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jessica宣


我從小就是每個大人都說的乖孩子,用壓抑自我換取大人眼中的“乖”,如果不是大學遇見老公,估計早得抑鬱症或不在這個人世了。

大人眼中的“乖”是什麼?至少在我父親心中,是順從,是讓我按照他的想法來活出他想要的樣子,我的生活一定不能逃離他的掌控,哪怕是現在,我已經結婚生子。

小時候,總覺得他們所說的“乖”是對自己的表揚,於是也很樂意大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哪怕心中有一些小情緒,也深埋心底,隱忍不發。記得在小學時,表妹回老家過年,大冬天的家人卻硬要我在樓下去等著迎接,有時候等十幾分鍾,有時候半個小時吧。看著來來往往的路人,我憤怒,委屈,又感覺抬不起頭來。



隨著大人對自己“乖”的習以為然,不知不覺中他們會越來越過分,而我,慢慢的內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壓抑。小時候不懂事,可以委曲求全,長大後有獨立意識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一旦與大人的想法相悖,他們潛意識不是“你長大了,獨立了”,而是“我以為你會聽我的,可你讓我失望了”。是的,我不再是他們心中的乖孩子了,怎麼辦呢?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想逼我就範,可是長期的壓抑使得我反抗更激烈,於是乎互相傷害。所以,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痛苦,而這種痛苦,就是自己沒被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有種愛,其實是傷害。


生活毒雞湯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最大的謬誤,就是總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當做是全人類的。

這種錯誤在心理學裡面叫做歸納謬誤。



誰不是越長大越痛苦?你如何證明另外一個小時候叛逆的孩子,小時候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不痛苦?你是否見過有的小時候乖的孩子長大後卻不痛苦的例子?

心理學的特點其實是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但我們總想總結出一套規律來,於是錯誤就產生了。

下面小明將分別舉幾種不同的孩子來談談。

第一,小時候特別乖的孩子。

乖巧,有幾種可能,有的孩子乖,是被大人訓練的結果。並且他對這種乖巧聽話的訓練是認同的。

但是另外一些孩子他也很乖。他也是被大人訓練的結果。但他並不認同這種性格。因此產生了一個臨時性的,應對父母的性格。我們有時候把這種性格叫做假性自我。也叫做人格面具。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會分成兩種不同的結果。

我們以白鹿原小說裡的兩個孩子教育來舉例。首先,以陸兆鵬來舉例。他能夠熟練地運用自己的假性自我。他也非常善於把這個真實自我隱藏起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假性自我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因此在小時候她看起來也很乖。但是他的自我並沒有受壓抑。成年之後,隨著力量越來越強大,他的自我會越來越多的展現出來。但同時他也有非常好的社會適應性和社會周旋的能力。假性自我成了他的工具。他解決成長痛苦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強。

接下來我們以白孝文舉例。他在父親的壓制下也產生了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虛假自我已經完全替代了他的真實自我。但是成年之後,他主要目標是獲取父親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假性自我已經成了他人格的主要成分。因此他也十分的掙扎,十分的痛苦。

第二。小時候不乖的孩子。

不乖孩子。有的是因為。不認同養育者的管教。產生強烈的逆反,而始終產生對抗。我們以白鹿原上的黑娃為例。黑娃小時候總是不斷反抗不斷與父親發生衝突。但他始終沒有被訓練出一個假性自我。他的字典裡並沒有乖巧二字,但是廠長大之後就沒有痛苦嗎?長大之後,他不斷地在與社會的規則對抗中,產生一系列的人生痛苦。甚至因為缺少與社會規則的靈活應對方式,註定了自己人生命運的結局。

有的是父母給予自由和放養的教育方式。孩子從小自由散漫,也不需要聽從任何大人的管束,任何事情總是以父母順著孩子,與孩子的想法為主。我們以白鹿原上的白靈為例。白琳小時候的童年大概是白鹿原上最自由的孩子了。你是最幸福的孩子了,連他的哥哥白孝文都說。白靈已經自由的沒邊了。像這樣的孩子成長後就不痛苦了嗎?到了一定時候,社會規則同樣會作用於他。這也部分造成了他的秘密了結局。。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給予忽視,造成孩子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而總是逆反。甚至不斷地發展成為對立違抗的障礙。甚至有部分人最終會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障礙。

這裡面,小明必須要提醒大家一句,人類的本質是社會動物。當人類聚在一起,必然會產生某種群體規則。因此人的成長就變成了如何恰好的接受規則,發展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

因此,關於管教孩子的問題。重要的是個性化教育。觀察你的孩子的心理力量的大小。有的孩子心理能力強,逆反心強,自我意識強。父母需要給予適度基本的規則感。有的孩子天性懦弱,膽小,自我意識弱,規則意識強。那麼父母應該更多的鼓勵其發展自我,發展潛能,釋放天性。

因此,所有教育的前提都在於個性化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個性化的發展出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某種統一的方法或者套用某種流行的教育理論。這裡永遠沒有大一統的答案。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不可否認,生活裡的確有些人像題目描述那樣,小時候很乖,但長大了很痛苦。可這並不能說明“小時候越乖”與“長大越痛苦”是一種對應的關係。

而其實小孩所謂的“乖”,常常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些早熟的表現。我們今天就藉此來談談,造成“早熟”的因素,以及,它們給人生帶來的影響。

其實,壓力會讓孩子“早熟”

有神經科學家拿老鼠做了實驗,研究生命早期壓力給它們帶來的影響並觀察它們從小到大的生存能力變化。

實驗對象是兩組小鼠。一組小鼠的母親會不時跟它們分離,使它們面對一定的壓力。另一組小鼠則有母親全天候的照顧。

實驗結果發現,

壓力下的小鼠,成長髮育更迅速,且更擅長處理挫折。可到了成年後,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下降了很多。

生物進化相關的理論對這些現象做出瞭解釋:當時間緊張且壓力巨大的時候,生物會把更多能量用於發育和繁殖。生存壓力迫使生物本能地催發身體成熟,以便在死亡前提高自己基因傳播的概率,這導致了與正常生理年齡不符的早熟。

但長遠來看,這些早熟的個體,沒把能量分配在其他能力的長期持續發展上,比如學習和拓展能力。

童年的壓力給人產生的影響

其實童年壓力可分為這三種:正向壓力、可忍受的壓力和毒性壓力。

1.正向壓力

正向壓力往往溫和而短暫,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包括心跳加快,應激激素短暫改變等。來源包括結識新朋友、應對挑戰、生病打針等。

若是那種在家庭穩定和支持環境下的正向壓力,往往能對孩子健康發展起到推進作用。孩子在這些壓力下學習新的技能、獲得對世界新的認識,這對孩子長大後的競爭力很重要。如果沒有經歷這些壓力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比如生活、工作、社交能力低下等。

2.可忍受的壓力

這些壓力往往是嚴重的,也可能會短暫導致孩子大腦神經和結構的變化。但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個人應對可以緩衝這些負面影響。來源包括

親人的死亡或離去、嚴重的生理傷害、父母離異等。這些壓力往往出現的時間較短,只要家人提供支持,孩子的大腦可以從這些破壞性的影響中恢復。

3.毒性壓力

毒性壓力嚴重且持久,並且孩子是缺乏家庭支持的。來源包括:家庭暴力;長期身體或者精神虐待;長期忽視;父母長期精神疾病、吸毒等。

正是這些毒性壓力長期導致孩子大腦結構破壞、生理早熟、長期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等。

雖然毒性壓力對人的影響持久且負面,但也有研究顯示這些早期壓力帶來的創傷是可以修復的

“生活中應儘可能地建立與他人的支持關係,這可以減緩或控制毒性壓力的破壞性影響。”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如此總結。支持性關係的來源可以是:

讓你感到愛和安全的伴侶、支持你的家人、或者你的親密朋友等,而且學習應對壓力的技能也很重要。如果生活中缺乏這些支持,那麼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我的臨床工作中曾見過許多暮年老者,他們的人生充滿後悔和哀傷。很多人試著用一生的時間去忘記童年創傷發生的那一刻。但當提起童年的創傷,年老的他們依然能夠清晰回憶起那些創傷的細節。而且他們在講述自己故事時,相關的情緒像瀑布一樣噴湧而出,就像他們又經歷了一次創傷。

但也有很多經歷過童年壓力的老者,他們過得很幸福,並且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們中有一位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從這一刻開始,過去已成過去。過去能給你帶來的不該是痛苦,而是教訓。未來才是你該把教訓用在的地方。”

不知道你讀到這裡,會不會想起你的童年壓力,並嘗試著重新認識它?

以上。


知我心理學


很多父母羨慕別人家的乖孩子。尤其是自家孩子皮得上躥下跳,父母管教毫無效果的時候。很多父母也會把孩子乖、聽話作為自己教育有效的資本。有朋友在場,那些聽話的孩子更能體現出父母的權威,父母也會覺得倍兒有面子。父母是高興了,那這些乖孩子自己體會如何呢?

我帶過的一千多大學生裡,也不乏很多乖孩子。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這些學生基本不用太費神去管理,他們會嚴格按照校規校紀行事。在工作的前兩年,這類學生基本被“忽視”了,因為他們從不“犯事”,我不找他們,他們也沒有訴求找我。但我很快發現,這些乖孩子並不是完全沒有想法,也不是不想“逃課”,只是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觸碰紀律。他們很多時候是“苦”在心理。在對一些心理有問題傾向的孩子做諮詢時,發現他們很多人因為壓抑自己太深,才會出問題。一個男生晚上睡覺經常把舍友哭醒,白天卻是一個硬漢子。他就是一個乖孩子,媽媽從小不讓他哭,因為男孩子是不能哭的,他很聽話,白天是媽媽要求的硬漢子,但是在夢裡就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案例太多了。這就是乖孩子的代價。

作為一個老師,對那些特別聽話的乖孩子會放心,但不怎麼培養他們做學生幹部。因為,他們不會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老師的傳聲筒,更不能創新性的開展工作。看看那些調皮的“活猴子”,他們精力旺盛,善於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可以把一個團隊帶好。關鍵他們開心樂觀,有理想有奮鬥。我們學校機器人實驗室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一般都不是那些很“聽話”的孩子。我認為越乖的孩子,自己承受的壓力越大,越痛苦,越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


慧媽媽家庭教育


在我們小時候開始流行一個詞語叫“溫室裡的花朵”,其實我覺得我們沒懂這個詞的意思,似乎大人們也沒有懂。那些年的教育讓我們去接受一些“風吹雨打”,變成老師們的指導就是擦擦黑板、打掃衛生,家庭的指導就是去各種各樣的“加分”興趣班,最後變成受老師家長喜歡的“乖”孩子,最後卻背道而馳地成了溫室花朵。我們會發現,小時候一副乖巧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更加叛逆,要麼按部就班碌碌無為。那是為什麼呢?

首先,乖孩子缺乏獨立學習能力。

乖孩子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優秀。但是按照我們書本上學習的東西,最後能幫助我們的有多少呢?數學學得再好,後面可能只是買東西用個加減乘除;語文學好了,可能到30歲還記得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他們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規劃,把課本上的東西牢牢記住,卻沒有學會如何去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當離開了學校,沒有了大綱和考試,自然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學習什麼,應該如何去讀社會這所學校,所以很多乖孩子陷入現實的痛苦。


其次,乖孩子沒有適應能力。

乖孩子們不知道摔跤會痛,更不知道摔倒還能爬起來。乖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老師的稱讚、家長的寵愛、同伴的羨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同學們自然極少有機會跌跟頭。反之,那些“壞”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夾縫中一年一年混到畢業,還可能受到更壞的孩子的欺負,他們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很多壞孩子在憧憬長大的同時也學會了接受和麵對現實的技巧。


最後,乖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完整的。

稍微瞭解一些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從出生到自然老去,都是分為很多個人生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衝突,我們也是要經過這個階段才能獲得內心的成長。而乖孩子的成長,在老師和家長的精打細算下,將這些人生必經的坡坡坎坎都一一推平,看似能幫助我們更快的成長,但是這些矛盾只是被遮擋起來了,當誘發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困擾。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同樣適用在今天。拔苗助長,告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過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告知我們要學習和行動結合;梅花香自苦寒來,告知我們經歷一些挫折反而能讓人成熟。

所以,憂心忡忡的大人們,別把你的負擔和孩子都綁在自己的背上了。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講個看到的故事吧。

一個是從小就很乖巧的一個女孩,非常聽話,以至於父母常常忽略了她的需求,她也從不聲張,長大後非常節儉,不會亂花一分錢,攢錢全部寄給家裡弟弟蓋房子娶媳婦,在外邊點菜從來不會點貴的,即便有人欣賞她,想送她名貴包包,她也從不要。

但是有一次喝醉了時,突然大哭大鬧著說:我受夠了,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什麼都要讓著弟弟,什麼都不敢要好的,我有時候鬱悶的要發瘋,我也想自私一把,我也想穿名牌,我也想背貴的包包......


很乖的孩子,往往成人後心理問題很多

很乖的孩子,就意味著要犧牲自己的很多需求,他們揹著“偶像”包袱,因為大家眼裡他永遠那麼懂事,那麼善解人意,那麼乖巧。

他們壓抑著自己的真實需求,努力做個讓周圍人都喜歡的孩子。

我一個親戚家孩子就是從小這樣,但是長大了之後基本上沒有自己主見。

做每件事情都會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各種考慮,度量,往往就半途而廢了。

還有個心理現象,叫爛好人,也就是永遠不能拒絕別人,拒絕別人就會覺得非常的不舒服。沒有自我,這樣的人往往活的很累,因為他們沒有活出自我。

心理專家也往往說,不要總是讓孩子乖,懂事,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讓他們能夠清晰釋放自己的情緒,不要壓抑在心,對他們的成長和個性養成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是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做靈魂有香氣媽咪。 原創不易,碼字不易,如果方便請關注我,會把自己的育兒心得都分享給大家


jason媽咪有辦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有個懂事的孩子,特別是看到別人家孩子乖巧討人喜歡、逢人就“叔叔”“阿姨”的時候。

兩個媽媽分別帶著3歲多的孩子在汽車人玩具店門口徘徊,孩子眼裡滿是喜愛,不時回頭看看媽媽,就像再說“媽媽,給我買一個吧!”,只是還沒有開口,媽媽們看了看價格,開始給孩子解釋,寶貝,媽媽已經給你買了很多汽車人玩具了。。。。。。

還沒說完,這個孩子就撒嬌了:這個汽車人的兩個手臂顏色是不一樣的,我很喜歡這種,就買這一個吧,以後就不買了。

媽媽寵溺的看看孩子,雖然貴了點,但是能承受,那就買了吧,孩子的開心實在難得。

朋友的孩子沒有說什麼,只是眼睛一直盯著這個已經買下來的玩具。

媽媽在付款的時候和店主說要買兩個一樣的,一個送給朋友家的小朋友。

這個小朋友回頭看了看自己媽媽的表情,趕忙說,阿姨,我不要,我家裡有很多了。。。。。。

正在付錢的媽媽看看孩子欲言又止的表情,也不好說什麼,因為對方家庭條件比自己家還要富裕不少。

回家路上,孩子一路上心都顯得興奮極了,一直把玩汽車人,而朋友的孩子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那個兩隻手臂顏色不一樣的汽車人玩具。

看到朋友家這麼“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可是相當自豪的,甚至有時候會炫耀一下自己帶娃的“成績”。

但是這樣的“懂事”,完全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該有的成熟。這更多的算是一種害怕,因為害怕媽媽不喜歡“看到玩具就想要”這樣的自己,為了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誇獎,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天性,同時也喪失了自我和自信。

有人說,“懂事”分為兩種,一種是壓抑自己的慾望,為了討好父母,努力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另一種是理解了家庭的困難,把自己的慾望深藏在內心深處。

你的孩子現在多大了呢?是否已經成熟到可以理解家庭困難了呢?如果沒有,你還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嗎?


月嫂阿花


在當前家長眼裡面,所謂的“乖孩子”指的是什麼?

聽話,懂事都是乖孩子的優良品德,但可能都遠比不過成績好來的重要


說道成績,就要說到高考,今天是2017年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啊。

先看一下2016年全國卷Ⅰ的考題:

這則漫畫更多的反映了當前中國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以分數論英雄,家長們過度看重分數,過分看重成績,所以我們都要為了家長眼中的“乖孩子”而努力——好好學習。

但是雖然努力過了,但還是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相信大家都深有感悟。


雖然並不是小時候越乖,長大後越痛苦,但是小時候過於乖的孩子,確實會給將來帶來一定的影響。

舉個身邊的例子,朋友高中時候雖然不是特別優秀,但成績也還不錯,父母都是高中教師,再加上成績是親戚中最好的,所以就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1、每次親戚見面都要免不了受到誇獎,成為所有孩子的學習對象。

2、初中偶爾成績失利,老師便會說,不要覺得你爸媽都在重點高中教書,你就一定可以考上重點高中,憑著關係進去,多丟人啊。

3、每次月考成績爸媽總會在他之前拿到他的各科成績單。。。。。。

以上的情況讓朋友不敢當壞孩子,習慣了乖孩子的評價,就開始害怕成為父母親戚口中的“壞孩子”,習慣了成績優秀,每次考完試都要提心吊膽,甚至導致了每當生病參加月考的時候,成績反而比平時要好。一句話來說,父母無形中的壓力,親戚壓力,自身壓力交織成了一張濃密的網,壓得人透不過氣,壓力太大,痛苦也就隨之而來。


所以希望每年高考結束後,考好的孩子受到鼓勵,沒考好的孩子受到安慰,家長們要豁達一點,並不是只有成績才意味著美好的將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高考成績永遠都不會跟將來的成就成正比。有一個樂觀的性格,要遠比重壓之下的成績有用的多。

不過還是要祝福一句:

也祝所有孩子,在當乖孩子的同時,不會痛苦!


風月光霽


一個人在幼年表現得越乖越聽話,一方面是性格偏內向,一方面常常是在家長老師們的高壓下壓抑了自己的慾望,或者為了討好大人而放棄自己的要求、愛好。久而久之,他們越來越不愛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不願去思考,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只想等待遵從別人的指令,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接受者、跟從者。這些“乖”孩子長大走上社會後,如果有一天他們在社會上有了強烈的展現自我的意識,發現自己的思維習慣與生活習慣無法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一定會沮喪和痛苦。畢竟這個社會上的領導者一定是能發號司令的、制定遊戲規則的強者。當然不排除一部分孩子足夠智慧,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習慣,重新適應了社會的規則。大部分孩子要麼繼續追隨領導者,要麼越來越痛苦。

所以,教育孩子是要他們知書達理有主見,不要施壓強迫孩子言聽計從。


寶貝good


我以為只有我自己有這樣的痛苦,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是我知道我並不孤單。我從我的經歷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我從小就被鄰居誇自己很乖,不用家裡人操心,那個時候有好多人很羨慕我的父母,別人家孩子打架,我回家了,別人家孩子貪玩,很晚才回家,我已經吃過飯去寫作業了;別人家的孩子說了話,家長說了不聽,氣的家長會拿起棍子揍,而我卻從來不會存在這種情況。上學的時候老師特別的省心,認真聽講,不搗亂,不託作業,成績不好也不差。周邊的同學關係也處的很好,畢竟和他們在一起我都屬於無私奉獻形的。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看見別人參加社團,自己也去參加,可是發現自己和他們卻格格不入,不知道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知道主動和別人說話只有傻傻的坐著,最後只好自己退出了。這種情況到了職場中更加的嚴重了,因為自己不會拒絕不會懟人,別人變本加厲的把工作給我做,有脾氣了也朝我發火。同樣是沒做好的工作,我卻受到的批評最多。和同事的關係永遠都是被壓著,不存在平等。其實因為這個問題我也找到了自身的原因。

1,不敢拒絕別人

這裡的拒絕不是不懂而是不敢第一次拒絕人的時候2天晚上沒有睡著覺,怕她從此不再理我,回頭想象挺可笑的,她不僅沒有不理我,對我還客氣了。所以最開始我給了自己一個最極端的想法,大不了這些關係我都不要了,愛咋滴咋地,剩我孤身一人更好,後來發現,因為你的拒絕別人對你更加的尊重。其實沒有什麼的。

2.奉獻

小王一直接濟一個乞丐,幾年來,每天給乞丐十元錢。慢慢的,乞丐對此也習以為常了。後來,小王突然把十元改成了五元。每天只給乞丐五元錢。過了幾天,乞丐沉不住氣了,問小王:“為什麼以前是十元,現在卻只有五元了呢?”小王回答:“現在我結婚了,要照顧家庭開支。”乞丐聽完,甩手給了小王一巴掌:“你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看到,每天施捨乞丐的錢,他就默認為是自己應得的了。 但是,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事情都要有度。哪怕是你給別人的也要有度。

3,設限

自我的佛定,在做事之前先告訴了自己做不好,先把事情想了一遍,告訴自己根本不行,在工作中總認為自己永遠是最差的。別人來做肯定會更好,其實真正做起來自己也沒有多差。

4,自卑

不敢拒絕,設限都是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因為自卑自己連觀點都不敢說,後來發現自己的想法好多都是對的。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歷,自己很討厭這樣的自己,不敢做不敢愛,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的自己。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所以如果現在自己的孩子如果很乖的話,要去發現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欣慰,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聽話。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