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的“巢寄生”機制為什麼沒有被大自然淘汰?

心絃指間


鳥類的“巢寄生”是一種並不少見的繁殖機制。除了大家熟悉的杜鵑科鳥類,還有文鳥科、擬鸝科、鴨科和響蜜鴷科等都有巢寄生行為。巢寄生之所以沒被淘汰,說明綜合利弊後,這種機制的成功率依然足以維持物種的延續。通俗來講,就是存在即合理。

東方大葦鶯餵養大杜鵑雛鳥,圖自網絡

鳥類的巢寄生,指的是有的鳥將卵產在其他鳥巢中,而不自己養育後代的行為。例如大杜鵑將卵產在東方大葦鶯巢中,由東方大葦鶯將大杜鵑雛鳥孵化、養大。巢寄生的優勢在於親鳥投入較少,只需產卵而不必去養育後代,因此在一個繁殖季可以產更多的卵。而大多數鳥類需要餵養雛鳥至離巢獨立,因此一個繁殖季只能繁殖一窩或兩窩,且成功率很低。大杜鵑可以在繁殖季每隔幾天就產一個卵,總數驚人。同時,將卵產在多個鳥巢中,即使少數鳥巢被捕食,總會有幸存。總體而言,巢寄生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不被淘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山知道我


人和動物都有憐幼情緣,特別是脊椎動物,這樣一種情緣是深刻、雋永和真摯的。在印度有這樣一個故事,飢腸轆轆的狼不忍心吃掉所伏獲的人的孩提,竟然精心把人孩哺育成狼孩,狼孩完全具備人的形態,卻象狼一樣嚎叫,用四肢走路和嘶咬。後來狼孩被人收回,不管怎樣訓導,卻怎麼也改變不了狼孩的所具有的狼的某些特性。人們在非洲大草原上發現一個獅群伏獲一隻小兔子,這隻兔子沒有被獅群處死。後來人們發現,這隻兔子成為一隻成年兔,與獅群相親相愛共生多年。杜鵑成鳥正是利用了鳥的憐幼情緣,形成了杜鵑的寄養機制。別的成鳥代為孵蛋,哺育,直到小杜鵑長成飛走。人的憐幼情緣或許更濃烈,許多家禽家畜就是這樣成為人類社會的相關成員。

咸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