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你聽說過美國絕密的“回形針行動”嗎?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了爭奪德國的一流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美國派遣特種情報部隊,赴德國本土搜尋和挖人。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回形針行動的第一號科學家馮·布勞恩

在“回形針行動”鎖定的大批德國一流科學家中,高居第一位的,是一個只有30歲出頭的年輕博士:馮·布勞恩,一個無論什麼語言形容都不為過的絕頂天才。

一、

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貴族家庭,從小就迷戀上太空宇宙,18歲考入柏林工學院,20歲獲得工程學學士,22歲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他關於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博士畢業論文被大學評為最高等級,隨即成為國家機密。​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少年時期的馮·布勞恩(中)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青年時期的馮·布勞恩

​天才博士的研究方向得到了納粹的注目,1936年,德國在烏瑟多姆島建立了佩內明德基地,專門用於導彈試驗——當時稱火箭。布勞恩任技術部主任,領導設計A-4火箭(即大名鼎鼎的V-2導彈)計劃。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大名鼎鼎的V-2導彈

1942年10月3日,V-2導彈首次發射成功。V-2導彈在當時,是跨越時代的產物,現代導彈武器的鼻祖,代表納粹德國最非凡的科學成就。希特勒對這種新型武器非常滿意,親自接見了布勞恩,授予其名譽教授的頭銜,並且下令加大投入。1944年9月6日,V-2導彈開始空襲倫敦。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站在納粹高官中央的馮·布勞恩

直到納粹戰敗,五個月的時間裡,德國共發射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攻擊英國本土,2050枚攻擊盟軍重要港口和集結點。雖然限於當時的機械儀器不足,導彈的偏差很大,V-2導彈造成的損失並不太大,僅僅造成英國死傷9千多人,但是這種無法預警也無法攔截的先進武器對當地軍民造成巨大的恐慌,僅倫敦市民就有一百多萬逃離了倫敦。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遭受V-2導彈的倫敦一處建築

V-2導彈震驚世界,馮·布勞恩被後世譽為“導彈之父”。

二、

美蘇英三國都心存敬畏,對這一種迄今人類史上最先進的武器,他們的科技能力根本無法企及。怎麼辦?靠搶的。

德國行將戰敗時,蘇美兩國絞盡腦汁爭奪這項技術。

美國人動手最快,秘密制定了“回形針行動”計劃,使用特種情報部隊隨軍隊首先進入德國本土,在佩內明德基地,美國人用300列車皮和13艘輪船,運走了完整的100枚V-2導彈和設備。更為關鍵的是,美國人成功搶到了馮·布勞恩。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回形針行動至今飽受爭議

馮·布勞恩其實是主動投誠的,他意識到自己的技術奇貨可居,在戰爭後期努力保全了自己的科學家團隊,在與美軍專家組秘密見面時,他說道:“我們創造了一種新型戰爭模式,問題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應該把才智貢獻給哪個戰勝國。” 對這個如此年輕的德國國寶,美國記者私下評論道:“這傢伙真傲慢,但他有這個資格。”在美國人“勾銷戰爭罪,給予最高待遇”的承諾和遊說下,馮·布勞恩和400名科學家團隊、技術工人,全部被悄悄轉運回美國。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向美軍特種情報部隊投降時的布勞恩(左臂打石膏者)

遲了一步的蘇聯人也不是一無所獲,因為一起戰俘脫逃事件,蘇聯人知道了佩內明德的秘密(參見風哥文章《驚人的逃亡:10個蘇聯戰俘偷走德軍轟炸機開回家,結局很慘》),戰後接管了這個藏著最大軍事秘密的島嶼,利用抓獲的德國科學家和剩餘的導彈,蘇聯人成功研製出幾乎和V2一模一樣的R-1火箭(蘇聯戰術彈道導彈的鼻祖)。

三、

再說馮·布勞恩。

他在美國,達到了人生的另一個巔峰。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馮·布勞恩開創了美國航空航天的輝煌

任美國陸軍導彈局發展處處長期間,他先後研製成“紅石”、“丘比特”、“潘興式”等美國最初的彈道導彈。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期間,他主管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擔任“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首席設計師。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站在“土星5號”引擎前的馮·布勞恩

1969年,“土星5號”發射的“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上登陸成功。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第一步時,控制中心的官員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腳印也是馮·布勞恩博士的足跡!”

前納粹軍官馮·布勞恩終成美國英雄。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肯尼迪總統和馮·布勞恩

1970年,馮·布勞恩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副局長,兼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晚年他離開政界,服務於一傢俬人航空公司。

美國人用一句話評價了馮·布勞恩:“毋庸置疑,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

但是,馮·布勞恩為納粹研製殺人武器,犯下了戰爭罪,是其一生最大的汙點。當第一顆V-2導彈襲擊倫敦時,布勞恩辯解稱: “我瞄準的是星辰,只是偶爾也會命中倫敦。”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在美國的馮·布勞恩一家,妻子是他遠房表妹

就算在美國功成名就,但馮·布勞恩還是能時刻感受到敵意。一次,在電梯裡,一個美國人用手摸著他身上的皮衣,嘲弄地問:“黨衛軍軍官先生,這肯定是用人皮做的吧?”

縱觀馮·布勞恩的一生,他不但是個絕頂的天才博士,也是個絕頂的聰明人。他的一生,非常像三國時的超一流謀士賈詡,才高於世,卻能遊走於亂世保全自己。

這個33歲的年輕人,是二戰德國的最大國寶:美蘇兩國拼命爭奪他

圖:馮·布勞恩之墓

1977年6月16日,馮·布勞恩病逝,享年65歲。他的墓碑簡樸得讓所有第一次看到的人都會吃驚,但墓碑上刻著的聖經讚美詩篇卻配得上他:“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