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

wydnyg


為什麼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因為與他們的出身相比,他們獲得的“現狀”已經是好太多了。

高中時,我很多住校的同學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窮到沒錢交學費,每個月只有200塊不到的生活費,對比之下,外縣或市裡來的孩子,一般都能有800~1000塊錢的生活費(因為是重點高中,所以有很多外縣外市的人過來唸書)

200塊錢,基本上每天只能啃饅頭吃鹹菜了,方便麵都不能多吃。更別談手機電腦了。大家軍訓完扔掉的衣服,鞋子,他們依舊穿在身上,打球,跑步。大家嫌棄的校服,是他們最好的衣服。

畢業後,他們一個月能賺四五千,五六千,甚至更多。這相對於他們以前的生活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們知道這個“現狀”來之不易,他們無比珍惜,不敢有太多野心,生怕失去現在的一切。

而對於那些富人家庭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想要的玩具也都能滿足。甚至有些人從小就去過十幾個國家遊玩過。

走的遠未必能開拓他們的視野,但卻能豐富他們的經歷,因為照片啊,些許回憶在那擺著,他們不妨礙他們再加工一番……

“想我小時候在瑞士的時候,嘿,那魚真大”

“富士山上一點垃圾都沒有,日本人的素質啊,不是蓋的”

……

對於這些人來說,畢業之後一個月五六千的工資,他們根本不可能放在眼裡,甚至數萬的月薪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大的刺激。他們追求的是更大的東西,是一些更有意義與氣勢的事業。

而且,哪怕失敗,他們也有家庭兜底,再慘也不會有多慘,大不了繼承家業,也是富貴一生。所以,越是有錢人家的孩子,長大以後就越敢去拼搏,越不安於現狀。而越是窮苦出生的人,就越謹小慎微,安於現狀。

因為,有些人拼的起,有些人拼不起。

這很無奈,但這就是現實。


張兆傑說


因為越是底層出身的人,越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乃至改變自己所身處的環境,因為他們單單要活著,就已經拼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

我之前在讀大學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來自於貧窮家庭的學生,越不想去努力學習,不是他們看不到學習的好處,而是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勤工助學的事情之上了,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在出身於家庭優渥的同學看來,他們就是在本末倒置,他們根本就是在虛度光陰。

但任何困境,只有你深陷其中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任何的努力,都是那麼蒼白無力。

底層出身的孩子,不單單受制於自己的眼界非常淺薄,更重要的,他們無論是精神還有物質,都處於「稀缺」的狀態。

所謂的「稀缺」,指的是當你連自己的物質條件都不能夠滿足的話,經常吃了這一頓,就沒了下一頓,那你整個人的視野,就會非常短時,你只會想到那些能夠給你帶來即時反饋的事物,對於那些現在做了,將來能夠受益匪淺的事物,你一般會自動過濾掉,因為你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說窮人不懂得買點保險,為將來遇到的風險提供保障;說窮人只顧吃喝玩樂,不懂得將錢給存起來,以做不時之需的原因。

窮人有時候光活著,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或者鄙視底層人民的時候,請記得,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你現在的物質條件。


曾少賢


這道題問的其實非常的好,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出身於底層人,他們安於現狀,只是希望過著小富即安,甚至於安於溫飽的生活,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主要有三個:

環境的影響

第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他們身邊的人都是一樣的人,每一個人都非常的受身邊人的影響,如果當你身邊的人都是這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希望通過拼搏獲得更大成功成就的人,那麼你去拼搏之心也會大大降低的。而且當你想去做出改變的時候,當你開始奮發努力的去工作去讀書,去想去改變自己的現狀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會說你不要白日做夢了,你這樣是做不到的,你就應該像我們一樣,安於現狀,因此他們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只要付出的努力和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見識的廣闊

第二點是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他們認為只有通過自己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錢,這個世界上的工資比永遠不是因為你的勞動強度有多大?是因為你是否提供了這個世界上所稀缺的東西,如果你提供的東西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所非常稀缺的東西,那麼你所收穫的回報也就更多,而且如果你對這個世界影響,你的回報也會更多,我說這個事情工資比是按照你做的多,就應該獲得多的話,那麼那些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應該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們勞動的強度是非常之大的,遠比那些坐在辦公室裡面吹著空調,喝著茶指點江山的人要辛苦得多,而只是因為它們所對世界的影響過於低了,因此他們才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而出身底層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這些大道理他們也不認可這些大道理,他們認為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行,因此他們覺得現在做的就是正確的事情。

家庭的負擔

最後一個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也就是他們家庭的負擔,很多,出身底層的人民之所以叫做出身底層,就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不能提供給他非常充足的物質條件,以及不能送他出去看看這廣大的世界,他身邊的人也只是與他們一樣的這些貧苦人民,或許他們有一個重病在床的父母親或許自己家庭貧寒,以種地為生,那麼成長在這樣環境當中的他們,對於錢的概念認識得非常之不正確,他們覺得有了錢必須要存起來,這樣才有安全感,他們從來不敢去進行任何方面的投資,哪怕是投資在自己的身上,而且當他們賺了一毛錢的時候,往往這些錢還要用於還債,因此他們去改變現狀的能力也非常之薄弱。


朱少鋒


喵女王觀點:視野決定見識。見識決定認知,也就是思維方式。

底層出身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成長環境的限制,只有少數的人能夠衝破環境和家庭的束縛,實現躍遷。無論是認知階層的躍遷,還是整個在社會體系階層的躍遷。

子曰,生於春,而亡於秋,何以見冬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領域裡面見不到冬。

處於那些處於相對底層的人,見識相對更少,直接的後果就是視野很窄,沒有開放的心態。不能伸出更多的觸角,和這個社會產生更多的連接,他們的信息更為閉塞。

他們更容易用我現在擁有什麼資源來決定,我還能做什麼。而那些見識特別多的人會有更好的思路,去想我未來要擁有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而不會囿於現狀。

那些底層出身的人,由於生長環境所限,更容易集中擁有窮人思維,會把自己的關注重點在於稀缺的資源上面,就是我現在沒有足夠的資源,我不能夠做很多事情。

擁有開放的心態和這個世界做更多的交互,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北大保安有過去20年間有很多逆襲成了大學教師,有一些取得了很多在常人來看不可能的成就,那是因為他們在身在北大,耳濡目染,教育的環境,讓他們打開了更多的視野。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深造,來改變了命運,實現了階層的躍遷。

越學習越知道自己的無知,只有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找到突破,把生命活出亙古多的可能。

我是職場喵女王,用專業的能力和美麗的態度行走職場,關注我,助力職場,一路UPUP~~~~

本回答由喵女王原創並首發頭條,歡迎你的點贊關注轉發,O(∩_∩)O謝謝。


職場喵女王


不是安於現狀,是不敢折騰。

我老公的一個朋友,本來打工吧一個月穩掙四千,但是他不安於現狀。他盤了一家洗車店。他光轉讓費付了二十五萬,一年僱了五個工人,光人工工資十八萬;還有房租,一年八萬。;再加上其他什麼的費用;一年到頭收入小於支出。通過他兩年間不斷的努力,終於欠銀行一百萬了。現在兩個兒子都是他老婆掙錢再養,他的錢每個月不夠還銀行利息的。

我老公還有個朋友自己條件不好,但找的老婆家很有錢。有多少錢尼,就是我們這裡最繁華的街是她爸爸蓋的。他說沒房子,他岳父說那條街上好幾套,隨便挑個住。他說結婚後想開個少兒特長培訓班,他岳父說那一排鋪面隨便挑幾個,打通去弄。他不交房租,怎麼樣都是掙錢。再不行轉讓掉,又掙一筆錢;店鋪房租又掙一筆錢。


霞霞162458451


別亂教人瞎奮鬥拼老命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請不要打擾別人的幸福。

你自己家財萬貫出門不是坦克就是大炮,別人沒有就很難過?

曾經見過一對夫婦,丈夫是保安,老婆是保潔,在我們小區工作,兩夫妻非常恩愛,還有一個乖巧的兒子,雖然掙的錢不多,但一日三餐都很正常。他們兒子十歲那年,女的走了,看得出男人的頹廢。結果我聽他們同事說,就是小區裡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富太太,天天在妻子面前炫耀,還一個勁兒的教唆妻子離開窩囊的丈夫另外找個牛逼的。又過了五年,妻子回來了,丈夫接受了她,他們再次迴歸平淡。原來女的出去找了個包工頭過日子,也生了個孩子,但包工頭不管家不顧家,喝了酒還打人,所以她才發現自己以前老公的好。

別人的幸福,請不要去打擾,也許你唾手可得的東西,是別人千辛萬苦得來了,你可以不珍惜,但不要教唆別人不珍惜。

明明已經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知道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了何為自己的幸福,非要被你們扣上安於現狀的標籤,明明自己就想平凡的過日子,知道平凡的可貴,可非要被你們說成碌碌無為。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是想體驗一將功成萬骨枯那種慘烈後的興奮感,還是體驗清粥小菜穿腸過那種無味後的回味,都是自己選的,你能選的,只有自己的路,不能替別人選。



神經病看世界


的確,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容易安於現狀,因為:

1.人窮志短

井底之蛙一輩子看到的就是巴掌大的天空,想當然的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對於未來的規劃也全依據這巴掌大的世界展開,如此一來,怎麼可能擁有大的格局?

2.長期處於壓迫地位,習慣了

窮人不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而是在哪裡跌倒,就乾脆在哪裡躺著了,受到壓迫久了,久而久之,腰就直不起來了。

3.底層人多,容易找到同類

想要突破自己呆習慣的安全圈,突破自己固有的階層,首先就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魄力的。高處不勝寒,底層熙熙攘攘,容易找到同類自我安慰,也容易獲得虛假的安全感。

4.思維已經陷入這個階層了

而思維的僵化才是最終把人釘死在底層的毒針,久處底層,思維短視,眼界閉塞,所求與所謀都是眼前之小利,一旦陷入這個循環,很難掙扎出來。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李合偉說


作為傳說中的“鳳凰男”,曾經處於底層的人,我想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為什麼越是底層的人,越是安於現狀。

我大學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公務員,雖然工作的單位是省份城市,但依然是處於底層的小公務員,沒錢沒房沒車,後來因緣巧合幹上了教育培訓行業(讓大家失望了,這個過程裡,我並沒有靠老婆,而是靠自己的打拼),到現在也算是實現了一個階層的跳躍吧!

但是每年回老家看著同齡人現在的生活狀況,感觸還是有蠻深的,因為有的人跟我一樣實現了財力物力上的逆襲,有的人卻依然幹著月薪幾千塊的活。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呢?我想主要是分兩個情況:

1.被動去安於現狀

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好爹,都有一份失敗了重頭再來的底氣,對於農村出身的人來說,他們能動用的金錢是來自兩代人的辛苦打拼積累而成,他們不敢去冒險,也不敢去拼。

但並不是說,他們真的放棄去拼一下了,像我的發小,前幾年攢了幾十萬的積蓄,直接去搞了建築公司,現在也是差不多實現財務自由了,也有像我這樣的,靠著找了個好工作入了個好行業從原有的底層跨越到中產階層了。

2.主動去安於現狀

這一部分的人比較多,他們本身基礎差,而且因為條件有限,眼光也比較狹隘,這時候讓他們去不安於現狀,有可能他們折騰完了後,連現狀都維持不了。

我現在從事的教育行業每次開招商會,來的客戶有很多,最終簽約的還是家有餘資的人,甚至外企高管也有。

為何?因為他們有那個眼光,也有那個基礎去承擔創業帶來的風險,換做底層的人士,可能會更加著眼於風險,而遲遲不肯下定吧!

所以,我認為,沒有什麼所謂的底層人士安於現狀是不成立,還不都是被現實逼的,只不過有的人選擇拼搏,有的人選擇保守而已。


布米童藝運營總部


前段時間被一則新聞刷屏了。

文章講了一篇很悲慘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蔣貴英。

老奶奶17年的時候已經八十一歲了,還有幾個姊妹,但都去世了。

老家是四川資陽的,在他60多歲的時候,他跑來了成都,已經快20年了。

但這20年來,大城市的繁華和她一直無關,她家真的是“家徒四壁”啊,嚴格來說都不算家,只是租來的一個房子,裡面堆滿了她撿來的垃圾。

他有個老伴,比她年齡還大,88歲了,又患了肺病,也沒法工作。

這還不算,她還要養一個58歲的女兒。

女兒叫鄭淑蘭,6歲的時候就得了腦膜炎,癱瘓了,而且人也變傻了,生活都沒法自理,全靠老奶奶一個人來照顧。

每天一大早,據說是6點左右,蔣貴英就會跑去街上撿垃圾。

之所以起這麼早,是因為怕晚了垃圾就被清潔工打掃了。

我看過新聞報道,她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好在事情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很多好心人紛紛跑去給老奶奶捐錢捐物,現在處境應該好很多了。

可是,生活中肯定還有其他類似的人。

也許沒有到這麼窮困的地步,但確實生存還是不容易。

這些底層的人,你說他們不安於現狀,倒是能幹嘛呢?

做生意吧,沒本金,連貸款都不知道去哪裡貸;找工作吧,沒學歷、沒背景,尤其是一些年齡大的又沒有文化和技術的。

有些時候,之所以越是底層的人越安於現狀,主要是兩個原因:

根本看不到方向

生活在底層的人,大多數是從一開始就出生在社會底層。

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沒法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大的世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根本就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啊。

有些農村的孩子,父母從小外出打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平時基本上就沒有人很好地教導。

或者也有些跟隨父母外出,可是父母都要去打工掙錢養家了,哪有時間和精力來輔導孩子呢。

農村的教育也是越來越衰敗,好的老師都跑去城裡頭或者縣裡頭了。

努力也未必有成效

另外有些其實最開始也還是挺努力的。

可是努力了也未必見成效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以高中入學率為例:

現在雖說是九年義務教育,可實際上,很多農村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然後跑去打農民工。

當然,打農民工又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憑自己本事掙錢,正正當當。只是,這樣一來,和城市裡的孩子相比,處境和發展確實是處於不利地位啊。

再比如考大學:

資料來源: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640.html

而且,名校的農村孩子錄取率越來越低了,現在好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們的父母都是公務員、企業管理者、白領、教師等。

再說找工作吧

找工作的時候有不少靠關係,應該很多人都知道這一事實吧。

如果你爸是李剛,是某單位領導,那幾乎不管啥學歷,總有法子把你塞進去,比如,我以前一個學生,他爸就說國企領導,這傢伙還沒畢業工作就基本敲定了,等班上其他同學都在苦逼找工作的時候,他還悠哉悠哉地玩耍。

如果你沒有關係呢,假設各方條件非常好,名校好專業,各方能力突出,問題也不大,但是,又沒關係,又不是好學校,條件也平平,你要找個好單位就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說,很多人也不是不努力,只是經常努力了也沒有正向的反饋和收益,就喪失了動力,不願意努力了。

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人聰明,又很努力,這種一般也還是能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的,但是,一來人少,二來過程也會比較辛苦的。

所以,總結一下:

為什麼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

  • 一是因為身處底層,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如何努力;

  • 二是因為缺乏人脈、資金和方法,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效果,慢慢喪失動力,逐漸安於現狀了。

馮老師也算是過來人,現在專注於個體成長、發展與職業規劃。


馮起升


底層出生,更易安於現狀的原因:

知識缺乏、見識短淺、沒意識沒能力改變現狀。

1.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沒有改變現狀的意識。底層出生的人大多數都數都生活在貧民窟、信息落後的山區。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還以為自己生活的圈子挺好的,就像井底之蛙只看到了自己的認為的天,有人跟它說:“別待在水井裡了,出來看看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蛙肯定不會出來,因為它覺得自己的水井挺好的,有吃有喝,我出來幹嘛!

溫水煮青蛙,青蛙開始覺得在鍋裡好舒服、溫暖有愛,等它意識到有危險時已經沒有力氣跳出滾燙的開水鍋。

就拿改革開放來說,父輩們那一代人來說:有的人在家種地、挖野菜勉強能養活一家人,他們不會到其他地方去,認為其他地方也很貧窮,在家辛勤勞動總是餓不死的。有的人家裡兄弟姐妹較多,土地不夠用,經常餓死人,這些人為了能填飽肚子,只有遠離貧困山區,來到了外地,運氣不錯碰上了改革開放,在沿海城市闖出了一片天,擺脫了貧困。

2.環境所致

底層出生的人周圍圈子都是窮人,窮人為了能填飽肚子,每天更多是思考怎麼樣才能獲得食物,哪有時間精力去思考怎麼改變現狀,圈子裡的人全都是為了生存,思維方式也是窮人的思考方式,什麼投資理念、資源利用、複利、改變現狀的方法根本就沒聽說過。

3.有了意識想改變,能力不足,改變不了,就安於現狀

現狀就像一個關住我們的牢籠。有能力的人就像是有超能力的人,進過一段時間的敲擊砸開了牢門,改變了現狀。沒有能力的人呢:大部分人覺得牢裡也不錯就定居了;有的人看到了有人出了牢門過得更精彩,也想衝出牢籠,沒有超能力的他們耗盡全身力氣、滿是傷痕、鮮血灑了一地,始終沒能砸開牢門,好疼好痛苦。放棄了掙扎安於了現狀。所以出生底層的大部分人是沒有足夠能力改變現狀的

隔熱觀點,覺得說得在理小夥伴,點個讚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