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晉升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武陵仙境 最美梵淨

巍巍武陵,森林莽莽,溝壑縱橫,山水秀麗。

這裡有海拔高達2500餘米的梵淨山,巍然屹立14億年見證世間滄海,這裡是“中國天然氧吧”、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保存著世界上少有的原生生態系統,大量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棲息於此……

這裡是梵淨山,已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梵淨山!

一片仙境、一方淨土、一個神蹟。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回望過去,梵淨山的發展與保護從未停止。早在改革開放以前,梵淨山的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到明清時期。到現代,梵淨山自1956年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後,人們更加悉心守護著這片淨土,堅守保護與發展共贏。近年來,我市緊扣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積極探索梵淨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武陵實踐,也實現其生態紅利完美釋放。

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陵仙境 最美梵净

生態梵淨自然環境悉心保護

梵淨山被譽為貴州第一山,山有奇峰異石,風景綺麗,古木參天蔽日,林間溪流縱橫,原始植被極為豐富。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梵淨山部分地區由於外來移民的增多,生態環境曾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但由於原住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固有意識,加之地方政府的強力干預,梵淨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力維護,人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開始萌芽。

此後,世世代代居住在武陵山區的苗族村民,特別珍惜天然林,在眾多的鄉規民約中都有保護樹木的條款和規定:“不準放火燒山林,不準亂剮樹皮,不準隨意用幼苗嫩樹試刀試鐮”。一旦違反這些條款,將受到嚴厲處分,處分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當地的土家族也制定了明確的“封山禁樹公約”,均立有禁碑,以示封禁。

由此,梵淨山的保護意識薪火相傳。

1956年,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1978年,梵淨山保護區根據相關文件批准建立,並組建了專門的保護區管理機構。

1981年,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梵淨山管理處協調周邊三縣劃定了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和邊界。

1986年經國務院文件批准,梵淨山成為首批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同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MAB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明確為貴州省林業廳直屬單位;1990年,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了(保護區國有林)林權、範圍、邊界、面積核查工作。

1991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委託銅仁地區行署,對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為管理處)頒發了國有林權證,對保護區進行了功能分區,開展保護、科研、科普和發展工作。

2000年,印江成立洋溪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2014年,由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編制的《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4-2023)》,已通過省級專家評審,現已報至國家林業局待批。

2015年,由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編制的《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5-2024)》,已通過專家評審,標誌著洋溪自然保護區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陵仙境 最美梵净

規範發展“申遺”“5A”終獲成功

沿襲早年的保護理念和舉措,梵淨山建立起了多級管理的保護體系,並以此打響申遺、創5A攻堅戰。

據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政科邱科長介紹,自1956年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後,其現代的保護體系逐漸健全。

“因梵淨山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保存較好的森林植被,加之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加強管理,進一步規範了梵淨山的發展。”邱科長介紹道,為了積極參與梵淨山申遺和創5A工作,該局先後編制了《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劃》《社區資源管理計劃》《梵淨山村民讀本》,還組建了梵淨山首支農村義務消防隊,從村民中選擇護林人員,參與森林防火、盜採盜伐宣傳、監督、整治工作。

2013年,我市正式啟動梵淨山申遺工作,以申遺工作為引領,梵淨山5A級景區創建工作,以及環線環境整治、景區提質升級得到大幅完善。

2017年是梵淨山申遺和創5A的攻堅之年。我市先後出臺文件,積極部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其中,印發了《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組織開展了《梵淨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和《梵淨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編制,數次邀請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到梵淨山實地考察,論證和提煉梵淨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另外,要求各相關部門和江口、印江、松桃三縣政府必須嚴格落實整改任務,全力推進環境綜合整治,併成立了督查組,定期對整改工作開展全面督查。

同年3月,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梵淨山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再次精選幹部,抽調市政府辦、市委宣傳部、市旅發委、市民宗委、市交通局、梵管局、江口縣、市交旅運輸集團、三特公司等近20家市直部門、縣級政府和相關企業業務人員,參與開展創建攻堅提升工作。同時,聘請專家團隊編制了《梵淨山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方案》,並根據國家、省旅發委領導及專家指導意見,對照標準進行自查自糾,制定出詳實的整改提升工作方案,推進創建工作對標對錶提升。

2018年7月2日,梵淨山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喜悅的消息從波斯灣西南部麥納麥,飛越高山和海洋,傳遍全國,響徹黔東大地。時隔3月,10月17日,“梵淨山擬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在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網站上進行公示。10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晉5A級旅遊景區授牌會,為新晉成為國家5A級景區的梵淨山授牌。

一直以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市守著這座“旅遊金山”沒有過度開發,而是堅持在生態紅線之下尋求發展空間,在保護生態之中合理開發,在綠色發展中加快保護步伐。如此,才讓梵淨山於萬千個自然景觀之中脫穎而出。

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陵仙境 最美梵净

做優產業生態紅利惠澤百姓

梵淨山下,靠山而居,大山裡的人們過著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從去年立冬到今年冬季,龍新文終於等到二次割蜜時間。全副武裝提著鐵桶朝山上走去,仔細將木蜂桶揭開,小心翼翼割下黃燦燦的蜂巢,滿心喜悅望著甜蜜誘人的蜜脾,只待取蜜銷售。這一刻,龍新文等待一年有餘。

龍新文一家居住在梵淨山下黑灣河岸,與別地不同,這裡的青山綠水給龍新文一家帶來了甜蜜生活。從龍新文的父親起,開始探索大山生存模式,利用山水資源立業養家,“養蜂釀蜜”成了全家人的收入來源。

“我父親從十五歲就開始研究怎麼養蜂,制蜂蜜。”在龍新文的記憶裡,父親是養蜂能手,釀蜜的手藝遠近聞名。龍新文說,父親摸索養蜂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次偶然機會聽見養蜂能掙錢,父親隨即起了人工養蜂的念頭。

自行摸索加上到朋友那裡學習,龍新文父親先在自家屋後坡腳鼓搗了幾個木蜂桶,試養蜂群。大概摸索一個月時間,10餘個木蜂桶成功引來蜜蜂築巢。之後,龍新文父親的木蜂桶越來越多,養蜂手藝也越來越精湛。

“大山蜜”是龍新文給自家祖傳蜂蜜起的品名。龍新文告訴記者,家住梵淨山,面朝大河灣,山水資源豐富,花開四季,翠綠常青,蜜蜂喜在這裡採蜜,“大山蜜”由此而來。

如今,龍新文除了有100餘個木蜂桶外,江口縣梵管局還贈與他300餘個蜂箱,龍新文帶著家中兩個兄弟一起養蜂釀蜜。截至本月,僅6個木蜂桶裡的蜜脾取蜜後有蜂蜜100餘斤,按照市場價銷售,收入有2萬元左右。

正如龍新文一樣,梵淨山麓,森林蔥蘢,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富饒了一方百姓。

多年來,全市人民悉心守護這方寶地,實現其生態價值到經濟優勢的轉換。申遺成功,晉升5A,美了景區也富了民。在梵淨山,景區以旅遊帶動社區發展反哺貧困戶,成了銅仁旅遊扶貧的樣本。

“這是我眼裡的梵淨山,我的家鄉,也是給我機會施展才華的梵淨山。”梵淨山景區,一位在石頭上刻畫的殘疾人萬國富說,因為梵淨山,他有了延續自己夢想的機會。

今年23歲的萬國富,是江口縣桃映鄉萬溝村村民,因兒時一場醫療事故導致小腿肌肉萎縮,腿無力、腳掌變形,家中無錢醫治,小學四年級時便無奈輟學。萬國富從小喜歡畫畫,因身體原因沒能繼續學習。

2017年,是梵淨山創5A的攻堅之年,萬國富成為旅遊產業幫扶的“幸運兒”之一。萬國富說,在景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現在每月可領到景區補貼1500元以及景區免費提供食宿和畫畫用的小石頭,而他只管畫畫,掙得收入歸自己所有。在旅遊旺季,每月收入4000餘元。

生態底蘊,釋放紅利,旅遊扶貧,惠澤群眾。四年來,梵淨山在助推旅遊扶貧工作上也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8月,梵淨山旅遊景區入選全國“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目前,直接進入景區就業人數達28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景區共計帶動環線從事旅遊餐飲、住宿接待服務的農戶達1200多戶,帶動貧困人口就業達到3000多人,間接從事旅遊業的達8000餘人。其中,梵淨山周邊景點寨沙侗寨“月上人家”農家樂經營戶業主入選全國“能人帶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其旅遊扶貧模式已在全市、全省、全國進行推廣。

除此,梵淨山下附近村民還發展起了茶葉種植、經果林種植、中草藥種植、食用菌培植、農副產品加工、工藝與紀念品加工、田園旅遊服務等產業體系,讓群眾有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時,也最終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