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天雄星666


普魯士火炮太厲害了。

“克”是克敵制勝,“虜”是胡虜敵酋,“伯”則是尊敬稱謂,克虜伯公司是普魯士軍火公司。

19世紀60年代前後,對於克虜伯公司來說可謂好事連連,1859年先是接到普魯士軍隊312門大炮的訂單,接著1862年俾斯麥上臺,德意志註定要走的鐵血路線讓克虜伯的前景一片光明。為了促成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在任期間普魯士先後展開了三場王朝戰爭,在與奧地利聯手擊敗丹麥之後,普魯士順勢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此時普魯士與奧地利的軍工技術水平已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普軍列裝的後膛撞針步槍不僅火力兇猛,而且允許士兵臥姿裝彈,相比之下的奧地利軍隊還在使用老式的前膛槍,結果被普魯士打得落花流水。在步槍優勢的前提下,普王威廉也向克虜伯提交了大量火炮訂單,共162門四磅山炮,250門6磅野戰炮和115門24磅艦炮。為了拿下這筆生意,阿爾弗雷德向銀行申請了數百萬貸款,不久之後火炮如期交付。普魯士兵臨維也納,將奧地利徹底排擠出了德意志聯邦。

擺平了奧地利之後,放眼歐陸就只剩下一個陸上霸主法國橫檔在德意志的戰車之前。此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頗為自信,不過他畢竟沒有自己的叔叔拿破崙·波拿巴那樣卓越的軍事才華,這也註定了他晚年的悲劇。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開戰,法軍無法抵擋普魯士的凌厲攻勢不得不退入色當要塞,此時雙方兵力形成均勢,大炮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早先在克虜伯公司風風火火地研製後膛裝彈的火炮時,法國人也在對自己的火炮進行改進,可惜的是後者以失敗告終,所以當普法戰爭爆發之後,法軍不得不重新拾起老舊的前膛青銅炮。此時在色當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團團包圍,法國人赫然發現自己與普魯士的軍事代差居然這樣懸殊。首先普魯士的火炮數量超過500門,比法軍多出近三分之一;其次前裝炮的射速最快為兩分鐘一發,遠遠比不上普軍一分鐘三發的速度;最後就是射程,法軍12磅炮最多打1500米,而普軍6磅炮可以輕鬆打到3400米,你說這仗怎麼打?

一身戎裝的威廉一世在親隨的簇擁下俯視觀戰,在幾乎是一邊倒的炮擊過後,普軍士兵甚至認為不需要再給自己的步槍裝彈了。一發又一發的炮彈在法軍的陣地上肆虐,在付出17000人傷亡的代價後,拿破崙三世命人舉起白旗,於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在法國的降書上建立了。

經此一戰,克虜伯名聲大噪,全世界的政客都向克虜伯兵工廠投來豔羨的目光,甚至遠隔重洋的清朝也不例外。

甲午戰爭定遠艦主炮,正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為北洋艦隊量身定做的305毫米艦炮。


地圖帝


普法戰爭是一場由普魯士蓄謀刺激法國,而法國受不了挑釁主動宣戰,雙方在戰前都自信滿滿,結果卻是法國被普魯士被吊打的戰爭。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雖然是一邊倒式的戰爭,但是法國並不弱,只能說普魯士太逆天了



狂妄自大的法國

普法戰爭之前,法國人非常自負。法國的激進民族主義分子認為捏死普魯士就跟捏死螞蟻一樣,當然了,法蘭西人自負也是有資本的。因為就在與普魯士開戰的前十幾年,法國連續打贏了兩場歐陸霸權爭霸戰: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英國痛毆當時的歐陸霸主沙俄;

1859年幫助意大利打贏了奧地利帝國,贏得了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在這兩場戰爭中,法軍表現出了一支高度職業化軍隊應有的表現:擅長打局部戰爭,火炮的威力優於對手,戰術比俄奧更合理;並且戰爭理念更先進,比如法軍普遍配備無線電報和戰地醫院、將鐵路運輸、統一校表進攻等先進理念融入戰爭。不恭維的說,這一階段的法國陸軍與英軍水平持平,在歐洲大陸是要高出沙俄和奧地利一個檔次的。

除了陸軍之外,法國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歐洲大陸也是最高的。儘管跟英國有差距,但是比歐陸國家的水平要高。法國當時的社會工業化程度、政權的組織能力、對基層控制力(動員青壯年入伍和徵稅)、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等,都處在歐洲領先水平。


後來居上的普魯士

前面吹了那麼多法國的優勢,下面再來說普魯士。普魯士之所以能在普法戰爭中可以吊打法國,是因為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僅吸取了法國的優勢,還在法國的基礎之上又有進化。

比如說法軍的大炮厲害,轟的沙俄和奧地利很慘。普魯士的鋼製克虜伯大炮更狠,直接把法軍轟懵逼了(克虜伯炮比法國拿破崙炮的射速快兩倍,射程遠三倍)。法國人的火炮其實已經很厲害了,只不過普魯士的炮要更高一個層次。

再比如法軍擅長用鐵路運兵,克里米亞戰爭中就打的騾馬運兵的沙俄一臉懵逼。但是普魯士玩的比法國更溜。戰爭爆發後,法軍在一個月內將二十四萬人運到了普法邊界,然而普魯士是三十七萬人。法國不算差,只是普魯士更優秀。

還比如戰爭潛力,法軍是高度職業化的近代陸軍,兵力和素質都很高。但是普魯士針對法國的這一特點,建立了預備役制度。使得普魯士的常規武裝雖然不如法國,但是打起仗來,動員百萬有經驗的士兵入伍根本不是問題。後來普法戰爭中,普軍隨時都能保證兩倍兵力痛打法軍。(法國也可以臨時動員百萬人入伍,但是素質不行)

還有參謀部制度,其實法國的參謀部的雛形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出現了(1795年貝爾蒂埃正式成立了參謀部)。但是後來法國人貌似忘記了自己的這項發明,反倒是普魯士在其基礎之上發揚光大,普軍的參謀部用嚴謹的戰前規劃打的法軍一臉茫然。

像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悲劇後來又多次上演,比如法國人提出了裝甲兵突襲的戰術,結果法國高層嗤之以鼻,這一戰術傳到德國後被髮揚光大,經過多次修改後,變成了二戰期間著名的閃電戰術。



自負與嚴謹的戰爭

上面說的都是細節,普魯士真正能在戰爭中吊打法國的原因,其實在於兩個方面:國力幾乎持平以及雙方在戰前的態度差異

先說國力,普法戰爭名義上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但實際上這場戰爭是北德聯盟與法國的戰爭。不管法國人認可不認可,統一以後的北德聯盟,其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跟歐洲霸主法國持平了。並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煤礦開採量超過了法國。而煤炭恰恰是工業化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

除了工業化水平之外,人口方面普魯士也趕上了法國。在十八世紀以前,法國一直是歐洲人口最多(如果不算哈布斯堡王朝這種多國聯合體的話),到了十九世紀才被沙俄趕超,但仍然在歐洲排第二。然而統一後的北德聯盟,直接就把法國給趕超了。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意味生產力,法國的人口不佔優勢了,經濟被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到了普法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北德意志在鋼產量、人口方面都超過了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一個與法國旗鼓相當的勢力——而且德國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法國。

普魯士在經濟和人口趕上法國,這對於法國來說是很嚴酷的現實。但是法國卻沒有意識到這點,沒有將普魯士視為與自己對等的對手。這就很嚴重了!相比於默然的法國,普魯士卻是摩拳擦掌,早就做好了與法國的這一戰。

首先是戰略方面,法國人認為,普法戰爭就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歐洲諸多列強以及德意志部分邦國一定會支持自己;然而普魯士早就搞定了法國人的盟友,不僅拉攏了能夠拉攏的德意志聯邦對它的支持,還打通了英國、意大利、俄國這些列強的關係。當時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聯絡下,英國人臨時反水,法國太過高調了,英國想讓普魯士教訓一下法國。至於奧地利和沙俄,他們先前被法國暴揍過,也樂於看到普魯士收拾收拾法國人。最後是搞笑的意大利,他們一貫的牆頭草。結果普法戰爭便變成了德法戰爭。整個德意志民族,除了奧地利外,都參與了暴揍法國的行動。包括一向跟普魯士不和的南德聯盟也參加了戰爭

其次是戰術層面。法軍雖然久經戰陣,各級指揮員經驗豐富,打遍四大洲。但是在法軍的體制中,除了近衛軍外,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也就是沒有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機構。全靠戰前臨時編組,協調能力很差。並且法國在戰前沒有制定周密的戰爭計劃,倉促制定的計劃存在很多漏洞。相比於法國,普魯士就嚴謹的多了。普軍參謀總長老毛奇將軍將法軍的行動預測到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程度,他連法軍的主攻方向和動用兵力都算的一清二楚,保證了普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法軍進行打擊。

備註:毛奇預料,法軍會首先發起進攻,而且進攻方向一定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且毛奇還根據法國鐵路的情況,計算出了斯特拉斯堡的鐵路沒有能力集結法軍的全部主力,至少有十五萬人的法軍要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點的梅斯下車集結。而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中間有一座孚日山脈,這等於法軍的主力被分開成兩部分了。普軍只要判明瞭法軍進攻方向和兵力,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分成兩部的法軍分而擊之,然後再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在總決戰中殲滅法軍的主力,並佔領巴黎。



總結

普魯士的勝利,直觀表現有四點: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重武器裝備優於法軍。戰爭開始後,法軍果然按照普軍參謀部的規劃行動,正好落入了普軍的陷阱。普軍依靠預備役制度和鐵路優勢,迅速向前線投入兩倍於法軍的兵力,並利用大炮的優勢,打的法軍節節敗退。

而法國方面則因為戰前規劃稀爛,戰爭開始後又一再修改,甚至連遠在巴黎的皇后都可以遙控前線,導致法軍始終被動挨打。法軍本來有機會可以撤到後方繼續抵抗,與普魯士打消耗戰。但架不住豬腦子一般的高層的瞎指揮,前怕狼後怕虎,最後導致素質很高的法國常備陸軍變成了犧牲品。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普魯士國力提升,北德聯盟的經濟追上了法國。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做保障,為德意志聯軍戰勝法國創造了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點,普軍即使再善戰,毛奇的規劃做的再好,法軍高層再輕敵,這場戰爭也不會打成一邊倒式的結局。

至於普魯士在拿下巴黎後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法國,這個道理很簡單。普魯士並沒有滅掉法國的計劃,俾斯麥的目的是打敗法國,尋求德意志的統一(除奧地利),滅掉法國並不在普魯士的計劃中。另外歐洲其它大國也不允許普魯士滅掉法國,比如奧地利,弗蘭茨皇帝樂於普魯士和法國狗咬狗,但是如果法國慘敗,誰能保障普魯士不會調轉槍口打奧地利?事實上戰爭期間,普魯士在奧地利方向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就是為了防禦奧地利可能會出兵干涉。

再就是英國,雖然英國人希望普魯士能教訓一下法國,但也僅僅是教訓。如果讓普魯士吞併了法國,歐洲又會出現一個類似拿破崙帝國的對手,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而以德意志當時的實力,還惹不起英國。

不過當時普魯士的一些狂熱分子還是對法國下了死手(包括俾斯麥),不僅讓法國賠了五十億法郎,還割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下成功的激怒了法國人!儘管俾斯麥後來極力的想緩解法德關係,但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始終不買賬。後來俾斯麥認識到法德之間已經無法調和,就轉而謀求德意志、奧匈帝國、沙俄的三皇同盟,爭取德國在與法國決戰時,不至於雙線作戰。結果傲慢的威廉二世推翻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激怒了沙俄沙皇。而法國人又用金錢攻勢收買了沙俄。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拖垮了德國,報了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


Mer86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說到法國問什麼會輸,首先普魯士在戰前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制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裝備優良。普魯士在和法國戰鬥中早已經學會了現代戰爭的模式,並持續的從法國的世界敵人那裡得到補給,所以在普法戰爭開始後,法國事實上在戰備和精神上都要弱於普魯士。處於上升期的普魯士正值人才輩出,此時的法國根本無法和他抗衡,因為普魯士正是崛起的大好時候。

而法國呢,由於國內財政的不斷惡化,戰鬥力量大大地減弱。外交上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致使法國不到一個半月就被擊敗了,這場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的原因,除了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的準備,法軍的裝備、彈藥和糧秣均無保證等,也有個人原因,法國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彼此不能會合,也不能配合作戰;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除了指揮官指揮失誤原因之外,還有一些政治原因,法國政治腐敗,所以法國就在極短的時間內這麼輕易的輸掉了普法戰爭。


巴黎八卦資訊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法德戰爭。  

關於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般都只講到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準備,法軍的裝備、彈藥和糧秣均無保證,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這都是事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一、法軍準備不足,不能先發制人,初戰受挫,就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終於一敗而不可收拾。  

二、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部署失宜;在應該退卻的時候,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  

三、前線法軍的具體行動經常受到巴黎的錯誤干預;法國反動統治者害怕本國人民的革命甚於外國敵人的進攻。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除軍事原因之外,還有政治原因。第二帝國政府原來企圖靠戰爭勝利維持它的統治,“國防政府”又企圖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們願望的反面發展了,這也是歷史的辯證法。


雞史



普魯士早就料到跟法國遲早會有一戰,所以在戰前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制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反觀法國,由於國內財政的不斷惡化,戰鬥力量大大地減弱。外交上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致使法國不到一個半月就被擊敗了。關於當時的普魯士為什麼沒有趁勝吞併法國。因為普魯士明白再跟法國人打下去只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還有周邊的國家不會坐視普魯士壯大不管,普魯士會遭到英國、奧匈帝國、俄國和意大利等國的群毆,很有可能會被肢解。


sdqst聖殿騎士團


普法戰爭其實就是德法戰爭,這場戰爭也就此拉開了德法的百年世仇,實際上也是德法為爭奪歐洲老大而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時間是從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王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進行的。

兩國發生戰爭的起因就是在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戰爭開始以後。在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親率近十萬法軍全線潰敗。最終在色當投降。就此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第三共和國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償50億法郎。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變成了德意志。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德國就此誕生,歐洲的噩夢也就此開始了。那麼強大的法國輸在那裡呢?


戰爭發生時候,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65歲,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62歲,二人幾乎年紀相仿,在當時歐洲,法國無疑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即便英國都不如法國,但在戰爭的當年,德國的經濟指標已經高於法國,包括人口。而法國當時的皇帝是赫赫威名的一代梟雄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志大才疏的拿破崙三世一直希望恢復伯父當年的榮耀,但他不是拿破崙。他除了這個名字之外,其他啥也沒有。由於拿破崙三世治國無方民怨沸騰,他急需一場戰爭來擺脫國內的困難。以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和視線。而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此時也希望發動一場戰爭來緩解同議會的矛盾。也就是說“普法戰爭”是普法都需要的戰爭。

雙方由於都是主動發起戰爭的,都是有所準備的,但普魯士的準備高於法國,普魯士具有40萬軍隊,法國卻只有20萬。在人數上,普魯士遠遠高於法國,在戰爭期間法軍部隊聯絡通訊不暢,行動遲緩。但普軍行動迅速。法國在指揮上出現重大失誤,被普魯士抓住機遇。僅僅半個月法軍就被普魯士分割包圍。此時已經是勝負已定了,恩格斯對此的評價是:”

法蘭西第二帝國末期政治上的貪汙、腐敗,成功地向軍隊蔓延,導致法軍在先發制人的情況下,集結的軍隊竟然沒有後勤跟上,部隊只有少量黃油和餅乾,前線的官兵只有一張極其簡陋的德國境內地圖。請問這樣的狀態如何打仗”。英國、意大利、俄國這些列強,甚至俾斯麥,都沒有想到法國會一敗塗地。敗的如此之慘,這還是當年雄霸歐洲的法蘭西雄獅嗎?戰爭的結果是法國皇帝被俘,損失對比如下。

死亡數:德國44781 VS法國138871

負傷數:德國89732 VS法國143000

另外還得加上法國被俘474414人,對了俘虜包括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本人


拿破崙三世對於戰爭的形勢估計不足,沒有心理準備,對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戰爭中一意孤行。瞎指揮輕敵冒進。導致在色當被圍俘虜。對比之下,普魯士有著比法國更加高效的軍事動員制度。儘管法國的常備軍比德軍數量更大,質量更好,但是德國卻快速地動員起來了遠多於法國的預備役部隊。在戰爭中採取速戰速決方式即便了法國。

在這場戰役中,後膛擊發槍炮的使用、電報、鐵路對軍隊迅速的調度。而統計,地理,氣象等等綜合學科統統被普魯士運用到了戰爭上,而法國依舊沉浸在拿破崙時代的輝煌中不能自拔。

可以說。是科技與科學的力量與普魯士軍事力量的充分結合讓普魯士贏得戰爭的勝利。當普魯士帝國總參謀長老毛奇在電報裡看到普魯士的幾路大軍最終按計劃趕到會戰點時,他對國王威廉一世說道:“陛下今天不僅贏得了這個戰役,而且贏得了整個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已經滅亡了。普魯士通過普法戰爭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就此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國,他自己成為首任皇帝。但也結下了德法百年世仇,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二戰結束以後。德法才算正式和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被譽為法國的宋徽宗。拿破崙一生熱愛寫作,包括軍事類作品如《炮兵教程》,社會類題材作品《食糖問題剖析》、《消滅貧困》,以及政論類作品《拿破崙思想》等。

他結束了法國自拿破崙帝國潰敗後的混亂局面。

在位時,以發展經濟作為自己的執政方針,當權20多年,法國經濟快速發展,完成了工業革命。

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化的奠基人,在位時大肆改造巴黎,使得巴黎成為歐洲甚至全世界的文藝、文化之都。當時,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福樓拜,以及莫奈等人云集巴黎,可以說是拿破崙三世創造了一個空前的文化繁榮。

拿破崙三世希望能留下一個開明社會工程師的形象,在位期間,法國產業迅速現代化。法國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工業化發展,對商人和勞工來說都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工程人員依照奧斯曼男爵的計劃,改造巴黎,拆除貧民窟,拓寬道路,興建多條林蔭大道,林蔭路兩側的建築必須是統一高度、相似的風格;鋪設完善的下水道系統,並在橫穿巴黎的塞納河上建築多座橋樑,巴黎煤氣燈的使用更加普及,主要街道在夜晚都有照明設施,勞動工人遷居市郊,在當地工廠出售勞動力,巴黎由原來的12個區增至20個區,政府在巴黎東西兩側興建森林公園,還在市內修建時尚的跑道,供市民消遣鍛鍊使用。

拿破崙三世這個人,浪漫主義性格,長於大戰略思維,短於微觀的組織能力。

聯合英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打掉沙俄自1812年1848年鎮壓歐洲革命以來的歐陸霸權,迫使沙俄19世紀中期以後的不斷沉淪。

幫助意大利抵禦奧地利的干涉,促使意大利自法蘭克帝國分家之後的再度統一。

聯合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擊敗大清,徹底洞開中國大門,並在之後開拓中南半島,使之逐漸成為法國殖民地。

再度恢復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

如果時間止於普法戰爭前,我相信很多人會在他的名字前加各種徽號。可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他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前放各種狠話,但面對德意志強藩普魯士,戰術太輕視對手,畢竟普魯士剛剛KO掉德意志另一個強藩奧地利。

這次拿破崙三世既沒有聯繫到盟國助力,兵力上又沒在本國擴招,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兵員差了普魯士一半。

再加上拿破崙三世親征,干預法軍指揮,以及他身在後方攝政的老婆直接干預前方軍事,使得法軍進攻無力,退又沒法退,最後被包餃子。

這不禁讓人想起中國的宋徽宗,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當了俘虜真是可憐可惜。


茶亭浪子


法國輸掉戰爭的事情很多,連羸弱的大清國都能在南方沿海擊敗法軍。剛剛統一起來、久經沙場的普魯士軍隊毫無懸念的也能擊敗法軍。拿破崙三世62歲了還要御駕親征,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叔叔拿破崙一世的血脈指的法蘭西人民信任,這種虛榮的目的本身就註定了戰爭的結局。

拿破崙家族一直備受血統問題困擾,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都公開諷刺波拿巴家族竊取了法國的王位,因此波拿巴家族一直缺少維持正統的名義,拿破崙因此休妻重新迎娶了奧地利的公主路易-紗,而拿破崙三世也想借助一次成功的戰爭維持統治,結果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法軍損失10萬人卻沒撈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幫助普魯士和奧地利推翻了來自東方的威脅(沙俄帝國),這種政策上的失敗已經讓波拿巴家族的正統地位搖搖欲追了!

(法軍潰敗的速度比而戰還快)

但是拿破崙三世自己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即使不能阻擋意大利、德意志的統一,也要為法國謀取足夠讓自己被擁護得利益!因此在薩丁王國宰相加里波第開展統一意大利的革命時,法國並未做有用的阻攔,而是拿到了薩丁王國讓出的幾個阿爾卑斯山小國(薩福伊、尼斯)就幸災樂禍。當俾斯麥眼看就要統一德意志時,拿破崙三世竟然要求將法國的疆界恢復到拿破崙時代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領土幾乎涵蓋半個歐洲,但是法國的本土只有所謂的“天然疆界”,也就是在比利牛斯山、大西洋、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區域。但是拿破崙戰敗之後盟軍為了削弱法國採取了類似後來《凡爾賽和約》的措施,將今天比利時和德國萊茵河左岸地區的領土剝離法國,除去新國家比利時之外,還有一部分併入了普魯士王國,這就是後來的西普魯士,也就是所謂的萊茵區。

(俾斯麥和德意志諸侯就是在這裡擁護威廉一世稱帝)

拿破崙三世的要求其實不算過分,但是普魯士人已經擁有上述地區幾十年!俾斯麥只能斷然拒絕拿破崙三世的要求。因此1870年雙方爆發戰爭。根據以往法軍征戰殖民地和克里米亞的戰績來看,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戰鬥力一般!尤其是在克里米亞和意大利問題上的失誤已經讓法軍毫無鬥志,這時候再加上62歲的拿破崙三世瞎指揮,法軍沒有不敗的道理。

法軍迅速失敗有兩層原因,一層是歐洲的軍工技術革命拉開了普法梁軍的差距,另一層是法國的國際環境高度孤立,他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意大利對法國的敲詐懷恨在心、俄羅斯恨不得法國從此消失、英國也希望普魯士能教訓一下到處興風作浪的法國、奧地利剛剛戰敗無力干預普法戰爭,上述國家不僅不支持法國,反而全力支持普魯士,足夠的戰爭物資保證了普軍的勝利。

(在鏡廳加冕稱帝的威廉一世)

最後一層原因是歐洲的技術革命法國沒趕上,德國利用工業革命修建了大量的鐵路,改革了軍工企業和軍隊建制單位,裝備後裝線膛槍和金屬子彈讓普軍擁有了歐洲第一的戰鬥力。德軍最高統帥部也是當時世界上指揮效率最高的軍事機構,相比任人唯親強調中央集權的拿破崙三世,簡直就是封建和現代化的區別。德軍總參長“毛奇”不僅精於指揮調度,還是一位鐵路專家,他管理修建的鐵路在普法戰爭中保證了普軍後方供應,被譽為像鐘錶一樣準確,而法國是沒有這樣的人才和工業基礎的。


利刃巨透社


不邀自答

普法戰爭,我們自然需要從兩個方面說起,及法國和德國(普魯士)

首先說說法國,十九世紀對法國人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在十九世紀前,法國始終在歐洲保持著優勢地位。從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法國一直致力於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國家。因為在英法百年戰爭前,分封制使法國的大片土地被英國合法佔有(英國很長時間名義上是法國的諸侯國,通過和其他諸侯國聯姻,土地比法國實際控制的土地大很多,而英法百年戰爭正是法國想收回這些英國海外領土導致的)



綠色為英國領土法國

而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依靠它和法國另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勃艮地的友好關係,差點瓜分了法國。



英法百年戰爭

法國在英法百年戰爭勝利後,也完成了全國統一,統一的法國很長時間都是歐洲一強。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鼎盛。但也就是法國的的強大,使歐洲的第一次資本主義革命發生在巴黎,及法國大革命。在革命開始時,法國被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國家圍毆,但法國在革命後,國人對國家的熱情大大增加,所以在此後一次次抗住了反法同盟的攻擊,到拿破崙重新稱帝時,歐洲已沒有國家能在陸地上戰勝法國了。




拿破崙在1804年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但是拿破崙這樣的戰爭天才是少有的,而且面對著歐洲最強的幾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只能是曇花一現。終於,1815年,滑鐵盧,一個巨人倒下了,被流放。拿破崙被流放後,原先被打倒的波旁王朝復辟,但波旁王朝沒有善待百姓,而且也沒有像拿破崙那樣的全民英雄。於是,在1848(資本主義革命之年),法國人再次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稱帝前的共和國叫第一共和國),但在這個時期幾乎所有建立的國家都是短命的,1851年,拿破崙的外甥路易.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這就是普法戰爭時與普魯士對抗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動盪的法國

再來說說普魯士,普魯士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最早是一個地理名稱,位於波蘭北部,當地原住民是立陶宛人的近親。但是,一天,一切都變了。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由德意志皇帝巴巴羅薩,法王菲力二世,英王查理展開,但實際上到達中東的只有英王查理。首先,德皇巴巴羅薩在小亞細亞的一灘水中淹死了,而他的德意志十字軍則成立了條頓騎士團,應教皇的要求,對普魯士地區進行東征,在輕鬆拿下這一地區後,條頓騎士們的日子過得悠閒,並把普魯士德意志化。1386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1410年,在坦能堡戰役中,大敗條頓騎士團,1466年,再次大敗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淪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屬國。



條頓騎士團

在騎士團的衰落下,1517年,勃蘭登堡的公爵擔任起大團長一職,並宣佈該信新教,在與教皇國斷絕關係後,宣佈國家世俗化。1701年時,勃蘭登堡的腓特烈三世宣佈建國,以普魯士為國名。在之後的發展過程中不能不提起一個人,他就是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首先,他在軍事上頗有建樹,使原本就擁有騎士紀律的普魯士軍隊越發現代化和強大,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他在位時爆發的戰爭中,他使普魯士獲得巨大的利益,有文藝情懷的他和伏爾泰還是好友,這使他重視教育,正是他發起的改革使普魯士軍隊中文盲遠遠少於歐洲其他列強。到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是歐洲一大強國了。


腓特烈大帝

到拿破崙戰爭時期,曾經威震歐洲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及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了,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可以說是偽造的帝國,因為它始終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國內,封建勢力林立,諸侯國無數。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德意志地區分裂成三個國家:普魯士,奧地利,萊茵聯邦。萊茵聯邦國始終保持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勢存在著。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則都是中央集權制的強國,兩國為了統一德意志甚至大打出手,爆發了七週戰爭,之所以叫七週戰爭,是因為,歐洲列強當時都以為還會再來一次一百年前的七年戰爭,但使他們驚奇的是,紀律嚴明,裝備先進的普魯士軍隊在七週之內就打敗了奧地利人。這也是普法戰爭的起因,普魯士人的崛起徹底打破了法國對歐洲的支配局面,自大的路易.拿破崙還要求普魯士把萊茵地區的土地讓給法國,被鐵血宰相俾斯麥拒絕。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開始了。


德意志統一前的歐洲

在戰爭前,德國做好了準備,而且得到了萊茵地區的德國人的支持;而法國則完全沒有準備,而且在十九世紀,法國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使財政枯竭。當路易.拿破崙還想想他的叔叔拿破崙一樣在戰場上大展宏圖是,他發現自己的問題太多了。

普法戰爭


沒名才好漢


我覺得普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更多不在法,而在普魯士。

因為此時的普魯士處在上升期,對,解釋就是這麼牽強。政權或者民族的發展很多時候像是一個正弦函數,當他處在上升期的時候,那簡直是人才濟濟,隨便拎出一個人物都能獨擋一面。而衰落的期的時候找遍全局可能挑不出一個挑大樑的人物。典型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蜀漢在上升期的時候,龐統法正諸葛亮三大謀士一同效力,關張趙馬黃忠五虎上將赫赫威名,那氣勢無人能擋。到了衰落期,廖化為先鋒....

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就是上升期,俾斯麥羅恩老毛奇一起奮進,後來的軍事大家克勞塞維茨還處在小兵中,沙恩霍斯特等一票名將縱橫。而法國的,已經是陌路了,拿破崙三世除了他大伯的榮光再什麼都沒有了。拿破崙三世依仗著法國的底子針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落下風,但是面對上升期的普魯士他是無法抗衡歷史的進程的。不但是法國,此時任何一個國家換到拿破崙三世的地位結果不會差太多,因為普魯士崛起是大勢所趨。

只有在拿破崙時期的法國與俾斯麥時期的普魯士交戰,或者威廉二世時期的德國與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交戰,這時候其他因素的作用才會體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