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南逃?

國師聊股票


崇禎帝劇照


崇禎帝朱由檢生於1611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於1627年登基,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在北京紫禁城背後的梅山上吊身亡,時年33歲。許多人發出歷史之問:崇禎帝當初為何不南逃去南京,遠離北京是非之地?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多年,也查閱了許多資料。現在簡要分析一下:

一、崇禎帝一開始並不想南逃

崇禎帝在位17年,滿清騎兵兵臨北京城下有5次,第一次是1629年(崇禎二年),第五次是1642年(崇禎十五年)。清軍第5次入侵深入最遠,到達山東南部,捕殺了明朝魯王;搶掠最多,光是銀子就搶了2200餘萬兩銀子。

十幾年來,面對精銳的滿清騎兵,崇禎帝沒有南遷,甚至考慮都沒有考慮過此事。因為每次崇禎帝都是調兵遣將應對,而每次都化險為夷。

1643年(崇禎十六年)十月,孫傳庭兵敗陝西,明朝在長江以北的最後一支機動部隊覆亡,此時崇禎帝有沒有真想要南遷?我覺得崇禎帝這時還沒有想要南遷,因為陝西、河北、山東以及南方還在自己手裡。




崇禎帝為什麼不輕易南逃?原因主要有幾條:

1.北京是首都。北京是國家根本之地,是祖宗陵寢所在地,一旦輕易離開,對民心的打擊很大,更有愧於列祖列宗。

2.崇禎帝心氣高。崇禎帝一直自視甚高,覺得自己的能力比漢文帝、唐太宗都強,丟下京城逃跑這種事情,非到萬不得已,他是絕對幹不出來的。

3.錯誤估計形勢。崇禎帝一開始認為,彪悍的滿清騎兵拿北京城都沒有辦法,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也絕非容易之事。

二、崇禎帝什麼時候開始想南逃?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改元,並下令率50萬大軍征討北京。這個時候,崇禎帝開始心驚膽戰,一面想著如何固守北京,一面想著南逃了。但是,鑑於崇禎帝猜疑的性格和秋後算賬的做法,導致大臣中沒有什麼人敢支持南遷,崇禎帝也就沒有好好佈置南遷的事,就此耽擱下來。當然,崇禎帝此時還心存幻想,但這是崇禎帝最後的機會。


北京景山 崇禎帝殉國處


皇帝南逃,相當於遷都,拖家帶口,護衛親兵,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涉及路線規劃、糧草供應等千頭萬緒的工作,一大堆的事情。離開京城,萬一李自成或滿清騎兵追來,失去北京高大城牆防禦的明軍,將難以抵擋農民軍或滿清騎兵,這也是一個顧慮。

隨著農民軍逼近,有一次崇禎帝對大臣發出感嘆:“我不像亡國之君,但事事都是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打下的天下,如今將要失去,我有什麼臉面去見列祖列宗?我願御駕親征與闖賊決一死戰,戰死沙場也不遺憾,但死不瞑目!”後來,崇禎帝並沒有御駕親征,因為內閣大學士們願意代駕。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得失,何目見於地下?

最後,崇禎帝任命李建泰代駕出征,但只有幾千兵馬,加上這個李建泰貪生怕死,於是二月即在保定投降了李自成的手下劉方亮。南逃的事情沒議成,出征的部隊又投降,崇禎帝已成為熱鍋上的螞蟻。



三、崇禎帝什麼時候真想南逃?

李自成攻克大同、宣化後,從西面逼近北京;李建泰兵敗,李自成手下劉方亮部從北京南邊的保定方向逼近北京。這個時候,東北有滿清,西邊有李自成主力,南邊有劉方亮,而崇禎帝手上無機動兵力,對堅守北京已基本絕望,此時真的很想逃出去,但是已很難逃的出去。

李自成佔領山西后,就再也沒有遇到過大的抵抗。3月初,李自成的部隊已經逼近北京,三月初六,崇禎帝下令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以及其他部隊進京勤王,企圖抵抗農民軍進攻,但吳三桂磨磨蹭蹭,還沒有趕到北京,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話說話來,就算趕到北京救援,也只是人家砧板上的肉。

部署在京城外的李國禎部,統領京師三大營,但他直接投降了李自成,人馬、火器全部歸了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軍將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並派人勸說崇禎帝遜位,崇禎帝不答應。李自成攻城,明軍已毫無戰鬥力,投降吧!李自成基本沒費力氣就佔領了北京,崇禎帝跑到紫禁城後的梅山上吊,276年的明朝隨著33歲的崇禎帝嚥氣而宣告滅亡。




四、後記

崇禎帝上吊後,還是有些明朝大臣自殺殉國的,但大多數人跑去排隊迎接李自成了,希望在新朝謀個好位子。要說崇禎帝的這幫手下真是不負責任,讓李自成這麼輕輕鬆鬆佔領了北京,極大地助長了李自成的驕傲情緒,導致李自成輕敵,很快被吳三桂和滿清的聯軍擊垮。李自成五月初一就逃離北京,一年後在湖北失敗身死。李自成的失敗有李自成自身的原因,但明朝大臣當初的不抵抗,也要為李自成的失敗負一部分責任。


清軍五次殺來,京城都有驚無險,各地勤王之師日夜兼程能趕到;李自成來一次,北京就陷落了。什麼原因?滿清是異族,抵禦滿清,是民族大義,大家積極性還蠻高;李自成是漢族,雖然以前是賊,但他住進了紫禁城,那就是皇帝了。投靠滿清成漢奸,不好接受;但歸順李自成,卻是合情合理,遇上改朝換代,沒辦法?加上崇禎帝和祖上對大臣一貫刻薄寡恩,如今樹倒猢猻散,自謀出路吧。



崇禎帝總體上是個不出門的秀才,書讀得很好,但是人情世故不太懂,不知道在國家危難之際如何培養和保護幾個得力干將防身。要出逃,也必須有人前後張羅打理,統籌協調;要死守京城,也必須要有悍將坐鎮。以至於都城被人輕輕鬆鬆一兩天就佔領,想逃又逃不出去。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為了說清問題,不妨假設一下:倘若有魏忠賢這樣的權閹在,崇禎帝只要交代魏忠賢去辦,想必魏忠賢會將此事辦的妥妥的。

幹大事的人,必須要有幾個聽命於自己的精兵強將在身邊隨時聽用,保駕護航,這是封建社會亙古不變的道理。


坐看東南了


崇禎是真的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實際上崇禎沒有選擇難逃,很多人對此都難以理解,因為南遷明顯是可行的,並且是有益無害。如果說崇禎當時選擇南遷,那後來的南明也不會群龍無首,崇禎死了,太子也死了,後來的南明群龍無首,藩王人人都在爭皇帝的寶座,試問一下這種情況,如何與敵方鬥爭。

只要崇禎在,就不會有後來南明出現的各種局面。假如說南明是崇禎建立的,最差也能夠和滿清劃江而治,當時江南手工業非常發達,弄不好崇禎在那裡還能發展的更好。當然話說回來,歷史沒有假如,崇禎這個人並不適合做皇帝,南逃未必有太大的用處,但總比直接一死了之的好。

崇禎死前殺了妃子,殺了兒女,然後才去自殺,在當時無數的大臣開始勸他南遷,可他偏偏就是不走,這是為什麼呢?不說別的,只要南遷也不會死的那麼快。從他個人方面來看,崇禎被選中坐上皇帝的寶座之後,每天都是兢兢業業,日夜操勞,但是他不適合做皇帝,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他也很累,不想繼續下去。

崇禎當時面臨的情況真的是內憂外患,壓力實在是太大,一般人無法承受。崇禎當時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李自成竟然真的能夠打入京城,在他看來,李自成來不可怕,其他地方的部隊只要前來勤王,那李自成必然攻不破京城,這一點是崇禎沒有想到的。

大臣們狠狠的傷了崇禎的心,在當時崇禎什麼都缺,大臣們卻只會說漂亮話,給不了他實質性的建議,當然這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崇禎疑心很重,大臣一句話不對立馬被撤,而且下場都不怎麼好,所以大臣只會迎合他。崇禎缺錢,大臣哭窮,可是李自成來了之後卻在大臣們家裡搜出無數金銀珠寶,正是種種因素導致崇禎認為,不值得繼續下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大明王朝,在我國曆史長河中算得上威武、雄壯、殺伐果敢的一個朝代。

不說朱洪武消滅各路軍閥,擊潰強大蒙元,建立大明王朝,也不說大明助朝鮮,殺倭寇,平南越,但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舉,就已經把英武氣概延伸到天邊,把多少朝代的君王比得羞愧難當!崇禎皇帝的死,就是殉國,就是“君王死社稷”的悲壯踐行!

崇禎沒有南逃以圖將來,也有當時的情景決定的。當李自成的大軍圍困北京城,多爾袞的滿清也從北面洶湧壓來,崇禎登殿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想準備突圍時,百官早已潰散,各自回家做逃跑的打算,只剩下身邊一些太監。

此情此景,祟禎悲天愴地,已沒有其他好的選擇,要麼降!要麼死!

……

大明壯哉!崇禎也哀!



咱食話食說


什麼是壓死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崇禎17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無路可逃。最後在紫禁城後面的煤山上吊自殺,200多年的明朝從此滅亡。

其實當時對崇禎帝來講,有一個辦法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臨時的中央政府。這個辦法或許尚能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但是崇禎卻遲遲沒有南遷,放棄了一條生路不說,還親手斷送了大明江山。為什麼崇禎帝不肯南遷?是他真的不想南遷嗎?

當時遷都的建議是在正德殿進行了一次私下會議,由江西籍官員,翰林院學士李明瑞首次提出的。當時外有滿清,內有農民起義,皇帝問道今後的策略,其回答相當坦率,甚至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義軍已經逼近京城,朝廷正值生死存亡之際,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然而崇禎帝對此猶豫不決。如果放棄北京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妥協匪寇的奇恥大辱,這兩個艱難的選擇。他暫時舉棋不定,他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聖君,又根本不能承受這種失地失國的罪名。

皇帝想甩鍋,大臣們可不是傻子

於是他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拿給大臣們商議,想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南遷的請求。然後他在做一個順水推舟。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崇禎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猾,沒有一人站出表態,由於沒有皇帝能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朝堂上眾臣展開唇槍舌劍的激烈爭論,結果相持不下,最後不歡而散,崇禎帝自己又不願意承擔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於是這個策略被擱置到一邊了。

那麼那些主張絕不丟棄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向祖國,以死報國恩的忠誠嗎?答案顯然不是,他們中大多數認為假如自己表態不棄國土,日後就逃脫了丟失國土的罪名,遵從皇帝的心思,他們想著即使有朝一日秋後算賬,這個心胸狹窄又喜歡猜疑的皇帝,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會找一個丟失國土的罪名的替罪羊,他們也可以明哲保身,這樣一幫滿腦子為個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個優柔寡斷,只圖虛名的皇帝,國家怎麼可能不玩完?(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

留給大明的時間不多了

結果當年的3月初,李自成勢如破竹,明軍一敗塗地。吳三桂的遼東鐵騎軍團,也被滿清所牽制,無法回京救援。京城已經無險可守,岌岌可危,崇禎又連夜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有人提議皇上可鎮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做好最壞的打算,但是皇帝勃然大怒。認為自己都無法迴天,一個太子能做什麼大事,其實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想南逃,卻硬要拉著大臣說出來,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最後談論的結果又是不了了之,只是下了一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救駕。(李自成攻入北京)

可是結果是殘酷的,勤王的軍隊沒有到,告急的奏摺,卻像雪片一樣飛來,崇禎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請他南遷,可是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沉默不語,誰也不肯先開口,僵持之際前方傳爆保定失陷,可謂京城門戶大開,把政府南遷的可能性,已經從中完全被掐斷,成為泡影。

最終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吊死在煤山。這個存在於歷史上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徹底滅亡。(當時的各方勢力圖解)


獨霸藍星的兔子


他為什麼不跑,主要原因是想跑但沒法跑!!!

一、知道明史的人知道明中期有土木堡之變,皇帝都被俘虜了,差點就變成靖康恥,有人就提議南遷,響應者不少,可這時于謙大喊一聲,敢言南遷者斬,于謙可厲害啊,再加上明朝實力仍在,只是明英宗缺心眼才被蒙古人抓去的,而且蒙古人實力其實也一般,後來在於謙帶領下取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當時那些主張南遷的可謂顏面掃地,妥妥的投降派,誰也不想被後世稱為秦檜之流,況且在隨後百年間,北京城被圍了好幾次,每次化險為夷,所以大臣們一方面在乎名節另一方面心存僥倖,到李自成圍攻北京時沒有人明面上說南遷。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是存在很多弊端,官場風氣不好,明朝士人的道德素質也算比較差的,那幫吃飽了撐得的言官,整天為芝麻大的事情叨逼叨,只顧個人名節,裝清高,不顧國家社稷,如果有人敢說南遷,這些人不得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三、崇禎自己的問題也很大,崇禎刻薄寡恩,剛愎自用,說白了就是跟著崇禎混沒有好下場,崇禎身邊的忠臣良將本來不多還都被他殺的殺,有的擠對的跑到後金那了,有的被逼迫英勇就義,更二的是身邊連小人都沒有,身邊有一個狗腿子為他做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也行啊,就像秦檜一樣,可惜沒有,因為他留不住人,對於南遷這事,終究不能皇帝自己嚷嚷吧,得有人站出來,可惜沒有,他想走也走不了,就算他不要臉了,我就走,那會面臨一個更嚴峻的窘境,你的合法性你的權威會蕩然無存,就算活下來也得傳位給兒子了


青梅煮酒談歷史


崇禎他也不是沒有頭腦,他的手下也都不是笨蛋。有人早就提出來了,在李自成打下了東下北京的門戶之後。崇禎也心動過。但是呢,他被一堆知識分子慷慨激昂唾沫飛揚,動輒祖宗之法,動輒統治根基,動輒逃跑亡國,唯我雄才大略,誓與社稷共存亡的表態,震撼了,吸引了,雄起啦。所以打算在北京城下與闖王決戰,期待雄才偉將,匯同各地勤王精兵,演繹一出保衛京師保國衛家之戰。

即使在後來,闖王大軍將北京城團團包圍住之後,提出了封王即西走的妥協和解降策,照樣還是在那群知識分子的慷慨陳詞,激情表演之下,毅然拒絕。

而當闖王大軍進攻北京之時,崇禎派去監軍委以重任的大太監率先打開了城門,那一大群表演派的知識分子們早就換裝加入了迎接闖王進城的隊伍之中。說歸說,做歸做,表演歸表演,最終只要保住個人的家庭和財產,誰理你的皇恩?誰顧你的皇家?所以氣急敗壞的崇禎帝,好像是殺了自己的愛妃,砍傷自己的女兒,跟著多年伺候自己的太監上了景山。在一棵歪脖大樹跟前,據說啊,跳著腳的這頓罵呀,然後頭髮遮住臉,羞羞答答地見先人見祖宗去了。


heinigo


逃也是要資本的,崇禎十七年那時候,好用的、能用的不是戰死就是被自己人坑死、被崇禎殺死,剩下的大部分已經準備好和新主子李自成共創美好未來發展和諧新社會的“忠臣良將”,試問帶著這些人逃,有前途嗎?

做皇帝還是要積累人品,喜怒無常、動不動拿下屬開刀,誰還給你幹?


紫色護衛隊


很多官員對於崇楨的遷都計劃,竟然是這麼回應的:太子與百官南遷南京,崇楨孤守北京與帝陵,真是極妙的設想啊,難怪崇楨怒不可遏、大發雷霆,遷都之事無奈作罷。崇楨與官員們的關係太過緊張,官員們也不想陪崇楨一起混了!


東家守藝人


崇禎沒來得及跑,李自成1644年3月10日過黃河攻打大明京師算起,到崇禎上吊自殺的1644年4月25日才一個半月時間,崇禎是萬萬沒想到啊,他的軍隊一潰千里,並且眾叛親離,沒有一兵一卒,衝出重圍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自縊了!


熊熊霸


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崇禎作為一個愛國大盜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推脫猜忌、氣狹量窄、自卑自負,17年曆經摺騰讓本就腐朽的朝廷徹底崩盤,不堪重負的社會徹底崩潰。

他自認為整個官僚體制已經腐敗透頂,再無可信之人,同時他在群臣心中支持率完全喪失,這種情況到了南京不會有任何改善,又有前土木堡之鑑,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他選擇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