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名稱】枯木竹石圖

【年代】元

【作者】吳鎮

【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

【尺寸】103.3 x 33.3 CM

【材質】紙本 墨色

元吳鎮所繪的《枯木竹石圖》畫的山中古木竹石,藏巧於拙。近處古木枝椏遒勁,非常古雅清逸;石頭尖峭如削。在構圖上的確鬼斧神工,技高一籌。另外,此圖在設色用筆上也足能代表吳鎮的風格。枯木竹石圖在好幾個朝代都有畫家的畫作,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常用名詞。是作者以枯木(以物)抒情的一種表現手法,圖中畫的是扭曲乾枯的枯樹,掙扎著向外伸展,表現了作者堅硬頑強的性格,怪石與枯木皆用清淡、空靈、鬆散的筆墨似勾似擦,雖筆墨不多,卻與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寫了作者胸中的磊落不平。

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吳鎮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遊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鬱、古厚純樸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後又一大家。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鬱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於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並稱為元四家。

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局部

吳鎮畫山水喜用溼墨,其實吳鎮未嘗不善用幹墨,在吳鎮傳世幾十餘幅墨竹中,幾乎全是用幹墨畫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吳鎮在山水畫中多用溼墨,這與吳鎮欲借山水畫表達的境界有極大的關係。北宋山水畫追求一種可遊、可居之景,用筆用墨都服從於山水真實體感的表達;而元人則以山水為媒,追求一種有我之景,筆墨除用表現形體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吳、倪均以畫水著稱,倪喜用幹墨,吳則喜用溼墨。倪用幹墨草草點染,創造一種荒蕪、澹泊之境;吳則用溼墨,渲染出一種悽清、靜穆之境。細觀吳鎮每一幅山水畫,都給人以“水墨淋漓幛猶溼”的感覺。無論是山、樹、水,還是船、漁父、房屋,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均如淋浴在水中,從而更使遠方景物有千里之遙,營造了一種悽清、幽曠、寂寥的藝術氛圍。

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局部

吳鎮畫中的水墨效果是與他多種筆法、墨法的靈活運用密切相關的,溼墨決不是簡單化的水量的增加。吳歷雲:“江山無盡、萬里長江兩卷,……渾然天成,五墨齊備,蓋仲圭擅長,非後學者所能措手。”“五墨齊備”是吳鎮用墨的高超之處,為更好地發揮墨效,吳鎮在選擇作畫材料上很有講究,畫梅竹喜用紙,畫山水則喜用絹。畫山水何以選絹,因為絹有厚度,纖維富韌性,多次渲染而不皺摺。吳鎮非常熟悉筆、墨、絹的特點,作畫中的五墨並施而不膩,反覆皴擦而不脹,產生了濃而潤、溼而厚、澀而不幹、枯而不燥的藝術效果。吳鎮清淡似水,出現了濃而透的效果。今天看吳鎮作品,仍能透過作品清楚的辨別它們的組織關係。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得意,於節節肯綮處,全無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王原祁的這一評論反映了吳鎮的用墨技術是非常人所能學到的。吳氏的墨法,傾倒了元以後的歷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惲南田、四王、吳歷、八大山人等均對吳鎮墨法大加推崇。

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局部

吳鎮生於元至元十七年,卒於元至十四年,終年七十五歲。吳鎮長住魏塘,深居簡出。吳鎮於六十八歲〔至正七年(1347年)〕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於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後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祖名吳澤,字伯常,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吳鎮年少好劍術,成年後與其兄吳瑱同受業於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自此韜光養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錢塘等地賣卜。


每日讀一畫|元 吳鎮《枯木竹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