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還可以,離帖就不行了,背又背不下來,該怎麼辦?

湖邊農夫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恐怕不少書法愛好者都會遇到這個尷尬。這裡面既有學習方法不正確的問題,也有年齡的問題。臨摹碑帖方面不動腦子,不仔細分析字體範字,不去反覆臨摹和不斷鞏固以及不斷更進一步的深入的臨摹學習,自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我們對每一個臨摹過的字都反覆臨摹,基本就不會出現離帖就不行的事。還有就是不善於變通。我們知道人的記憶是有艾賓浩絲遺忘曲線的。一般情況下讀帖有所心得,並在此基礎上反覆對臨和分析比對,不定期進行深化複習和鞏固就可以了,所以說學習書法不能貪多嚼不爛的道理也在這裡。再者就是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總結經驗和概括書法技法,不能雨過地皮幹。關於變通問題,要學會把過去學到的偏旁部首能夠按照一般書法的或字體的規律運用到其它有相同偏旁部首字中也有助於加強記憶。


我們知道了上面的一些方法,對於因年齡帶來的記憶衰退也就不能了,關鍵在於我們不要急於求成,好高騖遠,要一步一步紮實的去臨摹學習,就行上樓梯,一步一臺階,走穩了就,即是學習書法的大捷徑。應當記憶的不足就是重複和反覆,就是熟能生巧。就是少而精。實際上現代有不少的教學書法的視頻不是都在做一日一字的臨摹學習嗎?我們一天就學一個字甚至幾天學一個字都可以,只要我們能夠精準的記住一個字就是勝利。比如說“勝”字吧,我們化三天記住這個字,然後再學習同樣有“月”字旁的其他字,就會容易一半,因為一半我們已經掌握了。這樣就會越集越多,掌握的越多,以後的臨摹學習也就越容易。包括書法的技法同樣如此。


翰墨書道


您好!建議臨帖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實臨時一定要精臨,仔細研究字體的筆法和結構;

2.臨帖時一定找具有共性特點的字多臨,反覆臨,舉一反三練習其它字。

3.實際臨習時一定學會背帖,把臨習的內容記住,熟練後進行背臨,臨完的字要按原帖對照修改。

4.臨習字帖時要按平時創作的格式進行臨,臨時有感覺時進行創作互換。

相信經過您不懈努力,一定會寫出您滿意的作品,謝謝採用!



瀋陽王澤鈺書法工作室


我認為,臨帖,第一要解決“量”的問題。量變才能產生質變。根據題主說的情況,應該是臨帖太少,臨帖不深入造成的。第二要做到臨(臨摹)、讀(讀帖)、悟(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相結合。只臨摹不讀帖不行;只臨摹,只讀帖不行;只領悟書法精神而不臨摹、不讀帖也不行!必須做到臨、讀、悟“三結合”,把臨、讀、悟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臨帖進步才會快。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臨帖,是一個學書之人一生的事情,不是三五年、十年八年就完成的事情。題主在問題中說:“臨帖還可以,離帖就不行了。” 不知道題主臨帖多久了?也不知道題主所說的“臨帖還可以”,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是四五分像?五六分像?還是七八分像?我這裡說的“像”,既包括形似,也包括神似。根據我的經驗,如果題主臨帖能達到五六分像時,以上問題就基本迎刃而解了。關鍵是題主達到沒達到五六分像?如果沒有達到五六分像,那就繼續深入臨帖吧!



在臨帖階段,先不要急寫書法作品。如果真的想寫書法作品,最好的辦法就是集字創作。

臨摹古人的名碑名帖,主要是學習古人的用筆和結字規律。簡言之,臨帖,就是學習古人的筆意!只有把古人的筆法掌握住了,其它的問題都好解決。



正常情況下,對臨(專工一帖)須三至五年才能有所“小成”;五至十年有所“中成”,十至二十年才能接近“大成”。這是學書之人一般的成長和進步規律。但“神人”除外。

學習書法,得慢慢來,急於求成不行。

以上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臨帖是練字必經的過程。


打個比方,大家看到跳廣場舞的一幫人,一眼就能找到領舞的人,因為領舞人的熟練程度、身段手法、表情眼神都非同一般;在仿真畫室裡面,在眾多的學員裡面的畫作評價最高的無論在色彩、陰暗處理,還是空間選擇上都屬上乘。


達不到領舞者的水平,自己的畫作和臨帖達不到水準,能意識到說明行動者在審美上有了提升。但離目標距離還受不少因素的制約。


同時,同樣一本字帖,每人站得角度不同、理解不同,甚至使用的工具有區別,寫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作為有著同樣愛好的答題人,希望初學者,最好先從縱向來比較自己的學書情況,有了進步要適當犒勞一下自己;對照字帖,要善於發現未達成目標的因素。

先提出脫帖的幾點比較重要的因素:


一、關於工具。軟筆的不同種類的質地決定了寫字的效果不同,如狼毫的筆適合寫輪廓清晰的字體,寫出的效果較為剛勁;硬筆不同的筆尖寫出的作品體現的效果不同。使用工具選擇的舒適度和表現形式與字帖一致,能夠提升初學者的信心。


二、關於臨帖角度。學字臨帖是要看什麼呢?在學習不同的階段,看的角度不一樣。古往今來,不同的書家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理解也不一致,但有一點會有共識,大家最為推崇的是王羲之在推杯換盞後的那份愉悅心境獲得的這份極品行書。反之,如果沒有深刻理解字帖所傳達的心情,臨帖寫出來的字也就是形似而不能神似了。


三、關於如何背貼。基本筆畫和間架結構理解是否深刻,是決定能不能脫貼寫字的關鍵因素。在日常寫字中,應經常鍛鍊形成字體的筆畫組合然後再下筆。這或許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意在筆先吧。


……


大家還有什麼儘快脫貼的辦法?可以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


關注我,最小成本學習硬筆書法,頭條視頻有助於書法練習。

----------------------------------

秀墨齋--中小學硬筆書法啟蒙者


成功從調整開始


對學習書法而言,這是很普遍也很頭痛的問題。以我的經驗,大家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也許會有些許收穫。

1、臨帖做到多看多想少寫。臨寫不在多,而在精準。

2、待臨帖有一定成效後,進行仿寫訓練。所謂仿寫就是先臨字帖上一個現成的字,然後再根據這個字的風格特點仿寫出同類或相近的字。仿寫中每寫一次和原帖上的字仔細對比,找出不合字帖的地考,再在下一次書寫中調整。

3、仿寫有一定成效後,可以拿一段文字,不看帖憑對字帖的理解先寫一次,再翻開字帖從筆畫、間架、章法三方面找弱點,再在下一次書寫中作相應調整。

我相信經過以上三步的嚴格練習,大家對字帖會有更深的理解,出帖也就不在話下了。另外,如果是書法老師,我建議不要輕易為學生範寫作品之類的,現在很多老師一方面教學生臨字帖,另一方面又讓學生臨自己的作品,這是書法教育大忌,學生終離不開一個“臨”字。


半月軒書法教育


臨帖是學習書法最佳途徑之一,“熟能生巧”。蘭亭序臨寫第73字“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06c1b6e194e4dfcf1b5f42d4a2723177\

清心書法工作室


只能說明臨得還少,功夫還差,還得多臨,量不夠哇,從量變到質變,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鴻硯閣主


這證明你臨的時候沒有理解性的臨,只是看到什麼對抄出來,所以你在臨貼之前要先花點時間去理解字的結構、用筆、發力方法,然後再臨,這種理解性的臨臨多了就自然能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