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今年,短視頻的崛起成為內容市場的一大特色,短視頻釋放出的強大流量價值,是受眾娛樂觀看習慣正在朝著碎片化和移動化演進的投射。在綜藝領域,形式更為靈活的微綜藝因契合了受眾新的觀看習慣而受到市場歡迎。

11月18日獨家上線西瓜視頻的微綜藝《丹行線》,於昨晚一舉拿下業內兩大獎項,引發業內關注。該節目是以主持人朱丹為視角展開的人文“遊記”,開播之後備受網友喜愛,此次獲獎也代表著優質微綜藝正在受到業內認可。當微綜藝成為綜藝內容新趨勢,這檔節目率先用厚度和溫度為這個寒冬添了一把熨帖人心的火。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在短視頻的風口,微綜藝崛地而起


來勢洶洶的短視頻,在今年給太多內容人帶來“一夕驚覺”的震撼,因受眾觀看習慣改變而引發的內容變革,也成為業內不得不面對的命題。一直以來,內容的潮流演變都體現在內容的創新上,綜藝領域也不例外,當受眾更願意在移動場景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綜藝節目時,時長更短的微綜藝猝不及防地受到網友喜愛。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微綜藝,是今年頻頻被提及並探討的詞彙,一般來說,微綜藝是指時長在30分鐘以下、風格鮮明、針對特定目標受眾人群的高度垂直類節目,節目類型覆蓋旅遊類、美食類、脫口秀類等。

當微綜藝成為新的內容風口,優質的微綜藝相繼上線,為觀眾帶來新鮮觀感的同時,也受到業內關注,昨天微綜藝《丹行線》更是連續拿下娛樂資本論頒發的“2018最佳紀錄片獎”和傳媒內參的“2018最具引領力紀錄片獎”。

從這兩大行業獎項的垂青裡,一方面能看出業內對《丹行線》形式和內容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以《丹行線》為代表的微綜藝,正在快速擴散影響力,成為綜藝市場備受看好的下一風口。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在微綜藝領域,西瓜視頻早有佈局。今年8月,有著用戶基礎和先天開發優勢的西瓜視頻就宣佈將基於移動場景和移動平臺開發原生綜藝節目,尤其是原生移動微綜藝,將成為西瓜視頻發力網綜的重點佈局領域。包括《丹行線》《侶行·翻滾吧非洲》《我和哥哥們》《海角甜牙》等在內的多部微綜藝開發計劃,在當時就引發了業內關注。

小而精的體量,承載高飽和度的故事


有人在節目裡看到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有人從節目裡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還有人從節目裡看到了面對生活的勇氣。在有限的時長裡,《丹行線》做到了從視覺、到故事、再到精神層面的表達。

電影質感的視覺效果,是《丹行線》能第一時間吸引觀眾的原因。首期節目一開篇,隨著海浪捲起細密的白色浪花鋪滿畫面,在海浪聲和鋼琴曲的交錯下,讓人瞬間感受到印度尼西亞的海島氣息。在導演舒緩而頗有文藝氣息的鏡頭下,閒適的巴厘島,被大自然包裹的烏佈德村就這樣鋪展開來,讓人不自覺沉醉於導演營造的治癒氛圍裡。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在每期節目的短短十幾分鍾裡,每一幀畫面都縈繞著質樸而文藝的氣息,這種不次於電影質感的高級視覺效果,出自導演程工之手。這位導演對於豆瓣網友來說並不陌生,從“舌尖”第一季到《極地》,再到《生活萬歲》,每一部紀錄片作品都因治癒系的畫面和濃郁的人文氣質而備受觀眾喜愛。

治癒系的視覺效果只是加分項,真正吸引觀眾一看到底的依然是“故事”。在每期節目裡,都有一個看似平凡卻有著極強生命感染力的人物出現,將她們的故事娓娓道來: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助產士,因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而一度置身危險;跨性別藝術家在不被世俗理解的逆境裡,執拗堅持舞蹈;無臂攝影師穿梭在殘缺古蹟裡,用鏡頭探索歷史的軌跡;理性而幹練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日復一日奔忙在瀕危動物救助現場,挽救無助的小生命;清貧的洗衣工終日忙碌而充實,在工作與家庭的縫隙裡感恩生活。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帶領觀眾走進這些“故事”的載體,是主持人朱丹。在節目裡,她不再是鎂光燈下氣場強大的主持人,也不是包裹在明星光環裡的女明星,而是一個素面朝天,想要在旅行中尋找答案的普通人。而朱丹自帶的知性、感性和親和力,也為節目增加了一層親切而自然的舒緩氛圍,讓節目保持了一貫的沉浸感。

從畫面到故事,再到串聯起故事的朱丹,節目就這樣用舒緩而治癒的氛圍,勾勒出高度飽和的內容,為觀眾帶來深度沉浸的多重感官享受。

內容的滲透力,取決於底蘊和深度


今年,優質紀錄片大放光彩,有的被豆瓣網友安利至全網,引發廣泛討論,有的被搬上大熒幕,拓展了商業化的露出渠道。看似沒有娛樂元素的紀錄片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為內容更為真實和質樸,能帶來返璞歸真的審美滿足,另一方面是因為節目濃厚的人文氣質,能引發受眾對於自然、生活和自身的思考。

當《丹行線》將鏡頭對準那些有故事的人時,節目想要傳達的不僅僅是發生在她們身上的故事,更是她們生活態度背後的精神力量。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數十年如一日為產婦提供幫助的助產士,以及奔波在危險救助現場的動物救助專家,都因為對生命的尊敬而灼灼生輝;無臂攝影師和清貧洗衣工,看透生活、被生活磨礪卻依然熱愛生活,她們因樂觀和堅強而美麗無比……她們的故事既不狗血也沒有太多波瀾壯闊,但她們卻因為足夠強大的精神力量而給朱丹,以及朱丹背後的觀眾,帶來太多生活的靈感。

走進陌生地域,用鏡頭記錄風土人情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透過風土人情挖掘地域背後沉澱的世俗,再用高度濃縮的故事一點一點滲透出來。在助產士羅賓的故事裡,她告訴朱丹,1980年巴厘島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是產後大出血,而這原本是可以預防的,殘酷的現實成為她職業的驅動力;跨性別藝術者迪迪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跨性別藝術,但幾十年來,依然是被大眾歧視的少數群體,依然面對著世俗的偏見,並習慣了在偏見裡保持沉默。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展示異域人文風情,挖掘人文風情背後的人性溫度,引發觀眾對社會現實的思考,節目並沒有說教,卻在觀賞價值之外自帶人文關懷色彩,給觀眾帶來的精神和心靈的滋養。

事實上,《丹行線》的價值不僅於此,節目還因為對印尼的深度展示而成為東盟國家間文化交流的載體,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陳德海表示,《丹行線》為中國民眾提供了新的路徑去更好地理解東盟國家。


《丹行線》|西瓜視頻用微故事切開紀錄片新價值



如今,隨著受眾審美的升級,兼具看點和底蘊的節目受到市場歡迎,以《丹行線》為代表的優質微綜藝也正在煥發越來越強的滲透力,它們的出現,為綜藝市場的變革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