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國內通常叫外國人“老外”,而外國人在他們國家叫中國人又叫什麼?

Ch一切從頭開始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因此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國不同的時期也對不同的國家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而這些受到我們影響的外國人也對我們有著不同的稱呼。



東亞地區

在東亞漢文化圈中,中國一直是以君臨天下的姿態俯視周邊國家,也因此對東亞其他國家影響最深。

古代的朝鮮距離我國最近,也因此受到我國的影響最深。而且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朝鮮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央王朝的附屬國,所以朝鮮認為自己也是華夏文明的一份子,稱呼自己為“小中華”,而相應的稱呼我國為【大中華】



日本與我們隔海相望,最早部落時代的時候正是我們強盛漢朝。當時日本國王請求漢光武帝賜名,劉秀就賜給了日本名稱為倭奴國,而日本則是以我國朝代的名稱稱呼。比如稱漢朝為【大漢】、唐朝為【大唐】。直到後來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開始以【支那】蔑稱中國。

越南也是一個深受我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他們也認為自己是漢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稱呼中國為【北朝】,據說民間也有【船國】的稱呼。



歐洲地區

歐洲人最早對我國的稱呼為【Sinae(賽里斯)】。曾經的古羅馬凱撒大帝對絲綢愛不釋手,有一次他穿著絲綢製作的袍子去看戲,當時的人們都被絲綢的華麗驚呆了。後來得知絲綢來自一個東方國度,他們便稱中國為【賽里斯】。意思是絲綢的國度,或者是絲國的人。

China】是歐洲人繼【賽里斯】之後對我們的通稱,並且延用至今。關於【China】有很多說法,一種是源於瓷器。一種是源於梵語中對秦稱呼的音譯【chin】,從印度傳入歐洲就由【chin】變成了【China】。



俄國人稱呼中國為【Китай(契丹)】。原因在於我國北宋時期,遼國雄踞我國北方,導致俄國人只知道遼國的契丹人,所以俄國人也就一直稱呼我國為【Китай(契丹)】了。



中亞地帶

古代印度因為佛教而與我們交往頻繁,它曾經稱呼我們為【摩訶至那】或者【摩訶震旦】。

【摩訶】的意思是大而無量,智慧無邊。

【至那】有兩個意思,一種是(秦)的音譯,一種是讚美我國絲綢娟布的精美。後因佛教傳入日本,所以日本最初稱中國為支那是讚美嚮往之意。

【震旦】的意思東方日出之地。

從以上稱呼來看,古代的印度對中國推崇之至。

阿拉伯一帶的人稱呼中國為【桃花石】或者【唐家子】。


我是越關


把巴基斯坦叫做巴鐵,把印度人叫做阿三,而韓國人被很多人叫做高麗棒子,至於越南人和菲律賓人,我們稱呼為越南猴子和菲傭,北方的俄羅斯叫做毛熊,我們對於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稱呼,反過來說,不同的國家不同時期對我們的稱呼也不一樣。這其中既有平等的合理稱呼,也有鄙視的汙衊稱呼,當然了,也有含有敬意的尊稱。

絲國人,是古羅馬時代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對中國人的稱呼。那時候中國的絲綢在歐洲貴族之間得到熱捧,王公貴族爭相穿著絲綢衣服,一時間絲綢成了高貴的代名詞,而對於東方這個會造絲綢的國家,他們接觸不到,只能從中間商手中購買絲綢,於是便稱中國人為絲國人。

China,這個是我們最常見的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有人說China是昌南(景德鎮

)的意思,一箇中國古代盛產瓷器的鎮子,也有人說China最早的意思就是瓷器,現在小寫的也是瓷器的意思。不管怎麼說,外國人稱呼中國為China,都離不開瓷器的因素,古時候無論是邢窯白瓷還是越窯青瓷,都是深受外國人喜愛,於是久而久之很多人稱呼中國為China了。

掌櫃國,這是韓國人對於中國的蔑稱。記得冬奧會期間就有韓國網友“掌櫃國運氣太好”的感慨,掌櫃國一詞的來源是在清朝,彼時有許多清朝人到朝鮮半島做生意,由於獲利頗豐,又都是掌櫃,所以被他們成為掌櫃,國家被他們成為掌櫃國。

唐人,這個稱呼相對比較正常。大唐盛世,威名遠揚,長安成為世界性大都市,各國商隊來此貿易,而相對的,大唐的影響力也在向外傳播,時至今日很多國家的中國人社區都被叫做唐人街,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地區。

支那、清國奴,這是近代以來日本人對於中國的蔑稱,有侮辱的用意。自從清軍入關以後,日本便不再正眼看中國,認為傳統的漢文化已經喪失殆盡,而他們自己就是正統的中華,本來支那一詞來自印度,含有智慧的意思,但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不再把中國放在眼裡,支那一詞逐漸變成貶義詞。

Nuoc Tau(船國),這是越南人曾經對中國的稱呼,但是隻限於民間。從宋朝到明朝,中國人來到越南,多半都是乘坐大船,越南的鄉下人只有小漁船,哪裡見過這麼大的船隻,於是驚呼大船,久而久之中國在越南人眼裡變成了船國,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更是令他們大開眼界。

其實,除了這些稱呼,還有很多朝代的名字也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比如,秦人、漢人、明人等等。


無筆史官


我們現在稱呼外國人,一般用“老外”這個詞來叫他們,因為我們中國人叫人都喜歡在“名字”前面加個“老”來修飾一下,用以表示親切。比如你姓王,稱你為老王,姓李就叫你老李了,而外國人“姓”外,就自然稱呼老外了。


老外這個稱呼還是不錯的,外國人也挺喜歡,因為至少比之前叫“洋鬼子”、“洋人”要強不少,居然雙方都沒意見,老外這個稱呼就這樣傳開了,外國人在中國就都被稱作老外了。

有些人就很感興趣了,我們既然稱呼外國人為老外,那外國人會怎麼稱呼我們呢?

首先西歐的叫法我們都很清楚,這裡我就簡單提下,他們稱中國為China,中國人為Chinese。China其實來自“秦”(chin)的發音,加上的a是表示地域,China其實是指秦朝,同理Chinese則為秦人。名字的來源於我國古代影響力相當大的大秦帝國。


還有一種說法是瓷器,由於瓷器是叫China,而中國瓷器遠銷海外,十分出名,就用瓷器來代表中國了。

中東、東歐、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即“китай”。在中世紀時期,契丹曾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遼國,遼國疆土擴張到了整個絲綢之路,甚至是今俄羅斯境內附近,所以當時遼在與中東、俄羅斯等國的交流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是當時的北宋都不能比的,遼將中國文化輸入到他們國家,於是他們都對遼很熟悉,就用契丹來稱呼中國。



至於其他的大多時候是“中國人”直接翻譯過來的,這裡我再來分享幾個外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中國人的吧!

朝鮮稱中國人(大清)為掌櫃,因為清朝人很精明,相當會做生意,朝鮮在當時與中國做生意老吃虧。


越南稱中國人為船伕,船伕是尊稱,在宋明時期,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麼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伕稱呼中國人。

日本在古代稱中國人為唐人,這是受唐朝影響。在近代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支那原本是褒義,但在這帶有蔑稱諷刺味道。

印度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種其他叫法,總之很多都是用帶中國文化的東西來指代中國。


夏目歷史君


之前在東南亞幾個國家窮遊了一個多月時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大部分人見到我這樣的亞洲面孔,因為語言的關係基本都用英語溝通,第一時間都是問Japanese?我和他們說是China,他們才曉得,然後態度就沒有那麼好了。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人的印象並沒有日本人好,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對中國人的稱呼很可能存在蔑稱。



上週剛和一個日本出版社的人開會,態度確實很好,我自己接觸的日本人對中國也都比較友好,也都是稱中國人為“烤其酷恩”(日語音譯)。

在不到百年前日本人對我們的侵略中,他們稱我們為“支那”,帶有明顯的蔑視,即使今天還有不少日語書用支那。我們稱呼日本人為“鬼子”。


去過俄羅斯小一個月時間,和不少當地俄羅斯人交流,他們稱中國人為“赤搭”(俄語發音),意思是契丹人,那是從宋代遼國時期開始的,那時俄羅斯人與北方的契丹人打交道,以為契丹就是中國。而對應的中國對俄羅斯人的叫法是“毛子”。

除了鬼子,毛子這些對老外的稱呼外,我們對韓國人有“棒子”,印度人有“阿三”的稱呼,都是有一些貶義的。

而英語國家對中國人的稱呼就是“Chinese”了,對外國人稱“老外”也主要是歐美國家了。

你還知道哪些國家對中國人的蔑視稱呼?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就叫“中國人”(chinos)褒貶完全看語氣。最不能忍受的“侮辱”就是帶三角鬥笠和留辮子。他們在說小眼睛時,就說“被中國了的眼睛”(Ojos chinados)。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眯眯眼。而且是很小很小的眯眯眼。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馬德里有個西班牙小孩,從小就跟著一堆中文老師學中文,由於住得近,整天和老師一家人泡在一起。當這個孩子14歲的時候,他不僅中文非常流利,而且還會說一點點溫州話。他和中國人在一起的時候,叫自己的西班牙同胞就叫“老外”。有一次他來辦公室玩,一位西班牙人進來找人,這個西班牙小孩就用中文在門口喊“有個老外來了!”把我們一屋子人都逗笑了。

西班牙語裡有指小詞,類似於咱們中文裡的疊詞或者加個“小”,普通的中國人是Chino,指小詞就是Chinito,類似(小小中國人或者中國崽子)。這個叫法,很多華人覺得是侮辱,很多人覺得就是暱稱。這個敏感的問題,其實和我們中文裡“小崽子”是一樣的。完全看語氣和預警。叫人家兔崽子,可以是咒罵,也可以是表達親近關係。

外國人會眯起眼睛,或者用手把眼睛拉長來表示“中國人”,是否是諷刺和侮辱,也要看具體語境。

比較難以接受的是用“清朝辮子”和“三角鬥笠”來暗指中國人。這種形象設計會出現在漫畫和搞笑節目中,這樣的設計動機,基本上就是帶有貶義了。

這種設計,不僅無知還很蠢,一定要抗議一下。


西班牙大米良


“外國人”和“老外”只是我們對中國以外國家公民的統稱,同樣外國會稱呼本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公民為“foreigner”,只是具體到中國人又有分別。

由於歷史原因,每個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不盡一致,下面介紹下世界主要語種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

俄語國家

俄語屬斯拉夫語語族,斯拉夫語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一般是Kitan,這個單詞源於漢語中的“契丹”(契丹曾在五代宋初十分強大),就連蒙古語、希臘語甚至中古英語中都把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中國人則被稱為Kitanyes(契丹人)。

中國歷史上對俄語國家人(主要是俄羅斯)的統稱一般是老毛子(調侃)。

英語國家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一般是China,這個英語單詞源於漢語中的“秦”(秦朝曾在中國古代十分強大,影響遠播西方),也是“瓷器”;中國人的稱呼是Chinese,這也是當代國際社會,中國和中國人的標準稱呼。

中國歷史上對英語國家人的統稱一般是老外、外國人、歪果仁(調侃)。

日語國家

日本和我國淵源匪淺,日語中國人被稱為“ちゅうごくじん”,中文諧音是“曲告哭進”,但在民間,日本曾稱呼廣泛中國人為“支那人”。

支那人源自梵文,與震旦同義,是古印度佛教徒對中國的稱呼,因為他們稱印度為“中國”,東北方的中國為“支那”,後來隨著隨佛教流傳到整個東亞、東南亞、中亞甚至西歐。

支那人本無貶義,但近代以來由於日本屢次侵略我國,支那人在中國人民看來是一種歧視用語,所以日本官方一般不在正式場合使用“支那人”,但有些人還是會有意使用。

中國歷史上對日本人的稱呼有倭人、鬼子(調侃),稱呼印度人則是阿三(調侃)

韓語國家

韓語對中國人的稱呼是중국어,但這是官方語言,現在很多韓國人稱呼中國人是掌櫃,據說是因為早年到韓國的中國人都選擇賣菜作為職業,因此被稱作“掌櫃”。

掌櫃這個稱呼其實是一種蔑稱,就如同我們稱呼韓國人“棒子”一樣,互相傷害。

縱觀整個歷史,每當中國國力強盛,在世界上影響深刻廣泛時,外國就習慣於用這些強大王朝的國號來稱呼中國人,比如秦人、漢人、唐人、明人(Damin)。最衰弱的晚清民初,外國人則蔑稱我們是“東亞病夫”。外國對中國人的稱呼變化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落後就要捱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外國人叫我們中國人,但你要讓他對你豎起大拇指。

沒給中國人丟臉, 昨天工作的時候撿到一個工具箱,是印度人的。那工具箱被印度人的工友藏起來的。裡面有衝擊鑽和手磨機,撿到的同時上報給了公司領導,今天早上失主找到了我,一臉哀求和緊張的樣子。

我想既然做好事就坐到底吧,一套工具也要400美元左右。就帶著這印度朋友找回了他的東西,雖然語言不通,但我看見他一臉感謝的表情,內心有種自豪感。剛來馬來西亞兩天,這事給我遇到了,但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感覺沒給國人丟臉。交流的時候這位印度的失主一直樹大拇指。

兩個小時的相處我和他成為了朋友,他給我看他手機裡的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不管哪國人背井離鄉都不容易。尤其是在國外,我小心翼翼的做事。雖然不能為國爭光,但不能丟臉到國外。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訴每一個外國人,我是中國人。





風險管理員


中國對於文字的把控能力爐火純青,世界上鮮有國家能及,對於世界各國的綽號和外號上,也是玩的花樣十足。

比如說印度人,我們稱之為“阿三”;對於巴基斯坦人,我們稱之為“巴鐵;對於俄羅斯人,我們稱之為“毛子”/“戰鬥民族”;對於法國,我們稱之為“高盧雄雞”;當然,對於某些國家,我們還有“棒子”、“鬼子”、“猴子”之類的稱呼。


而對於所有的外國人(歪果仁),我們又會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老外!就類似於老張老李一樣。

那麼外國人又是怎麼稱呼我們的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晚清的無能,我們被外國人冠以“東亞病夫”的稱號;而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則是用“支那人”來稱呼我們。這兩個稱呼,都是一種歧視的稱呼。

在古印度,則把當時的中國稱之為“震旦”,中國人自然也是“震旦人”。得益於唐王朝的昌盛,在某一個時期中國人也被稱之為“唐人”,目前在國外很多華人聚集的地方被稱之為“唐人街”。

而像俄羅斯和一些中亞國家,則把中國稱之為“契丹”,中國人則是“契丹人”。契丹是唐宋之際活躍在我國北方的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了遼國,一度也是國力強盛,因而讓當時俄羅斯境內的人認為契丹人就是中國人。

而在一些英語國家,則把中國稱之為“China”,中國人稱之為“Chinese”。有一種說法認為China就是秦的音譯,Chinese就是秦人。還有有一種說法認為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有時候,英語國家會使用“Chinaman”(中國佬)這樣的蔑稱來稱呼中國人。

在明清時期,朝鮮人把中國人稱之為“掌櫃”,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會做生意。


小鎮月明


肯定不叫“老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傳承源遠流長,自古中國就是禮儀之邦,在待人接物上繼承了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別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別人;別人不尊重自己,自己也不要客氣。

關於中國人通常怎樣稱呼外國人的,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個西班牙馬德里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就跟著一堆中文老師學中文,由於住的近,幾乎每天都和中文老師學習中文。
等到這個小女孩14歲的時候,他不僅中文普通話講的非常流利,甚至跟著中文老師學會了一些溫州話,即便跟自己西班牙的同學在一起時,也經常會用中文交流。她在學習過程中,也跟著中文老師學到了一些中國的風土人情,以及稱呼人的方式。有一次,這個小女孩正在跟著中文老師學習,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西班牙當地人來找她,而她對著自己的中文老師說了一句:“有個老外來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裡瞭解到,不但我們中國人確實習慣的稱外國人為“老外”,而且“老外自己心裡也明白”,但,不要錯誤地認為這是對外國人的不尊重,相反,這樣的稱呼更顯得親近。

在過去,我們把陝西人稱為“老陝”,把山西人稱為“老西兒”,把廣東人稱為“老廣”,把江西人稱為“老表”。這些稱呼,無一例外都是表親近,毫無嘲諷歧視的意思。

雖然,我們稱呼外國人為“老外”,但並不是全部外國人都能享用這種尊稱,很早之前稱呼美國人為“老美”或者“大老美”,稱呼英國人為“老英”,這些稱呼後來都隨著中國的強大,自身實力的提升的同時也要向全世界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才慢慢將美國人、英國人,或者說類似於歐洲人長相的,稱為老外。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並不習慣性的把類似於非洲黑人,比如印度人稱為老外,他們這類人通常都因特殊技能而專享特製稱號,比如稱印度為阿三、開掛的民族;稱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稱日耳曼人為德國戰車,稱法國人為高盧雄雞。

那麼,我們到外國去以後,那些外國人是怎麼稱呼我們的呢?

先重點說一下西班牙,在西班牙語中的中國是“Chino”,而指小詞在西班牙語中是“Chinito”,因此他們對中國人的稱呼翻譯過來就是“小中國人”,與我們中文中的“小崽子”很相似。

因此,從語氣與語境上來說,這種稱呼無疑是對中國人的不尊重,他們甚至會在一些綜藝節目中故意眯起眼睛,或者用手把眼睛拉長來表示“中國人”,是不是諷刺,大家心裡都明白。

其實,這還不算是最嚴重的,有一些國外綜藝節目,甚至直接用“清朝辮子”和“三角鬥笠”來形容中國人,因為他們都學過歷史,都知道慈禧領導的晚清政府積貧積弱,被國外米粒小的列強欺負的不像樣,藉此嘲諷。

目前,我們國家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與西方強國齊頭並進,雖存在一定差距,但我相信,在本世紀中葉,我們國家一定會國富民強,那些“清朝辮子”、“支那”等等不尊重我們的稱呼,將不會再有人敢說出口。我們那時不再落後,不再捱打,到那時,我相信全世界的外國人都會伸出大拇指來,滿臉崇拜的叫一聲“Chinese”。



小小嬴政


給別人加個標籤,有時候是為了區別,有時候只是表達一個態度,表達一種喜好或憎惡。

中國人喜歡叫外國人叫“老外”,當然這個稱號多是指歐美人種。但,有時候為了區分,也會給這些歐美國家,單獨用個外號,比如“美國佬”,比如“德國佬”等。

對亞洲人,中國也是有專門的“稱呼”,比如叫日本人為鬼子、小日本等,叫韓國人為“棒子”,叫印度人為“阿三”。

中國人是這樣稱呼外國人的,那麼國外的人到底怎麼稱呼中國人的呢?

歐美國家對中國人的稱呼

歐美國家,在古代對中國最深的印象是,絲綢之國,茶葉之國,於是China(瓷器)成為了中國的代稱,中國人就是chinese people,或簡單地叫chinese也是常見的,這句詞也可以翻譯成“唐人”,這個是最為普遍的。

但以上是比較客氣的,有時候,在民間總是有些不客氣的語言,比如gook這個詞就是歐美人對亞洲人蔑視的統稱,意思就是東方人、廢物。如果碰到有老外惡狠狠地說“顧客(gook)”時,你得知道那不是一句好話。

當然,歐美區的外國人對於中國很不友好的罵人的話,還有就是在chinese或china後面加個pig或dog。

亞洲其它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的稱呼

中國對亞洲地區的各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大,曾經是朝鮮和韓國的宗主國,也是日本的“偶像”,日本以中國馬首是瞻。

在中國輝煌時,日本人和韓國人稱中國為“天朝”。

在民間,韓國稱中國人為“掌櫃”,這個意思起初是尊敬,後來變了,成了“守財奴”的意思。韓國人用韓語叫我們“掌櫃”和我們喊他們為“棒子”差不多,絕對不是一句敬語。

而日本人則叫我們“支那”,其實是“china”的直譯,不止日本人這樣叫,印度人以及有些歐美人受文化蔓延的影響也這樣叫。“支那”一詞從字面來看不是罵人的話,但加了後綴“豬”“狗”後成了地地道道罵人的話。

既然不是罵人的話,那麼日本人說我們為“支那”的時候,我們卻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很生氣呢?

因為日本人說“支那人”人時,帶著種種諷刺和輕蔑,他們覺得他們“大和民族”是在生物鏈頂端的,而“支那”則是處於生物鏈下游的,這就形成了他們的鄙視鏈。

另外,日本人叫我們“支那”,我們不舒服,也和歷史發展有關。

舉個例子,我們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域大哥級別的人物,日本也好,韓國也罷,都曾以我們馬首是瞻。我們中國曾經就像韓國或日本的大哥,或者父親,突然有一天,這個晚輩對我們直呼其名,你舒服嗎?直呼其名也就罷了,你還指手畫腳,典型的小人得志的醜惡嘴臉在顯現。

所以韓國叫我們“掌櫃”時,我們還能接受,畢竟是暗諷。而日本是直呼其名,而且動不動就加後綴,關鍵是,有時候叫的時候,語氣當中含著輕蔑,還在我中華大地上跑來撒野,所以無法忍受。

俄羅斯叫我們為“契丹”,印度還是叫“支那”

俄羅斯的土地大部分在亞洲,但俄羅斯這個北極熊使勁往歐洲圈裡“拱”。

往哪裡拱不要緊,關鍵是人家歐洲也不愛搭理它。俄羅斯和中國的淵源很長,曾經佔過我們不少便宜,也曾經被我國北方一些民族“吊打”。不說元朝蒙古帝國對俄羅斯的侵佔了,就說我們大中華之前有個大遼的國家,曾經版圖很大,讓曾經的沙俄苦不堪言,他們稱南方的這勢力為“契丹”,這個名稱一叫好多年,直到現在還在叫。

在俄羅斯眼中,他們南方的大片土地就是中國的區域,為了減少自己“腰部”的風險,前蘇聯硬是在中國還比較弱的時候,讓“蒙古”從中國獨立了出去,這就是外蒙古。

但,對中國人的稱呼,俄羅斯人是一直叫“契丹”的,這是直譯俄語過來的。

俄羅斯人叫我們為“契丹”,而印度人,我們叫著他們“印度阿三”,他們古時叫我們“摩訶至那”,現在簡稱“支那”,叫中國人為“支那人”。

也許,還有另外一些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但上面這些是較為普遍的。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國家強大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尊敬才會更多,稱呼才會更禮貌,這需要我們中華各民族一起努力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