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閩語人都習慣住近海,而古中原地區都是內陸環境,那麼閩語人和中原漢人有什麼聯繫呢?

粉筆mm


福建境內間東主要是寧德管轄的區域,閩中主要是福州省會十邑。閩南包括泉州漳州廈門等地。閩東|閩中閩南是瀕臨東海的西岸沿海地區,漫浞5000年曆史中,都有來自中華民族發祥地的中原地區的先民先後海漂到這裡,最早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時代,那時或是一兩個人乘竹排或類似獨木船隨風順潮漂到荒蕪人煙的地方,成了最早的先民,講的是遠古時代的話浯。後來南漂到此的人,一次次人數多起來,帶來中原各處有所變異的語系。而且後來者多采用武力征服的方式把原住民趕到山區,也就是閩西和閩北地域。有歷史學家認為畲族等是最早的土著原住民。現在福建沿海主要講福州話和閩南話。福州話是閩中十邑,是中原士族征討南蠻拓疆擴域衣冠南渡帶來古漢語,也是當時的官話。閩南話則是從中原另一種語系的後來移民的口語。後來隨著人口再往南播遷,廣東,乃至南洋諸國講閩南話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車馬交通I具的逐浙發達,從山路進入閩北閩西的後來移民是大批的,對先來的住民來說,他們是客家人,講的話被稱為客家話。他們和原來被趕到山區的上著,共處山間,互相交融。相對沿海來說,他們被大山阻擋,生活地域有限,閩北、閩西講的畲族話和客家話居多。閩東沿海島嶼上來自東西南北的不同族群,佔島族居,語種真是南腔北調。比如霞浦縣沿海村落,有的講問南話,有的講福州話,有的講閩北話,有人講帶浙江不同語種的話,是方言大雜燴之縣。


林柏忠


閩人以舟為車,以海為田,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迫於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理,不得已而為之。

福建多山,民風多變,十里不同音在山區更是司空見慣,然而,他們卻有著共同的追求,以“耕讀”為最高境界。


耕讀,是福建古人畢生的追求,他們學而優則仕,仕進則退隱躬耕,百年來不斷循環。

然而地無三里平的窘迫讓福建人頗為尷尬,大山的承載力著實有限,當人口聚集之後,在競爭加劇之後人口自然而然地流向更廣的平原和山谷,於是在國內一點都不出眾的福建小平原: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便脫穎而出,成為福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而他們都有明顯的共性:臨海,鹽滷之地。

這種人口的遷移與聚集,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與北人南遷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繫:福建的建制與人口的聚集是由北及南、由東向西的過程,閩北最先被開發,次及閩東、閩南,最後閩西,這個過程也是中原移民一路向海的過程。

於是,閩人在海的征途上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但,海的接觸,也絕不是中原人願意嘗試的,那隻能說是客隨主便、入鄉隨俗。

當北人輾轉遷移至福建沿海時,當地卻不是毫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近海有疍人,擅長操舟,水性極強,他們隨海漂泊,鮮少上岸,直到北宋初年,疍人還廣泛分佈在泉州沿海,當時的人將之意會為南朝盧循之亂的餘黨後裔,這顯然是錯誤的,他們就是福建閩越土著的一支。

有了這層關係,在福建沿海定居的中原人,在經歷糧食短缺、動亂等挫折之後,自然而然地學會或參與了海上作業的各項技能,或駕舟、或造船、或捕魚,甚至販洋,很快的,便把海的習性融入骨髓之中。

但是,與海相關的各種行為,在福建並不太受推崇,人們還是以農為上,以海為下,這點從福建沿海的地名錶現的最為明顯。


以閩南為例,最受歡迎的字是“山”,而溪、江、河、嶺等地勢字詞都遠遠高於海,而海的出現大概是從明代中期才開始被人接受,如海澄和安海。

故而說,福建人是一群流落到天涯海角,擅長因地制宜的中原人,他們博採眾長,養成了“海”的性格,開放、兼容、拼搏,這是千百年錘鍊而得的習性,並非與生俱來,即使如此,也不影響福建人作為傳統漢人的身份和標籤。

圖片來自“今日海滄”。


圭海四記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閩中郡,管轄的範圍有福建省全境、浙江南部、和江西中部的部分地區。漢朝建立後,因無諸立有戰功,被劉邦封為閩越王。從這些情況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已經關注了閩東南沿海地區,設立的各級政府管理機構,派出官吏對沿海進行管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特別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大量的北方居民,為躲避戰亂衣冠南渡到閩東南沿海地區,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產、發展經濟,特別在文化上對閩東南地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沿海閩語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更加密切了,形成了血溶於水的關係。


求圓4


閩南人客家人的原鄉在河南,古稱「中原」,再遷徙閩(福建)、粵(廣東),四百年來祖先又陸續自唐山移民臺灣島,四百年前,臺灣只有原住民與動物。

閩南語就是河洛話(河南洛陽話,是宋國官語),真正的臺語是原住民語。節自友人~

河洛話又稱古漢語,古代唐詩宋詞是用河洛音發聲,古詩用河洛話唸很對味。我們現在講的國語,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開會經過先賢先烈討論決定,成為中國官方語言,即我國國語。

就讓我們ㄧ起來欣賞這首

「楓橋夜泊」唐 張繼

https://youtu.be/OEyz2ftPdyg


林老爺522


閩南先民為了躱避戰亂與朝庭派來筦理也就昰爭服原居民,多次從中原南下。再次南遷一部分潮州、海南、浙江蒼南、江西等地。


觀今鑑古的人生


現代閩語人是中原人不斷南遷與閩地土著融合而成。大家血脈相連。


大憨子822


閩越被漢武帝征服,舉國內遷,從此閩越和漢族通婚,真正成為中國人的一部份,後來也有一部份人遷徙回原居住地,漢朝後真正民族融合了(喜歡我的原創文章,請關注“狂史中國”)


狂史中國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中原已不是那個中原,還有漢人?當時的五胡人突然空氣蒸發了?


別害怕事實


不是閩南人不喜歡種地,而是地少人多,不得不沿海岸線發展


東莞死得有佢


其實對於福建來說,沿海平原更適合耕種,鹽地,只是近海的幾公里,正是適合耕地所以人口發展更快,所以會沿海路去發展,背面山太多比較難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