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孔捷一個軍卻沒全殲美軍一個營,假如換成李雲龍會怎樣?

尤鳳燕


題主說的有點誇張了,刻意誇大美軍的戰鬥力了。如果要是志願軍一個軍都無法圍殲美軍一個營,那抗美援朝戰爭也就不用打了。志願軍一個軍兵力約30000多人,美軍一個營再多也不會超過2000人。這兵力對比就是15:1,兵力懸殊太大了。此時的中國軍隊已經不是“小米加步槍”。雖然與美軍的火力無法進行相比,但是中國軍隊也是裝備不少先進的武器。這些武器裝備一是要感謝“凱申物流”的快遞,二是來自蘇聯有償的援助。

在抗美援朝中,志願軍曾經動用不到一個軍的兵力就殲滅美軍一個主力團。在朝鮮戰場的新興裡戰鬥中,志願軍27軍動用80師和81師,總計四個團的兵力向駐紮在新興裡的美軍第7師31團以及相鄰部隊發動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敵我雙方均損失不小,27軍根據形勢變化繼續增加兵力圍殲美軍。最終美軍這支團級部隊被我志願軍殲滅,後來才知道這是美軍的“北極熊”團,那可是精銳中的精銳。在這次戰鬥中,“北極熊”團旗也被志願軍繳獲,現在存放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想要去看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志願軍連美軍一個團(3000多人)都可以殲滅,更別說一個營級部隊了。在晉西北鐵三角中,孔捷屬於打仗比較穩的,對於上級命令會不折不扣的去執行。李雲龍卻喜歡出奇招,也就是打仗鬼點子多。《亮劍》中李雲龍負責的是福建方面的作戰事務,於是他天天面對沙盤模擬作戰。事實上李雲龍也是非常想去朝鮮戰場,但是革命分工不同,他所在的軍轄地也很重要。

假設李雲龍的這個軍被抽調到朝鮮戰場,也是需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李雲龍執行防禦任務,這隻能與敵軍實打實的浴血作戰。美軍佔不到李雲龍的便宜,反之李雲龍也很難佔到美軍的便宜。第二種就是李雲龍執行戰術攻擊任務,那他就簡直如魚得水了。按照李雲龍的作戰風格,首先他會組織多股精銳部隊,深入敵後執行破壞戰。其次進行迂迴包抄,單刀直插進美軍潰逃部隊。最後就是根據戰場形勢,靈活多變的指揮部隊。不知道,朝鮮戰場上的李雲龍還會不會又帶著突擊隊左突右攻。


兵說


志願軍一個軍不能全殲美軍一個營誇張了,但是在前期一個軍不能全殲一個團卻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別說李雲龍上,戰神粟裕親自動手結果也很難改變。而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我軍武器裝備的輪換和火力的巨大提升,真的再打包圍戰,殲滅美軍一個團不成問題。

從火力對比來看,在初入朝鮮戰場時我軍6個軍,一輛坦克都沒有,而美軍一個軍有近500輛坦克,一個師就編制有140輛坦克和35輛裝甲車(加強師數量翻倍),在火炮上,志願軍一個師只有12門山炮,多數還是60迫、82迫這樣的小口徑火炮,而美軍一個師往往擁有百門以上火炮,很多還是155榴彈炮這樣的大口徑重炮。在通信上,美軍一個師就有1600部電臺,通信直達班排,而志願軍經過全國調撥,一個軍的電臺才有幾十臺,通信只能到達營一級,連排聯絡就只能依靠跑腿了。而後勤運輸上,美軍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一個軍擁有多達7000輛汽車,而志願軍全部加起來都不超過1000輛,著名的萬歲軍38軍只有100輛,27軍甚至只有45輛。而在制空和制海權上,志願軍前期等於零,後期才勉強造出了一個狹窄的米格走廊。



也正是在這樣的全面劣勢下,志願軍白天很少活動,通常只能選擇夜晚行動,而且攻勢嚴重被後勤所拖累,所謂的後勤就是志願軍戰士們身上所攜帶的炒麵、黃豆、凍土豆,受制於各方面原因,一般只能攜帶七天的量,所以後來被美軍總結出“禮拜攻勢”,說的也就是志願軍的攻擊只能持續七天,美軍可以且戰且退,在第一波禮拜攻勢結束後發動反擊,也因此成為了志願軍的最大軟肋之一。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曾經多次利用數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對聯合國軍形成切割包圍,但是始終未能全殲美軍一個整編團,其中在二次戰役中第九兵團兩個軍將美陸戰第1師大部和美步兵第7師1個多個團分割包圍在長津湖地區,雖經志願軍奮力作戰,戰術和精神都發揮到了極致,但最終也只殲滅美軍“北極熊團”大部,而未能全殲,美軍雖然狼狽後撤,但是卻利用自身強大的火力和運輸能力,強行突圍,最終在海上逃離。


而在第四次戰役的砥平裡戰鬥中,志願軍以6個團的極大優勢兵力將美第2師第23團及一個法國營壓縮包圍在砥平裡,雖經連續兩天強力攻擊,但是仍然沒能全殲,第三天, 美軍援兵騎第1師第5團利用20多輛坦克進行裝甲突圍,救援成功,我軍最後也只能撤出戰鬥。


毛主席在發給彭德懷總司令的這段電文或許最能體現出我們的無奈:“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式師,甚至一個團,都很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到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而造成這種狀況,不是彭德懷技不如人,也不是志願軍力不如人,而是我們的裝備與美軍相差太過懸殊,所以只能採取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來消耗美軍有生力量!


軍史吐槽君


李雲龍的確在國內很能打,因為那個時候裝備雖然有懸殊,但是差的不像在朝鮮戰場上那麼大,有時候抗日神劇看多了,就誤以為日本武器多的是肥的流油,而且質量還好,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日本的武器在同時期的歐美國家眼裡,根本就是燒火棍,沒什麼優點可以提,日本之所以在亞洲地區橫行霸道,是因為整個亞洲的工業基礎太差,原本整個亞洲在當時就沒有幾個主權國家,全都成了列強的殖民地,加上他們有意壓制這些國家的軍工發展和武器進口,因為絕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在武器裝備上都很差。



像日本這種資源稀缺的國家,槍支設計要以節約子彈為主,最好可以通用子彈,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量,衝鋒槍太浪費子彈,瞄的還不準,哪怕是全面侵華後,也自覺無法在戰場上長期拉鋸戰,曾經和國民政府進行了多次秘密談判,但最後由於訴求無法達到一致,且互不信任,最後才作罷,而且日本還會端著刺刀衝鋒,這對於當時裝備更次的我軍來說,應該是唯一可以縮小差異的地方。



但是美軍不同,他們的裝備在當時是武裝到牙齒,強大的工業能力,良好的科技水平,發達的國家經濟,讓他們並不缺乏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我們和他們之間完全是不對等的,我們一個團的裝備,還沒人家一個連的裝備好,人家有裝甲車坦克,我們有什麼?基本那幾輛破坦克在整個戰爭中作用不大。我們犧牲十個人,可能才能殺死對方一個人,李雲龍就算有再好的戰術,也未必做的比孔捷好。



當時戰場上冬天的溫度很低,因為物資缺乏,沒有保溫條件,有許多志願軍都被活活凍死了,都是一片一片的屍體,卻仍然保持著警戒的姿勢,除了寒冷,還有飢餓,本來就是攜帶少量的炒麵土豆,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轟炸下,物資被毀,供應不及時,營養不良問題嚴重,志願軍經常是餓肚子作戰,李雲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硬件條件實在是不行,光靠添人命打仗,李雲龍也做不來。


琅琊利劍


抗美援朝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將領的作用不大。即使讓李雲龍去指揮孔捷的那個軍,縱使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專家,也不會取得較大的戰果。畢竟和美軍在機械化程度方面相差太大。


歷史軍魂


假如李雲龍能夠打下來,那二戰時日軍就不會戰敗!很多人肯定會說,縱橫你是看《亮劍》看傻了吧!聽縱橫來給你解釋解釋!

孔捷一個軍沒能全殲美軍一個營其實並不能完全怪孔捷

關於朝鮮戰爭,實際上我們瞭解的都不多,雖然縱橫已經買了王樹增的《朝鮮戰爭》,但還是沒有來得及拜讀,因為這場戰爭對於我們而言,的確沒什麼大肆誇讚的,在朝鮮戰爭中,如果中國一個軍都能殲滅美軍一個營,估計朝鮮戰爭也就不會打得那麼激烈了,最後主席都給彭德懷下命令“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實際上我們和美國在軍隊編制上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我軍一個軍在一萬人左右,一個營三百五十人左右,而美軍一個營一般都是我們的二倍,也就是將近一千多人,美軍的裝甲偵查營就有760多人。

從各種武器裝備上來說,我軍一個軍除了比美軍一個軍人數多一點外,還真就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優勢,我軍的火炮基本還都停留在日本留下的九二式步兵炮水平上,步槍上我們基本是以三八大蓋為主,美軍的自動步槍和衝鋒槍比我們可多多了,而在指揮系統上,我軍電臺能夠傳達到營一級,而美軍可以傳達到最小的班級作戰單位,在裝甲車輛上更不輸於我軍。

在《亮劍》中,劉伯承說長津湖之戰,我軍一個兵團10個師,沒能全殲美軍一個陸戰一師,傷亡比例反而是1比100,比抗戰時期還要大。

孔捷能力不如李雲龍這是實話,但是一個軍想要全殲美軍一個營,這個的確有點困難,在美軍完全構築好防禦工事後,在沒有強大火力支援下,很難突破美軍的陣地,在《兄弟連》當中,溫特斯少校進入營部之後就沒有再開過槍,那還是面對二戰中實力最強的德軍,你想想美軍的營部得多安全。

李雲龍的亮劍精神到底是什麼?

當然,一個好的領導者的確會改變戰局,這一點也不能忽視,但是李雲龍能夠改變中美兩國武器間的巨大差異嗎?

在打小日本的時候,李雲龍繳獲了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晚上就睡不著覺了,等到解放戰爭時期看到國軍的美援榴彈炮那真是眼饞,等到摸上炮兵陣地卻發現,這大炮太沉,搬不走,李雲龍氣的估計又是晚上睡不著覺了。

這就是差距!

李雲龍勝利的法寶,最後都濃縮到他的畢業論文《論軍人的戰鬥意志——亮劍精神》裡了,在論文中,李雲龍堅持要敢於亮劍,敢於戰鬥,敵人出劍,我必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

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積極的進行面對,通過人的意志力來縮短敵我雙方的差距,甚至是出其不意打擊敵人。

可以說,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大多缺乏這種亮劍精神,這種敢於和敵人戰鬥到底的精神。然而,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事實是,意識永遠決定不了物質,人並不能勝天。

意識決定不了物質,人並不能勝天

實際上在二戰中對人的意志力最看重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日本。

相對於李雲龍的亮劍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才是真正的大無畏,日本的武士道告訴他們,意識可以戰勝物質,精神可以戰勝武器,儘管美國比日本強大的多,但是日本人依然認為,只要其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可以戰勝美國。

在二戰中,日本國內每天都是這樣的言論:“如果我們害怕數字,我們就不會開戰”,“這並不是軍事上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物質的抗衡”,“沒有物質是不變的,只有精神是永恆的”。

如果我們拋棄偏見,可能會發現,在二戰中最勇敢的部隊其實正是日本部隊,尤其在面對死亡上,日本人真的是分分鐘刨腹自盡給你看。在二戰中日本發明的人肉炸彈,神風特工隊都是這種表現。

然而實際上還不是兩顆原子彈乖乖投了降。

意志力的確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但絕對不要誇大他的作用,否則就會走上彎路。

李雲龍說到底是個人,而並非神!


史論縱橫


電視劇《亮劍》中,孔捷的一個軍卻沒能全殲美軍的一個營,這讓李雲龍也大吃一驚,那麼假如將孔捷換成李雲龍又會怎樣呢?

我認為結果仍然會大同小異,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美軍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部隊指揮官對戰機的把握非常到位,具有很快的攻防轉換意識。各兵種的戰術配合極為高超,就連戎馬半身的孔捷都不得不佩服。電視劇中孔捷也說了,美軍能在很短時間內呼叫飛機、大炮等進行支援,而在戰爭初期,我志願軍與美軍之間武器裝備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美軍曾威脅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原子彈,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我志願軍卻只能靠血肉之軀與之作戰,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已經非常不錯了。

其次是抗美援朝是出國作戰,雖然得到北朝鮮的支持,但是仍然缺乏群眾基礎。抗美援朝戰爭不是國內的三大戰役,沒有淮海群眾的獨輪車,又因為國內剛解放不久,各項物資匱乏,導致前線將士缺衣少糧,在大雪天裡,有不少士兵還穿著單衣與美軍作戰,有的士兵被凍得槍栓都拉不開。但美軍卻截然相反,其有著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吃的、穿的、槍支彈藥等完全不用擔心。因此兩相對比之下,不管換成是誰來指揮,能將美軍的一個營打跑就很了不起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即使是換成李雲龍,其結果仍然會是一樣的。





天帝賴元和


《亮劍》中,孔捷的軍事指揮能力應該是不錯的。

孔捷大別山區走出來,又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些都是入朝之間參加的戰役),也算得上身經百戰,戰鬥經驗豐富。

打鐵還得自身硬,除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之後,孔捷的自身能力也是不錯的。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團長,八路軍時期也是主力團的團長,解放戰爭開始時已經是師長,後來更是做到了軍長。如果能力不行,早就被擼掉了,還能讓他當著軍長入朝作戰?




但不管怎麼說,孔捷確實是不如李雲龍會打戰,這是不爭的事實!當時獨立團在楊村被山本一木偷襲後,李雲龍就曾批評過孔捷在遇到突發情況不能及時做出反應。當時在反掃蕩中進行突圍後,李雲龍獨立團還剩500多人,孔捷新2團只剩300多人,這也是差距的體現。


接下來再說說孔捷入朝作戰的事情。

首先要更正一點,孔捷不是一個軍沒有全殲美軍的一個營,而是而是孔捷這個軍下面的一個師沒有全殲美軍的一個營。

如果換成李雲龍指揮的話,有沒有機會全殲美軍這個營?

我們先看看孔捷打到了什麼程度:

雙方激戰一晝夜,最終美軍這個營在損失2/3的情況下突圍走了。而孔捷這邊的情況是子彈打光了,身上的的被服糧食也沒有了,戰士冒著零下40℃的嚴寒,餓著肚子拿著工兵鍬與美軍搏鬥。相反,美軍到最後還能組織嚴密的地空火力網。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李雲龍在指揮這個師,應該也是何難做到全殲美軍這個營。李雲龍指揮能力是要領先孔捷,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沒有子彈、沒有糧食、沒有禦寒之衣,怎麼打?

因此,李雲龍在聽完孔捷的描述時候,沉默了,表情很沉重。

如果根據現實歷史情況來說,主席是這麼對前線的老總說的:

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一個軍殲滅一個敵人一個營基本就完成任務了,要拿一個師去殲滅美軍一個營,不管是孔捷還是李雲龍,都是難度係數很大的事情。

但是裝備差距如此明顯的情況下,我們硬生生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附近,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安全,這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尊重嗎?


小鎮月明


我認為即便把孔捷換成李雲龍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朝鮮戰爭是非常殘酷的,面對強大軍力的美國及聯合國軍,想必連那些世界上的大牌工業強國都不敢應戰,但剛剛成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卻為正義發聲,並出兵援助北朝鮮。

根據小說《亮劍》中的描述,孔捷的一個軍被派上朝鮮戰場後,面對美軍幾百人的一個營,老孔的一個軍竟然都全殲它不掉,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但確實是符合史實的,其差距就在於武器裝備和單兵素質上面。


雖說在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也繳獲了不少德式裝備、美式武器,但和美國一比,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口徑炮沒人家大,而且炮彈稀缺,通訊電臺不足…甚至過冬連棉衣都穿不上,沒法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相比,這些美國大兵也都是經歷過專業化訓練的。國際社會對此戰事預料也是一邊倒。面對如此現代化裝備精良的美軍,志願軍避其鋒芒,在戰略上堅持毛主席“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指示,採用重兵重火力向敵軍薄弱之處,進行致命性打擊。

雖然裝備不行,但志願軍能吃苦,並有鐵一般的戰鬥意志,正是他們的保家衛國血染疆場,才使得中國一戰成名,震驚了世界,提升了地區影響力與國際地位。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談史,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從晉西北“鐵三角”的各自特點來說,李雲龍狠、丁偉準、孔捷穩,平安縣城一戰,三人的指揮特色才算是同臺競技了一回,其他戰例不足以作為三人對比的參考。李雲龍圍攻縣城不設主次攻擊方向,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蠻幹,其實不然,八路軍當時的火力並不足以輕易攻取日軍守備的縣城,但好就好在獨立團兵力接近了萬人,但這也是唯一的優勢。守衛平安縣城的日軍以山本特工隊為主,另有少量日軍保安部隊和一些偽軍,如果開始就設立主攻方向,則日軍可以山本特工隊為應急分隊實施機動防禦,一旦打成了添油戰術,就給了日軍以空間換時間的機會,勢必對阻援部隊造成巨大壓力,之所以不分重點,全線出擊,就是要逼山本分兵據守,讓特工隊無法發揮機動作戰優勢,由於城內兵員素質差距十分明顯,每消耗一個特工隊員就會明顯降低一些守軍的戰鬥力,此外,李雲龍戰術嗅覺敏銳,敢於冒險(這一點頗具粟裕特色),任何一路實現突破,李雲龍就能把握時機變陣,主攻方向自然明瞭,這就是個典型的木桶原理,逼著日軍鋸斷長板來補短板。這是一個在最短時間拿下平安縣城的最優策略。孔傑新二團的阻擊時,掌握了日軍並不戀戰這個情況,認定日軍很可能採用“壁虎斷尾”的方法來保障主力前進,所以新二團採取了“褪豬毛”的戰術,貼上去糾纏,扯掉一塊是一塊,雖然成功地拖延了日軍增援部隊,自損也不會太小。丁偉的大局觀是三人之中最好的,採取層層設防,機動阻擊,伏擊和騷擾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較大的正面和縱深佈局,既避免了頂著硬拼,又達到了遲滯日軍援兵的效果(看起來很像林彪的手段)。三人如果一同入朝作戰,恐怕各不相同,李雲龍腦子活,但由於文化不高,為人比較輕狂,膽子又大,剛開始就有可能要吃大虧,但必然也會在短時間內做出調整(只要美軍給了這個機會)。孔捷中規中矩,比較穩重,對未知對手相對比較謹慎,即便吃虧,也不會很大,但卻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和作戰對手。丁偉善於分析,入朝之前應該會是三人之中最用功的一個,也將會是三人之中最先適應朝鮮戰場的一個,在風格上也相對屬於攻防兼備的類型。此三人一旦適應了與美軍作戰,各有合適的戰場,李雲龍適合穿插三所裡,孔捷適合防守上甘嶺,丁偉適合仁川反登陸。


五星紅旗蕩倭平夷


1.說的是坻平裡之戰吧。也正是從這一戰開始,美軍發現了志願軍火力和攻堅的劣勢,哪怕是被包圍,憑藉強大的火力和補給(美軍有制空權),美軍也可以固守待援,或者是消耗掉志願軍的進攻銳氣。

2.攻堅歷來是戰爭中最難的一個類型,尤其是沒有制空權、重武器的前提下。

3.到了軍級幹部,對指揮員運籌帷幄、周密策劃的要求就越高,相應的臨場應變的空間就越小,指揮一個團,團長還能帶著突擊隊衝一衝,指揮一個軍,就只能看底下的前敵指揮員的隨機應變了。

4.所以,到了軍級,李雲龍以往比孔捷的強的那些短兵相接、縱深穿插就沒有啥用武之地了。換了李雲龍,打坻平裡也是一樣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5.志願軍擅長的是大範圍縱深穿插的運動戰,野戰、夜戰,打得還是一個快,真的到了攻堅戰,面對美軍,真沒有什麼優勢。

6.當然,當志願軍固守陣地,美軍強行攻堅的時候,要啃起來也很難,尤其是美軍雖然裝備佔據絕對優勢,但戰鬥意志上比我軍差太多了……所以,戰鬥意志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戰鬥裝備的不足。

7.但無論是武器決定論還是意志決定論都失之於武斷。所以,最後中美在朝鮮也是打了個平手。

8.從抗美援朝結束,雖然有wenge攪局,但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以及武器裝備的進步一日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