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拿地挑挑揀揀,剛需不願再加槓桿,樓市開始“減速”了?

土地流拍,這是今年樓市無法迴避的話題。

從京津冀到長三角、珠三角,從鄭州、合肥到成都、西安,從滬寧杭到蘇錫常,從廣州、深圳到東莞、佛山,似乎就在一夜之間,土地市場變得不那麼惹人注意了,各類土地低溢價、流拍的現象屢見不鮮。

事實上,不是房企不願再拿地了,而是在有限的資金下,開發商拿地變得挑挑揀揀,不再有前兩年爭當“地王”時的氣魄。

離中心城區遠?抱歉,不拍。周邊配套少?對不起,這塊地不拿了。租售比太低?考慮考慮吧,回頭再說。

開發商拿地挑挑揀揀,剛需不願再加槓桿,樓市開始“減速”了?

這就是今年開發商對於土地的態度,原來不管位置遠近、地段是否偏僻、人氣是否充足,豪擲千金拿地是常態。現在卻彷彿大媽進了菜市場,挑三揀四不說,最後還不一定買。

以此前在三四線城市擴張力度最大的兩個房企為例,碧桂園在年中單月拿地額峰值達到近200億,隨後8月、9月總共拿地額也不過70億而已。保利在最近幾個月的拿地額,環比下跌幅度達30%以上。

開發商的態度還在其次,更關鍵的是剛需一族的態度,也在發生悄然轉變,最明顯的信號是:首套房的剛需們,不願意再加槓桿了。

多年以來,居民部門槓桿率不斷升高,銀行中長期貸款所佔比例也不斷提高,按揭買房的形式深入人心,很多剛需族不怕揹負槓桿,甚至以首付分期、首付貸等方式加大槓桿。

之所以人們熱衷此道,是因為房價不斷攀升時,會掩蓋槓桿帶來的風險。

但今年形勢大為不同,各地樓盤降價潮的影響下,已經干擾到了剛需一族的預期。

開發商拿地挑挑揀揀,剛需不願再加槓桿,樓市開始“減速”了?

如果不顧自身經濟狀況,強行加槓桿去買房,就要面臨首付縮水、房貸不堪重負的情況,所以,我們看到觀望情緒越來越濃厚,最直觀的表現是成交量的下降。

某機構發佈的《全國40城住宅成交報告》顯示,10月40個大中城市成交面積繼續下滑,環比下跌6%,更令人擔憂的是,10個典型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下跌達25%,創出了48個月新低。

一邊是開發商拿地變得扭扭捏捏,另一邊是剛需又猶猶豫豫,這隻能說明一點:樓市已經進入到了“減速”模式。

什麼叫減速?大家都不再狂熱了,都不願意出門見面就聊房子了,都不再將房子作為金融投機品看待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成交量降低、房價理性迴歸,是樓市長期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房子居住屬性迴歸的典型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