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綜藝+扶貧”的探索之路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综艺+扶贫”的探索之路

在綜藝節目中宣傳地區文創產品、展示地方秀麗風景、助力精準扶貧……隨著多檔以扶持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為目標的綜藝節目的播出,綜藝與扶貧,這兩個看上去並不相關的領域,在最近一段時間找到了互相助力的新模式。對綜藝節目而言,過去幾年內雖迎來了收視率的大幅增加,但也面臨著原創性不足,明星化、娛樂化傾向過重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決不掉隊》《我們在行動》《親愛的客棧2》等節目選擇了將扶貧元素融入其中,在內容編排和嘉賓陣容選擇方面為綜藝節目帶來了新思路,也使扶貧事業獲得了更多關注,從而為貧困地區文化、旅遊、農業等產業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明星影響力+企業資源

為貧困地區搭建產品銷售渠道

深入基層送愛心、推廣農村致富生意經,是目前綜藝節目助力農村扶貧工作的主要形式。那麼,如何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使有效的營銷經驗在貧困地區得以切實推廣,乃至實現因地制宜,成為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突破口。東方衛視綜藝節目《我們在行動》找到了藉助“明星影響力+企業資源”,為貧困地區搭建特色產品銷售渠道的辦法。

《我們在行動》節目組成員曾明麗告訴記者:“節目深入到每一個貧困地區,並不僅僅是到當地捐獻東西,還要尋找當地特產,據此打造相應的特色產品,然後通過明星和電視臺的宣傳擴大產品銷路。節目走訪過的不少村子今後2年至3年的農產品都被預訂了。”例如,在走進海南白沙縣的節目中,扶貧小隊將當地種植於隕石坑的綠茶和咖啡命名為“來自星星的禮物”,並聯絡客商舉辦了產品推廣發佈會,最終現場下單環節促成產品認購金額200萬元。與之相配合,明星們在微博上對發佈會活動信息的轉發,也使線上網友對農村扶貧工作和特色產品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除了產品推廣,節目還將關注範圍擴大到農村的留守兒童、老人以及農村教育等問題上。

曾明麗認為,在網絡綜藝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用明星帶動收視和關注,以明星的力量來形成幫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幫助貧困地區與產品營銷商之間建立長期聯繫能夠為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即便節目結束了,這些地區也能持續獲得扶持。”曾明麗說。

從客棧經營到景區推廣

為偏遠出行地提升旅遊熱度

與以往不同,如今的綜藝節目開始有意識地將地方旅遊發展與節目編排結合在一起。在《親愛的客棧2》中,村支書成為客棧員工,客棧也將在節目全部拍攝結束後交給地方政府經營。“我們找了當地人到客棧來,給他們傳遞一種新的理念,同時彼此也能互相學習。”《親愛的客棧2》總導演陳歆宇說。

不同於第一季選址於熱門景區瀘沽湖,《親愛的客棧2》落戶在了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的白狼鎮鹿村。

每到冬季,阿爾山旅遊業就進入了淡季,對於地處偏僻的鹿村而言,最困難時甚至無人餵養鹿群。為了全方位地呈現當地景色,節目組分四個時間段進入鹿村,把夏季到冬季的景色都拍了出來,還在節目中展示了白狼林俗樹皮畫等當地特色的非遺手工製品。“以前一到冬天,因為天氣太冷,沒有人去鹿村。現在節目播出以後關注度提高了,應該對當地旅遊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陳歆宇說。節目還未播完,阿爾山的熱度已經有了明顯上升,其百度指數在節目播出的第二天達到了歷史最高值,近3個月的百度指數整體同比上升了59%,同時,記者發現馬蜂窩旅遊APP的封面推廣圖已經換成了“跟著《親愛的客棧2》一起去阿爾山”。

在陳歆宇看來,中國有很多美景,只是社會大眾還不瞭解。隨著“千禧一代”成為旅遊出行的主力軍,對於在宣傳理念、推廣措施等方面相對落後的偏遠地區而言,與熱播綜藝節目合作成為它們在年輕群體中贏得關注的一個契機。陳歆宇告訴記者:“我們希望在旅遊服務等方面跟當地產生一些交流,不是孤立的、單純的錄完節目就離開了,而是能夠留下一些人文情感和生活理念。”

“綜藝扶貧”尚需探索長效機制

綜藝節目在實際推進地方扶貧工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主持人陳蓉在《我們在行動》中就提到,脫貧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只是產品銷售難,還有當地的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有些網友也在“彈幕”中表達了其他的擔憂:一旦這些地方“火”起來,生態環境被破壞了怎麼辦……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認真研究利用好綜藝節目的帶動作用。”南開大學教授、中國旅遊智庫秘書長石培華認為,“很多綜藝節目的確帶‘火’了不少景區,鏡頭裡的美景、好玩的活動、明星的人氣集聚在一起成為熱門營銷方式,這符合‘80後’‘90後’等消費主體人群的口味,但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

石培華指出,一些節目熱得快也冷得快,如果沒有高品質的特色旅遊產品和服務,就不能形成持續的吸引力,旅遊地的熱度也會隨之下降。而突然走紅帶來的遊客數量暴漲,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當地民俗文化和生態環境帶來衝擊。對此,石培華認為,貧困地區需要精準施策,要因地制宜創新,不能盲目跟風。對於節目製作方而言,必須打磨出更能吸引觀眾的節目內容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這樣節目才有價值、有內涵、有生命力,綜藝營銷也將更有針對性和穿透力。(李雨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