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

位於南亞的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四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也在印度有大量教徒。錯綜複雜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與建築交織在一起,紅堡房間內的橋樑、階井向下延伸的剖面處理都滲透著神聖而不可褻瀆的信仰,感受其所處年代的那段動盪歷史。

阿達拉傑階井

1499年

印度建築之美

阿達拉傑階井是穆斯林國王穆罕默德巴格達為皇后所修建,有五層深,平面呈希臘十字。每一層都是可容納許多人集合的巨大空間。階井達到地下水的深度,以平衡水平面季節性的波動。頂部的平面呈八邊形,由大量精雕細琢的支柱支撐。當人沿著階梯走向圓井,八邊形的空間就慢慢在眼前展開。古吉拉特邦有上百個這樣的階井,但阿達拉傑階井是其中最出色的建築之一,它融合了印度教的手工藝與伊斯蘭建築中的植物與幾何圖案。

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賈瑪清真寺

1424年

印度建築之美

艾哈邁達巴德的賈瑪清真寺是印度最輝煌的清真寺之一,建於公元1423年,由國王蘇丹阿默德沙罕建造。建築材料為黃砂岩,混合了印度教與穆斯林的建築風格。它位於城市遊行中軸線南邊,處於老城的心臟地帶。由260顆柱子支撐的賈瑪清真寺有15個拱頂。建築群中央是一個長75米、寬66米的庭院。庭院三邊由柱廊圍繞,而祈禱大堂佔據了第四邊——東邊。這個庭院相互連通、有柱廊和佈道的建築群就像一個完整自足的整體。

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薩克吉羅薩

14世紀

印度建築之美

薩克吉羅薩是距離艾哈邁達巴德市中心南部8公里的清真寺與陵墓建築群。由於柯布曾將它的清真寺設計與雅典衛城相比較,它也被成為“艾哈邁達巴德的衛城”。薩克吉羅薩被理解成“身體(jism)”與“靈魂(ruh)”的集合,被賦予了人的特質。它建在一個方形的人工湖旁,中央庭院則是一個受歡迎的會場。其整個建築群最初有72英畝,四周圍繞著精美的花園。然而人們開始在周圍聚居,在花園裡活動,於是如今面積縮減至34英畝。其中的建築物是當地早期伊斯蘭文化的典範,糅合了穆斯林和印度教的建築法則。

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阿格拉森階井

14世紀

印度建築之美

位於新德里的阿格拉森階井是一個60米長、15米寬的古代梯井。人們相信它原本在Mahabharat高峰時期由傳奇大帝阿格拉森修建,14世紀由Maharaja Ugrasen後裔,Agrawal族群重建。這個井的某些地方有103級臺階,並常年浸在水中。可見的部分分為三層,每一層的兩邊都排列著拱券柱廊。它的建築風格受到伊斯蘭教及印度教風格的影響。在階井的西端有一座莫臥兒風格的小清真寺,上有精美的雕刻。

德里紅堡

1648年

印度建築之美

德里紅堡建築依據伊斯蘭建築的原型興建,但各涼亭式造型卻顯示出典型的莫臥兒建築的元素。宮殿內牆中央有一個壁龕,前面是國王的大理石寶座,高約3米,上面刻有花鳥、樹木等浮雕。堡內最豪華的白色大理石宮殿叫樞密宮,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是國王與大臣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三面是方形組成的拱門,一面為透雕方形窗戶,外形像一座雕飾華美的涼亭。

印度建築之美

阿格拉堡

1573年

印度建築之美

阿格拉堡位於印度阿格拉,距泰姬陵15公里,是印度三大紅堡之一。阿格拉堡有四個大門。從基底到牆垛、堡壘都是由石頭鑿成。每一塊石頭都打磨得如“反射世界的鏡子,紅潤如幸運之神的臉頰;石頭接縫的地方,連頭髮末端也塞不進去。”它巧妙的建築佈局使這個建在平地上的堡壘也堅不可摧。

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

1569年

印度建築之美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又名勝利之城)是1569年由阿克巴大帝建立的城市,1571年至1585年為莫臥兒王國的首都。它是印度保存最完好的莫臥兒建築之一。這個莫臥兒建築群被城牆包圍,裡面包括一系列相連的庭園和由精雕細琢的支柱支撐的房間。紅頁岩建造的勝利之都被精心設置在一個指向阿格拉的長山嶺的最後一個斜坡上。

印度建築之美

印度建築之美

泰姬陵

1653年

印度建築之美

泰姬陵整個陵園是長576米,寬293米的長方形,總面積為17萬平米。陵園四周被一道紅砂石牆圍繞。正中央是陵寢,在陵寢東西兩側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式樣相同的建築,兩座建築對稱均衡,左右呼應。陵寢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達40米,內有50層階梯,是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登高而上的。

印度建築之美

大門與陵墓用一條寬闊筆直的用紅石鋪成的甬道相連接,左右兩邊對稱,佈局工整。在甬道兩邊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間修建了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62米。泰姬陵的構思和佈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堪稱一件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

印度建築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