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QWERTY,你還見過哪些“非標準”的鍵盤佈局?

cnBeta


瞭解鍵盤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它是從打字機時代慢慢演化過來的。不過在按鍵佈局的發展歷程中,QWERTY 並非一開始就佔據上風。

即便它已經成為了目前無能人撼動的事實標準,市面上仍可找到一些“非標準按鍵佈局”的產品,比如 AZERTY、JCUKEN、QWERTZ 等。

對於某些特殊語種的用戶來說,非 QWERTY 鍵盤在本地語言的輸入效率上可能更高。只是在小朋友(以及強迫症)眼中,或許會懷疑這個世界可能出了什麼問題。

標準 ASCII 鍵盤的兩個盲觸點,讓用戶的左右手食指可以輕鬆定位 F 和 J 鍵。經過適應期後,就可以輕鬆實現盲打了。

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是超出日常認知的一些特殊鍵盤。雖然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想用到,但拓展下見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元音都在主排的 Dvorak:

August Dvorak 覺得 QWERTY 鍵盤用著很痛苦,所以在 1936 年申請了這項鍵盤專利,其聲稱 Dvorak 鍵盤的輸入效率更高。

在使用 QWERTY 鍵盤的時候,70% 的時間在使用中間排。不過 Dvorak 考慮到了大多數人屬於右撇子這個事實,因而將一半以上的輸入轉給了右手。

Colemak 鍵盤:

可視作 QWERTY-精簡版,兩者按鍵佈局僅 17 個不同點,此外有第二個退格鍵(取代了大寫鎖定)。Colemak 是 Coleman(發明者姓氏)與 Dvorak 的組合。

其佈局不僅僅是針對 Dvorak 的改造,而是嘗試解決 Dvorak 的問題,不對 QWERTY 用戶產生威脅,遷移的難度不像前者那麼高。

QWERTZ 鍵盤:

作為 QWERTY 鍵盤的輕微改編版本,QWERTZ 家那篇呢在中歐(德國、奧地利、捷克及附近國家和地)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之所以將 Z 和 Y 鍵互換,主要是因為德語中 Z 比 Y 用得多、且 T 常與 Z 何用,所以將兩者放到一排。

此外,你會發現上面印有變形元音(ä,ö,ü),以及訪問第三級鍵盤的 Alt Gr 控制鍵。

AZERTY 鍵盤:

與 QWERTY 鍵盤相差不大,適用於大多數法語國家 —— 即便法國與比利時有各自的國家版本,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它。

字母區頂行的 QW 分別與 AZ 進行了調換,分號與 M 鍵也進行了互換。如果一屁股坐在 AZERTY 鍵盤上,數字符號區的功能也會有所變化。

MALTRON 鍵盤:

看到 MALTRON 的一瞬間,強迫症已經難受得不行了。作為遠離 QWERTY 世界的奇葩作品,它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人體工程學,有助於緩解手腕痠痛。

鍵盤被分成了各個區塊,數字區(小鍵盤)被放在了中間,左側字母區的主行為 ANISF,右側主行為 DTHOR 。

這款不同尋常的鍵盤,是 PCD Maltron 公司在 1977 年的傑作。作為對 QWERTY 佈局問題的回應,其竟然找到了一批熱情的支持者。

Jcuken 鍵盤:

在字母表和拉丁語的英文字母完全不同的國家,比如使用西裡爾字母的俄羅斯,JCUKEN(又稱 YCUKEN、YTsUKEN、JTSUKEN)已成為默認的鍵盤佈局。

常規鍵盤上的 QWERTY 佈局,在同一鍵盤上得到了保留,但主要用於輔助性輸入。

BÉPO 鍵盤:

BÉPO 是另一款法語鍵盤,其佈局旨在簡化和提升效率(類似於 Dvorak)。這種特殊的安排,基於法語的研究統計。

由於將常用鍵放在了主排,所以一些人感覺更輕鬆。此外,BÉPO 還有 AZERTY 佈局中缺少的其它特色,在此就不贅述了。

土耳其 F-鍵盤:

沒辦法,土耳其語的打字機就是這麼安排的。雖然 QWERTY 鍵盤在本土的應用率很高,但 1955 年發明的 F-鍵盤,還是讓本地語言的輸入效率有了更大的提升。

C'HWERTY - Breton 鍵盤:

為了照顧法國西北部地區的布列塔尼語用戶,政府在 AZERTY 之外,又在 2003 年推出了 C'HWERTY - Breton 鍵盤。

與 AZERTY 相比,它將布列塔尼字幕 C'H(發運與德語 'ch' 相似)、Z 與 W 進行了交換。

最後,我們不妨暢想下未來:

Optimus Popularis 是一款貴得要死的任意定製鍵盤,如果你是一名多語言用戶(或數學 / 音樂家),售價 1500 美元的它或許可以派上大用場。

當然,還有一些廠商推出了基於可編程按鍵或 OLED 觸屏的鍵盤。至於未來究竟怎樣,還要看下一代如何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