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沂河源頭置新縣

——第一任縣委書記邊一峰迴憶錄

一九四四年四月初,我從黨校學習回來,在魯中區黨委剛組建的政策研究室工作。一天,區黨委組織部于傑同志要我到羅舜初同志那裡去一趟。我到區黨委時,書記羅舜初、副書記高克亭、組織部長董琰、民運部長劉建中等都已在場。我剛坐定,羅舜初同志親切地對我說:“這次請你來,是想共同研究一個新的任務。”我當時摸不透領導的意圖,就隨口回答“聽從首長的指示”。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沂源縣委舊址,今沂源縣悅莊鎮北張良村)

羅舜初同志笑了笑走到一張地圖前,然後用手畫了個圈接著說,經華東局批准,我們要在這一帶建一個新縣,準備讓你去任縣委書記。我一聽就覺得壓力很重,因為這一帶情況我不熟悉,何況又是新建縣,怕挑不起這副重擔。羅舜初、高克亭等領導同志看我遲疑,就進行了一番鼓勵。並把我拉到地圖前,從地圖上看,羅舜初同志圈定的這個地區位於魯中腹部,是沂水八區、蒙陰八區和臨朐八區的一部分村莊。這裡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是通往泰山根據地的交通要道,在戰略上有著重要地位。從一九三八年底,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就率其機關和部隊遷居這裡。特別是國民黨新編第四師吳化文部,盤踞這一帶達六年之久。他們大搞“實驗縣”,製造“無人區”,致使這一帶野有殭屍,途有餓殍,田園荒蕪,蒿草叢生,野狼橫行,十室九空。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1928年12月,沂源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里店小學黨支部建立,李松舟任黨支部書記,黃簡齋、劉鐵英任委員。)

為了拯救長期受敵偽頑蹂躪的沂蒙山區同胞,山東軍區繼一九四三年七、八月發動了第一次討吳戰役之後,十二月又發動了第二次戰役,把盤踞在這個地區的日偽頑大部分殲滅,使沂魯山區人民重見天日。但敵偽頑留下的斷壁殘垣、面目瘡痍、貧窮落後的面貌亟待改變,退守魯村、小張莊一帶的吳化文殘部也需及早消滅。

在充分分析了這一帶的形勢之後,面對地圖,羅舜初同志說:“為加強黨對這一地區的領導,儘快醫治戰爭創傷,擴大抗日根據地,迅速把人民群眾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在這三個縣的邊緣處建立新縣是非常必要的。”羅舜初停頓了下,高克亭接著說:“你去之後,要認真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迅速組織發動群眾,摧毀封建勢力和敵偽政權,帶領人民在敵人留下的廢墟上重建家園。”我聽了頻頻點頭,毅然決然地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1944年7月,魯中區黨委五地委(魯山地委)成立,轄博山、沂源、益都三縣,李伯秋任地委書記,張敬濤任副書記。圖為五地委在沂源縣踅莊的駐址)

羅舜初、高克亭看到我接受了任務非常高興,就和我一起圍著地圖,研究新縣的名稱。開始,大家把以魯山作為思考縣名的中心,有人提議叫魯陽縣,有人提議叫魯山縣,還有的人提議叫三合縣……但都不滿意。我為了熟悉這一帶地形,便於今後開展工作,就在地圖上找山嶺、河流、村莊和各種古蹟。當我順著沂河往上找到東里店、織女洞、魯山、沂河頭時,就順口說出:“這裡就是沂河的發源地嗎?”這話引起了羅舜初、高克亭同志的注意,他們笑著說:“對,這裡是沂河發源地,那我們就叫沂源縣吧。”大家一致拍手稱讚,從此沂源縣的名字就這樣定下來了。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1948.4.為指揮生產救災,沂源縣委創辦的《沂源通訊》刊物)

確定好縣名之後,高克亭和董琰同志又根據區黨委的決定,把縣、區委幹部的人選,區域的劃分作了具體安排。高克亭同志說:“區黨委已經確定,你任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其他二十多名幹部,可以從區黨委工作團中選擇,你們到沂源後先以工作團的名義,瞭解情況,開展工作,然後再籌建沂源縣政府。”他觀察了下我的臉色接著說:“至於區劃問題,區黨委的意見是,你們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體方案,但區的範圍不宜過大,區委書記可以從工作團中選任一批,其他幹部要在群眾運動中考察選拔。”當我接受任務,離開區黨委的時候,羅舜初、高克亭同志又緊緊地握著我的手一再叮囑:到沂源後,各項工作都是新的,任務艱鉅,鬥爭複雜,工作繁重,要緊緊依靠群眾。在即將到來的夏收中,堅決貫徹減租減息政策,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團結開明士紳,打擊敵特,迅速打開局面,圓滿完成任務。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大生產運動)

經過幾天的緊張準備之後,以我為團長的魯中整黨工作團進住沂源。在深入發動群眾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三種情況,一是有些群眾對我們以及我們的政策不瞭解,敬而遠之;二是部分群眾因受偽頑的小恩小惠,與我們離心離德;三是地方上的偽頑勢力用各種方式進行反動宣傳,群眾有顧慮,不敢接近我們。對此,我們在深入宣傳黨的政策,依靠基本群眾,團結開明士紳,爭取農村偽頑政權的基礎上,集中打擊與人民為敵的首惡分子。記得,踅莊一個姓杜的地主,當時年近七十歲,他傾向進步,不願為國民黨、偽頑政權效勞,終日閉門不出。後來,區黨委負責統戰工作的孫陶林同志來沂源指導工作,把他定為爭取、團結的對象,他也更加堅定地相信依靠共產黨,利用自己的影響,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

沂源人,你知道“沂源縣”怎麼來的嗎?

(修復後的縣委舊址)

同年五月初,嶽洪春來到沂源,我們在青山區北張良村正式組成沂源縣委,對外稱八路軍駐沂源辦事處。當時的分工是,我任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趙滌塵任宣傳部長,嶽洪春任縣委委員。縣委成立後,我們就著手籌建縣政府,並於一九四四年五月下旬,在青山區北張良召開了沂源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嶽洪春同志為沂源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參議長,杜純封任副參議長。從此在山東的行政區劃史上增加了一個新縣——沂源縣。

一九四五年二月,為了擴大武裝力量,鞏固新生政權,沂源縣成立了一百多人的獨立營,吳玉林任營長。獨立營成立不久,即配合魯中軍區主力部隊在石橋一帶打了一次殲滅戰,粉碎了日寇在沂源的最後一次“掃蕩”,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同年春,以沂源為中心成立了五地委,由李伯秋任書記,張敬燾任副書記,徐化魯任專員,陳奇任軍分區司令員,日寇投降後又劃歸二地委,王濤任書記,劉夏峰任組織部長。

一九四六年三月,我被調到區黨委工作,從此離開了沂源,回顧那一段的戰鬥歷程,至今記憶猶新。今志於此,以不負沂源人民之託。

後語:本文由縣民政局編輯的《沂源地名故事》一書授權轉載,圖片由縣委組織部、縣檔案局提供。再次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