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用戶3302088553


這首詩寫的是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時期、中國人共同的無奈。


詩人的角度,對當時軍閥混戰可以理解為知己越來越少,對革命土崩瓦解的無奈嘆息,以前明明很好的人都可以兵刀相向,身邊的人也忙著站隊。。。但對於軍閥來說,大多意味著政敵越來越少,反而是一件高興的事。越亂他們越高興。而能寫出這幾句的詩人,表面的哀傷只是表面的。最終還是對社會動盪的感觸。沒有社會事件的震驚,單純的友情很難生出這麼荒涼的感觸。


後來的人喜歡這首詩,大多卻只是用來表達寂寞荒涼的心境,少了舉世和睦的期待和失望之情。雖然似乎一唱起,就能想起那個年代,但大多是因為詩人藉助了易於共鳴的話題,寫了這種政見不和導致的荒涼。‘知交’不是風花雪月的知交,也不是營營苟苟的知交,也不是學術上的知交,而是共同命運的知交。雖然詩人也有庸俗意義上的感情訴求,但具體到寫作上,是很容易與更普遍的社會感情自然交融的。文人的意義就在此。


包括古代很多送別詩吧。很多其實寫的都不是送別。單純的送別是生不出千奇百怪的送別詩的。換句話說是,所有的詩都言志。所有的詩歌主體都為言志服務,甚至於是,不言志的詩歌,相應的主題一定會越寫越死。詩人是社會現實覆巢下的那個卵,也是社會意志繼續的土壤。



具體一個時代的志向,和對後續歷史造成的影響,一般要到事後諸葛的角度,才能看出它的未來。除開少數當時就引起共鳴的大作,很多作品,尤其是盛世的作品,一般要等社會真出問題了,人們才知道它寫的是什麼,才能引起共鳴。這個工作到現在我們還在做。李白的地位,與對安史之亂的預測分不開。


較俗的人可能因為多一個少一個政治同盟,而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大受觸動。但詩人真正質問和無奈的是,多少同盟的形成,就是知交絕交的過程。現在講命運共同體的場合和機會越來越多了,大可不必繼續像古人一樣,沿用看透之後就可以遁入空門的邏輯。即使站在當時的角度講,我也不認為遁入空門就是一種看透後的逃避,而可能是一種救贖和對希望的留存。


向前三十年,和向後三十年,也有類似各奔東西的命運,但主題都是抗擊侵略。那時候的詩歌只需要振奮人心,就可以成為一手好詩。毛主席的詩好是一方面,見證了歷史的一個側面,則是更重要的。可以肯定的是,抗日年代的裡的這種《送別》是寫不出來,寫出來也不容易受待見的。民國初期力量交叉而混亂的局面,也寫不出《沁園春雪》這種潑雲見日的大作。毛澤東寫的長沙雖然和沁園春一樣好,但終究因為它展現的歷史側面小於沁園春,而知名度還不如《長征》、《南京》。


漢語詩文琅琊榜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很多人只知這句經典絕唱取自歌曲《送別》,卻不知這段絕唱背後,還有一個無比悲傷的故事。這個故事關乎弘一法師李叔同和他的天涯五友,也正是這個故事,為弘一法師的最終出家打下了伏筆。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的上海一片淒涼。年後某日清晨,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突然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完,不等李叔同反應,許幻園就決然地轉身離開了。李叔同呆住了,他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想起不久前接二連三破產的好友,陷入了深思。辛亥革命以後,李叔同眼見世界迎來了新希望,卻也同時眼見太多人命運輪轉。在這場變革中,許幻園也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

這一切,在此之前,許幻園卻從未詳細向李叔同提起過,不是不提,而是不能提。即便臨別這一刻,許幻園也只淡淡一句“我家破產了”,並無過多解釋。別時,兩人都未多說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一別,很可能即是永別。生離即是死別,這樣的場景,怎不讓人淚雨凝噎。只一句後,許幻園便轉身離開了,只留千言萬語凝結在漫飛飛舞的雪花裡……


那天清晨,天很冷,但許幻園離開後,李叔同卻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直到許幻園的身影再也看不見了他才拖著沉重的步子回了屋。

返身回到屋內後,李叔同把門一關,眼淚止不住地就往下流了,葉子小姐見狀,卻也並不安慰,只取出琴輕撫。在葉子悠揚悲愴的琴聲裡,李叔同含淚寫下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傳世佳作。


這首詞作裡那句:“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只的“知交”,指的就是李叔同“天涯五友”。

在李叔同寫下這句千古絕唱的這天,天涯五友,真的就此盡數散落在了天涯各處……而此時,在亂世的起伏中,他們的命運也似飄零的落葉一般……

想起這種種,再想起昔日五人歡聚的場景,怎不讓人悲痛欲絕!此情此景下,天性敏感的李叔同悲嘆:我的友人們啊,一些個在天涯,一些個在海角,全都星散零落於世間各處,此生,怕是很難再相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與蒼涼,在李叔同心裡緩緩升騰開來。

可以說,這首《送別》,是李叔同用苦痛蘸著淚水寫成的,也正因此,他才打動了無數人。這首歌曾讓朴樹唱到半道,痛哭流涕,情不能自抑;也曾讓高曉松感嘆此生若譜得此曲,死而無憾;也讓姜文久久不能釋懷,多次引用到自己的作品裡。

在寫下這首《送別》不到四年後的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皈依佛門,法號弘一。從此,世間的再無李叔同,而只有“弘一法師”……



記者李滿



此句出自弘一大師出家前(俗名李叔同)所做的《送別》一詩。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此句字面意思,可以這麼理解:我和我的那些知己好友們,一個(些)在天涯,一個(些)在地角(海角?),星散零落於世間各處,很難再相見了,倍感孤獨與蒼涼,以及人生的無常與無奈。

天下送別詩多矣,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這些千古名作相比,《送別》一詩在藝術性和傳播度上,毫不遜色。

這首小詩多用短句,朗朗上口,而且還被譜成歌曲,也是旋律簡單優美,易於背誦。順便安利電影《城南舊事》,很好看。

此詩引人入勝,引發共鳴的地方在於它的意境。古人做贈別詩,多是豪邁,自信,勉勵,乃至悲壯,頹廢。此詩讀來,卻是平和,沖淡,平淡而雋永,以及一絲絲的無可奈何。本來分別就是一件悲傷的事情,知交好友恨不得天天見面才好,總有說不完的話,然而命運與造化又是如此弄人,此一分別,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再見,偏偏又無力抗爭,只能喝下這杯苦澀的酒,就此作別。既不必慷慨激昂,故作豪邁,也無需怨天尤人,惹人發笑,更不能頹廢放浪,一蹶不振。送你一首詩,給你慰藉,雖然天各一方,仍有知己掛念著你。雖然也是順從於命運,又不同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而是一種看破紅塵,順應天命的態度。

這種淡泊,雋永,對命運的感慨,與中國文人的傳統一脈相承。詩經說“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來思,楊柳依依,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王羲之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晏殊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柳永低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命運的安排總是讓人無奈。

順便說下此詩的背景,有助於理解。此詩名既為送別,顧名思義,也就是在於友人分別時所做。李叔同自是書香門第,又天縱奇才,可謂飽讀詩書,天之驕子。年輕時初到上海,李叔同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許幻園,許幻園是滬上詩文界的領袖人物,家境豐厚有錢,又大方,幫了李叔同很多、很多,又讓他加入了自己的城南文社,邀請他住進自己家的城南草堂,二人唱和往來,一時傳作文壇佳話,沒想到幾年後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叫出李叔同,對他說:叔同,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家門都沒有進。李叔同看著恩兄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整整站了一個多小時。回到屋裡,他含淚寫下了後世流傳很廣的《送別》一詩。

長途車上手機打字,累死了,有些地方說的不通透,見諒。


從小愛睡覺


天之厓,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出自李叔同的《送別》。全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的意思是:作者的知己朋友,為了各自的生活和前程,都各自漂泊,不能常常相聚,把酒言歡。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

作為文人墨客,他們最大的興趣就是三朋四友,要麼把酒要麼品茶,共同推敲各自的作品,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心靈的寄託!

從全詞可以看出,李叔同對朋友的情感之深厚,無處不體現出一種悲,涼,孤獨。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一種依依不捨之情,一種望眼欲穿之意!人生難得是歡聚,為什麼離別的日子總比相聚的日子多?一壺濁酒飲盡餘歡,朋友分離的夜晚,我只有懷著一種淒涼狐獨走入夢鄉!

這都是文人的心態!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我是堪與,歡迎點贊轉發,評論加關注!


珅哥談風水


這句話出自李叔同(弘一法師)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是李叔同出家前所做的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這首歌的詞出自李叔同,曲子借用於一位美國藝人。此歌意境深遠,曲調優美,歌詞悽美哀怨,充分表達了作者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話是感慨人生本就知己難求,如今為數不多的好友也各安天涯,千山萬水,從此音訊茫茫。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唏噓不已。

當年,我是先從電影《城南舊事》中聽聞的這首歌,如今依然耳熟能詳。尤其在人到中年後,對這首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體會。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年代,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曾經的朝夕相處 ,心無芥蒂,無話不說,如今的散落天涯,淡淡牽掛卻無話可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無奈和酸楚。



初見的欣然,再見的黯然,歲月的磨折已經讓我們面目全非再也回不到從前。夢裡夢外,一輩子就在一次次的離別中走完。


守望麥田


首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由來,它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後來成為了一首歌,一首唱起來讓人淚流滿面的歌。

《送別》的作者李叔同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他家在清朝的時候是天津鉅富,年輕的時候也是風流才子,在維新變法中他是非常支持變法的,甚至刻了印章,自稱康梁的徒弟,當然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後來他沉迷於各大風流場所,再到後來他去了日本留學,回來後判若兩人,開始潛心研究藝術,由於他經歷了自己家的家庭變故和社會變故,故對以後的藝術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在1914年,他的好友拜訪他離開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首詩!

到1918年,他就看破紅塵,出家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當年的維新派人員死的死,逃的逃,這種打擊下,他是清楚的,從此天涯海角,再也無法相見。到1914年他的好友離開,他是異常傷感,寫下這首名詩,配上了旋律,就成了經久不衰的歌曲!

說到這裡又得提一個人物,那就是席振鐸,是席慕蓉的父親,席慕蓉大家應該都熟悉,著名的散文小說家,她曾經寫過一篇散文,題目叫《燕子》,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是考過閱讀理解的:

“長亭外,古道邊……”剛開了頭,就被父親打斷了,他問我:“怎麼是長亭外?怎麼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啊!”我把音樂課本拿出來,想要向父親證明他的錯誤。可是父親並不要看……

席慕蓉一家其實最早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她的叔父是堅定的抗日力量,後來被日本鬼子給暗殺了。她的父親後來去了重慶,再後來去了香港,再後來是臺灣省和德國……

所以,我認為這首歌更多的飽含一種思鄉的感情,已經不是純粹的送別之情了……

席慕蓉曾經說過,她的父親思鄉之情從來沒有變淡過,反而越來越濃烈,甚至有次遇到了剛割開的草,他就蹲下聞一聞,並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這首詩是不能拆開一句一句的讀的,這樣你也讀不出感覺,必須配上音樂,邊聽邊思考,這就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

說實話,身在異鄉的楊角風,聽這首歌,眼睛也會溼潤,不是因為沒有知己,而是這旋律就會讓你哭,讓你想到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那些永遠回不了家的人……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題主問的問題,應出處於李叔同的歌曲《送別》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原句為: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朝夕相處、像知己一樣的同學們,即將分別,散佈在天涯海角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採用一系列古詩詞裡常見的送別的物象,長亭,古道,芳草,笛聲,夕陽……描繪出一場依依不捨的送別場景,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依馬立畫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被人廣為傳唱,曲調哀婉悠揚的《送別》,是李叔同於1915年所做。

李叔同出生於津門故里,鹽商之後,父親官至吏部主事。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他的前半生,滿腹才華,無論在音樂、戲劇、書法、繪畫、金石、詩詞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

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扮演的“瑪格麗特”,披著迷人的波浪長髮,粉紅色洋裝,腰身緊束,開啟了中國人表演話劇的歷史先河……,他是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被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可是,在39歲那年,卻突然遁入空門,弘法四方,度人度己,成為名揚四海的法道高僧—-弘一法師。

1911年,李叔同結束了6年的日本留學生涯回到祖國,此時,國家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政局動盪,改朝換代,亂世紛爭,辛亥革命、宋教仁被殺、二次革命……各省軍閥紛紛獨立,又取消獨立,怎一個“亂”字了得。他出國前曾經的公子哥生活,已成為遙遠的記憶。

遙想當年,二十歲的李叔同與好友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上海許家的“城南草堂”,是他們的大觀園。李叔同與許幻園雖為富家子弟,受進步思想影響,他們宣揚民權,提倡移風易俗,男女婚姻自主。在這裡過著文人雅士的生活,逍遙自在。

然而,生逢亂世,層出不窮的社會變革,不僅讓李家家業凋零,也導致許幻園家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他自己以教書謀生。

這天,草堂主人許幻園突然來到他公寓的門口,告訴他自己破產了,他們曾經的樂園大觀園要拿去抵債。然後,轉身離去,他要進京向袁世凱討說法了……許幻園走得很快,不忍扭頭。

李叔同望著老友的背影,內心百感交集,站立沉默許久。

在鋼琴前坐下,於是,就有了這首《送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無限的傷感在心頭縈繞。

時局動盪,大觀園已不復存在,“天涯五友”,各自飄零,昔日的摯友都各自去了哪裡,問君此去幾時還,無人能答。這世間,終究有幾人能相守在一生?

生逢亂世,誰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命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送別,送別過去,送別昨天,送別親人,送別朋友……

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閱盡繁華終歸空, 無非夢幻與泡影!

這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似乎有著某種暗示。

所以,後來有人說,這首《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名義,傳達出看破紅塵的內心覺悟,是他告別塵世、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這一年,李叔同,36歲,已是閱盡人間繁華與別離,經歷亂世,家庭的變故,朋友的離去,深感人生的無常。

就在李叔同寫下《送別》後的第三年,1918年,他拋下了結髮妻子俞氏、兒子和日本妻子雪兒,遁入空門。從此與佛堂相伴,一燈,一粥,每日誦經、打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研究律學。

半世繁華半世空,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有了高僧弘一法師。

在生命最後的十年,講經足跡踏遍閩南,戰爭使得閩南大地滿目瘡痍,哀鴻遍野。他走到哪裡,就講到哪裡,那舒緩的語調,撫慰了無數絕望之人的靈魂。

去年,朴樹在演唱電影《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時,深情投入,現場突然失控大哭。

後來他回應媒體,說當時是因為太激動,情緒和情感都達到了一個飽滿的狀態,而且因為人到中年以後,對這首歌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人生的複雜。

朴樹甚至說過,“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

張愛玲也說:“我從來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謙卑。”

此刻,《送別》的歌聲在耳邊迴盪,哀婉而悠遠,用心感受一代宗師的靈魂所在,悲欣交集。

高僧大德,佛法無邊。人生永遠沒有圓滿的一天,不圓滿,修行就不能終止。

弘一法師為弘揚佛法,鞠躬盡瘁。

行文至此,已是淚水漣漣,願你我的靈魂能與大師相遇,接受洗禮,將心中的感動化作一股力量,那就是愛、慈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的一首《送別》詞,傳唱百年,經久不衰。題目的字面意思就是:天涯海角,好朋友各自散落飄零。

李叔同,法號弘一法師。博學多才,是中國新文化的開創者之一。張愛玲曾說過:我從來不傲嬌,但是站在弘一法師的寺院外,我是更加的謙卑。

這首歌曾讓朴樹唱的淚流滿面,情不能自已。姜文也說,此生如能作的此等曲子,再無憾事。

這首詞是李叔同送給好友徐幻園的,亦是弘一法師送別李叔同的。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普度眾生的僧人弘一法師。“半世風流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斑衣蝶兒


大略翻了翻回答,大家都說了這首詞的出處,我就不贅述了,不參考別人的經歷和創作的背景,只簡單說一下我對這句話的粗淺理解。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我已走過半生,走過許多地方,結識過不少好友(也就是所謂的知交,彼此相知又有共同志趣,便成了知心交往的朋友——知交),而現在,年歲已大,歲月匆匆,我的朋友們都已經散落在天涯海角,或是已經不在了,半數零落,“零落”一詞既貼切地表現了知己飄零,自己也飄零的淒涼,又表現了自己內心的荒涼,天地之大,知己卻所存不多。舉目四望,一片蕭索。

小女子粗鄙之見,見笑。

湊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