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得其反的育兒方法?

MRLOKI


對於我來說,最適得其反的育兒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孩子從出生到三四個月大,一直跟孩子分床睡。還有一個就是孩子哭了不許抱不許哄。

1. 最不人性的育兒方法就是孩子哭了不要抱不要哄。


第一次做媽媽,並不知道哪種方法對孩子是最好的。我只記得看過一些資料,如果孩子沒有什麼身體方面的疾病,孩子鬧情緒哭了,就不要理他。因為總抱孩子哄孩子,孩子就形成習慣了。

這種說法簡直不可理喻。

最讓我後悔的一件事,記得有一次晚上,孩子當時兩個多月大,凌晨三四點醒了,自己在小床上哭,我當時就是剛喂完奶,覺得肯定也不是餓了,也沒有尿尿,是怎麼啦?可能是在鬧情緒,就沒有好好的安撫她,就讓她自己在床上呆了一個小時。直到現在,我對我當時的做法都深感內疚。

孩子當時是多麼的絕望,多麼需要媽媽的懷抱,多麼需要媽媽的溫暖,多麼需要媽媽的愛。只有用愛滋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有獨立人格的孩子。而我當時卻不是這樣做的。我當時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讓孩子絕望。


所以說孩子哭了不要抱,不要哄,這絕對是一種反人性的教育方法。

2. 第二個適得其反的育兒方法就是,孩子剛出生時就和孩子分床睡。

也不知道是看了哪本書,還是看了什麼文章,說分床睡對孩子好,對孩子的性格好,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且不容易發生窒息的危險。

所以在孩子出生前就早早的買好了小床,等待孩子從醫院出生,接回來家之後,就讓他自己睡小床,睡了三四個月的時間。


後來有一天,我看到一本書是西爾斯親密育兒。書上提倡親密育兒,倡導孩子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跟媽媽多多親密接觸。當時看完這本書,我感覺真是相逢恨晚,說的每一個字都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感覺以前不僅是分床睡不人性,而且各種育兒方法都很不人性化。

孩子跟我一起睡大床後,比以前睡的踏實多了。孩子在小床上睡覺時,經常半夜就醒了。醒來以後就在小床上踢來踢去的。後來我跟她一起睡之後,很少大半夜三四點鐘就醒來了。

直到現在,我都感覺特別遺憾。孩子那麼小,就讓她自己在小床上睡覺。真的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六個月以前,多麼需要和媽媽的親密接觸呀。



孩子三歲以後再跟孩子分開睡,這樣最好不過了。

網上說的什麼跟大人睡一起容易發生窒息,簡直太危言聳聽了,父母能把孩子給壓著,父母的心得多大呀。我見新聞上報道過這樣的心很大的父母,媽媽跟孩子一起出門,總是把孩子給弄丟,給孩子弄丟過好多次,結果都是孩子自己跑回家的。媽媽這心裡要是有孩子,她怎麼可能把孩子給弄丟呢?

如果媽媽真的是從心底裡想對孩子好,很愛孩子,那你就跟孩子一起睡吧,不要相信那些分床睡對孩子不好的話,等到孩子三歲以後再嘗試著分開睡。


七蒙育兒


我是一位六歲孩子的媽媽,我自己小時候就被父母用很多適得其反的育兒方法教育過,這些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往事傷害我直到成年也無法忘卻,每每想起都傷心不已!我決定分享出來讓年輕的父母們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觀。 我的父母並非是沒有文化的人,然而可惜的是他們總是熱衷研究用適得其反的方法來對付我,第一:他們喜歡羞辱我!他們總是試圖用羞辱我的方法來控制我,羞辱的方式各種各樣,比如當著鄰居小姐姐和她父母的面罵我不如小姐姐會做的家族多,是個懶蟲,白吃飯的蛀蟲,讓我好好跟人家學習,不然沒臉見人!這比那種私下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好還要傷害大!父母本意是想通過讓我產生羞恥感而主動完成他們所有的要求!然而當週圍鄰居,所有親戚甚至同學都知道我是個“懶蟲”,“蛀蟲”,“自私鬼”,“邋遢鬼”等等之後我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內疚感和自卑感,我用極其消極的態度來回應他們甚至還故意往他們抹黑我的方向發展!第二他們喜歡威脅我!他們讓我在所有認識的人面前抬不起頭做人後開始以此來威脅我按他們說的做:你不按我說的做我就把你什麼什麼事告訴你同學你老師!我就把你什麼東西丟掉!我就在鎮上市場門口貼大字報告訴全鎮人你的真面目!我那時太小了多麼害怕啊!我跪下來求他們不要這樣做我什麼都聽他們的!我整個童年都是在恐懼不安中度過的!我直到成年都經常做噩夢夢到小時候的事!我表面唯唯諾諾尊崇父母的要求內心卻發誓我要遠離他們做自己! 他們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對我的傷害非常大,差點毀掉我! 即使我現在遠離了他們,我唯唯諾諾總是以別人為重,非常沒有安全感,很敏感很自卑的個性仍然影響著我! 希望大家引以為鑑!


用戶101828056802


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比起十幾二十年前要好很多,很多80後現在基本都已經為人父母,相信其中好多已經是不止一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了。有了孩子,養育是必不可少的。養育養育,不僅僅是餵養孩子長大,還要教育他(她)成為一個獨立的、健全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維的進步,育兒方法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新舊更迭,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大家平日裡經常看到或者聽到的,覺得習以為常的育兒方式,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哦!

第一種:遇到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想要過來搶孩子的玩具,家長們礙於情面,覺得在外面不能說別人家孩子的不對,就給自己孩子灌輸大家要有分享的精神,把東西讓給別人先玩玩(這種情況在碰到比自己孩子還小的孩子或者蠻橫的孩子的時候尤為突出)。

其實碰到這種情況,家長有沒有換位思考過,自己的這些行為是不是已經替孩子做了決定,只是讓孩子去服從,而不是讓他自己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孩子還小,可以引導一下孩子該怎麼應對這種問題呢。假如孩子本來就很喜歡玩這個玩具,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將心愛的玩具給他人,表面上顯的孩子有禮貌,家長有面子,但是孩子的內心呢,他(她)其實是抗拒的,他(她)不開心甚至有些惱火,但是有家長在一邊“教育”自己,不好發作,擔心被說成是不聽話的壞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性格上便會變的懦弱,怕事,自卑,變的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先保護好孩子拿好自己的東西,然後問孩子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把這個玩具分享給小朋友,要是孩子願意,就讓孩子自己給小朋友,然後告訴小朋友我們可以一起玩。如果孩子不願意,就要明確的表達自己也要玩這個玩具,不想把它給別人玩,可以以後一起玩,現在他(她)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家長們這會兒覺得氣氛要是有點尷尬,可以告訴對方小朋友和對方家長,這個玩具是孩子最喜歡的,孩子自己的東西,孩子有處置它的權利,家長不能干涉太多。如此這般,對方也會知趣的帶孩子去玩別的,如遇到胡攪蠻纏的,大可以帶孩子一走了之,家長為孩子示範哪些是可以結交的、一起玩耍的朋友,哪些是不可結交、不能一起玩耍的朋友(孩子性格塑造期,環境很重要,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強,為了孩子不蠻橫,家長儘量避免孩子走彎路)。

第二種:面對別人的誇獎,使用“哪裡!哪裡!還行吧!”的謙語,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在小區院子裡面玩輪滑,碰到許久不見的熟人,家長們在一起寒暄幾句,朋友就說:“哇,你們家孩子才這麼大,輪滑滑的真好,我們家那個要是能滑這麼好就好了!”你心裡很是高興,嘴上謙虛的一句:“哪裡!哪裡!還行吧!”要知道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會讓孩子覺得很不高興,甚至覺得父母沒有太多的關注自己。家長們自己想一下,自己孩子為了能滑好輪滑,吃了多少苦,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傷,才小小年紀,有了今天的成就,孩子是很需要大家去誇獎,讚美他(她)的,因為他(她)付出了很多,才有了現在的收貨。家長的一句還行吧,一下子將孩子的自信心打擊的潰不成軍,長此以往,孩子上進心會受挫,對以後的成長,造成很大的阻礙。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在表達謙虛和適當的禮儀的同時,順便誇誇孩子。比如:“哪裡!哪裡!還可以!都是孩子自己練的,這麼大挺不容易的,摔跤的時候,那可是真心疼啊!”這樣說在朋友跟前也顯得謙虛、得體,孩子心裡也很高興,以為他(她)的付出與汗水,家長是看在眼裡的,自己受傷很疼,家長也是很擔心自己的。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孩子的成長中誇獎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時常被誇獎的孩子上進心明顯要高於誇獎少或者沒有被誇獎的孩子。

第三種:威脅孩子,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做的不好。通常,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又或者“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這種做法相信很多爸爸媽媽或多或少都做過,其實這樣做真的很愚蠢,因為家長們肯定不會真的這樣做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缺乏安全感,頭幾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威脅感到害怕而屈服,但孩子也不傻,漸漸的就發現家長是在撒謊,於是這種方式就越來越不起作用了。更重要的是,不僅父母會失去威信,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

孩子小時候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影響他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性格比較內向、膽小、敏感的孩子容易發展出小心翼翼做任何事,幹什麼都要看人臉色甚至缺愛的個性。而性格外向膽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因為父母在他心目中已經沒有威信,會產生逆反心理,挑戰父母底線,給以後青春期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們首先要自己淡定一些,把孩子帶到自己跟前,先抱抱孩子或者撫摸一下孩子,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然後再講一些相關的、簡單的例子解釋他(她)的錯誤之處,再通過這些例子或者相關圖書繪本之類的交給孩子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逐步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暴力而迅猛的立即解決問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會給以後的糾錯,帶來很大的麻煩。還有就是示範效應,平時生活中家長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們都會跟著家長學,他(她)們小,沒有辨別能力,好習慣壞習慣通通一起學。試問一下,一個孩子呆在一個整天說髒話的環境裡,他(她)和別人接觸的時候,你覺得他(她)說話會講文明,有禮貌嗎?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哦!


我喂自己袋好鹽


比如老告訴她要堅強、不哭,結果變成了女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