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風波追蹤:科技部或出手,當事方稱將有發佈會

“基因编辑婴儿”风波追踪:科技部或出手,当事方称将有发布会

2018年10月9日,廣東深圳的一個實驗室內,胚胎在顯微鏡下接受注射。(東方IC/圖)

“我們在未來幾天會統一接受採訪,會召開發佈會,但時間還沒有確定。”負責賀建奎團隊媒體發佈的負責人陳遠林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一位監管部門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今天這個事太突然了,科技部生物技術中心或將核實此事,從倫理、技術必要性、公眾擔心度以及可能對中國生物技術發展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評估。

CCR5基因敲除和缺失後,感染HIV的風險確實下降,這已得到文獻支持。但讓科研人員擔心的是,CCR5基因缺失後,會造成機體的天然免疫缺陷,該缺陷會導致生命體對其他病毒的感染水平上升。甚至有文獻報道:該基因的缺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發生。

“在我國,基因研究需要備案,需要經過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和倫理專家委員會的審查,否則不可以用於治療。南方科大和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都不在備案名單中,該項目是違法行為,應該追查:誰批准的?誰提供經費?”2018年11月26日,國家衛健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樊民勝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這幾乎是瘋狂的一天:從“歷史性突破”到被集體“圍攻”,“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幾乎被全民刷屏。

今日,人民網消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稱,通過編輯試管嬰兒胚胎基因,一對“天然免疫艾滋病、瘧疾、霍亂”等疾病的雙胞胎——露露和娜娜於幾周前順利出生。

一個被隱藏了至少十個月的“秘密”被高調掀開,它符合人類對免於疾病的終極追求,但在倫理問題面前,質疑卻遠比掌聲兇猛。“到底是誰同意了這麼瘋狂的人類基因實驗?”無數業內專家提出質疑。

一個可見的事實是,涉事醫院、監管部門、所在高校,都迅速與賀建奎——一位要麼締造歷史,要麼被釘上恥辱柱的“先鋒科學家”撇清關係。

被“圍攻”的一天

最近的公告是,26日傍晚,賀建奎供職的南方科技大學發佈公告,校方在瞭解情況後,對其在校外開展的,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的研究“深表震驚”,該校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

公告並稱,在2018年2月1日,賀已停薪留職,離職期到2021年1月。

在“基因編輯嬰兒”信息發佈時,同步還有一份同意其進行研究的,名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的文件。

文件顯示,該實驗始於2017年3月,截至2019年3月。研究擬採用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和孕期全方位檢測可以獲得具有CCR5基因編輯的個體,使嬰兒從植入母親子宮之前就獲得了抗擊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一共有7位在該醫院供職的醫生簽署了同意意見。據媒體查詢發現,他們分別是該院的口腔科主任黃華鋒、質控辦主任蘇卓娃、婦科主任龍宏、藥劑科主任姜紅藥、中醫科主任王芳麗、產科主任鄧興書、麻醉科主任褚振山。

而該醫院總經理程珍在26日下午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對這份文件的相關情況並不瞭解,“我不清楚倫理委員會的情況,文件的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調查。我們醫院沒有做過(這個實驗)。”

同時有媒體爆出,有“倫理委員會”的委員表示,該簽名系偽造。他們對這一文件和研究均不知情。但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待考。程珍在採訪時表示,會在調查清楚之後,再給南方週末記者答覆,“需要一些時間。”

同樣行動迅速的還有深圳市衛計委。26日下午,深圳市衛計委公告表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而按照當年原國家衛計委於2016年公佈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

也就是說,即使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文件屬實,賀建奎的研究也涉嫌違規。廣東省衛健委也向媒體表示,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

在他看來,賀建奎的研究顯然已經越過“紅線”:“應對此種行為進行大力處罰,否則規則都形同虛設了。”

賀建奎此前表示,自己正在香港準備參加27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並將在峰會現場展示他領導的項目組在小鼠、猴和人類胚胎方面的實驗數據。

“想想當年克隆羊多莉的結局”

賀建奎的“瘋狂”舉動也引來了學術界眾怒。26日下午開始,由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牽頭進行的科學家聯合聲明正不斷增加“聯名名單”。

科學家聯合聲明認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準確性及其帶來的脫靶效應科學界內部爭議很大,在得到大家嚴格進一步檢驗之前,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並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

按照賀建奎所說,“露露和娜娜”是人工干預的產物——她們是體外受精的試管嬰兒,但又比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絲二十分之一細的針管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

這項技術被稱為“基因剪刀手”——就像一把精確的手術刀可以對基因進行精確的切割。2018年9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EricN.Olson團隊在兩隻僅有1個月大、患有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的狗狗身上進行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實驗,部分器官高達92%的恢復。

據媒體報道,這是首次在大型動物體內的CRISPR實驗,被稱為“重大突破”。賀建奎的“人體實驗”如果屬實,則正如科學家聯合聲明中提到的,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解釋,應用這一技術進行基因編輯的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叫“脫靶效應”。簡而言之,編輯目標基因的同時,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脫靶是個大問題,因為只有一個檢測窗口——胚胎早期。等到胚胎髮育起來再發現問題那就晚了,你總不能把一整個活人給扔掉。”

“脫靶問題在現階段還沒有得到解決,這一效應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劉穎說。

另一大技術風險在於,並不是所有的細胞都能被完全敲除,未被敲除的基因依然存在感染的風險。

劉穎和同事查閱文獻後發現,CCR5基因敲除後,小鼠會出現空間、行為上的異常,包括神經系統功能、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異常,以及心血管系統的異常。

“該基因的敲除,對於胎兒可能會產生無法預見的影響。”劉穎說。

“想想當年克隆羊多莉的結局吧。”有專家感慨。據當年媒體報道,綿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到6歲,留下爭論不休的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