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外蒙古的地位是不是尷尬?

渺渺予懷Q


不需要“時至今日”,蒙古國自立國開始就有著非常尷尬的地位,因為蒙古國的獨立源於其僅有的兩個鄰國的角力;蒙古國自獨立之始就是作為蘇聯與中國的緩衝國而存在的。這樣的定位,導致蒙古國無法與其鄰國發展出真正的睦鄰友好關係;而內陸國的地位又導致蒙古國無法完全依賴自己的力量發展壯大,這是蒙古國尷尬的根源。

蒙古國獨立,是蘇(俄)、中雙方在各自幾個朝代的更迭中角逐了百餘年的結果。而到蒙古國真正獨立的時候,因為蘇聯更希望它是一個緩衝國而非自己的領土,所以蒙古國無法加入蘇聯,共享蘇聯的國力;同時因為蒙古國獨立於中國,它對中國又不可能不抱有天然的警戒心。

更讓人嘆息的是,在海權本位的情況下,一個內陸國想發展起來,必須與鄰國有著足夠程度的合作,否則將被茫茫大陸鎖在中間;偏偏蒙古國的歷史又讓它對兩個鄰居嚴陣以待,要說這份尷尬,也真只有一個辦法能解決了……


隱語


外蒙古並不尷尬,尷尬的是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鄰國。

蒙古國簡介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人,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薩克族、圖瓦人等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中國的尷尬。

外蒙古,其實和蒙古國並不一樣,外蒙古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實際上包括今日的蒙古國(佔地156.65萬平方公里)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佔地16.8604萬平方公里)等地區。

在漢朝,外蒙古叫做漠北匈奴,是衛青霍去病揚威立萬的地方,後來,這裡先後活躍了鮮卑族、柔然、突厥、回鶻、蒙古等草原民族。到清朝,這裡是喀爾喀蒙古,俗稱外蒙。為什麼叫外蒙,因為沒有歸附清廷。

清王朝和以往中原王朝一樣,對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民族十分提防。對內蒙分封了數百個王爺讓他們安於享樂或內訌不斷,對外蒙,則是更為寬鬆的羈縻政策。1761年,乾隆皇帝在今天的烏蘭巴托設立了欽差庫倫辦事大臣。

庫倫大臣有什麼權利呢?

在乾隆晚年的完善加強之下,設副職幫辦大臣一人,由蒙古王公、臺吉擔任。屬員有印房章京、理刑司員、管理商民事務司員、筆帖式等官。在恰克圖另設有辦事司員一人。從庫倫大臣的官署設施來看,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朝廷駐蒙古欽差,協調蒙古王公們的利益。對於蒙古各地,基本上實行的是高度自治。

除了庫倫大臣,清朝還在外蒙設置了烏里雅蘇臺將軍和科布多參贊大臣,節制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城。這些大臣和將軍,其實相當於朝廷駐紮邊疆的高級代表,全權處理外交和軍事事務,名義上的管轄範圍很大,實際上能做的很有限。

比如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 蒙古國大部(除 蘇赫巴托爾省等地); 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邊疆區東南部, 哈卡斯共和國西部和 克麥羅沃州南部;中國新疆 阿勒泰地區北部;以及 哈薩克斯坦 東哈薩克斯坦州東部一隅。 但是在辛亥革命師,面對哲布尊丹巴的攻擊,幾乎沒有一戰之力,直接望風而逃。

清廷在外蒙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這是蒙古最終丟失的主要原因。清朝後期,大部分的將軍轄區已經改革成為和內地一樣的督撫郡縣制度,典型代表是東三省總督、新疆巡撫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和控制,對蒙古,這個控制並未加強,即使是在俄羅斯勢力嚴重滲透之後。

也正因如此,1911年辛亥革命,外蒙古獨立,這個獨立和南方各省的獨立不同,這是要成立蒙古人自己的王國,而不是成立中華民國。雖然清帝退位詔書中明確規定了中華民國對蒙古有無可爭議的主權,但民國內亂不斷,始終無法建立對外蒙的統治。

中華民國成立後,在為了加強內蒙地區的統治,先後設立和綏遠、察哈爾、熱河等省,內蒙古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外蒙,我們始終沒有拿出一套方案驅逐俄羅斯勢力,更沒有進行一項改革,讓外蒙古真正迴歸中華。

唯一一次可能的蒙古迴歸,因為日俄再次入侵而流產。1919年7月,蘇俄面對強大的各國干涉軍和高爾察克的內亂,無暇顧及外蒙,宣佈蒙古國是一個獨立國家。8月,蒙古三盟(車盟、圖盟、漢臣)王公聯名密呈庫倫鎮撫使陳毅,自願取消自治,恢復舊制。這種情況下,徐樹錚帶兵5000長驅直入庫倫,中國建立起對蒙古無可置疑的統治。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徐樹錚撤走。1921年日本支持的俄羅斯人恩琴佔領庫倫,1922年蘇聯捲土重來,扶持了親蘇的蒙古政權。1945年,蘇聯和美國秘密協定蘇聯從此獲得了在法理上控制蘇聯的地位。

1945年,蔣介石獲得蘇聯的承諾“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於是放棄了對蒙古國的宗主權,並且在立法院進行了民主表決通過,隨後蒙古公決獨立。

一年後,國民黨代表宣稱蒙古國有參加聯合國的權利,十年後,蔣介石在聯合國開啟“控蘇案”,不承認蒙古獨立。1961年,蒙古國在蘇聯和非洲的支持下加入聯合國。

到現在,蒙古國人口還沒有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人數多,你說中國尷尬不尷尬?

2,俄羅斯的尷尬。

早在清朝初期,外蒙古就被俄羅斯勢力所滲透。俄羅斯對蒙古的侵略,貫穿著清王朝的始終。

清朝初期,俄羅斯大肆東進,在新疆中亞地區扶持了噶爾丹的準格爾蒙古,在東北亞地區發動了雅克薩之戰。對於外蒙古這麼大的地盤,俄羅斯雖然興趣不大,但也從未停止過侵略。

先搞清楚俄羅斯東進的目標,沙皇在遠東地區,最想要的是西歐的暢銷產品——皮毛。蒙古高原雖然礦產豐富,但沒有沙皇想要的東西。

夾在清朝和沙俄中間的喀爾喀蒙古十分難受,因為這兩邊一開戰,受損失最大的是喀爾喀。當然清準戰爭中,喀爾喀也是老鼠的風箱兩頭受氣。雅克薩之戰後,中俄分界線東段確立,西段存疑,存疑的原因就在於那是喀爾喀的地盤。

到雍正上臺,中俄再次劃界,貝加爾湖附近的20萬平方公里土地然給了沙俄。清廷慷他人之慨,用喀爾喀的地盤換取自己的和平。同時,中俄邊界的恰克圖開始通商,給沙俄入侵蒙古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人認為清朝是單口通商,只有廣州一處,事實上,恰克圖也是通商口岸,而且時間更長,權限更大。因為俄羅斯商人可以常駐北京。

清末,尤其是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俄羅斯自然不甘人後在,把長城以北都化作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清廷滅亡,沙俄直接入侵策動外蒙獨立。

沙俄到蘇聯的改朝換代的時期,蘇俄控制有所削弱,但很快就實現了長期駐軍,成了蒙古國成了蘇聯的保護國。

但是,在新中國的努力下,外蒙古雖然不斷俄羅斯化,卻始終沒有加入蘇聯。到蘇聯解體,蒙古國終於成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3,蒙古國的小心思。

作為在中國俄羅斯兩個強國大國中間的小國家,蒙古國150萬人口僅相當於中國內地一個稍大點的縣城,GDP還不如中國內地的百強縣多。弱小的蒙古國,是依附哪一個呢?

答案是左右逢源,尋找盟友。

隨著中俄關系越來越好,蒙古國的處境越來越差,於是他們找到了新的盟友——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蒙古和美國越走越近,甚至讓美國在其境內建立軍事基地,尷尬的到底是誰?


歷史知事


蒙古國,建國七八十年。民國時期從中國版圖分離出去。在清末就開始鬧獨立,然據歷史小道兒消息說是,在抗戰時期,蘇聯美國作為一個出兵東北,全面攻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條件,一無從考證。經歷了幾年的反覆,外蒙古最終建國,從中國分離。我個人總結了幾條蒙古國尷尬的處境。首先,在1992年以前的資料上,蒙古確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後來由於蘇聯的解體,哈薩克斯坦取代了蒙古成為最大的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雖然瀕臨裡海,請注意裡海只是一個湖泊,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所以哈薩克斯坦是最大的內陸國,蒙古屈居第二大內陸國,尷尬之一。第二,作為一個內陸國,陸地上沒有出海口,空中沒有自由飛翔的領空。蒙古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煤炭。然而想出口資源,還得徵求中國和俄羅斯的同意,要借道而行,不管走哪裡,都有交銀子的,應了那句老古話:“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想往著過留下買路財。”當然我們不是土匪強盜,是理所應當的,必須收的,國際慣例。空運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本是妄想。沒有出海口也是尷尬之一。第三,在夾縫中求生存,被兩個大國包圍,而且是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比一個實力強。以前做蘇聯的小弟,跟在蘇聯屁股後轉。但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絕不振,蒙古又開始討好中國,跟中國合作。左右逢源,兩邊買好又是其尷尬之一。第四,蒙古國雖然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但是蒙古是很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很低,人們生活水平不高,自然災害頻繁。有礦但是做不了“富二代”,悲催不,又尷尬。中國有內蒙古,蒙古國是外蒙古,其實都是蒙古族,本是同根生,相敬如賓一家人。











這麼近那麼遠F4


蒙古國今天的地位不尷尬,尷尬的是蒙古國經常對自己的定位出現偏差,以至於做出很多讓人尷尬的事情。

蒙古國擁有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00萬人口,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但是這個國家與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種同樣地廣人稀的國家卻沒法比。雖然澳大利亞也是靠賣資源過活,但是它憑藉著農副產品的出口就成了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全世界來看屬於最前列的位置。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澳大利亞的建築工人搬磚竟然需要八個人,這樣的工作在東亞各國來看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在澳大利亞確實存在著,這也是澳大利亞政府極高的收入帶來的隱形福利吧。

但是,同樣地廣人稀礦產品豐富的蒙古國卻和澳大利亞有著天地之別。蒙古國在額爾登特地區擁有世界第四大銅礦,儲量據亞洲第一位,煤炭儲量有1600億噸,另外還有鐵礦、金礦等也很豐富。儲藏著這麼多的礦產資源,按道理來講,只要他們老老實實的賣礦,生活就不會太差。而且,蒙古國地區與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比鄰而居,區位優勢要超澳大利亞。此外,蒙古國還有面積廣闊的草原,也可以搞一搞畜牧業,有條件變成世界上第二個騎在羊背上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雖然不至於像澳大利亞那麼有錢,但也足以過上讓給大多數國家羨慕的生活。可是目前,澳大利亞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大約5萬美金,而蒙古只有3000多美金,屬於低收入國家行列。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問題的根源是蒙古對自己的定位非常尷尬。

比如沒有充分的認清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以至於蒙古國境內交通非常落後,大量礦藏難以從境內輸出到國外,即便勉強運出在成本方面也沒有優勢,導致產品的競爭力極低。

交通方面的不足,看下面澳大利亞和蒙古國境內鐵路網的對比就可見一斑。


(澳大利亞鐵路網)

(蒙古國鐵路網)

沒有好的交通,也就談不上通過出口資源實現富國富民了。所以現在蒙古國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對資源豐富地區加大投入。

可惜蒙古國對這些急需改變的問題卻視而不見,抱著金碗要飯吃,你說尷尬不尷尬!


歷史風暴


外蒙古自建立蒙古國以後,在東亞的確是一個尷尬的存在,而且非常尷尬。


其一,蒙古國面積巨大,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九位。超過除了俄羅斯以外,歐洲所有的單個國家。但是,即便如此大的面積,蒙古國只有兩個鄰國,且兩個鄰國都是大國。蒙古國兩邊都不敢得罪,對外交往渠道單一。

其二,蒙古國是以蒙古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但是尷尬的是,蒙古國蒙古人的數量還不及鄰國蒙古人的數量。且在文化方面,蒙古國比如文字方面已經俄羅斯化,非純正蒙古文化了,而鄰國的蒙古文化卻很大程度的保留了下來,且一直在使用。所以,論蒙古人的歷史傳承,以及正統性,蒙古國尚不如鄰國的蒙古人。

其三,蒙古國的歷史,蒙古國歷史上與中原王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在很多時候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是,蒙古國建立以後,想方設法要與南方鄰國撇清關係,尤其是撇開兩者的歷史關聯。然而尷尬的是,蒙古國在記述蒙古歷史的時候,只有從中華歷史中去尋找蒙古的片段。因為古代蒙古人自己沒有歷史記載,其在歷史上的史實反,而是中原王朝記錄下來的。

其四,蒙古國男女比例不平衡,女多餘男。但是即便如此,數量眾多的蒙古男人依然無法追求到蒙古女子。

其五,蒙古國是東亞存在感最低的國家,無論是中日韓,還是朝鮮,基本上在國際上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或者至少說存在感十足。而作為東亞第二大國家的蒙古,則相對黯淡了很多。

對了,蒙古國還是一個擁有海軍的國家,儘管蒙古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國境無寸海,但是蒙古國依然常年保持了幾名海軍的象徵性存在。


蘇綻


對蒙古如今的地位,木叔曾和蒙古使館的朋友交流。

所以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一些看法給讀者:一個感覺是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過得很滋潤。所以不太明白提問所言蒙古地位的尷尬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蒙古如今地方太小,不像當年成吉思汗打下萬里江山那樣的版圖,因為這個而感到尷尬,其實算是有吧。但更多的不是尷尬,而是對過去榮光的一種懷念。

記得木叔到蒙古使館的時候,大廳裡很明顯的位置擺掛的是成吉思汗的畫像。有的屋子還是展廳,裡面也有一些介紹蒙古歷史,特別是當年蒙古在歐亞大陸馳騁的資料。

從這些就能看出蒙古其實對當年的榮光是具有很強的懷舊心理的。這也可以理解。


因為任何國家都會懷念自己光榮的過去,何況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建立過的最大帝國,而相比如今蒙古只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00來萬的人口,他們當然要懷舊。

另外,木叔和蒙古朋友接觸時,感到他們基本對現狀是滿足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只有兩個鄰居,喝著兩個鄰居關係還都很好。基本沒有國防上的壓力,這就使得蒙古雖然是比較貧困的國家,不過也能安貧樂道的生活。而蒙古政府也是在維護好鄰居關係的同時,和所有國家發展“第三鄰國”的政策,也顯得比較遊刃有餘。

木叔瞭解到,很多蒙古人追求的依然是一種天高雲淡的牧民生活。在烏蘭巴托等大城市,也都能見到一些蒙古包。

雖然蒙古也有一些極端主義排外傾向,其實這就類似於一個小山溝,沒見過世面,因而對外來人有天然的抵制,同時再加上對自己民族國王強大的懷念,形成了自負和自卑交織的複雜感情,當然對外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感,也就形成了某些人的自大和排外心理。

但這部分人不是多數,包括蒙古政府也認為他們的做法有損形象,曾對發生過的類似事件進行了道歉。


你如何看待蒙古的現狀?


木春山談天下


外蒙古的地位肯定很尷尬,不說別的,當年是我們的領土,現在成了外人,而且還是和我們內蒙古接壤,能不尷尬嗎?


從地理位置上看,外蒙古是非常尷尬的一個地理位置。外蒙古被兩個大國包著,它出不去,別人也進不去。可以說外蒙古一旦發生什麼重大事件,除了它的兩個鄰居能幫到它之外,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跨境幫它,除了在兩個大國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國家可以跨境救援。外蒙古要想對外出口什麼商品,也得經過兩個大國,不過這樣就非常麻煩了,兩個大國如果允許它運輸商品,那麼肯定要收取不少過關稅,不允許它跨境的話,那外蒙古的商品就不出去了。不管哪種形式對外蒙古來說都是不太划算的。假設允許它跨境,收取過關稅率,那外蒙古的出口成本大大增加,這樣一來,其他國家肯定不會選擇外蒙古的產品,而選擇價格更優的產品。



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國家是很難發展的。和外蒙古相似的國家有不少,就拿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離海邊並不遠,但就是沒有出海口,被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吉布提以及肯尼亞包圍著,就這樣埃塞俄比亞比這四個國家都窮,甚至埃塞俄比亞成了非洲最窮的國家。歷史證明,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大多數都是依靠航海實現的,畢竟航海可以增加和其他板塊的國家交流與貿易。

因此就造成外蒙古非常落後,非常貧窮。然而內蒙古順風順水,外蒙古一窮再窮,看著經濟落差,外蒙古能不尷尬嗎?外蒙古獨立的這些年,也就開始過的快活點,不過後面外蒙古越混越差。外蒙古至今都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完全依靠它的鄰居才能維持到現在。目前外蒙古GDP總量只有一百多億美元,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可以說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為什麼說外蒙古一直是依靠它的鄰居才生存到現在呢?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外蒙古每年和它鄰居的貿易額也有一百億美元,幾乎佔了它GDP總值的95%以上,因此如果沒有鄰居的幫助,外蒙古早就癱瘓了。至於外蒙古北面鄰居,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了,哪來精力幫助外蒙古發展,而且它北面鄰居根本不會管它的死活。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支柱,經濟上不去,其他方面都不會好到哪去。外蒙古也一樣,外蒙古軍事,科技都非常落後,而它的兩個鄰居軍事科技實力都是走在世界前沿的。特別是外蒙古軍事方面,都是進口它鄰居的武器裝備,進口的都是一些快要被淘汰的武器裝備,外蒙古根本就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這種情況,外蒙古不尷尬嗎?可以說非常尷尬,世界很少有幾個國家像外蒙古這樣,一個只能用依靠其他國家才能維持日常運作的國家,根本不算一個正常的國家。像韓國,完全只能依靠美國發展,連軍隊都被美國把控,韓國也不是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

所以呢,外蒙古不管從什麼方面來看,都是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不過外蒙古確實尷尬,但也算是比較安全的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跨境對外蒙古進行軍事打擊,畢竟有兩個大國“保護”著,而且外蒙古作為兩個大國的緩衝帶,也是非常重要。


國際時評


蒙古國是很尬尷。

國際上有個新成立的組織,叫做“無出海口發展中國家國際研究中心”,設立在蒙古國的烏拉巴託,其中的意圖不言而喻。

蒙古國,這個被中國和俄羅斯包圍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雖有156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卻沒有一個出海口,國家發展無處突圍。

地理位置不佳,自身發展四不像,民族主體在中國

蒙古國地理位置不佳,處於中俄兩個大國夾縫之中,既不臨海,又無除中俄之外的第三陸上領國,天然缺乏對外交流通道。被封堵在中緯度內陸的蒙古國,北面緊鄰高緯度苦寒之地——西伯利亞,自身境內主要以沙漠戈壁地形為主,蒙古人眼中的世界可能全是天蒼蒼野茫茫的荒野,他們在中間放羊,然而蒙古高原上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草場基本分佈在中國內蒙古地區。蒙古國土地食物生產能力有限,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只能選擇遊牧生產生活的方式,這種脆弱的經濟模式往往經受不起一場天災帶來的損失。

因為歷史原因,蒙古國已經喪失了原有的文化根魂,不僅恢復民族傳統文字的企圖失敗,而且長期保持的原始遊牧經濟與全面蘇聯化改造帶來的政治、文化模式不兼容,直到現在都未能擺脫經濟發展結構單一的困境和實現工業化進程,成立至今才300餘萬人口,僅125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而蒙古族主體所在的中國內蒙古地區,不僅蒙古族傳統文字和文化一脈相承延續下來,而且已經脫離遊牧經濟向工業文明發展,民族人口和實力遠超蒙古國。

僅有的兩個陸上鄰國,一個帶不動,一個不帶玩

在地理和人口條件的限制下,蒙古國想要發展只能依靠別人。

對俄羅斯而言,蒙古國存在僅是確保龐大的遠東地區安全的屏障;蒙古國所擁有的土地、人口、資源,俄羅斯一樣不缺。身處俄烏衝突漩渦,經濟日漸疲軟的俄羅斯,如何確保國際安全環境和維持大國地位都成問題,位置遠離俄羅斯歐洲主體的蒙古國重要性甚至不如黑海上的一個克里米亞半島(又稱“克里木半島”)。俄羅斯除非解決了國內經濟和國際爭端問題,不然帶不動蒙古國。

同為內陸國,亞洲大陸深處的中亞國家依靠亞歐大陸橋路經國的地理優勢獲得了不少好處,然而這些好處跟蒙古無關。驅動亞歐大陸橋兩頭的發動機,西歐鞭長莫及,無法在中俄之間把手伸進蒙古國,東亞大國林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引擎,蒙古國尚未融入東亞經濟圈。

中國已佔蒙古國進出口總額60%以上,但蒙古國卻一直沒有徹底向中國敞開國門,企圖通過發展“第三鄰國”,拉攏其他國家突破地理限制。明明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蒙古國卻有與小國地位不相稱的野心,自然無法像其他國家那樣從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大潮中收益,只能通過挖礦賣油,掙點辛苦錢。一帶一路一開始是沒有蒙古國的,是蒙古國主動提出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對接“一帶一路”。


地球博物君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外蒙古尷不尷尬?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尷尬;但同時,還有一個國家也很尷尬,誰呢? 我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從大家這裡就能找到答案,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習慣稱呼其為“外蒙古”而不是“蒙古國”,這不正從側面反應出,中國人對外蒙古特有的,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與淵源嗎!

一直以來,外蒙古就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其的存在,也成為兩個大國相互制衡的需要,以及雙方對於戰略緩衝區的需要。

南北兩個大哥,誰都不敢得罪,難受,尷尬!

外蒙古其實也看到了自己這種尷尬的處境,因此積極的在國際上尋找所謂的“第三鄰國”,期待其他國家的介入,而不少國家也樂意如此。

通過與蒙古國成為“第三鄰國”,這些國家就能完成對某國的“O型”包圍,西邊的中東駐軍,東邊的日韓,南邊的第二島鏈,北邊就是外蒙古。

雖然對於這樣的舉動,某國並不會太害怕,但是在外蒙古問題上,中國也確實有點尷尬。


為什麼呢?個人覺得,原因有二:

其一:

外蒙古作為從中國獨立出去的,歷史上本就與中國有諸多淵源,因此,中國如要將其收回,大多數國人應當是支持的。 但鄰國過於強大,收回蒙古國,與其之間沒有了戰略緩衝區,這一點就不太好,很尷尬!

其二:

外蒙古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結構單一,人均GDP甚至落後於內蒙古,因此,不少人認為,就算是能將其收回,對中國財政來說也是一個負擔!這也很尷尬!

因此,個人覺得,外蒙古的存在,對其,對我國來說,都有些許尷尬,如果能將其收回當然更好!

外蒙古雖然現在經濟發展落後些,但其自然資源豐富啊,以中國發展經濟的能力,必定會使當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但是呢,老虎都是有領地意識的,因此,雖然這兩頭老虎現階段在合作中,但是呢,還是有點距離,有個緩衝的好!

而對外蒙古來說,“第三鄰國”始終是“第三鄰國”,與其提心吊膽的防備,不如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樣才能使其經濟社會更好的發展!

大家覺得呢?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外蒙古的地理位置確實是非常尷尬,地處中俄兩大國之間,而且還沒有出海口,這就使得蒙古國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屬於那種無論怎樣都發展不起來的類型。因為經濟高度依賴他國,勢必造成經濟的單一化,簡單來說還不如一個省來的便利。


在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由於各個勢力之間對於外蒙古的不重視,導致了外蒙古的自治嘗試,也就是在那時開始,外蒙古開始同中國離心離德。事實上當時反對的聲音不少,但是外蒙古國內個別勢力,依舊是勾結了北方力量,導致了國家分裂的發生。

歷史上,至少是從唐朝開始,外蒙古的遊牧部落就向中原稱臣,而當時李唐王朝也採取了懷柔政策,此時在歷史上是處於民族大融合時期,畢竟李世民也是有鮮卑血統。到了明朝期間,外蒙古同中原失去了聯繫一段時間,因為明朝是推崇單一民族的一個漢人政權。



一直到清朝時期,清朝對外蒙古,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巨大掌控力,此時的外蒙古真正成為了清朝的一部分,這是滿清的功勞。如今的蒙古國,經濟結構單一,地緣政治又差,基本沒幾個國家願意抱著得罪中俄的危險,去同蒙古國搞什麼合作,尤其是西方國家。所以如今的蒙古國,說實話真不如一個內蒙古自治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