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從辛亥革命以後到國民黨政權之間的北洋軍閥史?

相關部門的部長


辛亥革命之後,南方成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不久南北議和,清帝退位,袁世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7月,因為“宋教仁被刺案”,二次革命爆發。袁世凱擊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從此北洋系開始統治中國。

1912年3月——1916年6月,是袁世凱執政。袁世凱先是擔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成為正式大總統。之後他修改《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規定總統擁有無限權力、不受任何限制;並修改《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連任,可指定繼承人,權力與皇帝無異。1916年1月袁世凱稱帝,之後被各派聯合推翻。6月袁世凱病死。

1916年6月——1920年7月,主要是皖系軍閥段祺瑞掌權。不過此時北洋系內部有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西南地區有陸榮廷、唐繼堯等軍閥,他們都是段祺瑞的反對派。段祺瑞的地位並不穩定,不能一手遮天。他的國務總理一職,兩次被罷免(或辭職)。這段時間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先後擔任總統。黎元洪、馮國璋先後與段祺瑞爭權(府院之爭),但都被段搞下臺。徐世昌是文人,缺乏實力,只能在各派夾縫中生存。1920年7月爆發了直皖戰爭,段祺瑞被直系曹錕、吳佩孚以及奉系張作霖擊敗,從此下野。

1920年7月-1922年4月,直系曹錕、吳佩孚與奉系張作霖聯合執政。直系與奉系為了爭奪地盤,不斷髮生矛盾。此時依然是徐世昌當大總統,但重要政事都是上面三人說了算。192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獲勝,奉系退回山海關。

1922年5月-1924年10月,直係軍閥執掌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控制政權。直系逼迫徐世昌辭職,又請回了黎元洪擔任傀儡總統。傀儡總統黎元洪並不聽話,曹錕也急著當大總統,所以黎元洪又被逼下臺。之後曹錕賄賂議員,當選了大總統。直系威逼黎元洪、賄選總統,吃相實在太難看,失去了人心。其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有“保派”、“洛派”、“津派”之分,互相之間爭權奪利。張作霖在戰敗之後勵精圖治,在1924年9月再次與直系開戰。雙方几十萬大軍在山海關大戰,直系處於劣勢之中。與吳佩孚不合的馮玉祥,突然從前線返回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總統曹錕。直系軍隊大敗,吳佩孚下野。

1924年11月-1926年4月,中央政府為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此時段祺瑞已經失去地盤和軍隊,操控中央政權的是張作霖與馮玉祥。這一時期,張作霖與馮玉祥的勢力擴展極快。張作霖入關後,控制了直隸大部、山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馮玉祥等人的國民軍則控制了察哈爾、綏遠、陝西、甘肅、河南等地,成為“西北王”。在張作霖勢力發展到南方地區的時候,直系後起之秀孫傳芳領導東南五省發動了反奉戰爭。奉軍被擊敗,孫傳芳成為五省聯軍總司令(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開始崛起。趁著張作霖、馮玉祥、孫傳芳混戰之機,下野的吳佩孚實力有所恢復,控制了湖北、河南等地。位於廣州的國民黨得到了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實力大增,建立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統一了兩廣,並控制了湖南南部,開始策劃北伐。北方的馮玉祥也支持國民政府。執掌中央的段祺瑞,因為缺乏實力,一直無所作為。

1926年4月-1928年6月,段祺瑞執政府被推翻,張作霖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但此時北洋軍閥已經是日薄西山。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勢力。張作霖的奉系也失去了山東、河北、北京等地,被趕回了東北。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國史拾遺


其實從1911年民國成立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這段時期,人們都習慣稱之為北洋軍閥時期。這段時期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很黑暗的,畢竟常年打戰,民不聊生。俗話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可能很多人都對這段歷史不瞭解。小編大概梳理了一下,儘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這段歷史,一分鐘讀完你就明白這段歷史到底在幹嘛了。



1.袁世凱時期(1912-1916)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開啟了袁世凱時期。袁世凱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後面這幾個人會出場,暫且不說。
在袁世凱時期,說下北方大地,此時除了中央的北洋軍閥外,還有兩個北方的地方軍閥是不能不說的。分別是東北的張作霖和山西的閻錫山。這兩人現在還是被袁世凱管著的,勢力也不大,不過後來分別成了奉系軍閥和晉系軍閥。
好了,說完北方,看下南方大地(革命黨的地盤)。南方也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蔡鍔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然後接下來就是袁世凱稱帝,遭到國人的唾罵,北方的北洋將領不支持、不表態。南方革命黨更不用說了,蔡鍔為主的地方軍閥更是發動了護國運動。袁世凱很快就在唾罵聲中一命嗚呼,袁世凱時期結束了。


2.皖系時期(1916-1920)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能力一統江湖,操持全局。就連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離析了。中央方面,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約法,恢復國會。
但南方的孫中山不承認你段祺瑞的中央政府,然後老孫就糾結了西南地方軍閥要跟段祺瑞開幹,皖系段祺瑞讓直系的馮國璋去跟他幹,馮國璋又不是傻子,憑什麼我打你不打?幹了兩仗就不幹了,擅自撤兵,愛誰誰,你段祺瑞自個玩兒去。於是孫中山順利奪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讓段祺瑞很生氣,他向大總統馮國璋同志表示,這個總理我也不幹了。馮國璋說你不幹那就太好了,我讓王士珍幹(當總理)。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皖分裂。

馮國璋主持大局後,跟老孫說,不要打了,坐下來好好談談。結果孫中山說,我不想談。但西南的軍閥們卻已經跟馮國璋談好了,單方面宣佈停戰。但段祺瑞不幹了,召開了十三省軍代表表決大會,說是要跟西南軍死磕到底,收復天下。果然還是段祺瑞勢力更大,北京政府離不開他,畢竟他是虎,馮國璋是狗,狗與虎拼,那是拼不過。馮國璋說好吧,那還是打吧,於是又任命段祺瑞為總理。段祺瑞揮師南下,與護法軍大戰與湖南。

因為是直系當的冤大頭,為段祺瑞這個死皖系打前陣,有戰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是,直系將領曹錕、吳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奪了湖南,最後當上湖南省長的卻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錕震怒,讓吳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幹活,最後讓不幹活的領工資,咱不值當的。為了噁心一下段祺瑞,吳佩孚發表聲明,說段祺瑞試圖武力統一中國,實乃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表示老吳說得對,段祺瑞真不是東西,段祺瑞被迫宣佈停戰。


好了,南北方不打了,但孫中山還是不願意,想著繼續北伐,從而圍攻北京,奪取革命的最終勝利。但西南軍閥又背叛他了,擅自跟北方簽訂合約:
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推舉黎元洪或者馮國璋當總統,至於孫中山,最適合當一名外交官,負責海外事宜.....
老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為了懲戒不認真北伐,反而排擠革命黨人的桂系,登上戰艦,發射大炮,炮擊了廣東都督府(桂系的勢力在廣西、廣東),向大家展示他的憤怒。

因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麼議會,所以議員集體出走,出走的這群人,與孫中山聯合,又搞了新的軍政府,把桂系的陸榮廷趕跑了。但不久後,孫中山任命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就叛變了。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政見不一樣,他主張像美國學習,搞聯邦自治,孫中山說必須要搞民主革命。陳炯明哪裡肯幹?領兵來揍孫中山,四千人馬。孫中山好漢不吃眼前虧,跑了。離開廣州,跑到了上海。之後就是回到廣東,驅逐了陳炯明,在俄國的幫助下成立了黃埔軍校,這是後話了。


3.直系時期(1920-1924)這個時期,直系大佬馮國璋去世,曹錕當了直系的老大,因為受夠了皖系的段祺瑞,兩下里直接開幹了,史稱直皖戰爭(1924.夏)。直系將領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圍攻老段。段祺瑞大敗,沒了槍桿子,就沒政權,自然要辭職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權讓給了直系和奉系。



4.奉系時期(1924-1927)但是直系是英美在背後支持,而奉系的張作霖則是日本人在背後支持。你直系把皖系攆走了,想在中央當老大,張作霖願不願意?張作霖願意,日本人也不願意,衝突本來就多,直接就開幹了。直系吳佩孚與奉系張作霖打的這場戰,就叫直奉戰爭(1922年、1924年)。
一開始是直系勝利,但後來西北地方軍閥馮玉祥臨陣倒戈支持了張作霖,導致最後直奉戰爭是奉系張作霖打贏了,奉系控制了中央。南方這時孫中山組織的北伐國民革命軍之所以進軍的比較順利,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北方在掐架,沒空顧及南方。所以北伐戰爭算是一路高歌,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消滅了直系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奉系張作霖。


後來張作霖因為不滿足日本人的種種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主持大局,決定改易旗幟。北洋軍閥時代至此畫上句號。

曉木曰兮歷史系


北洋軍閥的歷史,起始於宣統退位,終結於東北易幟,前後延續了十六年。這十六年的歷史看起來很混亂,其實一點都不復雜。只需要把十六年分為四個階段,便很容易理清楚北洋時期的大致脈絡了。

第一階段:袁大總統時期(1912—1916)

第二階段:皖系執政時期(1916—1920)

第三階段:直系執政時期(1920—1924)

第四階段:奉系執政時期(1924—1928)



袁世凱時期

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光緒皇帝駕崩之後,他遭到了攝政王載灃的報復,因此被貶官回家。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復出,但是復出的條件就是逼迫清政府答應第二年召開國會,為君主立憲制預熱(當時袁世凱計劃自己做首任內閣總理)。所以袁世凱抵達漢口前線後,揹著朝廷做了分工。一是任命馮國璋為前線的總指揮,負責漢口前線的作戰;二是指派段祺瑞回北京活動,收集清廷方面的情報。而馮國璋和段祺瑞,就分別是後來直系和皖系軍閥的扛把子。

在前線待了沒幾天,袁世凱也回去了。因為他認為鎮壓革命黨是個無底洞,他的七萬多北洋軍就算累死了,也很難把南方十五省的革命黨都消滅。所以他要立刻趕回北京,先把朝廷穩下來,然後再伺機擴大地盤。只要有地盤,他跟清政府和革命黨談判的時候才有底氣。

於是袁世凱回京後,一面授意馮國璋,暫停攻擊,不要繼續打武昌了;一面安排北洋軍進攻陝西和山西,將這兩省的同盟會控制的軍隊給消滅掉。

截止到宣統退位時,袁世凱已經控制了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五省,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派系。(南方雖然還有十三省獨立,但是南方沒有統一政權來領導)

也正是靠著實力,袁世凱成功的從革命黨手上奪取了大總統的寶座。需要注意的是,袁世凱最早是臨時大總統,1913年的國會選舉之後才選舉為正式大總統

1913年3月,中華民國舉行國會大選,國民黨在宋教仁的領導下大獲全勝。但沒過多久,宋教仁就遇刺身亡了。關於他的死,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搞不清楚幕後指使人到底是誰。但是宋教仁之死,卻給當時的政局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國民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堅持認為袁世凱就是殺宋教仁的兇手,於是孫中山搞了一場二次革命。此舉正中袁世凱下懷,因為他早就想收拾國民黨,但是一直苦於沒有開戰的藉口。結果孫中山自己沒沉住氣,給了袁世凱派兵鎮壓的理由。雙方大戰一個半月,國民黨大敗,主要領導人逃亡日本,國民黨也被袁世凱定為叛黨,永久封殺。

消滅國民黨後,袁世凱總攬大權,他先是宣佈中華民國的政體由內閣制改為總統制(其實本來就是總統制),二是修改了中華民國的《臨時約法》,把總統任期改為十年,並且強化了總統的權力,將原本需要國會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戰權、簽約權等實權收入到他手中。因此可以這麼說,修改約法後的袁世凱,實際上跟皇帝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但是,袁世凱這個總統當的還是很憋屈。因為除了北洋系控制的省份外,全國還有很多省份都掌握在地方軍閥的手中,袁世凱對這些地方軍閥鞭長莫及,管理不到。這些地方的軍閥當中,以奉天的張作霖、山西的閻錫山、雲南的唐繼堯、廣西陸榮廷的實力最強。為了強化中央權力,統一全國,袁世凱想出了一個巨昏的辦法——稱帝。

稱帝這個辦法好不好,不評價。但是稱帝造成的結果是很惡劣的!比如說稱帝之前,當時桂系和滇系軍閥惶惶不可終日,就怕北洋系會收拾他們。結果袁世凱這麼一稱帝,桂系和滇系就找到了合理、合法的理由,公開的聯絡被北洋政府通緝的國民黨,一起造袁世凱的反。於是,護國戰爭爆發。

在這場戰爭中,馮國璋公開表態,讓袁世凱下臺。段祺瑞退居幕後,不表態,但也不參與倒袁。這是北洋系第一次出現不和睦的現象,同時這也是馮、段二人後來在聯合執政其中搞內訌的一個縮影。

最後袁世凱扛不住壓力,宣佈退位,但仍然擔任大總統。然而北洋系內部的倒袁派和國民黨還是不放過他,堅持要他把大總統也給一併辭去。袁世凱在這種內外重壓之下,最後氣絕而亡。臨時前,指定黎元洪頂接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

備註一:袁世凱稱帝時,真正出兵幫他的只有曹錕和吳佩孚,後來倆人扛不住輿論壓力,也放棄了挺袁的行為。

備註二:由於蔡鍔和吳佩孚在四川交戰,雙方都帶了很多四川籍的將領參戰,這些四川籍的將領當中,劉存厚、熊克武等人就是後來四川軍閥內戰的主要負責人。

備註三:張作霖當時還是個小角色,但是袁世凱還活著的時候,張作霖就已經敢跟袁對著幹了。等袁世凱死後,張作霖立即開始清掃袁世凱在東北的心腹,逐步控制了整個東三省。





皖系執政時期

先說明一點,1916—1920年這個階段,名義上被視作為皖系執政,但實際上是直系和皖系共同執政。這個時期,直系和皖系由不和睦轉變為公開分裂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和段祺瑞分別掌控了總統府和國務院,他們倆因為政令的問題,多次爭吵,歷史上被稱為府院之爭。後來段祺瑞以退為進,藉助張勳的力量趕走了黎元洪,緊接著段祺瑞又整軍備戰,出兵趕跑了張勳。至此黎元洪和張勳兩人都退出了歷史舞臺,北京政府被段祺瑞一個人所控制,北洋也正式進入皖系稱霸時期。

備註:張勳跟北洋系有點關係,但他的部隊屬於前清巡防營編制,跟毅軍的關係更接近。所以張勳是守舊派的代表。

黎元洪被搞倒之後,馮國璋以副總統的身份入主北京,臨時代理大總統,段祺瑞仍然是內閣總理,主持北洋政務。這倆人剛一會面,就爆發了矛盾。主題跟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是一樣的,就是誰當老大的問題。因此他倆的矛盾也被視為新一輪的府院之爭。而爭論點就在於到底要不要消滅南方軍閥,要不要遵守《臨時約法》



與之同時,孫中山從日本流亡歸國,聯合桂系陸榮廷和滇系唐繼堯,召開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當時還沒有空軍),陸榮廷和唐繼堯為元帥。國民黨和桂系、滇系聯合對抗北京的北洋政府,並發動戰爭,史稱護法戰爭。這也是桂系和滇系自袁世凱吐血而亡之後,第一次公開對抗北洋系。

備註:其實唐繼堯和陸榮廷並不是真的支持孫中山,也不懂什麼共和,他們倆只是希望找盟友,用一個比較合理、合法的藉口,共同抵抗北洋政府。

南方又造反了,北洋系內部關於鎮壓護法運動有分歧。馮國璋不想鎮壓,因為他跟南方軍閥有私交;段祺瑞堅持要鎮壓,但是他的手上沒有兵,需要藉助直系的力量。於是段祺瑞讓馮國璋派曹錕和吳佩孚去打,馮國璋就暗中跟曹琨吩咐,隨便打兩仗意思意思就行了,把爛攤子丟給段祺瑞一個人玩。結果吳佩孚在前線真的就是意思意思,然後就撤兵了。這一下把段祺瑞氣的夠嗆,直接辭職不幹了,這也是他第三次辭職。(第一次是袁世凱當皇帝,第二次是跟黎元洪爭權期間)

馮國璋看到段祺瑞辭職,心想你不幹那就太好了,我讓滿清遺老遺少的代表王士珍來當這個總理。這個事件,就是這就是直皖分裂,為後來直皖開戰埋在了伏筆。

馮國璋總覽大權後,他跟西南軍閥談判,護法戰爭暫時休戰。結果段祺瑞在背後使絆子,召開了一個十三省軍代表表決大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國家要統一,就一定要跟西南軍死磕到底。誰敢阻攔統一,就是北洋的罪人!用高帽子狂扇馮國璋耳刮子。具體表現為,先拉攏奉系張作霖,藉助奉系的力量壓迫馮國璋;二是忽悠國會,讓國會議員通過合法的手段把馮國璋選下去。(1913-1917,馮國璋的任期到了)

結果馮國璋頂不住壓力,認慫了,但是如果繼續打,他的利益受損。如果不打,他會死的更慘。於是只能他只能又把段祺瑞又請回來,讓段祺瑞負責開戰,與護法軍大戰於湖南。然而馮國璋還是不死心,他在曹錕和吳佩孚南下之前,千叮萬囑,希望曹錕不要中了段祺瑞的計謀,削弱了直系的力量。於是曹錕就吩咐吳佩孚,還像上次一樣,意思意思就行了,不要玩命。最後的結果是,西南軍閥和北洋和解,孫中山被擠走,護法戰爭告一段落

護法戰爭期間還有個插曲,當時閻錫山狂拍段祺瑞的馬屁,段祺瑞號召鎮壓南方軍閥時,閻錫山也派了一個混成旅參戰。結果這個旅還沒有走到前線,就被吳佩孚藉機全部繳械。閻錫山敢怒不敢言,自此不再參加北洋系的任何行動。一門心思的發展山西內政和經濟。一直到七年後才再次出山。



護法戰爭結束後沒多久,馮國璋病死。曹錕成為直系新的扛把子,繼續跟段祺瑞鬥。他的辦法就是聯合張作霖,直奉聯合跟皖系開幹,史稱直皖戰爭。段祺瑞看見曹錕和張作霖眉來眼去,也不甘示弱,他組建了一支二十萬人的軍隊,準備跟直奉聯軍硬鋼。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徐樹錚奉段祺瑞的命令在西北組建部隊,碰巧遇上了外蒙古內訌,徐樹錚便直接派兵收復了外蒙。但是很可惜,沒過多久直皖戰爭就爆發,徐樹錚將主力從外蒙調回參戰,外蒙古藉機又獨立了。

直皖大戰的結果是皖系大敗,段祺瑞退出了權力中樞(皖系沒有完敗),直系控制北京。自此,北洋進入了直系時代。



直系執政時期

直系執政的初期,是直系和奉系一起聯合執政的

,因為打跑段祺瑞,張作霖也去幫忙了。但是張作霖幫助直系趕走段祺瑞,是不符合奉系利益的行為。因為直系的乾爹是英美,奉系的乾爹是日本,而皖系的乾爹恰恰也是日本。張作霖幫曹錕搞倒段祺瑞,現在是直系獨攬北京政府,張作霖撈不到好處,他的乾爹,日本人也撈不到好處了。所以日本人就一個勁的忽悠張作霖,讓他跟直系開幹,最後張作霖也真的開幹了,史稱第一次直奉戰爭。

結果沒想到,開戰之後僅六天,奉軍就被打的屁滾尿流,退回了東北。北洋進入了直係軍閥獨霸北京時期。(1922—1924)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之前,還有兩個插曲。第一個是陝西督軍陳樹藩,他原本是皖系小弟,但因為段祺瑞戰敗,他又派親信攜重禮奔走張作霖、曹錕門下,改投到了直、奉軍閥門下。但是他這個人的名聲太差,被陝西的士紳百姓一致聲討。後來曹錕實在是保不住他了,就讓吳佩孚派兵把他給剿滅了。重點來了,當時被吳佩孚派去的部隊裡面,有一支人馬的統帥名氣非常大,他的名字叫馮玉祥。這也是後來馮玉祥以西北為根據地,霸佔西北五省的原因。

第二個是湖北督軍王佔元,他也是直系,但也是因為名聲太差,湖北的士紳百姓一致要求把他轟走。結果就導致了湖南軍閥趙錫桓和四川軍閥劉湘對湖北的聯合進攻,吳佩孚早就對湖北這塊寶地垂涎三尺了。就派自己的心腹蕭耀南支援王佔元。結果蕭耀南到達湖北後,故意按兵不動,坐視王佔元被湘軍和川軍收拾之後才出兵打跑了湘軍和川軍,獨霸湖北。這個插曲的重點在於,吳佩孚在長江流域佈置了一個根據地,為他後來東山再起留了一條後路

打跑了張作霖後,直系囂張到了極點,連美國的報紙都公開報道,說吳佩孚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然而此時的直系內部也是暗流湧動。曹錕志得意滿,覺得自己當總統了,就耗費巨資賄賂國會議員,讓他當上了北洋時期最後一任總統。但是吳佩孚對曹錕當總統這個事有意見,他認為國家還沒有完全統一,錢應該花在軍隊上,而不是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因此,曹錕和吳佩孚起了矛盾,雙方互不信任。

當時跟吳佩孚有仇的馮玉祥瞅準了機會,對曹錕當總統一事大獻殷勤,忙前忙後,博得了曹錕對他的信任。以致於吳佩孚要收拾馮玉祥的時候,曹錕都要出面阻攔,保住了馮玉祥。然而就是曹錕的短視行為,為後來直系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1924年,蟄伏了兩年的張作霖率十五萬奉軍捲土從來,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曹錕令吳佩孚率領二十萬直軍迎戰,直奉雙方大戰於長城沿線,打的不可開交。正當雙方都乏力時,馮玉祥臨陣倒戈,帶兵殺回來了北京,將總統曹琨軟禁。在前線指揮的吳佩孚率軍回援,在天津被馮玉祥擊敗。自此吳佩孚在華北的十幾萬直系精銳部隊被消滅,元氣大傷,直系也失去了執政地位

這裡再講一個小插曲,馮玉祥陣前倒戈,殺回北京後,吳佩孚急調南方的直軍增援。其中有一股直軍在石家莊遭到了阻擊。當時阻擊這群直軍的部隊是晉系軍隊,這是閻錫山自從護法戰爭之後,第一次派兵出省。他當時選擇押寶張作霖和馮玉祥,結果押中了。



奉系執政時期

打跑了吳佩孚之後,馮玉祥搶先一步進入了北京。這廝一進城,就以革命者自居,先拍電報給孫中山,獲取國民黨的支持。接著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為自己獲取政治資本。等到張作霖帶兵進北京時,馮玉祥已經在北京城鬧騰了小兩月。張作霖對馮玉祥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行為大發雷霆,他也玩了兩招報復馮玉祥。一是請段祺瑞出山,擔任執政;二是繼續南下,收拾直係軍閥在南方的殘餘勢力。後來在段祺瑞的操盤下,奉系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將馮玉祥的勢力驅逐出了華北。這等於說馮玉祥忙活了大半天,被張作霖一腳給踢到一邊涼快去了。

馮玉祥被張作霖踢出核心圈之後,豈能善罷甘休?於是他心生一計,策反了奉系大將郭松齡參與反奉。當時恰好奉系在南方戰事不利,被直系小輩孫傳芳追著打,趕跑了張作霖派到南方的三個督軍。張作霖為了保險起見,將司令部設在了奉天。這就等於把直隸和平津都交給了郭松齡!結果馮玉祥使勁忽悠郭松齡,讓他率部殺回東北,馮玉祥便乘機攻佔了無人設防的北京和天津,還在長城佈置防線,防止張作霖反撲。至於郭松齡?馮玉祥就讓他跟張作霖死磕,愣是沒派一兵一卒支援,最後坐視郭松齡慘死。

張作霖被馮玉祥擺了這麼一道,損兵折將十幾萬,還被迫跟日本簽了一份巨賣國的條約,他對馮玉祥的恨,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張作霖便開始四處拉攏盟友對付馮玉祥,第一個被拉攏的人是閻錫山。

閻錫山幫助馮、張打了吳佩孚後,一直在暗中觀察形勢發展。當他發現張作霖退回關外,馮玉祥忽悠郭松齡反奉後,頓時感到不對勁。媽蛋的,張作霖被郭松齡拖在東北,馮玉祥一個人控制了平津、綏遠、河南、陝西。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馮玉祥把閻錫山給包餃子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於是閻錫山暗中與張作霖展開聯絡,共同反馮。




第二個被張作霖拉攏的是吳佩孚。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失敗後,直接跑到了湖北,結果被湖北督軍蕭耀南拒之門外,就是死活不讓他進武漢。蕭耀南的理由也很充分,吳玉帥打了這麼大的敗仗,肯定是打算要東山再起的。問題是湖北一個省的人力、財力,怎麼可能支撐得了吳佩孚那麼大的野心呢?所以為了湖北鄉親的著想,蕭耀南抵制了吳佩孚。(蕭耀南是湖北人)

吳佩孚在外面差不多流浪了一年,蕭耀南才准許吳佩孚進入武漢,但這是有條件的。一是吳佩孚不準插手湖北的政務,二是吳佩孚要響應孫傳芳的口號,直系一起聯合馮玉祥對付張作霖。在獲得吳佩孚的承諾後,蕭耀南將其迎入武漢,並捧他為十四省剿賊總扛把子(賊指的是張作霖。說是十四省,其實也就一個湖北省而已)。發兵配合孫傳芳一起打張作霖。

結果等吳佩孚入主武漢後,當初答應的兩條承諾,一條都沒做到。不讓他插手湖北政務,結果吳佩孚就插手了;讓他打張作霖,吳佩孚偏偏要打馮玉祥。硬是把蕭耀南給氣病了,這病了就得吃藥啊,然後蕭耀南就因為服用藥物劑量過大,暴斃而亡了……


蕭耀南一死,吳佩孚就變成了湖北老大。他立刻發兵與張作霖和閻錫山會合,三家一起組成了“討赤聯軍”,向馮玉祥開戰,結果差點沒把馮玉祥揍死。馮眼看頂不住了,就急忙宣佈下野,前去蘇聯找援助。就在北方三大軍閥圍毆馮玉祥的同一時間,南方發生了一件大事,國民政府宣佈北伐!(由於南方軍閥和國民黨的事情不屬於北洋,這裡就不細說了)

北伐軍北上之後,第一個打的是吳佩孚。為什麼打他?一是因為他最弱,二是因為吳佩孚的主力遠在華北跟馮玉祥死磕,此時的湖北兵力空虛,讓北伐軍撿了大便宜。等到吳佩孚回到湖北時,北伐軍已經打到了家門口。丁泗橋和賀勝橋兩戰,吳部人馬被打的一臉懵,從未見過如此生猛的革命軍隊!


眼看就要頂不住了,吳佩孚一連給直系同門兄弟孫傳芳發了十幾封電報求救,然而孫傳芳愣是選擇見死不救。他以為北伐軍和吳佩孚是虎相爭,必有一傷,想等他們打的兩敗俱傷之後再出兵。哪料到北伐軍打完姓吳的,調轉槍頭就打他。更讓孫傳芳想哭的是,這個時候吳佩孚打殘了,沒能力救他。張作霖跟他有仇,不想救他。不到半年,吳佩孚和孫傳芳都被打殘了。張作霖在北京笑哈哈,直系要完蛋了,奉系一點損失都沒有。

這裡介紹一下孫傳芳,他是直系晚輩,一開始隸屬於王佔元,後來王佔元被吳佩孚設計倒臺之後,就投在了吳佩孚門下。又後來在曹錕和吳佩孚的支持下,孫傳芳由湖北南下,打跑了福建的皖系軍閥,控制了福建,從此便在東南紮根了。再後來吳佩孚兵敗,曹錕被馮玉祥軟禁,直系有團滅的危險。此時孫傳芳高舉直系大旗,與張作霖開戰,一舉擊敗張作霖,控制了東南五省,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成為了東南王。



就在直系雙雄雙雙嗝屁,奉系竊喜之際,跑去蘇聯求援助的馮玉祥回來了。他在綏遠的五原誓師,公開轉投國民黨,揮師河南,準備抄吳佩孚的後路。不過這個時候吳佩孚混的很慘很慘,根本就不用馮玉祥來抄他後路。因為吳佩孚兵敗湖北之後,他帶著一千多衛隊逃到了河南,準備投奔河南督軍靳雲鄂(他也是直係軍閥)。結果沒想到靳雲鄂就是個二逼,他居然派人把吳佩孚的衛隊繳械了,並且還把吳佩孚禮送出境,表示河南不歡迎他。結果這個二逼還沒高興兩天,馮玉祥的部隊就把他給搞倒臺了。至於吳佩孚,他逃到了四川,躲進了四川軍閥楊森的公館。

吳佩孚徹底倒了,下一個就是孫傳芳。他的部隊損失慘重,便率殘部退到江北,找張作霖幫忙。張作霖指派張宗昌協助孫傳芳反攻,北洋軍和北伐軍血戰龍潭,最後北伐軍在白崇禧的指揮下,一舉擊垮了孫傳芳的十萬餘部。孫在此戰後,也徹底垮臺。

山西的閻錫山眼見北洋系要完蛋之際,也在山西宣佈轉投國民黨,揮師河北,要跟張作霖死磕。張作霖原本想拉攏閻錫山,可是閻錫山不給他面子,結果晉系和奉系就爆發了一場晉奉大戰。晉綏軍幾路大軍出山西,全部被奉系攆了回去,並且奉軍還打到了山西北部,大有一舉南下,攻下太原之勢。閻錫山差點就被張作霖給揍死了。不過閻錫山命好,就在他要招架不住的時候,北伐軍和馮玉祥來了。張作霖以一敵三,招架不住,退回東北老家,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北洋系的歷史,就算是徹底結束了。



當然了,軍閥混戰的歷史並沒有結束。北洋軍閥雖然被打倒了,但是國民黨的新軍閥又展開了混戰。這一戰,又是三年。

另外,民國曆史上還有四個小派系:西北馬家軍、川系軍閥、河南鎮嵩軍、陝西的陝軍。由於這四派不影響民國曆史大走勢,所以就不提他們了。


Mer86


篇幅所限,不可能太詳細,只能捋個大概,用數字“一二三四”來概括一下北洋軍閥時期:

“一”,是指北洋軍閥都有一個鼻祖,那就是袁世凱,當然如果從袁世凱再往前看,還有李鴻章,但是北洋那些大將,差不多都是袁世凱的徒子徒孫,骨幹都是他小站練兵那班子人,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張作霖屬於後來投入其門下算個旁支。


“二”,是指北洋時期中國除了軍閥割據,在國家政權方面也是南北對立,互不承認,北洋控制北京政府,國民黨先後在廣東成立了各式政權:護法軍政府、非常大元帥府、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等,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等先後擔任首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北洋軍閥也不好說是在清末和國民黨政權之間,因為很長時間他們兩個是南北並存的,不過1928年是個界限,之前國際上還是承認北京政府。

“三”,是指袁世凱1916年死後,北洋分裂為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奉系軍閥三大勢力。皖系軍閥以北洋之虎段祺瑞為首,小扇子軍師徐樹錚輔佐,手下有段之貴、靳雲鵬等四大金剛,握有幾省地盤,有西北邊防軍。直係軍閥以北洋之狗馮國璋和“曹三傻子”曹琨為首,手下有“長江三督”: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湖北督軍王佔元。曹琨手下有秀才大帥吳佩孚,後來又有後起之秀孫傳芳。奉系軍閥張作霖為首,佔據關外,手下有親兒子張學良,拜把兄弟張作相、湯玉麟,以及後來死於奉系內訌的郭松齡、楊宇霆、常蔭槐等。


“四”,是指北洋政府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四年左右:第一階段1912-1916,袁世凱掌權時期,中央政府威信尚存。袁世凱1916年病逝結束。第二階段1916-1920,皖系軍閥掌控北京政府時期,1920年直皖戰爭皖系失敗,段祺瑞下野。第三階段1920—1924,直係軍閥掌控北京政府時期,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因馮玉祥倒戈失敗,曹琨被囚禁。第四個階段1924-1928,奉系軍閥掌控北京政府時期,1928年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京軍閥時期結束。


磨史作鏡


一切都要從袁世凱駕崩的那天上午開始說起。

作為北洋系的總扛把子,袁世凱一死,北洋系就群龍無首了。表面上,接管老袁權力的是大總統黎元洪。但因為黎元洪不是北洋系出身,他手裡又無兵可用,因此只是個牌位而已。

真正接管袁世凱權力的,其實是段祺瑞和馮國璋。這二位,都是北洋三傑之一。是北洋系中輩分最高、資格最老、能力最大、親信最多的大佬(另外一傑是王士珍,但老王與世無爭)。

一個人的權力,表現在何處?表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聽你調遣。願意聽你調遣的人越多、職位越高,你的權力就越大。

段祺瑞和馮國璋,手下就有很多願意聽其調遣的人。而且這些人手裡有兵、有地盤。

於是,北洋系很快就分裂為兩個主要派系:皖系(段祺瑞是皖人)和直系(馮國璋是直隸人)。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單幹戶——既不屬於皖系陣營,也不屬於直系陣營。

在單幹戶中,最牛的要數張作霖。張作霖擁有地利,在東三省的黑土地上任意馳騁。等他統一東三省後,他也立起了自己的山頭:奉系。

皖系、直系、奉系,構成了北洋歷史的三條主線。

不久,馮國璋死了。直系的扛把子由曹錕繼任。曹錕大大咧咧,人稱曹三傻子,但他手下有一個大牛人——吳佩孚。直系的一切事宜,幾乎全憑吳佩孚做主。吳佩孚喜歡打仗,於是北洋歷史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

先是直皖戰爭。張作霖攜奉系站在了直系一邊。二打一,結果皖系大敗。從此,皖系這個山頭就算被平掉了,剩下的將領都成了孤魂野鬼,要麼另尋山頭投靠,要麼各自為戰,不成氣候。

接著,又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大敗。

張作霖佔據地利,敗了就退守東三省,勵精圖治。所以,奉系雖敗,但山頭仍在。

很快,奉系復仇,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於直系的馮大將軍臨陣倒戈,結果直系大敗。

從此,直系這個山頭也算被平掉了。剩下的直系將領也成了孤魂野鬼。

至此,奉系成了唯一的山頭,張大帥意氣風發,跑到北京當了陸海軍大元帥,成了事實上的北洋首腦。

然而,在北洋軍閥之外,南方革命派一直在積聚力量。黃埔軍校的創建,讓他們擁有了軍事實力。

於是,北伐開始了。吳佩孚被打敗,孫傳芳被打敗,張宗昌被打敗。北洋軍閥中,只剩下一個張作霖了。老張見勢不妙,趕緊往東北跑。

可惜,半路上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了。少帥接班,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

至此,北洋軍閥時期正式結束。

當然,以上只是這段歷史的一個大框架,是主線。主線之外,還有一些小支線,比如張勳兒戲一般的短暫的復辟——這些小浪花,不影響大江東去。


趣談秘史


詳細瞭解北洋軍閥歷史,最好去買一本民國演義之類的書就可以。可是看完歷史知事的這一千字,應該讀起來會輕鬆一些。

北洋軍閥統治中國,大概就是1912年到1928年這16年,這16年,分為四個階段就行了,巧的是,正好4年一階段,好像北洋軍閥保質期就是4年一樣。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在北京城飄了16年。


1,1912年——1916年,袁世凱統治時期。

1912年,袁世凱一面和南方革命黨人議和,一面逼清廷退位。袁世凱逼清廷退位,孫中山讓出大總統位置。隨後,革命黨人定都南京削弱袁世凱的計劃也因北京兵變而破產。

1913年,同盟會演變而來的國民黨,準備在議會政治上削弱袁世凱。結果國民黨憲政專家宋教仁被刺殺,國民黨瞬間從“議會黨”轉為“革命黨”,開始“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就被解散了。

1914年,這一年,袁世凱和孫中山不約而同走向“開明專制”,拋棄民主。袁世凱在國內廢除約法,解散議會。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黨員對他個人效忠。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在歐洲答了一年,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都叛變了。日本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際,拿出“二十一條”要求獨佔中國。袁世凱拖延4個月,最終接受了其中大部分條件。

1916年,無法整合國內勢力的袁世凱,想出一個餿主意——推行帝制。結果在這一年元旦登基,僅幾個月就引發了護國運動,在人人喊打中尿不出來憋死了。

2,1917年——1920年,皖系軍閥段祺瑞統治時期。

1917年,老虎不在家,猴子當大王。段祺瑞接管了袁世凱的勢力,袁世凱的總統職位卻給了黎元洪。黎元洪總統和段祺瑞總理吵架,找張勳評理,張勳趕走這兩位,讓溥儀當皇帝。12天鬧劇,讓段祺瑞再造共和(第一次是反對袁世凱當皇帝)。同時段祺瑞膨脹了,要求武力統一全國,南方小軍閥直接請孫中山回來主持“護法運動。”

1918年,這一年,段祺瑞成立“安福俱樂部”,安福國會,安福內閣,讓段祺瑞一時風頭正盛。與此同時,南方的護髮軍政府內訌嚴重,岑春煊和陸榮廷趕走了孫中山,繼續自己玩自己的。

1919年,皖系軍閥徐樹錚收復外蒙,給巴黎和會喪權辱國挽回了一點點面子。在五四運動的衝擊下,皖系軍閥的統治出現大問題。這一年,馮國璋去世,對皖系軍閥沒什麼好感的曹錕成為直係軍閥首領。

1920年,直皖戰爭中,直係軍閥曹錕聯合奉系軍閥消滅了皖系軍閥主力,段祺瑞被迫辭職。曹錕和張作霖共同扶持了徐世昌和靳雲鵬在北京執政。

3,1921年——1924年,直係軍閥曹錕統治時期。

1921年,這一年年底,靳雲鵬辭職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外蒙徹底獨立出去。

1922年,張作霖宣佈長城以北的滿蒙地區脫離中國,成立在宣統皇帝統治下的獨立國家。但是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失去日本人支持,逃回關外。自此,北京政權被曹錕控制。

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成為總統,被人罵作“豬仔總統”。給曹錕取外號的正是孫中山,孫中山在這一年聯俄聯共,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在廣東的統治開始穩固起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將領馮玉祥臨陣倒戈,聯合奉系軍閥發動北京事變,溥儀被驅逐。馮玉祥還邀請了段祺瑞孫中山在北京成立聯合政府。

1925年——1928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統治時期。

1925年,張作霖把馮玉祥趕出了北京,直系將領孫傳芳和吳佩孚在華東和華中發展很順利。

1926年,蔣介石組織起來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統治範圍發展到長江流域。馮玉祥響應北伐率領國民軍攻取陝西和河南。奉系軍閥張作霖上演最後的瘋狂,自封為安國軍總司令,獨佔北京政權。

1927年,國民黨解決內部寧漢粵分裂問題。閻錫山馮玉祥繼續在北伐攻擊直係軍閥。

1928年,蔣介石開啟二次北伐,閻錫山佔領河北北京等地,張作霖逃往東北途中被炸死。

張作霖被炸死為標誌,北洋軍閥的統治就結束了!

青天白日旗飄起來,國民黨統治中國。


歷史知事


如果是說北洋軍閥史的話,詳細展開說的話,幾千字肯定是擋不住的,往多了寫,寫上三五十萬字應該不成問題,縱橫不才寫不了幾十萬字,也來簡單聊聊北洋軍閥史,長話短說,撈乾的來。

什麼是北洋軍閥?北洋軍閥都有哪幾個階段?

只要搞懂了什麼是北洋軍閥,才能去研究北洋軍閥,簡單來說,是以袁世凱掌握的北洋新軍演變而來,當時袁世凱編練北洋六鎮,這可以算作是北洋軍閥的萌芽階段。

學習一段歷史,其實剛開始就細查其紋理是不對的,而是應該整理清楚脈絡,整體上把握好了,剩下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從時間上來說,北洋軍閥從1912年辛亥革命後開始,一直到1928年結束,前後16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12-1916年可以算作是袁世凱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分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個派系,1916-1920年可以算作是皖系主政時期,1920-1924年是直系主政,1924-1928年是奉系主政。

這就是北洋皖、直、奉三系。

不同於地方如川軍、滇軍、桂系、粵系這些軍閥,北洋軍閥實際是中央軍閥,從名義上來,北洋軍閥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代表著民國政府,尤其是與南方形成對峙的局面,像當時袁世凱張口閉口咱們“北洋團體”。

袁世凱主政的時候,是北洋軍閥的巔峰時期,南方的軍閥都很懼怕袁世凱,包括當時北方的閻錫山,給袁世凱提鞋都未必能伸得上手,主要就是因為袁世凱掌握了整個北洋系的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南北戰爭時,南方革命黨無力應對,因此只要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就讓袁世凱當大總統。

北洋軍閥之間的內部鬥爭史

在袁世凱時期,是想著怎麼控制南方革命黨,到了皖系時期還能想著去收復一下,等到直系的時候也就嘴上罵架,過嘴癮,等到奉系的時候,反倒是被南方北伐,徹底趕下歷史舞臺。

這裡面除了北伐軍英勇善戰外,北洋軍閥的內部鬥爭也給了北伐軍一些機會。

袁世凱死後,先是段祺瑞執掌北洋政權,這個時候很多人並不服氣,從資歷和能力上來說,和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這些人相比,並不佔有絕對權威。在皖系執政時期,與其是是段祺瑞執政,不如說是以皖係為主,直系為輔的局面,當時段祺瑞以總理的身份主導政權,但是處處受到牽制,在1917年針對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段祺瑞主張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而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則堅決反對。

在反對張勳復辟後,直皖聯合,因此段祺瑞繼續任總理,馮國璋擔任代總統,兩個人在解決南方分裂問題上,又發生分歧,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馮國璋反對,皖系雖然政治影響力深遠,但是軍事控制的比較差,為了能夠調動直系的將領,暗地裡收買曹錕、吳佩孚等將領。

在這期間,直皖矛盾不斷,當時馮國璋為直系從日本購買了大量軍火,皖係為了拉攏奉系壓制直系,皖系的徐樹錚和奉系暗中聯繫,扣押了這批軍火,使得直系對皖系不滿,後來徐樹錚操縱安福國會,更是使得直系不滿,尤其是徐樹錚當時殺了直系老人陸建章,再加上武力統一的失敗,皖系的權威遭到了挑戰。

1920年爆發直皖大戰,皖系被打包,從而退出歷史舞臺。

這個時候就剩直系的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和奉系的張作霖,為了爭奪中央控制權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奉系被打回了關外,這個時候是直系吳佩孚的巔峰時期,但是到1924年第二次直皖大戰的時候,奉系捲土重來,同為直系的馮玉祥陣前倒戈,回北京發動政變,囚禁大總統曹錕,致使吳佩孚大敗。

奉系開始主導北洋政權,但是直系的軍事實力依然不可小窺,1926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候,打倒三大軍閥,一個是奉系的張作霖,另外的吳佩孚和孫傳芳都是直系出身,馮玉祥改為國民軍,也就是後來的西北軍,實際上也是北洋直系出身。

1926年到1928年經過兩期北伐,最終北伐政權被打敗,張作霖在撤出關內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執掌東北政權後,宣佈改旗易幟,標誌著北洋政權的徹底覆滅。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

我只能說:能回答的都是真愛。

這個問題詳細介紹一下,寫幾本書都不為過。我簡單說一下吧。

袁世凱怎麼盜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我就不說了,他當政時期,底下有三個學生: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號稱北洋三傑。

然後同在一個時期的,中國北方有東北的張作霖,以及山西的閻錫山。也就是奉系軍閥和晉系軍閥。南方有云南的蔡鍔,以及廣西的陸榮廷,也就是滇系軍閥和桂系軍閥。

在這個時期,袁世凱為“正統”。後來袁世凱要稱帝,有軍閥不同意,然後袁世凱一命嗚呼,這個時期結束了。

中國人啊,從春秋戰國之後經歷過統一,不管是大混亂的五胡亂華,還是唐亡之後的五代十國,儘管勢力盤踞不一,但總得有個“正統”,這樣感覺上好像會好些。

袁世凱死後,“中央”不能空著啊,然後這時候黎元洪就當總統了,段祺瑞當了總理。後來段祺瑞成了安徽的皖系代表,馮國璋成了直系代表。

這裡注意一下,馮國璋和段祺瑞都是袁世凱的學生,兩個人雖然派系上所說不同,但也是穿一條褲子的,中間因為某些原因孫中山攪了一下局,他倆就有矛盾了,然後段祺瑞就辭職了,說不當總理了。馮國璋一聽,哎,那好,你不幹正好,有的是人幹,然後總理就讓王士珍幹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皖分裂。

這之後,段祺瑞就和馮國璋互坑,還有孫中山,時不時的攪個局的。打過來打過去,不亦樂乎。

後來,馮國璋死了,手下的大將曹錕當了直系的老大。曹錕很看不慣段祺瑞,當了老大之後,直接就和段祺瑞開戰了,這就是著名的直皖戰爭。直皖戰爭中,曹錕手下大將吳佩孚聯合東北的張作霖,把段祺瑞打的屁滾尿流。北京政權就落在了直系和奉系手裡。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

“中央政權”不可能兩個人和平執政吧,就算雙方老大都願意,一直支持張作霖的日本人,那性格,能願意?所以,不用想,直系和奉系又開戰了,這就是“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本來雙方勢均力敵,但中間有個馮玉祥,突然支持張作霖了,然後奉系贏了,張作霖進了北京。

正當北方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無暇顧及南方,所以南方的國民黨嗨了,這時候蔣介石也已經慢慢的接過了權杖。國民革命軍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一路高歌,勢頭很猛,基本上把直系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都給滅了。

再來說回張作霖,張作霖進駐北京沒多久,就因前方戰事不利,被迫準備返回東北,然後、、、、、、就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了。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任。張學良很崇拜蔣介石,也認可三民主義,所以後來索性就易幟了,甘願歸蔣介石管,這就是著名的“東北易幟”。

至此,軍閥混戰時代算是劃下了一個句號。

哎,不盡興,不盡興!講的太匆匆了,裡面故事實在太多。


第一節歷史課


在此處,“詳細介紹”顯然不可能。要詳細,怎麼也得一百萬字以上。比如這種:

這段歷史,雖只有16年(1912~1928年),但頭緒繁多,事件複雜,無法簡述。

如果提綱振領、全面系統介紹,在1500餘字,還是能夠做到的。

筆者分成六個小節,正式介紹如下——

一、這16年“北洋軍閥史”,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段:1912-1916年,袁世凱當國時代。(4年)

第二段:1916-1924年,北洋軍閥統治時代。(8年)

第三段:1924-1926年,孫中山實行聯俄容共政策時代。(2年)

第四段:1926-1928年,北伐戰爭,國民黨執政並實行白色恐怖。(2年)


二、這“四個階段”,從主題上,各階段圍繞一個主題:

第一段:袁世凱統治和改帝制失敗,革命黨人反袁鬥爭,蔡鍔發動護國戰爭。

第二段:北洋軍閥統治和內鬥、舊勢力復辟,革命黨人反軍閥反覆闢,發動護法戰爭:

第三段:孫中山實行聯俄容共新政策、趁北京政變北上但不幸逝世,國民政府南方成立;

第四段:國民政府進行北伐戰爭,打倒軍閥掌握全國政權,蔣介石白色恐怖鎮壓共產黨人。

三、這一段歷史之中,有四種主要政治力量,它們有各自發展的趨勢:

第一種:北洋軍閥勢力,從鼎盛走向衰落,背後原因是它的反動性,代表小集團利益;

第二種:舊的復辟勢力沉渣泛起,但不得人心,背後原因是它的腐朽性,代表封建勢力;

第三種:國民革命勢力蒸蒸日上發展壯大,背後原因是它反帝反封建,但在孫中山逝世之後,被蔣介石攫取領導地位,使得南京國民政府先天不足,如同北洋軍閥一樣,剛剛進入鼎盛就滑向衰落,因為其代表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力量,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其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所以,埋下隱患,其統治時間只比舊軍閥多了5年。

第四種:共產黨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因為年輕而遭到白色恐怖,經歷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屬於潛力最大的政治力量。

四、這一段歷史,有兩條鬥爭主線:

第一條:反封建。與舊的腐朽勢力作鬥爭,始終是這個階段的最大課題。

第二條:反帝。其中日本帝國主義,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危險的頭號外敵。

呈現特點:兩條主線交織在一起,貫穿在所有的鬥爭之中,任何政治勢力無法迴避。

五、這一段歷史,最大贏家和輸家:

第一,贏家:國民黨。

第二,輸家:北洋軍閥勢力。

六、這一段歷史,最著名的重大歷史事件:

1912~1916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從“責任內閣”到“御用內閣”、 贛寧之役、《中華民國約法》的公佈與袁世凱集權、“宋教仁案”、“二十一條件”、“洪憲”帝制、護國戰爭。

1916~1924年:南北新舊約法之爭、黎段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和各地討逆、皖系軍閥統治的強化、親日外交政策的確立、忽戰忽和的南北戰爭,南北議和、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直皖矛盾的激化與直皖戰爭、皖系軍閥統治從強化到削弱;直奉軍閥的妥協與矛盾、吳佩孚練兵備戰與湘鄂戰爭、吳佩孚力倒梁閣與直奉關係日趨緊張、帝國主義與直奉軍閥、直奉戰爭、直係軍閥統治的建立、“法統重光”的騙局與黎元洪再次出山處境、黎元洪被逐與曹錕賄選、直係軍閥禍國殃民、中共成立與“二七”大罷工、第二次直奉戰爭與北京政變、溥儀被逐出宮、直系失敗。

1924~1926年: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和賣國外交、“外崇國信”、“金佛郎案”、關稅會議、孫中山北上與段祺瑞召開善後會議,奉系軍閥在北方坐大與勢力南下、齊盧之爭、張宗昌督魯、楊宇霆督蘇、姜登選督皖、“五省聯軍”抵制與浙奉戰爭、“郭馮密約”與郭松齡反奉、日本對郭松齡事件干涉、國奉直軍閥混戰、大沽口事件與“三一八”慘案、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垮臺。

1926~1928年:北伐戰爭、北伐軍勝利進軍與吳佩孚孫傳芳潰敗、國民軍聯軍西北崛起、張作霖“安國軍”與聯蔣反共殺害李大釗、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與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日奉關係惡化與張作霖皇姑屯被炸、張學良東北“易幟”。

一句話說完北洋軍閥史:北洋軍閥的興起、鼎盛、衰落、衰亡的歷史!

這段歷史在近現代史中的位置:北洋軍閥史,是近代史到現代史的轉移節點!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懸疑大師

懸疑大師,歷史作家,出版人,曾出版小說、傳記、歷史讀物數十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北洋軍閥史是從袁世凱開始的,一直到曹錕結束,開始時間是1912年4月,結束時間是1928年12月(一說是1926年7月北京政府的潰敗)。這段時期的大總統共有五個,分別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再往後就是蔣介石,當然到了蔣介石這裡,由於抗日戰爭的出現,我們對蔣介石時期的歷史也就熟知起來,這裡就只說說前五位總統的軍閥史。

一、袁世凱時期

袁世凱開始的時候是前清大員,官至一品,為直隸總督。然而袁世凱真正擁有實力是從他在天津小站練兵的時候開始的,他利用清政府給他的練兵機會,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比如當年跟他一起赴朝鮮的老部下,拉攏以前的一些故交,像徐世昌、唐紹儀等人;培植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以及曹錕、陸建章、段芝貴、王佔元、田文烈等人均在此之列;招納其他軍種人才,比如薑桂題、張勳等人。

袁世凱對這些部下有著恩威並施的管理方法,他能夠做到熟知部下,知人善任,基本上各級軍官及幕僚,甚至小頭目都能知道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於最底層的士兵則用非常嚴格的法規。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北洋軍逐漸的成為他的私人軍隊。

正是由於這一點,溥儀登基後,攝政王載灃才將袁世凱趕回老家。按理說袁世凱沒官職了也就一無所有了,然而他即便是不當官了,那些北洋軍依然聽他的調遣,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請他出來鎮壓革命軍。

袁世凱跟革命軍約定,只要他把清帝逼迫退位,孫中山就要把臨時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他,當然這件事情他成功了,不然也沒有後來的什麼事了。之後袁世凱又利用國會選舉,讓自己把“臨時”那倆字去掉了。

在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期間,全國其他地方雖然也有一些軍閥,但大都不敢妄動,相對來說還算是和平的。但袁世凱稱帝之後,全國各地都通電討伐袁世凱,於是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開始了,各地的將領紛紛通電獨立,各地軍閥也都宣佈獨立,袁世凱當上皇帝八十多天就嗝屁了,而隨著袁世凱的死亡,他的時代也就此落幕。

二、黎元洪時期

黎元洪發跡很偶然,是一個被歷史推著走的人,他本身毫無功勳,卻成為民國時期唯一一位榮任三屆副總統,兩屆大總統的人物。當然了,黎元洪不管怎麼上臺,怎麼執政,他都是一個沒有兵權的傢伙,而扶持他上位的軍閥,不過拿他當棋子罷了。

黎元洪在武昌起義的時候,還是清軍將領。由於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製造炸彈不幸爆炸,起義機密遭到洩露,起義領導人非死即逃,起義軍群龍無首,這時候需要一個比較有名望的人來鎮場子,於是就將清軍將領黎元洪抓來充數,就這樣黎元洪前一日還在鎮壓革命軍,後一日就成了革命軍的首領。

選中這麼一個貨色當湖北省都督,絕對是革命軍最大的敗筆。1913年5月,袁世凱假共和的面目暴露,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黎元洪早就知道袁世凱的大名,並且深知革命軍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於是臨陣倒戈,成為了袁世凱的馬前卒。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一命嗚呼。此時實際上控制北京政權的是段祺瑞,而黎元洪在此前就一直擔任民國副總統(袁世凱稱帝前),但他手下一直無兵,在那個年代,手底無兵就只能任人宰割,雖然他被段祺瑞推上了總統的寶座,但什麼用也沒有。

黎元洪雖然想真正的當一回總統,但無論怎麼玩弄權術,始終被時任民國總理的段祺瑞打壓。在1917年6月,一直被段祺瑞暗示復辟的張勳殺到了北京,此前黎元洪也私下聯繫過張勳,想讓其制約段祺瑞,等張勳到北京的時候,黎元洪還以為他是來幫自己的。

沒想到的是,張勳不僅不來幫自己,反而要殺掉自己,扶持清帝重新登基。黎元洪匆忙下只好逃到日本使館避難,並且致電馮國璋,讓其代行大總統的職權。段祺瑞看到黎元洪已經被趕跑,於是出兵將張勳也趕跑了。

三、馮國璋時期

自從黎元洪下臺後,馮國璋一直都是擔任代理大總統,雖然這前面有“代理”兩字,但一點也不影響他為當時民國政權的最高領導人。馮國璋與王士珍、段祺瑞同為“北洋三傑”,最後也就他一個人登上了大總統的寶座,雖然是代理的。

馮國璋在前期的時候,幫助袁世凱打下了不少江山,但他是個有原則的人,堅決不同意袁世凱稱帝。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馮國璋一直被袁世凱防範。袁世凱稱帝后,一直想讓馮國璋進京做參謀總長,但一直沒有如願。

不過時間不等人,歷史與民眾已經容不得袁世凱胡來,袁世凱稱帝后不久,各地的軍閥都宣佈獨立,並且出兵討伐袁世凱。而馮國璋在受命鎮壓革命軍的時候,也消極怠戰,後來又聯繫了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密電各省將軍發報令袁世凱取消帝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將軍密電”。

然而馮國璋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大總統後,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局面,如果他去了北京,那就是到了段祺瑞的地盤,等於刀俎上的魚肉任段祺瑞宰割。不過經過皖系幾番邀請,馮國璋又加以佈置,最後還是去北京當了代理大總統。

雖然馮國璋手底有兵,但北京終究是段祺瑞的地盤,沒過多久馮國璋和段祺瑞就因一些問題而爭鬥起來,形成了第二次“府院之爭”(第一次是段祺瑞跟黎元洪),尤其是在對待南方的政策上,這兩位的態度截然相反。

由於雲南、廣西軍閥要麼公開反對北洋政府,要麼宣佈獨立,而且孫中山又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在對待這個問題上,馮國璋主張與南方和解,而段祺瑞則主張以武力去征服。

但馮國璋終究是在皖系的地盤上,由於政見不合,皖系將領多次製造軟禁大總統的氛圍出來,後來馮國璋一次南逃失敗後,就真的被皖系半軟禁了。本來段祺瑞即將要成功了,但原本傾向於皖系的曹錕突然傾向直系,由主戰變為主和。

最終馮國璋與段祺瑞共同通電下野,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下野了,但實際上馮國璋還是敗了。段祺瑞下野後雖不做總理了,只留任參戰督辦,但仍然自己幕後操縱和控制。而馮國璋下野(1918年8月13日)之後就回到河間老家,棄政從商,1919年12月28日因病去世。

四、徐世昌時期

徐世昌是北洋軍中的元老人物了,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幕僚,據說戊戌政變的時候,還是他同袁世凱一起出的向榮祿告密的主意。徐世昌在前清已經官居一品,擔任軍機大臣。

武昌起義爆發後,還是徐世昌向載灃保舉的袁世凱,雖然他不保舉,袁世凱也會再次出山,但他保舉了,這效果就不同了。清帝退位後,徐世昌並沒有立即跟著袁世凱做官,而是到青島隱居,順便觀望局勢。

徐世昌在隱居期間,擔心隱得太久就被政治拋棄了,於是他暗中與袁世凱聯繫,慫恿袁世凱解散國會,制約國民黨。等到徐世昌的目的達到之後,便於1914年5月1日就任民國國務卿一職,充任袁世凱的智囊。

馮國璋下野後,社會各界認為軍閥當大總統,太容易引起腥風血雨,還是選一個文人當比較好。於是大家都決定選舉徐世昌,在正式選舉時,到會議員有436人,徐世昌竟然以425票當選。當然一個沒有兵權的總統,註定是平衡各方勢力的傀儡罷了。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從馮國璋手中接任民國大總統一職,那天也是馮國璋宣佈下野的日子。徐世昌在任期間,國內的環境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平和的,但他同黎元洪、馮國璋一樣,一直受皖系制約。

在徐世昌任總統期間,一直沒有選舉副總統,一方面他不願意有實力的軍閥擔任,因為他擔心自己被取代。另一方面他藉口南北調停,副總統的位置留給南方的岑春煊等人比較好(當時孫中山已經被排擠走,岑春煊任護國軍政府主席總裁),這樣他還能聯合護國軍對付皖系軍。因為他也是主和的,同皖系的主戰相反。

徐世昌在任期間,我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但北洋政府選擇了鎮壓。在外交方面,徐世昌收回了日本繼承德國的青島及其膠濟鐵路,但由於這是英美兩國幫忙的,也被迫承認了“中國門戶開放”、“各國在華利益均等”的原則。

直皖戰爭後,皖系失敗,由於吳佩孚一直都對徐世昌擔任總統表示反對,於是重申召開國民大會另選總統。然而這個計劃被直奉戰爭擱置了,當時徐世昌還想要以奉系制直系,但說來說去,不管誰輸誰贏,他這個位置都坐不穩。奉系敗退後,徐世昌被迫下野(1922年6月2日)。

五、曹錕時期

徐世昌下野後,曹錕並沒有立即當上總統,而是把早已經下野的黎元洪拉出來復位(1922年6月11日),這樣做一來可以使南方護國政府名不正言不順,而來可以使總統和國會都成為直系的傀儡,這樣一來,就可以像之前的皖系那樣,控制總統了。

扶持黎元洪覆位是吳佩孚提出的,理由是讓黎元洪補足五年總統任期,等到黎元洪期滿下臺後,曹錕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擔任大總統了(國會都是直系的人)。但曹錕已經等不及了,以各種手段逼迫黎元洪交出總統印信。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直系將領王承斌軟禁在車站,被迫交出總統印信。之後他將這件事情通電全國,並且否認總統職權已被解除的說法,但他到底沒有兵權,說話不夠硬氣,怎麼折騰也不管什麼用。與此同時,曹錕已經組織選舉了,並且在選舉中“大獲全勝”。

雖然黎元洪說話沒什麼分量了,但他被逼迫下臺的消息,大可以被奉系、皖系以及護國軍政府做文章,比如當時梁啟超就曾通電指責曹錕,其他各地軍閥也紛紛指責曹錕不講道義。就這樣在直系與各路軍閥的周旋下,直到1923年10月10日曹錕才到北京正式就職。

由於曹錕這總統來的不乾淨,他飽受社會各界的質疑,最令他焦頭爛額的是,這總統當的一點都不稱心。別說統一全國了,他連統一直系都沒有做到。在直系中,吳佩孚居功自傲,一直想將曹錕取而代之。在直系之外,還有護國軍政府在時刻準備著北伐。

1924年9月初江浙戰爭爆發,5日孫中山下令護國軍討伐曹錕、吳佩孚(此時孫中山又已經掌握護國軍政府)。15日奉系又對直系發起挑戰書,第二次直奉戰爭拉開序幕。在10月22日晚,早已對曹錕和吳佩孚不滿的馮玉祥悄悄回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曹錕被迫交出總統印信,之後被馮玉祥囚禁。

儘管曹錕被囚禁,但明面上還是總統,直到11月2日才向國會提交辭職諮文。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前來逼他辭職的人,就是去年逼迫黎元洪交出印信,捧他上臺的王承斌。1926年春天,馮玉祥被張作霖打出北京,曹錕又恢復了自由。

張作霖委託張學良來告知曹錕,說一定擁他復位,這讓曹錕滿心歡喜,沒過幾天他就通電各省說馮玉祥已經撤出北京,意思是希望各地擁護他復位,結果沒有得到任何一方的回應,前幾天說擁護他的奉系也不說話了。

之後曹錕又去找吳佩孚,結果連吳佩孚都不支持他復位,自此他才死心,於是在1926年5月1日,通電發表補行辭職宣言,聲稱“因病辭職”。而總統的職權則一直由段祺瑞執行(從1924年曹錕被囚禁後不久開始)。

1926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發佈《北伐宣言》,蔣介石總司令下達“北伐動員令”,一週後北伐軍出征,一路上勢如破竹,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部40萬眾節節敗退。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東北易幟”,從此北洋軍閥統治的日子正式落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