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什麼入海口沒有形成崇明島一樣的沖積島?

翰林學士991


這個問題首先告訴我們,崇明島是一個由長江沖積出來的陸地,屬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強調的是長江的造陸能力。所以問題變為黃河為什麼的造陸能力不行,以至於連個島都沒造出來?

答案就隱藏在提問當中,因為黃河攜帶泥沙量大,黃河的造陸能力太強了,只能造出跟原來大陸連在一起的大片陸地,沒法變成島。

下面我通過結合歷史數據來解釋這個結論。

我們不看幾十萬年黃河能沖積出來的華北平原,就看一下南宋以來的江蘇海岸線歷史變化,如圖:

可以看出,江蘇的海岸線都是擴張性的,但是江蘇的海岸也是要遭反侵蝕,我們再來看一下圖表格:

造成這個原因就是黃河,而且黃河的作用是根本性的。

從時間上來看,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起,受“黃河奪淮”的影響,高含沙的黃河水攜大量泥沙淤積河口,自此整個江蘇沿海處於全線向海推進態勢。江蘇沿海的 C 段淤漲最為明顯,其淤漲中心為現在濱海廢黃河口。據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後黃河分南道、北道入海,直到黃河北道於明弘治年間(約公元 1488~1505年)徹底切斷,黃河全流在江蘇境內完全實現奪淮入海,江蘇北部海岸線進入快速淤進時期,這種淤漲在清乾隆-光緒年間達到頂峰,其最高淤進率達 250 m/a。至清道光年間(約 1855年),受黃河北歸的影響,上游來沙逐步截斷,以流輸沙作用而引起海岸線東進的基礎逐漸消失,C段海岸線停止東進,轉變成以海洋動主導的反向堤岸侵蝕階段,出現了較明顯的侵蝕,侵蝕最快的還是濱海廢黃河口地區,最高侵蝕速率達到約 600 m/a,其侵蝕速率要快於早年的淤漲速率,直到今天,這一地區仍然是江蘇沿海重要的侵蝕海岸線,侵蝕造成的崩岸等險情頻繁發生。

換句話說,沒有黃河的泥沙造就了江蘇的海岸線,一旦沒有黃河的泥沙輸入,海岸線就變得危險了。黃河泥沙量能加持一個海岸線。

為啥黃河能造陸地,造不出島,我們知道河流沖積出來的陸地叫做島的原因,是陸地被河流包圍了。看一下崇明島的地形:

如果北面徑流不給力或泥沙淤積北岸河口,是不是崇明島就變成陸地了,不叫作島。

而黃河因泥沙量巨大,河道容易淤積,且非常嚴重,以至於任性變道。據歷史記載,黃河變道每百一次。

所以黃河造不出島來,只能造一片一片的陸地。中華的母親河不是白當的,感謝黃河。

本回答引用了張曉祥等人的《南宋以來江蘇海岸帶歷史海岸線時空演變研究》中的圖表,如有侵權,請告知。感謝您們的研究成果。


崑崙還東國


為什麼黃河沒有形成島狀沉積?

黃河每年從黃土高原大概以16億噸泥沙攜帶量流下,黃河下游地勢平緩,水流慢有一些黃沙沉積,但入海的泥沙大概也在12億噸左右,肯定比長江的泥沙攜帶量大。黃河下游每年沉積大約4億噸黃沙,淤滯河道,黃河在下游經常改變河道,每次大的改變入海口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有歷史記載的大的黃河改道有二十多次。最早黃河入海口在渤海最西側,大概在天津附近經海河由大沽出海。最南邊,黃河入淮經長江出海。渤海、黃海以及東海都是黃河的入海處。變化的河道導致入海口變化,難以形成沉積島。現在的黃河奪濟河河道經東營北流入海。即使下游黃河不改道,入海口的位置由於泥沙沉積,也經常出現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遷移。入海口經常變動也無法形成島狀沉積。黃河泥沙對渤海面積影響很小的原因是:渤海灣作為一個沉降型盆地,渤海海底的地殼在不斷地下降,因而有效地緩解了黃河泥沙淤積的問題。僅是在出海口出出現鼻鸞型的沉積陸地深入海內。

長江泥沙量明顯少於黃河每年大約五億噸,但長江幾乎沒有改道歷史。長江入海口處很寬將近百公里。泥沙常年淤積,就形成了崇明島。崇明島大概在唐朝時期浮出水面,已經歷經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形成了大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沉積島,並且島面積以每年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大。崇明島長江南北對岸的鼻鸞型陸地也是長江泥沙堆積出的沉積平原。








耕讀186


題主知道崇明島歷史有多久了嗎?據說有1200年了。也就是說,長江用了1200多年衝出的這個島。

而黃河為啥1200年沒衝出島呢?人家這期間忙著改道呢!出海口大的變化就有7次,


小的更不計其數


基本上200年一大變,20年一小變,這塊基礎還沒打好,又換那頭去衝了,根本沒功夫沒精力衝個島出來。

近年來沿河省份取水瘋狂,黃河常年斷流,更沒本事衝島了。


朂嬡de輑輑


看來題主是一個地理愛好者呀,作為同好那我們一起來聊一下吧。

首先,我們看一下崇明島。它是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島嶼,是中國第三大島嶼。

(崇明島)

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新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原處是長江口外淺海。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於比降減小,流速變緩等原因,所挾大量泥沙於此逐漸沉積。一面在長江口南北岸造成濱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羅棋佈的河口沙洲。這樣一來,崇明島便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河口沙島。

它從露出水面到最後形成大島,經歷了千餘年的漲坍變化。加之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長江下游江闊水深浪大,受潮汐影響比較強烈,由江水帶來的泥沙進入河口區,河水與海水混合,發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長江口形成許多沙洲,如崇明島和長興、橫沙等島。

接下來我們分析黃河,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下游)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下游有很多“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衝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河勢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黃河下游屬於彎曲性河道,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

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所以黃河下游難以形成像崇明島那樣的沖積島。歡迎大神一起探討補充交流糾正。


濟南時報


黃河在歷史上,遇到洪水,經常會改道。而上游隨水流下來的泥沙要比長江多得多了。由於改道,原先的河床就成了黃河衝擊平原了,那可不是一個崇明島的沙土量了。只是人們不再明顯地感覺到而已,讀過地方誌的書生知道黃河衝擊出來了不少平原。解放以後,黃淮的治理加強了,兩岸的水土流失大大減少,並在上游建閘控水。黃河也不咆哮,開始利國利民了。隨著生態的失衡,河水有時變清,意味著泥沙更少。冬季也出現斷流現象,意味著上游的雨水在減少。黃河還要保護性治理的。


李198588733


因為黃河在入海口衝了好大的一塊三角洲出來,就不用再衝島了……

可以去看看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黃河沖積的泥沙,已經成了圍海造田的天助。

另外,黃河入海的渤海,跟長江入海的黃海東海不一樣,渤海的空間和餘地太小了,不必要也沒空間。


搬不動的小強


不是沒形成,而是形成的太大了,很快就和周圍陸地連成一片成為新的陸地。另外崇明島要不是人為控制的話也已經和蘇北連成一個整體了,也就沒有這個我國第三大島嶼的說法了。


馮唐李廣


黃河出海口淤積泥沙太多造成出海口海拔比上游還高,使得黃河幾十年到100年就會換個出海口。水往低處流,出海口高了就往地勢低的地方流才有黃河氾濫之說。


物是人非14642241


長江造島,黃河直接造陸地!


震拼椧緗棯


開玩笑,山東省有一半都是這麼衝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