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獨生子女戶,女兒結婚後不願和我們在一起住,該怎麼辦?

勞動者143416651


現在的年輕人個性張揚,追求自由,在他們看來,結婚了,成家立業了,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像父母那樣的大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可以當家作主,自己說了算,固然不願跟公婆、父母住在一起。



兩代人住在一起,生活習慣、愛好脾性都不一樣,多多少少會有摩擦。年輕人睡得晚起得早,晚上玩遊戲到半夜,早上睡大覺到半晌,家長們都看不慣,做好早飯一遍遍叫起床,家長們嫌子女懶,子女們嫌家長煩;年輕人喜歡熱鬧的生活、獨立的空間,家長們習慣了安靜的環境;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動不動買件衣服買雙鞋子就幾千,家長們都比較節儉,小兩口一件衣服的錢夠老兩口一年花的了,免不了的嘮叨,少不了鬧情緒。



與其在一起消磨兩代人的感情,倒不如放手,讓距離產生更多的美。
如果子女真的無法適應獨立的生活,過慣了有爸媽伺候的日子,那他們會明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道理,會心甘情願的住在一起。如果子女們自己能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當父母的又有什麼好操心的呢,儘管享受老兩口的天倫之樂,想孩子們的時候,就做大桌好吃的,兩代人甚至三代人湊到一起吃頓飯,聊聊天,拉拉家常,然後各回各家,不也挺好的嘛。



小十六123


這是一個實在的問題。只有一個女兒,以前生活重心都是她,眼見得她亭亭玉立,眼見得她如花似玉,轉眼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喜怒哀樂沒自己什麼事了。父母沒有不難過的。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絕對不能簡單地用“孩子有孩子的生活” “要想開一點”這樣的話來對付。



答主想說的第一點:不在一起住,不代表不在一起生活。

“同一屋簷下”確實是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對家庭生活的普遍描述。磕磕碰碰也罷、吵吵鬧鬧也好,哪怕生氣了幾天不說話,但只要在同一個空間,就有一種陪伴帶來的安全感。

但是對好多年輕人來說,這種共同的空間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壓抑與束縛。

在這種衝突之下,父母的不捨被解讀成了佔有,子女的不甘被理解成了自私。這樣不管她留不留下來,都是個疙瘩,甚至演化成積怨。

但事實上是有第三種選擇的:雖然不在同一個屋簷下,還是可以讓家不散開。父母做了點好吃的,溜達著給送過去。女兒買了點新水果,溜達著給送過來。彼此的生活狀態、身體情況都互相心裡有數並且照應著。倒真不必一定要住一塊。

第二點想說的是,我們對所謂原生家庭的態度是不是出了問題?

中國人現在可喜歡說,“你看人家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老人都自己生活啊”....

答主個人是很想掀桌子的。我們在依賴父母的時候使用中國的傳統標準,幼時吃喝拉撒不說,結婚、買房首付、帶小孩都指著兩個老的,生怕他們閒下來造成資源浪費;在父母需要依賴的時候卻突然執行西方的現代標準,宣佈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這些年聽到的最好笑的笑話就是“原生家庭”了。老外這個概念做出來是用來處理小兩口之間矛盾的,意思是說你別學你爸媽老吵架,要學他們的好。中國人一拿過來立刻成了貶義詞。你先讓我啃老,等啃乾淨了棄之也不可惜了,看,原生家庭!!!

第三點,老人的情感依賴與物質依賴是正當的!

尤其是在中國農村。土地不是銀行,不會按時發放養老金。幹不了農活的老人就是需要子女後輩在身邊。

堅決反對把老年人這種合理、正當的需求,以及多年來的情感付出,用“養兒防老”這樣帶有功利色彩的詞語表達成一種交換行為!

堅決反對!謝謝!

(好吃博士 怒答)


探村博士聯盟


無論女兒還是兒子,結婚後該放手就放手,住在一起矛盾多,彆著急,待小倆口有了孩子,需要父母時自會回孃家或住在一起的。平時莫強求。

養兒防老的思想不現實,還要靠老伴和自己。


新生152441876


公公婆婆對媳婦來說是種壓力。岳父岳母對女婿來說同樣是種壓力。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老人不同。現在選擇和父母同住的只有三種人,就連這三種也是無奈之舉。1.受經濟收入限制自己住活不起的和需要父母帶孩子的。2.智商有問題的。3.身體有殘疾的。


巨蟹座43


為什麼一定要一起住了 父母是怎麼想的呢 理由是什麼 兒女大了成家了 有了自己的小家 需要獨立的面對生活 好或者壞 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自己的人生 誰也不可能幫他們過 父母也不例外 孩子成人了父母需要的是放手而不是抓的更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