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這件事你怎麼看?

農業無人機觀察員


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實現形式。這也將會是未來我們國家“三農”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山東,作為我們國家的農業大省、產糧大省和經濟大省,上個世紀以農業產業化領先全國“三農”發展,可謂一時無兩。如今,推行股份制如火如荼,必將再鑄輝煌,引領全國鄉村振興之大業。

由近及遠,以小見大,知微見著,說說個人看法。


土地承包到戶,農民自家地,多自種或者出租(流轉)。自種,成本下不來,價格上不去,辛苦一年,勞而無獲,自食自用而已。出租,畝不過千,聊勝於無,形同雞肋。

土地入股,地權變股權,農民成股東,死地成活地。土地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三化合一。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農業和農村方得產業融合,小生產才得對接大市場,農民方有全收益。

戶戶有地,有地有股,萬股合一,始成江海。以股結專業合作社、建家庭農場,或參股龍頭企業,林林種種,遊刃有餘。農民以股得利,亦可入社、進場,到企打工,足不出村,守幼孝長伴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樂融融,善莫大焉。

結股貴在結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看遠不看近,見大不見小。棄蠅蠅小利,戒苟苟之心,共繪、共建美好家園。

結股重在廣納賢良,因地制宜,借勢借利,選好項目,廣籌資金,腳踏實地,有始有終,方成大業。


總之,目前國家正在進行的農村土地確權,最大的意義在於,要依據《土地法》和《物權法》,進一步明確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增強農民的物權收益意識,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發“三農”發展活力創造條件。

土地確權以後,農民承包和使用的耕地和宅基地就可以抵押貸款、入股了。山東舉全省之力先行、先試、先闖,山東農民有福了。


二胡有話說


入了股份,大投資商可以大面積的流轉土地了。流轉的土地承包費,理所當然比農民自己耕種土地的收入最低少一半。就是說農民如果每公頃的土地自己耕種,淨收入加上國家補貼在8000元到1萬元。那麼承包流轉出去,每公頃土地只有4000元到5000元,最高能達到6000元。入股份,年終分紅最高也達不到流轉的承包費。為什麼?


現在各村,從單幹到現在,集體沒有任何積累資金和資產。有的資產就是各家個戶按人口分得的土地。而現在農民經營的土地以達到歷史和現在的最高糧食產量,如果流轉土地,或者實行股份制,在同樣玉米種子和最大化肥用量,以及管理上,以沒有增產增值的可能。就是說如果土地產出最大化的糧食,不深化土地產業糧食深加工鏈條,是沒有增值空間的。




那麼農民將土地流轉了,或者是拿自己經營權的土地入股份了,幾乎百分百的農民每人每年所得到的收入,就只有不到4千平方米土地的包地費,就是不到4大畝的包地費用,按最高包地費一大畝600元計算。一口人的一年收入最多隻有2400元。而低保戶的標準年收入每人低於3693元的就夠標準。



現在再大的投資商不可能達到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一個傻子做沒有利益賠錢的買賣。土地流轉也好,入股份制也好,都有個成本核算的問題。


中國南街村,大丘莊,華西村走出的社會主義中國,集體經濟經營的模式。非常好。這三個村莊最大的特點都有重工業企業,而且是特富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全國由其是北方農村的村集體經濟,幾乎就是零。更沒有輕重工業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單純就只有生產糧食,土地產出糧食的村,把土地都流轉到大戶投資商手裡。農民一年收入平均每人最高只有2400元的收入。遠遠低於國家低保戶年收入3693的標準。




農民自己耕種著土地,年人均收入還能略高於國家標準的低保戶,如果流轉了土地,或拿土地入股份制。就東北農民這塊,一下都成了原來不是低保戶的低保戶。國家就會增加更大的負擔。對整個國民經濟,GDP總值就會產生影響。所以土地流轉也好,股份制也好,要因地制易,不搞一刀切,讓農民一心多打糧食,為社會和國家多做糧食貢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民集體住宅樓的投資建設。讓每個農民都有全民的醫療保險,和農民退休養老金制度。這是國家該辦到的事情。




農民土地耕種的形式,交給農民自己按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選擇最適合土地最大產出,和延長土地產出鏈條的輕工企業。

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即是糧食安全,糧食完全中國自己的供給保障。又是國家操心費力,需要扶持的薄弱產業。國家力圖,將農民減少三分一以上。讓農民有企業性的全民各項待遇,這很好。讓發達的商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產值,回補農業循環週期太慢的產值過低現實。以達到從事農業者的收入平衡。這是任何發達國家長期要做的。



任何力圖,讓農業自己走向發達的設想都是不切合實際的空想。無論怎樣深化改革農業農村農民,國家要想擺脫農業農村農民這個包負是不可能的。任何國家抱著農業農村農民和揹著農業農村農民都是一般沉。



這裡所產述的理性,不是農民需要國家來養活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的穩定,就需要糧食農產品低價位運行。而低價位的糧食,農產品又需要國家財政的補貼,以達到農民收入不低於國民其它行業的收入。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的農業,也都是國家財政補貼才能平衡的。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其實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去探索的事情。但是個人認為這個事情要讓有條件的村去做,不能跟風,不是每個村都可以成功通過集體股份化改革完成集體經濟積累,給村民分紅的!


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如下:

一看村幹部。有的地方政府對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很是熱心,讓村裡進行清產核資、成員界定,給村民分股權。可是搞了半天村裡沒有集體經濟支柱,村幹部沒有幹勁沒有衝勁,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失敗的。二看當地資源。村與村的條件是不一樣的,有的村裡有礦,有的村交通便利,有的村可開發房地產,而有的村什麼都沒有,交通不便,農業也是非常分散的。這樣的村發展起來真的很吃力,就是完成集體股份制改革又能怎樣?集體沒有收入,農民得不到分紅,股權證就是一個爛本本,有什麼用?

目前,農村集體股份制改革主要還是土地的流轉,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的方式獲取一定的集體經濟積累,這是最可靠最保險的方式。

那假如一個村沒有資源沒有礦產,而且村裡土地也不多,那麼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怎麼辦?這樣的村要想發展實現集體經濟,就只有走村辦企業或者旅遊這條路子了,但是這兩條路子的風險極大。小焦認為,農村集體股份制改革好是好,但是要根據村情進行。最好是根據村情規劃出一條適合村集體進行發展的產業,有了集體產業就有收入,有了收入股權改革和分紅就是遲早的事。如果一個村產業都沒有,就先把股權劃分了,那豈不是給村民畫了個大餅,最後餅沒做豈不是讓農民空歡喜一場?

至於山東全省如火如荼進行集體股份制改革我們不做評論。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可以說,將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化、實體化、市場化,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情。

這事的關鍵點在於,農民變股東之後,要能有分紅或者獲得更多分紅的結果,否則跟沒有收益的創業公司一樣,股權並不是有價值的東西。

消息顯示,農業部確立山東全省作為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根據《山東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山東全省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方案有一個較為明晰的時間表。

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其帶來的好處與變化,起碼有三個方面。

其一,首先股權確權,是對農民權益的保障。

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集體資產有股份信息,而且要向農民出具股權證書。這跟一般的工商登記不同,農民的股份雖然也可以有償退出,但是隻能在集體內部成員間內部轉讓,或由集體贖回。

值得注意的是,集體資產量化為股權後,股權證書不僅是農民參與集體經濟管理決策的憑證,也是農民享有收益分配的憑證。

其二,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是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又一次契機。

這一次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涉及面廣,其全國性的相關文件2015年即出臺,表明是以試點的方式進行改革。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農村集體資產擁有土地等資源性資產66.9億畝,各類賬面資產2.86萬億元。這是一個不小的資產值,如何做活,並給農民帶來紅利,這才是改革攻艱的本意所在。

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國廣大農村發展並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無論是經濟基礎面,還是產業發展實力,均較有利於探路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讓集體經濟在適度規模的前提下良性運作,就需要更廣闊的思路與更務實的實踐,其中的難點會更多。

其三,農村集體股份化改革,或給農村帶來更多活力,給農民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

如果農村集體經濟因此獲得更大的發展,不用說別的,光是農村的養老問題也可能迎刃而解。當下現實是,農村的收入來源較少,部分農民光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養老,確實是不太夠的。


波士財經


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大包乾符合當時的國情,順應當時的民意,在建國以後的農村政策中是最得民心的。但是,也應該看到,任何事物都是有侷限性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包乾發展到今天,已經面臨重重困境,前進乏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包乾也到了來一場改革的時候了。但是怎麼改,朝哪個方向改,卻是需要非常謹慎的,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刀切,大把擁。這樣的歷史教訓已經不少了。

我覺得,要搞改革,必須注意這幾條:

一,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為什麼要把這一條放在首位?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你怎麼改,到最後都要靠這一點來檢驗。如果農民收入增加了,就說明改革成功了,否則就是失敗了。簡單明瞭。

二,有利於農業農村的長期發展

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放生產力,增加經濟效益,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走向文明富裕之路。要摸索出適合農業發展的新路子,為農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打好基礎。

三,嚴禁形式主義,政績工程

改革,不是兒戲,首先要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硏究,進行嚴密的論證。沒有把握的事不要幹,不要拿農民的利益當試驗品。嚴禁任何形式的形式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政績工程。

四,應以點帶面,穏妥進行

任何改革都必須紮實穏妥,絕對不能搞一刀切。應先搞試點,摸索經驗,逐步完善。待經驗成熟後再逐步推廣,不能急於求成。如果試點失敗,也可以總結經驗教訓,以利於今後的改革,雖敗猶榮。但絕對不能因為失敗覺得沒面子就不顧大局,強行推廣,那隻能以失敗而告終。

總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改革,而改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這種精神是可嘉的。只要本著實事求是,為民謀利的原則去改革,廣大農民肯定是會歡迎的。

在此,預祝這次改革取得成功。


十里八村眾鄉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土地又集體化了,這說明毛主席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又經過了一次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檢驗。毛澤東思想是指導我們事業的核心。


日月星辰123


小崗一直在破壞中國農業發展,一點作用都沒有,中國分田真的所有公社都沒飯吃嗎,大寨沒飯吃嗎,那麼多先進公社,模範集體都沒飯吃嗎?很多老農民在罵人的,說開放前全國都沒飯吃那是放狗屁。說吃飽飯是單幹的作用,也是放狗屁。農民罵的好,我是老農民,找也罵誰開放前沒吃飽飯的都是小崗村討米懶鬼不要臉的。


用戶6057005243824


曾經的,不管黑貓白貓,逮著老鼠都是好貓,於是,人們一窩風的,不擇手段的搞經濟,出現一大批皮包公司,到處行騙,讓一些官商發了一筆橫財,在企業,說什麼一包都靈,結果,又是一大批集體和國有企業,成了私人企業,至使國有企業財產流失,沒一個人負責,現在搞股份制,是否又是當年的大包乾?大承包?農民現在土地本來就不多,假如入股,農民培的起嗎?還是先試點吧,切勿一刀下去一看,是個生瓜,可都傻臉了。


自立667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偉人六十年前都說了,大中國家喻戶曉。後來“改”成單間,好在有前人載的“樹”(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支撐了幾年。現在高樓大廈林立,良田荒廢嚴重,著實讓人擔憂。


手機用戶5510169511


還是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好,毛主席早已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