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如何幫助老人走出喪偶之痛?

錒謠


我媽媽2008年年底去世了,去世時只有62歲。爸爸比媽媽小一歲,那一年他61歲。媽媽去世後有挺長一段時間爸爸很是消沉,脾氣也不大好。現在他70歲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快樂。我希望我和弟弟的做法能幫助到你。

老人老年喪偶會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情感上的割裂。相伴幾十年的老伴一時離去,很多人會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

二是孤獨。現在年輕人大多是和父母分開住的,老人家裡一般只有老兩口,其中一個離開了,另一個連個說話、發牢騷的人都沒有了。

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孤獨感會加重老人的壞情緒,引起心理疾病。如果喪偶的老人身體不是很硬朗,日常生活中做個什麼事連個幫忙的人都沒有,不便感會很強烈,會加重老人的痛苦。

這時候解決的辦法一般就是轉移TA的注意力。比如讓TA安排一些事情給TA做,鼓勵老人去發展主見的愛好,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同齡人的交友活動,擴大TA的朋友圈。

我和弟弟是從這幾個方面同時入手來減輕爸爸的喪偶之痛的。

1.媽媽去世後,我弟很快就給我爸報名參加了“中老年摩托車旅遊協會”。因為我爸爸是一個摩托車旅遊的發燒友,在我媽媽得病前一兩年就開始每年做為期一兩個月的摩托車長途旅行。媽媽得病後的前幾年病情比較輕,爸爸從單人單車改成帶著媽媽騎摩托去旅行,一年一次,每次半個月左右。後來媽媽病情嚴重了,爸爸就放棄了這個愛好,每天在家專心照顧媽媽。媽媽離世後,我們希望爸爸再撿起這個愛好,希望他能在有同伴的旅途中,在沿途美景中,在和同伴的說說笑笑中淡化傷感和孤獨。

給老人報團或者帶老人去旅遊是一個緩解痛苦比較有效的方法。


2.弟弟住得離我爸近,每天弟弟都會回去看看爸爸,買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幫爸爸做些家務,做些力氣活。我每個週末帶著孩子回去看爸爸。小孩子是老人最有效的撫慰劑,我女兒一回家就黏著姥爺說這說那的,爸爸常常在和女兒的相處中露出開心的笑容。

多回家看望老人,如果有條件,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親人的陪伴會減輕老人的孤獨感,對減弱情感上的痛苦有幫助。


3.鼓勵爸爸繼續習字。媽媽臥床後,爸爸為了打發時間,開始學習書法,每天都會寫兩個小時左右的毛筆字。媽媽去世後,爸爸一度情緒很低落,人很頹唐,毛筆字也停了,不寫了。我和弟弟一直鼓勵他重新開始寫字。後來爸爸再次撿起了這個習慣,至少在習字的這兩個小時裡,他心裡只有“怎麼把字寫好”這一個念頭,不會沉浸在壞情緒裡。

鼓勵老人發展一個或者兩個愛好,繪畫、攝影、舞蹈、書法之類的,既能培養出一個新的興趣點,還能在學習過程中能交到朋友,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讓老人忙碌起來,生活內容豐富起來,痛感會減輕,孤獨感也會減輕。


4.給爸爸徵婚。即使我和弟弟每天回去看他,但陪他的時間畢竟還是有限,並且因為身份和年齡的隔閡,很多話、很多心事爸爸根本不會對我們講,我們短暫的陪伴並不能真正消除爸爸的孤獨感。所以在媽媽去世沒多久我們就開始託親戚給爸爸找老伴。緣分這東西很奇妙,真正合適的人可遇不可求,爸爸再婚的路上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不過最終還是遇到了合適的人,爸爸和現在的這個阿姨相處很好,倆人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有相近的三觀,性格也相似,都是愛說愛笑愛熱鬧的人,現在爸爸家成了各路人馬活動的大本營(戰友、同事、好友、摩友)。倆人互相照顧,互相解悶,還經常一起結伴遊山玩水,爸爸現在生活得很愉快。我們姐弟倆也不用整日為他懸著一顆心了。

人的一生中,孤獨是最大的敵人。子女、孫子,對老人再好,也始終無法替代伴侶在老人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為喪偶老人尋找一個替自己母親(父親)陪伴老人的伴兒是消除老人喪偶後的痛苦最有效的辦法。有人陪著的路才好走。

很多人對老人再婚有很大的顧慮,怕別人背後議論、嘲笑,怕再婚後要面對可能出現的諸多麻煩,這是現實問題,這些顧慮沒錯,包括在我爸爸的再婚路上也的確出現過許多波折和麻煩,但做子女的只需記住一點: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和自己的面子和麻煩比起來,絕對是前者要重要得多。


畢竟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得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後半生專注打懶


🌹少是夫妻老是伴,老年人失去了在一起生活多年,風雨同舟有難共患的伴侶,內心是十分痛苦的。如何讓老年人走出傷偶之痛?我認為做子女要除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外,在精神上也要給予撫慰。如果六十七十歲身體健康的老人,身邊有獨居的異性可支持他(她)們再婚,讓他{她)身心愉快過好晚年生活。現在有許多老年人失去老伴,子女都外出打工不在老人身邊,老人衣食住行自己料理,可憐天下父母心,萬一生病身邊連一個知音都沒有,想起來十分寒心,不支持父母尋找老伴,我們也不能自私,要和單身父母住在一起生活,對父母給予照顧,要讓父母老了生活過得開心。關愛單身父母,我們子女不能自私。入駐情感領域,關注情感生活。盼友友留言關注!🌹





戀愛婚姻家庭道德驛站


說到這個的話不僅是老人,子女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首先的話起初需要子女做的事情真的是很多的,比如我們要常去陪伴老人,幫忙打掃衛生因為剛開始的話真的會很孤獨也會沒心思去打掃衛生,再做一些老人喜歡的事情或者老人愛看的一些影片啊啥的幫助老人從傷心之中走出來,其次我相信每一個老人在老年的時候都想要兒孫滿堂都場景,可以多帶小孩去陪陪老人,讓他感覺到自己其實並不孤獨,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親人,從而讓老人踏起志快樂的生活,建議起初每天陪伴老人的時間要多一些,之後再逐漸的減下來因為畢竟有些子女是有家庭或要工作的嘛,但有一點就是要多讓自己的小孩子陪陪老人,孩子那般天真愛笑的性格會使得老人不會再去多想一些壞的東西。

總結,希望每一個老年人能夠開心快樂的過著生活,親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


啊Terrell


我媽媽是2008年年底去世的,去世時只有62歲。爸爸比媽媽小一歲,那一年他61歲。媽媽去世後有挺長一段時間爸爸很是消沉,脾氣也不大好。現在他70歲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快樂,是所有他同齡人羨慕的對象。我不敢說爸爸如今這麼快樂全是我和弟弟的功勞,但我們倆的確在其中起了一些作用,希望我們的做法能對你有一些借鑑作用。

老人老年喪偶通常會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情感上的割裂。相伴幾十年的老伴一時離去,很多人會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

二是孤獨。現在年輕人大多是和父母分開住的,老人家裡一般只有老兩口,其中一個離開了,另一個連個說話、發牢騷的人都沒有了。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孤獨感會加重老人的壞情緒,引起心理疾病。如果喪偶的老人身體不是很硬朗,日常生活中做個什麼事連個幫忙的人都沒有,不便感會很強烈,會加重老人的痛苦。

這時候緩解老人喪偶後的情緒問題的辦法一般就是轉移TA的注意力。比如TA安排一些事情給TA做;鼓勵老人去發展自己的愛好;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同齡人的交友活動,擴大TA的朋友圈。

我和弟弟是從這幾個方面同時入手來減輕爸爸的喪偶之痛的:

1.媽媽去世後,我弟很快就給我爸報名參加了“中老年摩托車旅遊協會”。因為我爸爸是一個摩托車旅遊的發燒友,在我媽媽得病前一兩年就開始每年做為期一兩個月的摩托車長途旅行。媽媽得病後的前幾年病情比較輕,爸爸從單人單車改成帶著媽媽騎摩托去旅行,一年一次,每次半個月左右。後來媽媽病情嚴重了,爸爸就放棄了這個愛好,每天在家專心照顧媽媽。媽媽離世後,我們希望爸爸再撿起這個愛好,希望他能在有同伴的旅途中,在沿途美景中,在和同伴的說說笑笑中淡化傷感和孤獨。

給老人報團或者帶老人去旅遊是一個緩解痛苦比較有效的方法。

2.弟弟住得離我爸近,每天弟弟都會回去看看爸爸,買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幫爸爸做家務,做些力氣活。我每個週末帶著孩子回去看爸爸。小孩子是老人最有效的撫慰劑,我女兒一回家就黏著姥爺說這說那的,爸爸常常會在和女兒的相處中開心地笑起來。

多回家看望老人,如果有條件,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親人的陪伴會減輕老人的孤獨感,對減弱情感上的痛苦有幫助。

3.鼓勵爸爸繼續習字。媽媽臥床後,爸爸為了打發時間,開始學習書法,每天都會寫兩個小時左右的毛筆字。媽媽去世後,爸爸一度情緒很低落,人很頹唐,毛筆字也停了,不寫了。我和弟弟一直鼓勵他重新開始寫字。後來爸爸再次撿起了這個習慣,至少在習字的這兩個小時裡,他心裡只有“怎麼把字寫好”這一個念頭,不會沉浸在壞情緒裡。

鼓勵老人發展一個或者兩個愛好,繪畫、攝影、舞蹈、書法之類的,既能培養出一個新的興趣點,還能在學習過程中能交到朋友,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讓老人忙碌起來,生活內容豐富起來,痛感會減輕,孤獨感也會減輕。

4.給爸爸徵婚。即使我和弟弟每天回去看他,但陪他的時間畢竟還是有限,並且因為身份和年齡的隔閡,很多話、很多心事爸爸根本不會對我們講,我們短暫的陪伴並不能真正消除爸爸的孤獨感。所以在媽媽去世沒多久我們就開始託親戚給爸爸找老伴。緣分這東西很奇妙,真正合適的人可遇不可求,爸爸再婚的路上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不過最終還是遇到了合適的人,爸爸和現在的這個阿姨相處很好,倆人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有相近的三觀,性格也相似,都是愛說愛笑愛熱鬧的人,現在爸爸家成了各路人馬活動的大本營(戰友、同事、好友、摩友)。倆人互相照顧,互相解悶,還經常一起結伴遊山玩水,爸爸現在生活得很愉快。我們姐弟倆也不用整日為他懸著一顆心了。

人的一生中,孤獨是最大的敵人。子女、孫子,對老人再好,也無法替代伴侶在老人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為喪偶老人尋找一個替自己母親(父親)陪伴老人的伴兒是消除老人喪偶後的痛苦最有效的辦法。有人陪著的路才不那麼難走。

很多人對老人再婚有很大的顧慮,怕別人背後議論、嘲笑,怕再婚後要面對可能出現的諸多麻煩,這是現實問題,這些顧慮沒錯,我爸爸的再婚路上就出現過許多波折和麻煩。但做子女的只需記住一點: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和自己的面子和麻煩比起來,絕對是前者要重要得多。

畢竟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得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馮塵


最基本是噓寒問暖!再孝順就幫找老伴兒!


元明176


要多關照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