被打破,眼光變得開闊,對於未知的世界反倒便地越來越好奇。

以前看過一本書,是關於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好奇心其實也會根據性格的不同有不一樣的表現。外向者擅長多領域拓展,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所以外向者對於自己尚未嘗試的新領域都會有想了解嘗試的衝動和慾望,內向者則更傾向於深入瞭解某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與構成框架。

由於本人比較內向,小的時候爸媽總覺得我和別的孩子有所區別,別的孩子總是會主動問起父母各方面的問題,活脫脫地猶如十萬個為什麼,而我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地問一件事情的起源,經過,結果問到底……現在看來,其實也能解釋了,自己與其他人其實只是性格差異而已,但無論是那種性格,好奇心都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另一方面,長大後,大家都忙於工作,需要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有時候會忽略自己的內心,其實當你靜下心來,或者放鬆的時候看看書,看看電視,和周圍人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內心對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很多疑問與好奇的,只不過平時,並沒有那麼多空閒時間去深思。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小孩子才會對這個世界好奇,大人們的內心永遠住著一個小孩,也在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一世長歌660


答案是肯定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問題的越來越簡單粗暴,基本就是有沒有利益和利益的大小,簡單的就是好奇能當飯吃麼?沒賺到錢的想賺錢,賺到錢的想賺更多的錢,在現在這樣物質社會環境,大部分人都是活在有錢就什麼都有了,別的什麼也不重要。

還有就是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四十不惑高曉松老師有一個解釋我認為很有道理,他說四十不惑不是四十歲就沒有什麼迷惑的事了,而是四十歲了不明白的也不想明白了,身邊跟多朋友到一定年齡思維模式非常固話,也可以用固執來形容,別說好奇什麼,就連自己的想法都不願意做出調整,永遠按部就班按兵不動,這裡說的不是改變想法,是在現有想法的基礎上變的更完善都不願意,更別提所謂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的認知和嘗試。

人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所以需要認知,但大部分人在認知過程中都是記住負面的人與事,這樣時間長了,開始減少認知 嘗試等等,剛出象牙塔自己又給自己造個象牙套,很多時候不就探個究竟用自己的想象就把事情解釋過去了,還自以為自己很懂,好奇這個東西自我認知還沒有成型的時候才會有很多好奇的點,當自我認知成型或者自認為自己成型了就會越來越少,小孩子問問題中是在問題中問問題,比如,孩子:媽媽這個是什麼啊?媽媽:這個事蘋果。孩子:蘋果是什麼啊?媽媽蘋果是一種水果。孩子:那水果又是什麼呢?媽媽:水果就是可以吃的東西。孩子:那可以吃的都是水果麼?等等 等等

問題是 是不是人長大後好奇心就會減少,好奇定義為:泛對自己所不瞭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充滿新鮮感。回頭想想,現在的和長大前的你,好奇心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建築工程建造師


好奇心每個年齡段都會有的 也因人而異 和性格有著決定性的聯繫 有的人從小就沒多大好奇心 有的老人八九十歲還對很多新鮮事物感興趣 對於這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好奇心隨著時間的推移確實是會減少 那是因為越成熟對各個方面看法會透徹很多 失去啦興趣也就沒有啦好奇心 生命可貴 能快樂的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旋風小菠蘿


好奇心是動物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長大後好奇心不會減少。童年期,周圍的普遍知識都不瞭解,所以問題很多,容易解決問題,表現出來就是好奇心大;隨著人的成長,普遍的知識越來越瞭解,知識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問題難道增加,解決問題的成本增加,再加上工作等因素,問題一時得不到解決,人們就會放下問題,造成人長大好奇心減少的錯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