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陶陶編劇,邵警輝執導的電視劇《那座城這家人》,正在湖南衛視熱播。這是芒果臺連續播出的第三部獻禮劇了。12月中下旬,是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正日子,在這個檔期出陣的,都是獻禮軍團中的主力選手。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那座城這家人》沒有大明星、大導演、大製作的光環加持,從製作班底到演員陣容到影像風格到敘事手法,它呈現出樸實無華但內功深厚的特點。一句話概括,就是於平凡中見真情。

創傷何以彌合


唐城毫無疑問以唐山為原型,第一集裡發生的浩劫就是唐山大地震。之前鋪墊的這家人有多其樂融融,瞬間發生的劇變就有多慘烈。

藍光過處,24萬人失去了生命。死者是不幸的,但他們不煎熬。煎熬都留給了活著的人。有肢體殘缺的,有心靈破碎的,有故人難忘的,有新生無計的。他們承受著大災之後的心理創傷綜合症。他們看上去或許和一般人無異,但每個人的心都曾碎成了渣渣。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表現最明顯的當然是原本意氣風發,突然變成殘疾的林智誠(吳迪)。他無法接受來去如風能力的失去,他更壓抑不住對老父親“舍小家顧大家”的記恨。他選擇了關閉心靈,破罐子破摔。他對不離不棄的女友楊丹(張雅蓓)惡言相向。他每天都在強自壓下想懟全世界的怨氣,終於有一天失控,一拐將礦上的同事打花了臉。

這樣的事情是無解的,只有時間可以治癒一切。這樣的痛苦也是無法自行解脫的,藉助外部力量才有轉機。所謂福禍相依,打架事件導致他被單位開除,也把林智誠推向了自強之路。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轉折的關鍵是王衛東(孔宋今)的一席話。同樣的道理,由不來電的人說出來是沒有作用的。但由“真命天子”說出來,就是雷霆和猛藥,瞬間點醒夢中人,治癒活死人。

地震的倖存者楊艾(童蕾)的內傷則是另一種外在表現。她像遊魂一樣滿大街飄,目光痴痴地尋找已經死去的愛人“海子哥”。背影和側影稍有相像,她就追過去驚擾別人。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後來就遇上了王大鳴(馬元)。她幾乎是直截了當地提出來:你娶了我吧。王大鳴躲了又躲,最後還是躲不過,就問:為什麼?楊艾的回答是:你心裡有燕兒,我心裡有海子哥,咱們誰也不會嫌棄誰,正好可以成個家。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這套理論也是沒誰了吧?但古怪和腦洞之下,是難以想象的疼痛。直到洞房花燭之夜,她還是不讓他碰。王大鳴也沒好到哪兒去。結婚是被動的,老婆有了身孕也毫無喜色。

這就是粉碎性心傷的後遺症,表面看談笑風生,家庭美滿,實際上心裡全是不能觸碰的痛點,腳下全是無法舉足的禁區。汶川地震之後,有些人無法承受失去至親的錐心之痛,一段時間以後選擇了自戕。說起來,都是如此這般的苦人兒。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然而時間就是能淡化記憶,溫情就是能撫平傷痛。這個七姓十人組成的特殊家庭,物資上什麼都缺,但精神上卻是愛的溢出。利己是人之常情,但一場天災凝聚了人心。抱團取暖是剛需,坦誠相見成習慣,彼此關愛是本能,互相感染成常態。於是,一群人漸漸走出陰影,重新獲取了幸福的能力。

敘事上的確有比境界、賽澄澈、你追我趕拼覺悟的痕跡,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發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中,我信了。

時代何以變遷


這部劇講了人心的復甦,也講了時代的變遷。

震後的廢墟瓦礫之間,滿臉焦灼的文工團領導林兆瑞(李建義)指揮現場救援。他從一地狼藉中扒出了他的7個團員。而在離此不遠的地方,他的女兒和女婿被壓在了醫院的鋼筋水泥之下。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唐山大地震》裡的元妮(徐帆),面臨的是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抉擇。那是家庭倫理劇。《那座城這家人》裡的老林,面對的是救親人還是救同事的抉擇。這是留存了時代烙印的主旋律劇。

我相信編劇這樣寫是有所本的。人類的行為總是被多種元素綜合決定。人性的基本反應是先己後人,時代的滾滾洪流是先人後己,就會有天人交戰。老林說服了自己,他選擇跟文工團在一起。

在一起,行俠仗義。離開去,血濃於水。我們不一定要為兩種選擇分出高下,我們從中清晰地看見了歷史的烙印。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多年以後,老林的兒子林智誠當上了煤礦礦主。為了賺更多的錢,小林爭得了舊礦回採權。回採就回採吧,安全生產這事被忽略了。一場礦難不期而至,王大鳴的師傅殞命於此。

時代不同了,以階級鬥爭為綱,變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老林和小林,一個是搞藝術的,一個是做生意的。爺倆兒,一個是救人水火的活菩薩,一個是被金錢矇蔽了雙眼的害人精。

這樣的比對是有深意的。一個國家的航向扭轉,避免了駛入風暴,未必就意味著不會遇到暗礁。貪婪就是人心中的暗礁,就是蠱惑了許多人的毒藥。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好在這個林智誠就是全劇的幫扶對象,在婚戀、擇業、開礦、教育子女等諸多方面,都有一圈人等著度他。所以,他再次迷途知返,找到了發力的方向。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年,除了記錄成就,感慨今昔,還有就是要捋一捋多年來的精神軌跡和非物質遺存。我們怎麼從河的對岸,來到了河的此岸。我們怎麼由生命價值的迷失,來到了人本主義的重新定位。許許多多的事值得回看,看過之後更加篤定。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簡單地用前三十年否定後四十年,或者用後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不是今天應該做的事。純而又純的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烏托邦,至少可以在人的理想中存活。堅決走改革開放之路,與現代文明常識接軌,是眼前唯一可行的道路。

歷史不可斬斷和拋離,將殘暴和黑暗的誘因埋葬,但請留下敢於擔當和犧牲的熱血。將創造文明增量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保持著,但也一定要將貪婪導致的冷血無良驅逐出境。

《那座城這家人》中這種相反相成的寫法,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思考。

細節何以生動


我還想說說這部劇細節上的一些生動之處。

基本上是個言情劇,大家夥兒為老中青三代的對象問題操碎了心。創傷的平復和時代的烙印也一直都在。

看過很多情感戲,正看著眾多獻禮劇,大模樣上多有眼熟之處。怎麼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靠獨到的設計和精湛的表演。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小誠這傢伙並不討喜,但他有他的個性和風采。殘疾了以後,明明失去了戰鬥力,卻更加頻繁地跟人發生肢體衝突。精神上覺得前途無望,回到家依然氣宇軒昂。

有一場戲是小誠和丹丹吵完架,往回走。衛東去接應他,一掀門簾,一雙柺猝不及防伸進來,失去重心的小誠撲倒在地。

然後是吃飯時間。小誠拄著拐過來,看也不看,雙手把拐往兩邊一推,坐下就吃。而右邊的大鳴和左邊的雲澤(彭士騰),無比自然地一人接了一隻拐。然後由雲澤雙柺合一,放在了邊兒上。


就這兩處,動作熟練,氣韻流暢,生活化,毫無違和感。我想這是設計過的戲,排練過多次的對手戲。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磊子和雲恩在學校受歧視,倆孩子奮起還擊,把對方打了。回來自然是遭到上上下下的批評教育。只這王大鳴,把孩子叫到揹人處,先是一通誇,讓他們不輸男人的血性。繼而循循善誘,道出打人不對的重點。倆孩子被鼓動得嗷嗷叫,但還是聽了進去。

每一個做父母的人,大概都有幾招降伏孩子的技巧。王大鳴這一招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我先做你的贊助者,再做你的領路人。這麼寫也不是沒見過,但這招放在這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身上,算是運用得當了。


《那座城這家人》,時代流變和人心溫涼盡顯於此

楊艾的善解人意,王大鳴的神經大條,王衛東的永不言敗,馮蘭芝(薩日娜)的包容博愛,等等,都有翔實的細節支撐。這些細節和人物,構成了整部劇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風格。

《這座城那家人》的劇情仍在推進,劇中人的時空越來越逼近當下。在一天比一天寒冷的冬日裡,這部劇如同一股暖流沁入了觀眾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