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通過李鴻章遇刺日本方面少要了1億兩白銀的賠款就可以看出來,日本方面其實比大清帝國更希望這場戰爭快一點結束。

試想一下,李鴻章在遇刺之後,雙方的談判中斷,那麼戰場上到底是打還是不打呢?最起碼不會和平的,甚至可以說在當時如果李鴻章被刺身亡,大清帝國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堅定抵抗的決心,畢竟朝廷最重要的一個官員被敵人殺死,任何一個要臉面的王朝都不會在這種情況下輕易做出停戰的決定。

日本將賠款的額度降低了一個億之多,也說明他們和談的誠意之大,更表現出來他們對這場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並不抱有樂觀的態度甚至極為悲觀。

因為當時的日本畢竟只有大清帝國人口的十幾分之一,日本為了打敗清朝準備了20年之久,才有了今天和大清帝國叫板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只有速戰速決才能保證前線軍隊的戰鬥力和後方都穩定。

還有就是列強的干涉。在當時德國皇帝對日本的崛起是極為恐懼的,他認為日本人就是黃禍,將來一定會成為白種人的威脅。這也是德國積極加入三國干涉還遼的原因之一。所以,當李鴻章遇刺後,伊藤博文已經表現出擔心戰爭持續下去將會遭到列強幹涉的憂慮。

再回到題主提出的問題,假如在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清軍不妥協繼續作戰,會怎樣?

首先,當時日軍只有20多萬正規軍,每佔領一個地方,就要在當地駐守一支軍隊,而前線的攻擊力量又不能降低,否則就會迎來清軍的反撲。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向中國戰場派出了200多萬軍隊,甚至還有數量相當的偽軍幫助統治。即便如此,仍然只能控制一些重要的交通點和城市,而把農村留給了游擊隊。並且在前線只能和中國軍隊維持戰略相持。可見,對於日本這種小國來講最大的軟肋就是人力資源不足,難以支持對大國的完全佔領。

甲午戰爭時期,日軍找不到作為自己盟友的偽軍幫助統治,而他面對的大清帝國在經歷了洋務運動之後,雖然改革並不徹底,但畢竟也有一戰之力,雙方並沒有拉開武器的代差。

最要命的是當時日本方面非戰鬥減員的數量非常非常的大。戰爭雖然只進行了幾個月,但是由於生病死亡的士兵就已經達到了1.2萬人,約佔日軍總數的1/20。由於生病而失去戰鬥力的人就更多了。據不完全統計,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共有6萬多人次患病。

除此之外,作為重要戰爭資源的戰馬病死率也非常高,整個戰爭期間日軍軍馬有三分之一病死,直接影響到了後期的作戰。

所以,戰爭繼續下去的話,可想而知日方不僅會在前線損失慘重,而且由於水土不服的原因會有大批人馬失去戰鬥力。

指望國內徵兵是不現實的,由於當時日本國內勞動者健康狀況低下,徵兵不合格者激增,日軍在兵員供給上已經後繼乏力。與之相比的是清朝在各省新募軍隊60多萬,雖然戰鬥力也不咋地,但和日軍新兵水平也差不了太多。所以,戰爭繼續下去後,雙方將會進入誰比誰更不爛階段,大清憑藉體量優勢還是有很大勝算的。

而且,當時日本國內也不穩定。戰爭開始之初,日本就接連爆發了規模巨大的流行疾病。1894年7月,日本國內爆發霍亂,3.9萬人病死。10月,爆發痢疾,死者3.8萬人。

再加上列強已經決定干涉甲午戰爭,可以預見清軍繼續抵抗,日本只能草草收場,無法繼續通過武力獲得清朝賠款,甚至是認輸!


歷史風暴


電視劇《走進共和》裡面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臺詞原文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馬關條約談判兩邊爭執不下。

李鴻章表示: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讓日本的軍隊打進山海關,大清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們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塊一塊奪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嗎?

李鴻章默然無言,中國可以遷都、堅持抗戰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長安城也沒事啊。但是大清經不起遷都,已經爛入骨髓的清廷經不起這樣一番折騰。遷都抗戰的結局很可能是敵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國失控,再也別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塊151015732


如果清政府不認輸,不賠款,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1,日本政府正在迫不及待地等著清政府賠那麼多白銀來發展經濟,穩定國內局勢,畢竟打這一仗,全國人民都勒緊了褲腰帶,如果你現在告訴我,我不賠了,日本人必定是惱羞成怒,繼續打!



可問題來了,日本當時的國力,支撐不住與清國的全面開戰。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與1895年的日本可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繼承了清國賠款,加上打贏日俄戰爭全面取得在清國的權益基礎上發展三十年才具備的實力。而1895時期的日本不可能跟中國打下去的,他們其實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打仗都發行了太多國債了,再打下去,怕是不等清政府投降,國內就要起義了!

當然表面上還是要打一打,最好聯合列強一起打,那麼第一種假設就出現了,因為清政府單方面毀約的行為,刺激到了西方列強,西方列強擔心清國這麼肆無忌憚地不遵守契約精神會變成慣犯,於是決定聯合出兵。



可問題來了,彼時普魯士剛剛崛起,打贏普法戰爭沒多久,英國人很不待見普魯士,怕這個後起之秀強大起來威脅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對於出兵這件事情,支持肯定會有,但並不會派遣大規模遠征軍,而俄國正在跟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美國人民還在埋頭搞建設,所以這一戰,估計就是5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

結局自然是清政府再一次被胖揍了一頓,要求賠錢賠錢賠錢,割地割地割地,如果清政府故技重施,死不認賬,估計八國聯軍也不可能持久打下去,畢竟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就因為分贓不均有極大矛盾。

要不到錢咋辦,只能維持著一支不算團結的聯軍,且打且看,如果清政府深諳持久戰之道理,以及運用那麼一點外交手段,只要撐到一戰,估計也沒啥事。



個人以為,八國聯軍看起來很強勢,很厲害,其實他們並不具備在本土以外長期作戰的能力,至於徹底征服中國,這個目標很遠大,但蛇再厲害,也吞不下大象!哪怕一個省也是沒有可能的,要是有可能當年他們早就這麼幹了。

而唯一能夠威脅中國的也只有日本,可當時的日本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還沒成長起來,還沒有讓賠款給奶起來。

2、清政府不賠款,日本打不動,但表面上要繼續打下去,歐洲列強後院矛盾不斷,大家都想著坐收漁翁之利,看看大清國跟日本小弟能打成個什麼模樣。於是中日戰爭提前爆發,規模會大於甲午戰爭,但不會是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極有可能抱著打服清朝的目的死撐這場戰爭,最大的可能是東三省提前淪亡,但希望也不是很大,日本彼時還沒有那麼多陸軍部隊,而且東北那時候才多少人,闖關東還沒達到高潮,日本佔著偌大的東北地區,卻苦於沒有多少人口,根本沒多大用。



再者,東北乃滿族龍興之地,是滿族們心心念念中原經營不下去的退路啊,怎麼可能讓你小日本給奪了去,拼死也要幹到底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能去打哪裡?長江以北還算是清政府老巢,北洋陸軍還是在的, 雖然可能還是打不過,但一直拖著打還是行的,太平天國不就拖了十幾年的麼。長江以北天下八督勢力範圍,都是地方實權大佬,經營著自己的小算盤,一旦來打,還會像之前那樣看李鴻章淮軍的笑話麼?

綜上,還沒有發育起來的日本在1895如果要正面剛清國,或許能夠取一些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從政治考量的角度上看,日本會被戰爭拖死,這就好像一隻野狼想要去打大象,大象雖然沒有野狼那樣靈敏迅捷,會被野狼咬上幾口,但勝在體型大,皮糙肉厚耐抗,野狼估計咬上幾口就會被崩斷牙齒,最後只能無奈退走。

無從下口的日本最終只能被這場提前爆發的中日大規模戰爭所拖垮,估計結局是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成績付諸流水,被戰爭機器綁架的日本國民苦不堪言,開始造天皇的反,畢竟那個時候日本人還沒有打雞血,軍國主義雖然存在,但還沒有上臺取得絕對的領導權力。

而此時坐在看臺上的歐洲豺狼,估計也有些力不從心,畢竟打是打得過,但是如果清政府這麼有骨氣硬剛下去,卻又是得不償失。大家估計最後還是會回到談判桌上,換一種遊戲方式繼續下去吧。

以上純屬個人言論,歡迎大家討論。


緣説


甲午戰爭前的清政府剛剛平定了內部的洪秀全的起義,國家處於嚴重危機的時刻。清政府在海上與日本海戰失敗,這場戰爭將清政府自洋務運動以來所建立的底子基本耗光。清政府面臨著南有法國、北有沙俄、東有日本四面楚歌的危機。

如果清政府與日本決一死戰,勢必將會徵招大量的士兵和花大量的錢財,此時的清政府已經國庫空虛沒有多餘的錢來應付戰爭。日本則通過陸地上進攻清政府的任何一個地方,由於清政府的海防差的因素,無法阻擋日本的進攻。此時,國內內憂外患民族起義繼續揭竿而起,恐怕有有改朝換代的風險,因此清朝統治者是賭不起的。


用文字記錄歷史的縮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圓明園還要再被燒一次。

當時日軍一路佔領山東,一路佔領營口。

山東的尚且不談,佔領營口、盤錦的日軍,距離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試問日軍繼續南下,清政府靠什麼去擋?

連老湘軍都用上了。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唯一隻能依靠列強出兵來制止了。

當時清政府求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軍停止繼續進攻。

自然,當時日軍並沒有一口吃掉中國的實力,也不可能持久佔領北京城。

但是,我就賴著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贖遼費就要白銀3000萬,那麼贖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錢?

你不給錢,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寶玉器古董全部搶走,就像當時對待圓明園一樣,甚至祖宗牌位都給你端走,看你怎麼辦。

當時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沒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條件,持久戰絕對沒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賠款,最終說不定連江山都丟了。


薩沙


實際上當年大清帝國甲午失敗 當時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獅子大開口的議和條件,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湘軍將領宋慶 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不肯議和提出 “遷都再戰”這一說法。朝廷最終沒有同意為何呢?

再戰的前提是要遷都 ,此時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一路過鴨綠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戰皇上皇太后馬上撤離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她記憶猶新。說什麼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戰選誰出任主帥呢?李鴻章是敗軍之將當然不能,全國有能力有資力統率全國兵力與日冦決戰的人還真沒有 ,聶士成能打可資歷不夠,劉銘傳先前因臺灣問題被朝廷撒職 心中不痛快屢次拒絕朝廷徵召 ,名將劉錦棠 到是願意為國效力可身體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國力當時己耗盡力了 可是當時大清帝國更困難,從當時國力來看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日本帝國強於封建的大清帝國。日本經明治維新已經建立現代國家體系 包括一切現代的政治 軍事 經濟和工業體系 如全國軍隊由天皇統率 設立戰時大本營統一指揮 軍費開支列入國家預算 殖產興業 庶政付之公議等等。

大清還是封建體制 從政治到軍事到各項事業,湘淮軍各人管各人的,李鴻章只能管自己的淮軍,指揮體系混亂 慌報軍情 軍費籌措混亂等等,大清沒這個底氣再戰,再戰的結果也許更糟呢?大清賭不起了。






陳哥論史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試駕計劃中,有個選題是駕車到遼寧,探訪甲午戰爭遺址,眼下正在做功課,看到這個提問,談幾句做功課的心得。

直到甲午戰爭後期,西方仍認為,“如果中日之戰相持日久,最後捱打的還是日本人”。可惜,咱們沒這麼做,而是選擇了認輸。

縱觀甲午戰爭,日軍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進展並不順利。

日軍第一軍在今丹東附近入侵我國後不久,便在鳳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敗仗,再也沒能跨過中國軍隊的這條防線(日軍本意是進軍瀋陽)。隨後,第一軍轉而進攻海城,第二軍攻佔旅順後,先奔山東消滅了北洋水師,然後回到遼寧,北上至營口一帶,與第一軍聯合作戰,最終在營口附近的田莊臺,畫上了甲午戰爭的句號。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經展開了第一輪和談,田莊臺戰鬥剛剛結束,第二輪和談就開始了(也就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的談判)。



我國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建立幾道防線,靠縱深延遲敵人的進攻,以當時日本經濟實力來看,毫無勝算。另外,當時日本軍界雖然很狂妄,但政界還是比較謹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別顧忌西方社會對日本的態度,時刻擔憂西方出面干涉。

遺憾的是,整個甲午戰爭,咱們幾乎處處被動,就是對咱們有利的,咱們也沒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當時一位美國武官所言,中國人沒有責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盤。二是我國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涇渭分明,國家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他們生怕社會有一點動盪,從而失去財產。為此,滿清統治者想方設法維持穩定,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惜代價,哪怕割地賠款。


星爺說車


抗日戰爭時的情況比甲午戰爭要嚴峻的多,不照樣沒投降,我個人認為和清朝統治者有關,這場戰爭清朝如果不投降,統治地位被動搖,很有可能面臨覆滅的風險,愛新覺羅家族自然是不同意的,他們要的是統治這片土地,至於給一點給日本無傷大雅,只要統治權還在自己手中即可。

回顧下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中國屬邦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清軍進入朝鮮待命,日本藉機派兵進入朝鮮,結果在1984年的7月25日,清朝的一艘兵船遭到日軍的襲擊,中日不宣而戰,引發了豐島海戰,戰爭持續了9個月,期間有平壤之戰、旅順口之戰、威海衛海戰,結局自然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從此控制黃海制海權。

之後便是71歲的李鴻章東渡日本,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朝鮮獨立,清朝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寧半島以及臺灣和澎湖列島;另外還有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開通商口岸等。

清政府保存實力

中日甲午戰爭足以看出清朝的窩囊,這場戰役類似日俄戰爭,當時日軍要求沙俄賠款,沙俄就丟下一句話“要啥都沒有,實在不行繼續打!”沙俄的想法也和清朝統治者一樣,他們怕打下去自己的權力將失去,這是建立在遠東地區損失比較小,沙皇能接受的情況下才投降。因此面對日本伊藤博文的鉅額要求,沙俄寧願國內有叛亂也不給日本好處,這就是沙俄和清政府的區別。

如果當時清朝也這樣的魄力,不投降不賠款不割地的話,大不了就是面臨失去統治地位的風險,日軍可以說輸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這必須要清朝統治者付出同等的代價。當時的日本一心只想著清朝能夠投降,一邊恐嚇清政府,說你不投降,繼續戰爭的話,你們將承受更慘重的損失。

我們印象中的甲午戰爭貌似只有海戰,這是因為教科書上只寫了海戰,陸戰可能拿不出手,鴨綠江清軍3萬兵力被日軍2天攻破、旅順清軍兵力1.3萬被日軍一天攻破、營口不攻自破,看看,這就是清政府的傑作,他們怕打戰,怕消耗,怕有生力量被消滅殆盡,沒有能力再平定國內的叛亂,萬一農民起義爆發,清政府就得倒臺,這才是清政府最不願看見的。

有人說未必,甲午戰爭失敗,還是因為武器不如日本先進。

實際上當時清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比日本差,當然也不比日本好,可以說不相伯仲,清軍有北洋艦隊、廣東水師、福建水師,日本的常備兵力才22萬人,不足清朝的一半,武器裝備也都相差不大。

經濟、軍事都不落後日本,但還是失敗了,這和統治者的決策有關係。當時的日本也都快撐不下去了,物資短缺,長時間消耗肯定會全線潰敗,然而日軍還是有足夠的能力攻打到山海關、瀋陽、北京,也就是說可以直接打到清政府的老家,那清朝統治者能樂意嗎?

清朝不擔心割地、不擔心沒錢、更不擔心沒人,擔心的是自己有地住不了、有錢花不了、有人卻又統治不了。如果當時的漢地十八省起義,不僅能將日本人趕回去,連滿清都將不復存在,從後期的辛亥革命就能看出。

滿清有點將自己當作是“局外人”,試想如果當時的統治者是明朝,準確來說是漢人,你就能想象到清朝不投降不賠款是什麼場景了,無非就是繼續打,打到日本退回去為止,因為以那時候的日本國力,更本無法侵吞整個華夏,所以說一個國家民族大義還是要有的。

清朝不投降,中國將會提前進入亂世,從目前來看,腐朽不堪的清朝,提前進入絕對是好事。


羽評郡主


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可能有三個,第一清朝引狼入室,第二日本被列強瓜分,或者清朝和日本都被殖民。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若是選擇繼續抵抗,時間久了確實可以拖垮日本,但是可能性不大,清朝確實地大物博,但是想要依靠眾多優勢拖垮日本,是需要有明智的領導的,當時慈禧當政的清政府,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我們按照當時的情況進行推演一下,不當之處還請斧正。

一直打下去,清朝有可能引狼入室。

當時的清朝,雖然施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但是隻有一個花架子,根本沒能夠統籌全國進行發展,像是西部地區,依舊是原本的狀態,只有沿海有少許的工業,軍隊也一樣,只是用西方樣式訓練出新的軍隊,但是數量極少,而淮軍和綠營更是有很大區別。這時候的日本,自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後,君臣一心,同仇敵愾,舉國之力發展教育,工業,軍事方面也進行了革新,雖然整體實力和清朝依舊差距甚大,但是已經能夠攥成一個拳頭,凝聚主要力量,所以,清政府的失敗是必然。

繼續打下去,會有另一種結果,1895年李鴻章不會簽訂《馬關條約》,而是調集淮軍還全國的綠營兵和在山東等地登陸的日軍繼續戰鬥,但是北洋海軍已經全軍覆沒,制海權這時候在日本手裡,他們可以在沿海任何一個地方進行登陸作戰,而清朝本來就已經國力疲弱,這時候還要用大量的軍隊進行抵抗,最終只能是疲於奔命,這時候,被拖垮的就不是日本了,而是清朝。

久而久之,會有另一個像太平天國一樣的起義發生,清朝對於偌大疆土的控制能力也會減弱,各地將會蠢蠢欲動,捻軍和西北的回部,都會再次趁勢而起,清朝將會風雨飄搖,而日本便可以勾結各方勢力,以戰養戰。這時候以清政府的秉性,一定會賣國求榮妄圖依靠列強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北方的沙俄和西南的法國甚至英國都會趁機撈一筆,引狼入室在所難免。

日本接連勝利,甚至深入清朝本土,但是會被列強制止甚至瓜分。

和前面一樣,清朝繼續抵抗,不但不會拖垮日本,甚至會被日本拖垮。這時候得到大量資源的日本,將會實力大增,當初的大陸政策,將會得到更大力度的落實,朝鮮半島已經是囊中之物,清朝也勢在必得。

但是,隨著日本的擴張,英國,法國,美國,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沙俄和日本的矛盾早就有了,可謂是積怨已久,早晚有一戰,與其看著日本不斷強大,不如早點下手,確保自己遠東土地的絕對安全,而其他的西方列強和沙俄的心態基本一致,他們不允許一個強大的東方國家出現,來挑戰他們在中國以及東南亞甚至是南亞的利益,加上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東方國家,和歐美根本不是一個文化圈,價值觀差異巨大,所以西方列強很可能聯合起來將如日中天的日本扼殺在搖籃裡。

第三種結果,清朝和日本相互拉扯,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清朝繼續抵抗,這時候如果能夠在大敵當前,清朝朝廷上下一心,用仇敵愾,聚集全國的人力物力,那麼日本將不會佔到多少便宜。最開始旅順等地會接連失守,日軍勢如破竹,但是一旦清朝上下一心,將會很快站穩腳跟。

接下來日軍將會進入清朝腹地,這時候清朝和日本的差距可沒有幾十年後抗日戰爭時期的中日差距那麼大,在本土作戰,清朝肯定可以長久的和日軍僵持,而難以支撐的日本也不會輕易放棄,畢竟彈丸小國舉全國之力,就是在賭博,賭的就是國運,失敗了接下來幾百年日本還是要被清朝壓制,所以雙方會進行長久的僵持階段,但是雙方誰都耗不起。

接下來,就是西方列強的好日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清朝和日本互相消耗,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時候東方世界再也沒有國家有能力抵抗西方列強了,所以接下來清朝和日本都會是歐美列強飯桌上的酒肉。

歷史不會重演,也不容假設,本文只是一時興起私加揣測,如有不當還請斧正!


無筆史官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那麼清朝會被繼續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動投降為止,進而再獲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戰爭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可謂是日本的崛起之戰!如果清政府繼續打下去,那麼日本全傾全國之力與清政府相戰,日本有這個毅力,但是清政府沒有亮劍必勝的勇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清朝上下團結一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求救於清政府,日本則派兵進入朝鮮,意圖先佔領朝鮮再侵略中國。清政府派兵進入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日本亦派兵進駐朝鮮,最終日本向清軍發動進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先後投入63萬大軍,日軍則投入24萬大軍侵略中朝兩國,此戰清軍戰死3.15萬餘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則僅僅戰死一千人有餘,受傷一萬兩千餘人。清政府迫於日軍強大的戰力,選擇割地賠款議和,雙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割遼東半島、臺灣群島給日本,賠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給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在戰前就不願意打仗,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李鴻章則為了保存淮軍、北洋艦隊的實力。光緒帝等人雖然不願意議和,但是清政府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手中,要再戰談和容易呢?清軍中雖然有丁汝昌、鄧世昌這樣的愛國將領,但是大部分將領都貪生怕死,畏敵如虎,且不懂新式戰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會輸得更慘。當時的清朝八旗兵、綠營兵基本沒有戰鬥力,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有戰鬥力,不過淮軍是李鴻章的私人部隊,豈能在戰爭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沒有可戰之兵!

日本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且推行脫亞入歐的國策,經過二十多年的全力發展,日本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工業基礎雄厚,戰鬥力強!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擴張只有侵略中國,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絕對實力強於日本,但是制度落後,外強中乾,實在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的大陸政策是:第一步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戰的話,日本有決心傾全國之力攻擊清朝,實現他大陸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隻肥豬,西方列強都想瓜分中國,因此日本攻擊清朝時列強皆旁觀。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國家可能會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擊退日本,不割地賠錢的話,列國必然不會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話,只能依靠自己,靠別人是一點指望都沒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國那般強大,自然可以不賠款,遺憾的是清朝實力遠遠不及俄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