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為什麼稱作“菩薩”而不是“佛”?

甲冠天下替代抗生素生物製劑


其實,人家觀音在宋元明清時期許多作品中早就成佛了!

元代著名的雜劇《西遊記》中就寫道:

小官虞世南。奉觀音佛法旨,薦陳玄奘於朝。
木叉雲)我非凡人,乃觀音佛上足徒弟木叉的便是。這馬亦非凡馬,乃南海火龍三太子。
(行者雲)不知這妖魔何等樣物,小娘子說道,他則怕二郎細犬。俺同見觀音佛,著二郎來救俺師父去來。

無論是凡人虞世南,還是觀音的弟子木叉,抑或是孫悟空孫行者,他們都是稱呼觀音為觀音佛!

在明朝著名的《四遊記·南遊記》故事中,觀音同樣是佛,略有不同的是眾人都叫她南海佛母!

且看原文:早到南海,見了觀音佛母。龍王拜問。
文殊、普賢二人正坐之間,忽報觀音佛母至。文殊、普賢接入參拜禮畢。
山成拜別了聖母,駕起祥雲,直到南海,觀音佛母正在葡萄巖上打坐。

《南遊記》說的是著名的馬王爺、王靈官得道成仙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文殊、普賢還是菩薩,觀音卻已經證道成佛,坐了佛母。文殊普賢見了觀音,一樣要行參拜禮。

在清朝著名的神話故事《白蛇傳··雷峰塔傳奇》中,觀音同樣已經成佛。

原文中白素貞去盜仙草被抓了,白鶯童子奉命去救,她道:師兄,不可傷他的命,是這孽畜應有此厄。弟奉南海佛祖佛旨而來,恐怕師兄不知運數,害了他命。

那麼,觀音為什麼被稱作菩薩,而不是佛?

許多人說是因為觀音大慈大悲,為普度眾生因此不願成佛。這個理由也太雞湯了!

成佛與普度眾生有衝突嗎?如來佛祖怎麼辦?

最重要的原因,是《西遊記》影響力太大了!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是佛教徒,許多人都是從《西遊記》原著、影視劇、動畫片等等地方瞭解觀音,瞭解到觀音“菩薩”!

中國的四大名著創造了許多神,武聖關羽是一個。孫悟空、二郎神、哪吒、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彌勒等等許多佛道神仙,大都因為《西遊記》而廣為人知。


葉之秋


這裡有一個故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有的朋友去過舟山群島普陀山的,一定也聽過這個故事。

話說當年觀世音菩薩累世修行,行善事,度善人,終有一日,坐地成佛,而觀世音菩薩坐地成佛的地點,就在普陀山潮音洞。此洞臨近大海,洞中常能聽到潮漲潮落,凝神靜心,是個好地方。觀世音菩薩修行有成,就要渡海成佛而去。

觀世音菩薩出了潮音洞,化作一名漁婦,在東海海邊顯了一次聖,度化了當地的百姓,然後就要渡海而去。但是來到海邊,突然佛道六識盡開的觀世音菩薩聽到萬丈紅塵之中,無數百姓凡人受苦受難的聲音。回頭望去,這一眼,就看穿了千世百劫,只覺世間這許多凡人,整世在紅塵中熬煮,頗為不忍。這因為這一眼,觀世音菩薩再不忍離去,又回到世間,度化世人。

是以,普陀山現在還有一處名勝,叫做不肯去觀音廟。講的便是觀世音菩薩憐憫世人疾苦,不肯成佛的大仁大愛!


物慕忠信


觀音菩薩被一些學者稱作東方女神,在佛教中,她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在唐代以前,觀音菩薩是男身,在唐代,一些人認為妙善公主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由於女性比男性更具備仁慈、柔和的心腸,所以,自唐代以後,觀音菩薩就以女性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觀音在名號上雖然沒有佛號,但在地位上,幾乎跟佛是平等的。佛經上說,觀音在很早以前就已經修煉成佛,法號為“正法明如來”,按地位來說,觀音並不比如來差多少,因此,觀音被尊稱為“西方三聖”之一。在有些說法中,觀音的地位更高,甚至認為他是“阿彌陀佛”的繼承人。

觀音放棄佛號,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觀音淡泊名利,更願意做救世主。

觀音看到天底下許多人在受苦受難,為了普度眾生,甘願放棄佛號,成為一個仁者。

從許多佛教故事,或神話小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觀音通常會變化成形形色色的人,行走在普通大眾中間,目的是發現民間疾苦,繼而為百姓解決困苦。全國各地都流傳著觀音普度眾生、解除民間疾苦的故事,所以,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觀音廟,人們對她極盡膜拜。

從這一點來看,觀音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不是佛,卻勝似佛。

其二,任何世界,不論是人界,還是天界、仙界、佛界,都適合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王者。要不然,眾口難調,總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佛界高高在上的王者是釋迦牟尼,是阿彌陀佛,是如來,所以,就不需要觀音再成為另一個佛了。觀音只需執行好佛祖的旨意,做好分內之事,就足矣。


鴻鵠迎罡


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密乘(非指藏密)

一般將覺者稱為佛,菩薩,羅漢,在大乘,小乘,密乘中的意義又有少許的差別。



羅漢:自覺((一般)小乘教法的修習最終到達的果位)(只修自悟與禪定成就容易但是果位不高)

菩薩:自覺、覺他((指一般)密乘修法到達的果位)(應為菩提心沒有修習圓滿就修密法所以很多密宗修法者淪為羅剎,夜叉眷屬)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乘教法達到的果位)(應為很難所以大乘教法的成就者很少,多半是淪為教法受理與傳播者而非證悟者)

菩薩是隻達到自覺和覺他兩個境界,尚未達到覺行圓滿需到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經典中說他早以達佛果而現菩薩身救度眾生),大勢至菩薩。

所以觀世音菩薩,也還是需要修行的,應為需要證悟佛果,所以我們的功德也可以迴向他,讓菩薩福德勢力具增長,常受法樂證菩提。


天涯半痴


簡單說; 只有智慧功行已達到最高的園滿境界的釋迦牟尼才可稱佛,佛教共分兩派,一是小乘派,一是大乘派,佛在生前並未留下文字著作,其逝世後,由摩訶迦葉等弟子在七葉窟結集憶論出修行的目的在於"自己解脫”,此被後世稱為小乘教派,另有以文殊師利等一批弟子在鐵圍山結集憶論出佛說教的目的是普度眾生,此被後世稱為大乘教派,但小乘派並不承認大乘派是佛的本意,觀音與文殊師利同觀點同為佛之第一代弟子,“菩薩”是相對於“佛”的表示語,也可理解為“佛”的預備期,據此,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因勢而生。另外,與大乘教對立的小乘教派並沒有“菩薩”之稱,在老版的“西遊記”中還可觀察到,佛祖命摩訶迦葉為唐僧選取經書而摩訶迦葉拿送的卻是無字經,由此可見,大、小乘對立的程度非同一般,大乘派勢再大也不敢稱佛。



滏水漁家



在〔觀世音菩薩大悲陀羅尼經咒〕中是這樣寫的:菩薩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稱為觀音菩薩。又因為菩薩智慧無比,圓通無礙,稱為觀自在。

觀音菩薩於久遠劫已經修行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愍念眾生,助佛弘化。而倒駕慈航,發大弘願。普門示現,應眾生之所需而度化之,所以名為普門。普門者:普謂,常遍,門者能通。只要人人心存慈悲之念,對待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著善良慈悲之願;心中常懷知足感恩之想,那麼人人皆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他造形不同,身份不等。是觀音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而隨類示現的形象。因為眾生的根機和處境千差萬別,觀世音菩薩要尋聲救苦,就必須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眾生。


〔大悲咒〕中的84尊大悲像,也是觀音菩薩的化生,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薩像,也有憤怒的金剛護法像。但都是觀音菩薩度眾生的需要,所以不能以外表來說明一個人的善惡,要從內心、動機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依佛經中的記載,觀音菩薩通常有兩個主要的居所。一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大勢至菩薩一起,在阿彌陀佛左右協助,接引眾生。另一個應化道場,就是南海普陀山。早在唐朝,中國民間就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由此可見,觀音菩薩是與我們最親近的一尊菩薩。以上所說都是觀音菩薩慈悲變化度眾生的妙法。

再說‘’菩薩‘’和‘’佛‘’稱呼的意義: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

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或正知覺的意思。


菩薩有凡夫、有聖人,因為佛經中通常稱的菩薩,如不標明地前菩薩,也多指菩薩道的地上聖位菩薩。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大乘是修菩薩道。

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


斷煩惱障(我空)即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即入涅槃,解脫是慧業。

斷所知障(法空)即不離生死,不離生死,即度眾生,度生是福業。

福慧雙修是菩薩業,福慧圓滿便是成佛!

根據佛經解釋和法師開示恭敬而寫,如有不敬,望眾慈悲,佈施歡喜。


學真真學


觀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果,叫:正法明如來。

為什麼又叫觀音菩薩呢?只因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緣,故顯菩薩相,在這個世界坐大道場,度化眾生。

他的道場在哪裡?南海普陀山。雖有居處,卻能應化十方觀世之音隨類化世。

轉換用現代西方的語言:這就是宇宙中的超級智慧生命,南海普陀山星際星門基地。這看起來像宗教,其實已經遠遠超越宗教的範圍。只要稍微瞭解一下你的奧妙,就能打開我們的心量,觀察三世十方世界宇宙萬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

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成佛,何其難!但是中國人特別有福報,中國流傳著一乘圓頓佛法,能夠在一心中觀察六位:十信、住、向、地、等覺、妙覺,這是有名的一念成佛奧義。

更加微妙的禪宗,提撕向上一路:頓悟成佛、本來是佛。我們就要了解一下這個門派,千古以來,出現了無數的大祖師,這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不過到現在,還沒有把這個現象與人類的文明進程聯繫起來考察,現代的人大多不知道這裡面的奧妙意義。

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這是中國人修學佛法的榜樣。從古至現在,仿照這些大菩薩修行的道人,無量無數。這是中華精神之魂。

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王的大願,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國五臺山被認為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的道場,稱為四大名山。




圓拙


漢傳佛教一直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一說。由此可見,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比釋迦牟尼佛更受尊崇,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更多浸潤而更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界的代表人物,而且形象更具親和力,阿彌陀佛大肚容天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與中華文化結合的天衣無縫。

佛與菩薩,果位不同,但其精神內核並無二致。

按佛經說法,觀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佛如是說:“佛告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而在《悲華經》中觀音菩薩是未來佛阿彌陀佛的順位繼承人,號為"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以菩薩身示現,倒駕慈航,救苦救難,超度眾生離苦得樂。低調而勤勞的觀音菩薩在佛家眾多佛與菩薩中,是佛教入世精神的最佳代言人,不求做大官只求作大事,而《大悲咒》也是最廣為傳頌的經典咒語。

佛教其實是講究代際傳承的,雖然佛和菩薩不生不死不垢不淨,但在無量劫中各歸其位按章辦事。

觀音菩薩在整個無量劫中,具有最不可思議的大慈悲力量,對世俗芸芸眾生而言是當仁不讓的實權派和實幹派,這種願力超越了佛與菩薩這個名號的限制,是對佛教眾生平等精神在佛教內部的一種自我詮釋。

菩薩這一身份更適於弘法做事。而佛作為最高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更應專注於佛教界內部的管理與佈道,而觀音菩薩的執行力在整個佛教界無人能出其右,其所作所為背後所體現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是佛教得以廣為流佈於世的直接推動力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以菩薩身示人的觀音,在塵世間的一切歷練,既有其發自內心的自身崇高追求,也有其將來順位繼承統攬佛界的遠大前程所不得不經歷的下放鍛鍊,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佛界的一致共識和制度安排使然。

所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點在觀音菩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例證。


吃素的穿山甲


佛教對於佛與菩薩的界定是佛已圓滿無礙而菩薩尚處於自覺覺他中。

菩薩有十階位,稱十地。其實十地菩薩就是佛,為正覺。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被分為十地,從初地到四地焰慧地...到八地不動地再到十地大悲法雲地,直至圓覺。

觀音菩薩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菩薩,觀音菩薩也稱正法明如來,有的人也稱觀音佛。既然是佛那為什麼又稱菩薩呢?那是因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處處行菩薩道,法雨遍灑。佛和菩薩在境界和行為上是不同的,具體不便在此廣說。

觀音菩薩是唯一一位被佛、道教共同供奉的菩薩。

大家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修道境界,也是所有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觀音菩薩也稱觀世音菩薩,史稱,唐以前觀音菩薩為觀世音菩薩,是因為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稱觀音菩薩。關於這一說法本人不認同,原因是唐太宗很信佛,有《聖教序》為證。

總之,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音佛、正法明如來都是一樣的。

佛教是叫人向善、教人向善的,是叫人去除貪執的。現在很多出家人和所謂佛教徒都是打著佛教的旗號輕則欺世盜名重則殺盜淫妄,套路俗人錢財是常規。古語云地獄門前僧道多,說明壞事做大了做多了是要下地獄的。不深談了,以上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探討交流。

黃昌友《心經》《聖教序》書法來自網絡,供欣賞。








手機用戶52099700724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這裡的“悲”不是指悲傷,而是誓願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

根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當眾生遇到任何困難和苦痛時,若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都能馬上聽到,前來救護,這也是他被稱為“觀世音”的原因。

經中也提到菩薩能根據不同的眾生,化現出他們最能接受的形態(例如:佛、男人、女人、鬼神等),並以此形態為其說法。常人普遍認為觀世音菩薩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性,但事實上,菩薩沒有所謂所性別之分,女性形象也僅僅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顯現的一種“相”,最終目標仍然不離救度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