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

海獅71208436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以親身經歷作答,並與同時代人交流。

本人77年底考入中師,是恢復高考制度第一屆,78年3月入學,80年1月畢業,稱為77級。78級改為夏季招生,78年8月入學,80年6月畢業。79級是79年8月入學,81年6月畢業。當時所在縣城的中等師範學校規模較小,每級僅招2個班,100零幾人,分文史班、數理班。與78級相處1年半,與79級相處半年。同窗共讀,同一個鍋裡摸勺子,接觸多了,大家都面熟,一部分較熟,本鄉鎮來的,大多早就認識,所以更熟。

77級多為往屆高中畢業(應屆極少),約佔90%,往屆初中畢業的約佔10%;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9歲;原工作以民辦教師居多;個別已結婚或已訂婚。都是幾年積攢下來的高材生,報考錄取率不足5%。據當時參加地區新生錄取工作的老師透露,那時不管考生報考的學校在哪裡、專業是什麼,當地師範學校優先選拔錄取,剩餘的其它中專學校再錄。

當時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習之風純正,個個如飢似渴。那時還沒有正規教材,全部使用地區師專學校內編教材,因此學習內容與師範專科完全一樣,掌握程度、知識水平和能力,也與師專差不了多少。但一個是大專,一個是中專。

畢業分配時,黨政機關嚴重缺人。據說當時僅檢察院、團縣委兩個單位,就想從文科班選20多人。但百廢待興,人才奇缺,教育更缺教師。地區教育局下令全部分配教師,一個也不準外流。因此,有80%分配到鄉鎮和城區初中,20%去了鄉鎮高中學校任教。78級情況大同小異,但畢業時縣教育局留了10幾人,之後陸續進了縣委、縣府兩大院,步入仕途。77級後來也有10幾人從政,但情況複雜、機遇不一,年齡優勢不再。79級基本是高初中應屆生,明顯年輕活潑,畢業分配與78級類似。後來業界普遍公認,這三屆中師生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最棒,不低於當時的師範大專水平。連同後來的幾屆,不僅成為縣域教育的骨幹力量,也為黨政機關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

要說79級中師生相當於現在哪個類別的學校,因年代、知識結構、社會認知等不同,所以不好準確定位。但從實際水平和能力看,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普通師範本科水平,不乏有人挑戰重點師範本科。這部分人當時急於解決農村戶口,大多選擇了低就,耽誤了不少人才,成為歷史遺憾。


鷹眼看教育


1979年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有人認為相當於一本,還有人認為相當於現在的985、211的國家重點高校,那我們來還原一下真相吧。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教師缺乏,相當一部分教師學歷欠缺,所以有一段時期招考了中師生,屬於中專學歷,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也可以在初中任教,後來取消了中師的招生。

中師招考對象為初中畢業生,當時有部分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報考了中師。現在有人認為當時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一本,更有甚者認為相當於現在的985和211國家重點高校,真是搞笑之至。

當時有本科生、大專生和中專生,假如中師生相當於985、211,那當時的本科生、大專生又相當於什麼呢?中師生相當於985、211,那讓當時的本科生、大專生情何以堪?

客觀講,中師生畢業就是中專文憑,由於當時教師缺乏,也可以在初中任教而已,哪來的相當於985、211之說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笑之極。


劍過留香2


一九七九年我在一間中學飯堂做工,那年的高考,中專中師大專本科是一同在高考裡擇優錄取的,那時的錄取名額很少,我在的那間中學,兩百多人參加高考,考上本科的得兩人,專科兩人,中專三人,中師兩人總共才九人,約佔考生二十五比一。那年還沒有初中應廟生可以考中專的。考中專中師都要經過高考來選。七八七九年高考,特別是七八年高考,是不論年齡的,因此許多老三屆的人都來考。七九年考上的中專中師生並非是學習成績最優秀的,高考成績最好的多上了本科,其次為專科,最後才是中專中師,但也不排除高分讀中專中師的,那時中專中師以上是包工作分配的,為保證能選上,有人是用了田忌賽馬策略的。那時中專中專雖屬未流,但招的人數少,是很難考上的,現在的高考招生,十比六,甚至十比七,那時是二十以上比一,真不可同日而語,難於類比了,現在研究生錄取人數都多於當年高考錄取數。要是今日高考還是十比一的錄取,一樣難。現在的985,211學校錄取,約在考生的五比一上下。

八O,八一,八二,我是參加了高考的,八一年高考還要預考,預考不上,就沒資格高考了,那年大約有三分一人想考而因名額限制被剝奪了高考,同我班的好幾個女的知道無資格參考後還大哭了一場。我因偏科,數學差,終是連中專也不能上,八二年秋,我當代課老師,教初二語文,也教初三史地,八三年,中專中師有從初中畢業中招錄了。說來有人有疑,我八二年參加高考,是扦入高中應屆班學習的,後當老師,一同學又扦入初三當初中應屆生,目的在了考中師中專,同學成了我的學生,他父親就在學校裡做老師,我們是心照不宣,後他真的考上中師了,再後又成了我兒女的老師。那時的中專中師,免費,還補生活費,讀書差不多不用花家裡的錢,畢業後又有工作安排,捧金飯碗,所以人都爭搶著,特別在鄉下,誰不想靠讀書跳出去,中專中師被稱為"早熟兒"大多好的尖子生都奔著考中師中專去了,考不上再弄高中去不遲,如現今的提前批一般。這樣的中考延續了十多年,這一批從應屆初中生裡錄取的中專中師包工作分配的學生,大多都是學習最好的學生是無疑的。有利益好處就會有人剝尖腦袋想辦混進去,當年制度不夠建全,是有空可鑽的,有的改了年齡,初中畢業復二復三了,不讀高中,當應屆,目的明確,就是奔中師中專去的。



樹德漢碩


在1979年考上中師生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成績,而且在當時我國教師隊伍是非常匱乏的,同時教師的整體學歷水平也是相對較低的,因此在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如果能考上中師生,可以說自己就能獲得體制內的工作,就能進入學校當正式在編教師。

從學歷的角度來講,中師生就是中專生而已,他們的學歷水平與當今的中專一樣,甚至知識的範圍與廣度還不如當今的中專生,從當時招考試卷的難度就能看出,很多中師生進入師範院校的成績相對於今天來講還是挺低的。

但是從競爭的激烈程度來講,當時中師生的招考競爭比例,拿到今天來講的話可以超過大學本科的競爭激烈程度。據部分中師生回憶,當時很多考上高中的學生,都選擇了去讀師範院校,當然這與當時整體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畢竟讀師範生的現實意義要比讀高中更大,只要師範院校一畢業,就能直接工作,獲得工資待遇,也就可以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但如果選擇高中,可能求學效益的時效性就會延長。

有人將中師生的學歷與今天的985、211院校的學生相提並論,筆者認為這種對比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說將二者的競爭激烈程度相比較的話,我們還可以理解,其競爭程度也差不多可以相提並論,但如果從學歷、知識水平想等同的話,這種對比顯然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東愛雨小公


有人胡說八道:說什麼八九十年代考上小中專的學生,素質和能力相當於現在的三本或者高職一類的差生。看來有些人真的是神經錯亂了!那時,我國剛從一窮二白的廢墟上站起來,經濟條件不可能讓所有適合的人才都讀上大學。另外,就是當時家庭經濟困難,讀上中師中專就可以減少甚至免除家庭對學生的生活負擔,且兩三年後就可以成為國家幹部,有正式收入。 這些就是吸引許多優秀學生報讀中專中師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為壓制他們報讀中專中師,而家庭條件較好的成績優秀生的部分學生繼續讀高中。整體情況是一流學生上小中專(個別情況除外),二流學生上高中考大學(個別情況除外),三流學生回家勞動。八十年代,能考上中師生和其他小中專的,都是經過初中層層選拔以後考上的優秀學生,剩下的學生才上高中、考大學。不是說那時候所有的中師生和小中專學生,都能考上現在的985和211;而是指小中專裡面的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若是放在今天,大部分是能考上現在985和211大學的學生。那時候上大學的,都是被小中專掐尖後剩下的上高中的學生,如果當初沒有選拔小中專的機制,那些上小中專的學生繼續上了高中,原來那些上高中的學生,根本就連考上上高中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上大學,考上重點大學的,也只能是那些上了初中小中專的尖子生!即便是上了小中專,這些人後來大部分都憑藉智商和勤奮,通過自學考試、離職進修等方式,取得了大學文憑,有些甚至取得了研究生的文憑,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當時的基本情況是:一流學生上小中專、二流學生上高中、三流學生回家勞動。奉勸有些人別拿無恥當無知,沒有文化真可怕!


—霸王花—


我就是1979年高中畢業考取中師,當年15歲,今年54歲。這個話題刺痛了好多人的心,一人多是年幼高考失誤緊張所致分數不高。我們那屆中師有5個班,其中還有一個班是大專落選的。論學習水平,與大專學同樣的教材,論奮鬥,這一代人很有理想,論能力,現在是教育界骨幹。我從政,身邊有一群1979年高考中讀中專的,如今是各界領導。我們這一代也很幸運,父母,妻子,兒子,朋友,領導都支持我們,特別是我們這個積極向上的時代,也孕育激勵著我們向前!所以,1979年的中師相當什麼水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在一定水平上實現了自已的人生價值,無愧於社會!無愧於時代!


雨中景294


本人86年初中畢業考中專達到分數線,但複試沒過關,當年全縣初中考中專人數不到百人,只有應屆初中畢業生才能報考。當時的中師是中專生中最多的,考I中師意味著可以轉為商品糧,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了。對農村孩子來說吸引力很大,可以儘快出來工作,也擔心上高中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農村中學成績好的學生都報中專。實在中專錄取不了的,才依成績或地域錄取在不同高中,也就是說中專優先錄取的

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校,如果僅就智力水平來說如果上高中考大學,應該基本能上一本大學,部分能上985.211大學的。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當時教育的不發達,當時中師的學歷就是一箇中專學歷。所以許多當年中師生在畢業後紮根農村教育,受制於農村條件和個人眼光,沒有提升學歷,以致現在吃了很大虧。職稱上不去,收入提不高,年紀也大了。

當然也有部分中師生能與時俱進,或改行,或繼續深造,因為本身具有相當好的智力,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當年的中師生當時是幸運兒,但多年以後來看有不少人是被埋沒了人才。不管怎麼樣,他們為農村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全社會不要虧待他們。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們認為呢?請留言評論、轉發,讓更多人知道中師生的貢獻,多關注中師生的生活。


良心老師


79年考上中師,特別是從初中畢業直接考上中師的人,都是當時班裡學習最撥尖的,由於家庭原因,當時一部分是想早點參加工作,賺錢養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國家免學費,給生活費(每月17元5角),畢業後按幹部待遇。我們當時是考不上中專才去上高中的,雖然知識上確實不如現在的大學生學的多,但橫向比較的話確實相當於現在的985大學水平!這一部分人腦子都聰明,後續發展很好,基本上都是領導幹部或單位特別是學校的頂樑柱!


幸福苗2


這個問答,雖有所越界,但也刺痛我的心靈中那根敏感的神經。這是一個時代的圖景,讓人始終難以忘懷。

我也在79年那年參加了高考,當時才16歲,不懂事。加上初中、高中只讀兩年,小學讀5年,整個中小學階段只讀了九年書,雖說是高中畢業,大約相當現在的初中畢業。

而且,在學校搞勞動多,三天兩頭學習有自留土地,也要搞小秋收活動,基本沒讀多少書。所以高考也是稀裡糊塗的。因為考生多,那年在鄉鎮中學都設了高考考場;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我6門功課才考了189分,我贏得那年中專也就是地屬中專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222分。那時考試人數多,但錄取比例太低,大中專都是統一考試然後單獨劃線錄取的,錄取比率很低。1979年,全國高考首次統一在7月7—9日三天進行,共有468.5萬人參加高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1%。

這後連續復讀幾年,等於重新三年高中,直到1984年參加高考,那一年我考了445分,被部屬中專湖南銀行學校錄取。1984年,全國統一考試時間恢復為7月7—9日。當年高考共有164萬人報考,共錄取48萬人。大中專錄取人數大約佔比為29.26%。

按照現在大學錄取比率動輒八分之七十至八十,我覺得79年考上中師相當現在一本以上的水平。


財經深思


1979年考中專,中師都是高中畢業才能考的,首先要明白這一個條件。當時高中畢業的學生,可以考中專含中師,也可以考大專,但是不能同時報考(你也不可能同時報考,因為考試的時間是相同的)。一般來說,高中畢業報考中專含中師的不會是非常優秀的。當時大學,中專含中師都是不收學費的,農,林,醫,師都是給生活費,因此他如果學習比較好,那麼他完全可以報考師範大學的,何必要報考中師呢?而且當時的師範學院的錄取分數比醫學院校要高。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能不清楚當時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