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珠海莲洲

有一个叫做

“莲舍”的民宿

虽是建筑

却似一部充满故事性的电影

用了电影的手法来做建筑

是不是很有意思?

因为参与设计的一位建筑师

张为平

他不仅是建筑师

还是一位导演

并且刚刚获得了国际大奖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即是导演又是建筑师身份的他

把建筑做成了电影

还是把电影做成了建筑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特别的民宿

用电影的手法做设计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莲舍.”坐落在莲洲镇东安村荷塘边

从村道入口处向内数十米即可望见

接近民宿的体验与“桃花源记”中

武陵人偶入世外桃源的历程非常接近

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感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这个民宿由两位建筑师

和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共同开发

当然也包括这位导演建筑师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基于一直以来对于建筑和电影的同等兴趣

在珠海莲洲镇“莲舍”主题民宿改造项目中

除了以介入乡村发展的探索意义之外

我们首次尝试了一些

可类比于电影手法的方法进行设计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情境、景框、光影、叠画

... ...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慢时光雕刻机” | 珠海莲洲“莲舍”民宿设计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情 境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如果说电影是一种“造梦的机器"

带领观众体验他们

日常所不能经历的别样人生

作为以度假和体验为核心功能的民宿

则有着与电影相似的使命

帮助厌倦了大都市刻板生活的人逃离城市

躲进乡村,寻找久违的宁静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情境感”是电影氛围营造的重点

借助某种情境

观众可以充分融入剧情

达到“共情”的效果

我们希望在“莲舍“中

能以空间的意趣打动来访者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对于“情境“的理解

不是为了强调“乡愁”而以乡土符号做简单拼贴

那只是一种类似舞台布景的肤浅做法

本着对场地尊重的原则

最大化的保留了原乡宅的主体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并引入现代的手法进行改造提升

以朴素禅意的风格为主

通过“原型”的保留唤起记忆

而对于空间的“纯化”处理反而为“事件”的发生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王澍老师对江南园林意趣的描述为:

“以一种虚拟的艺术构建一个梦幻的小世界,

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生活世界。”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我们在“莲舍”的设计中表达了相似的理解:

建筑整体白墙黛瓦的色调

是对中国传统南方民居的一种隐喻

功能布局上采用了独特的

“工作室+茶室+住居”的三合一模式

组团的核心是被一大一小两个院子

所围绕的公共空间

打破了一般民宿仅仅具有居住功能的局限

在乡居之外提供了家庭聚会、会所交友

甚至是艺术家笔会的功能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两个院子各有千秋

入户的小院夹在客房和厅堂之间

砾石的基底辅以间或出现的草皮和汀步

狭长而幽静

而厅堂另一侧的大院子由木平台围边

全部由白色卵石铺就

空无一物,颇具枯山水的意味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通过打通公共空间的南北连接

形成了前院—厨房—大庭院—公共空间—小庭院—客房

这条曲折而连通的路径

如果说房屋部分是实

那么院落则是虚

在虚实之间

人的穿行行为变得具有

嬉戏的乐趣和游走的探索感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住居体验变得更加个人化,差异化

我们尝试还原一种当代中国城市住宅最缺失的特质:

生活的多义性

坐于厅内的茶榻之上,

品茗焙烟,望空听物

究竟是身处烟雨江南还是京都古刹?

一时间竟恍然

这种难以言明的“暧昧感”

是我们理解的“情境”的高境界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景 框

电影中的“景框”是导演镜头中的影像

也是最终呈现于荧幕上的效果

通过对于不同“景别”的综合运用

配合以一定的视听节奏

即可形成叙事的戏剧性效果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我们在“莲舍”中也特别强调了“景框”观念

原本建筑体量较很封闭

我们在公共空间墙体上打开了大尺度的开口

形成通透的视线

并且用黑色金属框强化“景观”的概念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前院、厅堂、后院、客房的影像

如同在景深方向上的一系列“浅空间”叠加在一起

使人充分意识到柯林.罗所论述的“透明性”原理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客房部分的开窗充分考虑了对室内外景观的呼应:

面向湖景的一侧床头开大窗

将景物尽收眼底

类似于一个“全景”镜头

而朝向内院墙体可能只开小窗

窗外仅有一丛翠竹

这类似于“特写“镜头

使目光聚焦于某个焦点。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如同侯孝贤导演在《戏梦人生》中

对于定位长镜头和跳切手法的综合使用

在某个景深镜头中

包含部分的场景对象

而在下一个镜头中

则通过更深的景深和后拉的机位

显示更多的场景信息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通过这种手法

人与景之间取得了特别的联系

漫步在院落内的任何空间

仿佛是经历了一个个连续运动的镜头

通过一系列对于“物”与“景”的凝视

我们的记忆不断被唤起

影像的累积形成了普鲁斯特式的追忆方式

光影交叠

我们常说好的电影要有“电影感“

电影感的建立当然与光影的运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王家卫导演在表达香港的都市空间时

善于用都市的自然光照映衬人物内心世界

无论是小便利店单调而幽微的店内光

还是街边霓虹丰富而浓烈的五色

甚至是一台小小点唱机上转动的光盘

……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明灭不定的光色勾勒出场所的轮廓

构筑了极端主观化的情绪

所幸在对于”光影“的操作上

建筑师与导演有着相同的偏执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我们在”莲舍“中刻意将墙面大面积刷白

实际上为其”附体“的表演提供了画布似的背景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房外和院内的几棵古树

若干翠竹都成了主角

在烈日的阳光下婆娑起舞

这舞姿借助白墙得以昭示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院墙上镂空砖的砌法

让原本厚重封闭的墙面

呈现出一种轻盈的特殊质感

视线的显隐之间令人充满

对于院内可能发生的“故事”的期待

在透明玻璃面内外时不时出现的木格栅

也为光影魔术提供了一重变奏曲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我们所谈论的光影当然不只局限于日光

在夜间,精心设计的灯光

勾勒出整个建筑或明或暗的区域

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情态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实际上,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随着光线的变化

建筑的表情也是异常丰富

所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莲舍”中在建筑立面上大量使用了透明玻璃

窗外的风景映射在窗玻璃上

与室内的空间以及人的生活场景叠加在一起

若干种意向的交织产生了新的意义

正可类比于电影中“叠画”的概念

是导演把建筑做成了电影,还是建筑师把电影做成了建筑?

按照我们最初的设定

建筑本体退守到一种极简的状态

它本身并不引发滥情的联想

而“意义”完全靠空间元素

对于内外景象的自然呈现

以及观看者的自我选择而产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