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ongxiao
大略地說,蘇軍的“烏拉衝鋒”是二戰時期的步兵突擊戰術,有步炮協同、步坦協同和陸空協同,基本能跟上現代戰爭形勢;而日軍的“板載衝鋒”還停留在一戰時期,強調士兵以精神和勇氣在火力並不優勢的情況下發起步兵進攻,這兩者有20年的代溝。
這兩個口號在俄文和日文中貌似都是“萬歲”的意思,日軍的戰術大約相當於我們小時候看《地雷戰》鬼子軍官喊過“牙雞給給”之後,鬼子兵的狼奔豕突,所以被形象地稱為“豬突衝鋒”,不過要注意的是,真正有經驗的日軍作戰部隊,衝鋒時是不鬼哭狼嚎叫喚的,而是悶頭利用地形迅速接近。
我們知道,在二戰時期蘇軍已經逐漸開始走“大炮兵主義”的路子,而日本陸軍奉行的是“大步兵主義”,即坦克和火炮要圍著步兵轉,這是兩國步兵衝鋒的本質區別。在早期中國戰場輕鬆取得優勢後,日軍更加迷信“白兵主義”,即刺刀和武士道精神才是戰鬥中的制勝之本,在步兵攻擊的理念上就落伍於歐美,甚至把後來研製的九六式輕機槍也裝上了刺刀,如此的執拗,二戰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豬突衝鋒”的精髓和要旨,是步兵要冒著敵方火力,不顧一切地象野豬一樣低頭猛衝,同時各中隊長、小隊長也要揮舞著戰刀衝在前面,以期儘快與敵短兵相接,用白刃戰解決戰鬥。但是這類衝鋒在火力羸弱的中國軍隊面前或許有效,在蘇軍和美軍的強大炮火和速射武器之下,會造成嚴重的傷亡。
因此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大兵評價:“對毫無防備的人來說,一群野豬是危險的,而對一群彎弓搭箭有準備的獵人來說,野豬就是盤中餐”。其實這是廢話,美軍的步槍都是八發的半自動,再加上近戰利器湯姆遜、手槍等等,他們當然不怕豬群。
1939年諾門坎戰役期間,德國特地派來個戰地觀察團,他們驚訝地發現日本人的戰前訓練居然是拼刺刀,然後又看了日軍進攻時坦克的分散使用,以及與步兵的嚴重脫節,目瞪口呆的德國人向國內提供了一份報告:“日本陸軍的戰術還停留在一戰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很難說在此期間,德國與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此報告沒有關係。
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守衛長沙城的李玉堂第10軍戰前獲得300支湯姆遜,大部分配備給軍部搜索營,對白刃突擊的日軍進行機動防禦,斃敵甚眾。善於夜戰的“加藤大隊”之大隊長加藤少佐,就是被湯姆遜打穿了肚子。也就是說,如果中國軍隊裝備足夠,也不怕鬼子的豬突衝鋒。
嚴格地說,“烏拉”這個詞在俄文裡並沒有準確的含義,是個表達強烈情感的語氣詞,大約相當於我們中國人衝鋒時喊的“衝啊,殺啊”什麼的,因此“烏拉衝鋒”其實不能作為一個專業名詞存在,並非軍事術語。但二戰蘇軍的步兵衝鋒是很有章法的,尤其是步坦協同成為常態。
類似於《兵臨城下》那種冒著德軍密集火力的決死衝鋒,要麼是藝術表現形式,要麼是在斯大林格勒特定的局勢下不得已而為之,如果蘇聯紅軍一直這麼幹下去,在“希特勒電鋸”面前用屍體開路,那他們打不到柏林。
度度狼gg
先來說說兩種衝鋒相同點。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都是步兵突擊戰術,前者代表著蘇聯軍隊,後者代表著日本軍隊。蘇聯軍隊的步兵衝鋒的時候常常喜歡喊一句“烏拉”,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萬歲”。無獨有偶,日本軍隊衝鋒的時候喜歡喊“板載”,其意思和“萬歲”也差不多。在有關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偶爾也是可以看到“板載”的聲音。
雖然看起來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都是一群人往敵方陣地猛撲,但是它們還是有著實質性的區別。蘇聯紅軍的烏拉衝鋒屬於“物力”攻擊,鬼子的板載衝鋒屬於“魔法”攻擊。蘇軍的烏拉衝鋒在遇到強敵的時候,一旦爆發,戰鬥力將會暴漲。鬼子的板載衝鋒的時候,就像著了魔一樣,但戰鬥力漲度有限。
烏拉衝鋒並不是單指蘇聯紅軍的某種衝鋒方式,而是覆蓋所有的步兵衝鋒。在二戰時期,蘇聯紅軍著名的“人海”衝鋒也可以被稱作烏拉衝鋒。除了“人海衝鋒”,蘇軍還有波浪衝鋒,步坦協同衝鋒等都可以被稱為烏拉衝鋒。反觀日本的板載衝鋒則是單一的步兵衝鋒方式,其實就是日版“人海衝鋒”。在整個二戰時期,日本的步兵戰術都非常的呆板和僵硬。
蘇聯紅軍的烏拉衝鋒爆發的一種信仰的力量。有點“為了祖國前進”的味道,當然也會付出重大的犧牲。那句經典名言“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就出自蘇聯軍隊。日本往往會在戰略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對敵人發動板載衝鋒。日軍的這種衝鋒方式,更多是為了他們心中所謂的“天皇”,而不是祖國。在二戰的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經常可以看到日軍發動板載衝鋒。在美軍的強大火力面前,日本的板載衝鋒無異於自殺性行為。相比之下,烏拉衝鋒就顯得非常理性了。
兵說
有網友問在二戰蘇軍的烏拉衝鋒和日軍的板載衝鋒,也就是萬歲衝鋒有什麼區別?我們先說說萬歲衝鋒,日軍的萬歲衝鋒其實有2種,第一種是一種步兵群攻擊戰術,另外一個是自殺方式。
日軍衝鋒講究全程士兵不開槍,就是以最快速度衝刺。以縱隊衝到對方戰壕30米的時候,投擲手雷,然後使用刺刀將對手從戰壕裡驅趕出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輕重機槍,步兵炮,迫擊炮和擲彈筒,都會從後面和兩翼,進行全程急速射擊掩護。
而日軍使用刺刀將對手驅逐出來以後,也是依靠輕重機槍,擲彈筒和步兵炮對對方進行火力殺傷。日本陸軍最大的絕活實際上是步炮協同能力非常好,非常重視,第一線步兵要隨著最後一排炮彈一起衝進對方陣地。一旦失去了炮兵支援,日本步兵的進攻能力就會下降嚴重。
日軍的另外一種萬歲衝鋒,就是一種自殺戰術,基本就是塞班島,沖繩島那些打光了所有彈藥,口糧也沒有了。又害怕被俘虜,已經絕望,想戰死在戰場上的殘餘日軍,發動的一種自殺衝鋒。
蘇軍的烏拉衝鋒的基本背景是,蘇軍新兵太多,訓練不充分,而且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因此,士兵訓練相對比較刻板,蘇軍要求,任何訓練都不允許質疑,無需解釋的服從命令。
在戰場上,蘇軍步兵沒有相互之間的掩護和衝鋒配合。主要就是各個步兵班以散兵隊形,在發佈衝鋒命令以後,就跟隨班長一鼓作氣衝向敵人,中途不能進行任何的交替掩護和停留。
而步兵排和步兵連營機槍迫擊炮和反坦克炮也會全速射擊掩護,無需士兵自己停下來開槍掩護。在衝擊到距離敵人50米的時候,所有人一起高喊烏拉,然後衝鋒槍手和手榴彈開始全力投送火力。蘇軍的烏拉衝鋒的關鍵是步坦協同,日軍的萬歲衝鋒重點是步炮協同。
深度軍事
烏拉衝鋒:喀秋莎/斯大林錘子/各種重炮犁地之後,一群德棍被炸的七暈八素,一群毛子操著波波沙/莫辛納甘趁著對面暈眩狀態一波流。
板載衝鋒:被美帝一頓重炮/航彈/艦炮炸的七暈八素之後,暈眩CD完了知道獲勝無望,本著“效忠“概念自殺一波流。
瘋狗的輕武
常在影視裡看到毛子的烏拉衝鋒以及鬼子的板載衝鋒,二者表面上的區別往往就是毛子政委揮手槍,鬼子軍官抽東洋刀,一眾兵士頓時猶如打了雞血,蜂擁而上。
實際上這是影視劇作的一種扭曲,“烏拉”和“板載”是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的。
其實這往簡單了說,就是過去軍隊的“步兵集群攻擊”,短時間在重點攻擊部位集合大量兵力,以數量彌補火力,以密不透風的衝擊打破敵方陣線。
步兵集群戰術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都仍然存在,而且根據使用軍隊的不同,都有不同形式的使用。但總體來說,這種戰術很少再出現了,並被冠以“人海戰術”的蔑稱。
自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其實就很少再使用步兵集群攻擊,單純的集群攻擊容易在武器的鐵雨前直接被打碎。英軍法軍都吃過大虧。
二戰日本鬼子和毛子紅軍的集群衝鋒有很大的不同。
“烏拉”衝鋒是一種波次衝鋒戰術,有一點點像騎兵的衝鋒陣勢,人員分為一道道兵線,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
人員充足的情況下,蘇軍往往會排出八九道兵線,每個士兵間隔3-6米,呈散兵狀。前後間距10米上下。整體寬度有好幾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敵軍遭遇這種帶有寬度和厚度的烏拉人浪衝擊,往往會喪失一部分機槍的交叉火力射擊能力,陣線左右不能兼顧。即便能拍死前面幾波,但它帶來的無窮無盡的衝擊力非常恐怖,德國人有新兵蛋子打到手軟嚇得調頭逃跑,老兵也會對己方的火力產生不自信。
“烏拉”最大的特點是步炮協同,要求步兵踩著炮兵的炸點衝鋒,甚至會輔有裝甲力量。在這種連續性的衝鋒前面,敵方很難防禦。
當然了,這種打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把人命當命,而且需要軍人有嚴格的執行力與犧牲精神。受地形影響也非常巨大。最致命的是,如果對面比你硬,那麼你衝這麼一次就等於廢了。
蘇聯後來把這種戰術應用到裝甲洪流上,坦克開道,機械化步兵跟進,成為經典的裝甲兵戰術,冷戰時仍然令西方顫慄不已。
“板載”衝鋒則是另一種場面,它源於“豬突戰術”,這個東西的出現源於日俄戰爭中日本“軍神”乃木希典。
這貨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戰術能力非常薄弱,他只是鼓動了日軍的決死之心,採取了一場4萬人的人海大沖鋒,在付出極大傷亡後拿下了至關重要的旅順港。
但自此以後乃木希典的豬突“精神”成為日本的“軍魂”之一,開始伴隨著軍國主義的膨脹而不深化。成為日本那沒見過什麼戰略戰術素養,但又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陸軍特色。
偏偏日本軍隊此後面對的幾乎全是陷入衰敗的中國,豬突戰術百試不爽。舊中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更落後,裝備更不可同日而語,遭遇日本優勢兵力和火力的瘋狂進擊,往往是崩潰收場。
拿抗戰的國軍來說,軍事指導思想落後,又總體處於守勢,所以特別喜歡製造一些寬度有餘,縱深不足的陣地等待日本來攻。兵員戰鬥素養低下頭,思想狀態良莠不齊,戰場承壓能力極差,指揮官為了避免一點崩盤帶動全軍,故而喜歡把密集火力全部壓在前面。這些都給了日軍“板載”後豬突成功的可能性。
總之,愈發張狂的日軍,採用這種無腦戰術,強勢的壓迫中國軍隊,一方面展現了日軍的戰術低能,一方面也是對中國軍隊最有效的打擊方式。乃至日軍連小隊都敢“板載”,甚至區區一個軍曹都能豬突大隊國軍。日軍歸根結底拼的不是戰術也不是別的,就是火力以及單兵素質,還有更重要的“士氣”。
但這套無組織無紀律的亂打,遇到真正的火力障壁大多是以死收場。從諾門坎的關東軍,到太平洋戰場的皇軍,凡是敢用這一套的,不是讓蘇聯大炮耕田,就是美國機槍洗澡。裝備打不過,軍事素質更不行,還哪來的的“士氣”?
王司徒老百科
其實講道理,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也叫萬歲衝鋒)都是輕步兵快速突擊戰術。從本質上講,這兩種戰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區別只在於裝備思路、協同戰術、以及士兵問題。
咱們先講一下輕步兵快速突擊,由於在二戰戰場上,雖然裝甲部隊佔據了先鋒,但依舊是輕步兵的戰場。以德國為例,德國開展前期動員的120個師中,裝甲師僅為10個,步兵仍然是絕大多數。輕步兵快速突擊戰術對於步兵來說是為數不多的戰線突破戰術。
然而一戰的教訓告訴我們豬突戰術已經不適合時代了,各個國家在一戰中學習了散兵線列推進戰術和躍進射擊,機槍跨越射擊,火炮徐進彈幕等步兵戰術配合。即使有了裝甲突擊戰術,已經非常成熟的輕步兵突擊戰術也是戰場攻克敵人的重要手段。
這裡就要提到蘇聯的烏拉衝鋒和日軍的萬歲衝鋒的區別了:戰術思路上的本質區別。
蘇聯的烏拉衝鋒主要出現在蘇德戰場上(打日本人還需要烏拉?五對負重輪瞭解一下?)。蘇聯面對的是武裝到牙齒的德國軍隊,雙方遭遇時德國人一般擁有火力上的優勢。烏拉衝鋒(進攻)時位於後方的馬克沁重機槍利用射程優勢壓制對方的機槍火力點,同時大後方的迫擊炮和加農炮打出徐進彈幕掩護士兵前進(注意,此時蘇軍並不會進行衝鋒,只是推進)。
真正的衝鋒在最後的100米距離上,此時蘇軍士兵已經以班組為單位找到屬於自己的進攻路線,在政委的一聲令下,機槍留在原地負責壓制,步兵上刺刀,老兵拿著波波沙快速突破。只要有機會,蘇軍都會釋放煙霧阻礙德國人視野。這段100米的衝刺除了自動火力壓制外是不會停下開槍的,所以後方的機槍要在這15-20秒內負責火力支援。只有衝到敵人陣地或陣線上才會開火和短兵相接。
日本的萬歲衝鋒主要出現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大量裝備自動武器的美軍(其實剛開始美軍海軍陸戰隊還沒有多少自動武器),日本發動的萬歲衝鋒屢屢失敗。最後發展出在夜晚趁夜色短兵相接的隱秘接近-突擊戰術。這也是最讓美軍頭疼的,在瓜島戰役中日本的萬歲衝鋒讓美軍苦不堪言(其實還是自動武器少)。除此之外,日軍還經常嗑藥,就是我們常說的冰毒,日軍士兵在進行衝鋒之前都會使用這種毒品以提高戰鬥效率(反正也沒打算活著回來)。
而且日軍在衝鋒的時候對火力的態度也不同,這點我們可以從日軍的武器裝備上看出。畢竟三八大蓋裝刺刀我們認了,你百式衝鋒槍和99式輕機槍裝刺刀是幾個意思?是我美軍老了提不動刀了,還是你在中國戰場打的飄了?
軍事觀察員東旭
毛國的烏拉衝鋒,是紅軍戰士手持彈藥充足的波波沙衝鋒槍,推著扛著各種口徑的大小火炮,伴隨著打也打不完的T34坦克,悍不畏死地勇猛前進。一般情況下,身後還有無數的152和203榴彈炮給自己開路。
日軍的板載衝鋒,是殘兵敗將手持打光子彈的38和99步槍,推著扛著說不出話的傷兵病員,伴隨著熱帶島嶼的野獸蚊蟲,一心求死瞎B亂衝。一般情況下,前面還有無數的重機槍迫擊炮和坦克擋住自己的路。
胖哥汽車頻道
烏拉(Ура)衝鋒的結果是,衝了半天發現打不下來,如果選擇回撤就會被自己人的重機槍無情的掃射,如果繼續向前衝會被德國人的重機槍無情的掃射。
板載(萬歳“まんざい”)衝鋒的結果是,無腦的掛著刺刀向著美國人進攻,結果就是被美國人的重機槍衝鋒槍無情的掃射,或者實在攻不下來就切腹或者手雷自盡。
緣靜源淨
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沒有什麼區別。
就象我軍衝鋒時,軍號吹響,戰士們乘著激昂的軍號聲高喊著衝啊!殺…!一樣的,只不過俄軍及日軍並無衝鋒號,他們衝鋒時是高喊著萬歲…!烏拉和板裁其實也不僅僅是衝鋒時才喊,他們接受檢閱時也同樣是高喊烏拉和板載,俄羅斯人的烏拉和日本人的板載同屬萬歲的意思。
那年那支56半
兩方對戰,攻的一方不論用何種戰術,在快要到兩兵相接時,都要發起衝鋒,衝鋒就是在戰線最前的士兵,不論敵方火力是否已受到壓制,突然一起用最快的速度衝入敵方陣地並於奪取,衝鋒時吹號和喊烏拉其門目的都是一樣,一是衝擊時起行動的信號,二是壯膽,使衝鋒的人不感到害怕,三是嚇住敵方。有條件的,可採用步炮協同或步坦協同,以減少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