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的母親難以兩頭兼顧 為何“狠心”拉黑女兒微信?

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生活不能自理,等著閨女伺候;剛會爬的小外孫沒人帶,等著姥姥幫忙……顧哪頭呢?這是不少六十歲左右初老一族心裡的糾結。上有老,下有小,老小無法兼顧,曾經是中年人的難題,現在卻成了這些“夾心老人”的困境。

上有老下有小的母親難以兩頭兼顧 為何“狠心”拉黑女兒微信?

插圖 宋溪

困境

為了外孫,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王惠曾經把閨女的微信拉黑了10天,偶爾她會偷偷地看看閨女發的朋友圈,或者翻翻外孫的照片,但這10天裡,她拒絕跟女兒溝通。“心裡頭有股怨氣,不知道往哪兒發好,也算趁機鍛鍊她吧,雖然也沒啥成效。”王惠有些灰心。

讓她做出這個舉動的導火索就是在出國照顧兩個外孫期間,自己的父親去世,坐了20多個小時飛機趕回來的她,只能在父親的病床前嚎啕大哭。“我是長女,老爸平時最疼我,老人八十六了,聽我媽說,為了等我,又熬了四、五個小時,走的時候都沒閉眼。”雖然已經過了百天忌日,但一提起父親,王惠仍禁不住淚水漣漣,她不敢想父親當時的心理和場景。

王惠的父親患有糖尿病多年,還有高血壓、冠心病,從六年前就已經在輪椅上度日。沒退休前,因為女兒已經出國留學,王惠和愛人每天都會抽時間去看望老人,很多時候就住在老人家裡。這種情況在前年改變,王惠得了小外孫,女兒的婆婆還沒有退休,王惠只好收拾行李趕到美國給女兒帶孩子。外孫滿6個月後被送到了日託中心,王惠回國休息了幾個月,在這期間,她發現父親的身體惡化了。“醫生說他常年服藥,腸胃受損很大,很多器官也都衰老了,讓我們家屬多留心。”

王惠和愛人商量後,兩人都搬到了父母家長住。“因為我的公公婆婆都去世了,所以我們還算壓力小的,有的朋友兩口子還得照顧雙方老人,更吃力。”生活剛步入正軌,王惠的女兒去年年底又向她求助:女兒懷孕7個月了,希望她能出國幫助自己。王惠沒有辦法,只好又趕到美國,“女婿每天坐火車去紐約上班,真正早出晚歸。女兒還要照看老大,那邊的人工貴,小兩口也負擔不了保姆的費用,孩子也確實難。”

今年6月初,王惠接到了丈夫打來的電話,讓她火速回國,父親病危。當時已經是晚上,王惠馬上定了第二天最早的一個航班。把兩個孫子都哄睡了後,她在床邊默默地坐了半天,又到廚房蒸了一鍋包子,還包了一百多個餃子,把家裡的冰箱裝的滿滿當當,“閨女到現在也不會蒸包子,孩子們都愛吃帶餡的。”

最終還是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面,王惠的心裡總是不能原諒自己。在父親去世之後不到一個月,女兒又叫她出國,“說的挺委婉,讓我換換環境、散散心。自己的孩子,我能說什麼?!不過,我暫時不去了,還是得多陪陪我媽,我爸這一去,對她打擊也挺大。也是八十多歲了的人了,我實在放心不下。”

回家照顧老母親,需孩子“批假”

上個週末,李英霞剛從老家回到北京,雖然她很想再多照顧母親幾個月,可是兒媳的年假已經到期,剛滿1歲的孫子也不能無人照料,於是她的“假期”也只能結束。“我有時候跟我媽抱怨,回來照看一下老人,還得兒媳婦‘批假’。我媽就勸我‘委屈誰也別委屈孩子’,總是催我快回來,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李英霞覺得特別對不起自己的媽媽–父親已經去世十幾年了,李英霞從年輕時就在北京工作,母親在老家一直獨居,李英霞的弟弟一家雖然也住在一個城市,但老人不肯拖累兒子,不願意住在兒子家。如今老人的腿腳不好,已經兩年多沒有出過自家小院,平日裡的米、菜隔三差五的都是兒子來送,或者請鄰居們幫忙代買。

“本來想退休後回老家照顧一下老母親,這又被孫子絆住了。”李英霞覺得自己這一代人特別不容易:年幼的時候早早自立,沒得到父母太多的關照,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中年的時候,經常加班,也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退休的時候,也不能享受“夕陽紅”的生活,“父母都是八、九十歲了,三天兩頭地跑醫院,孫子輩的還小,現在又都指著我們這些爺爺奶奶給幫忙帶!哪頭都是你的責任,哪頭照顧不好都交待不過去,自己的身體其實也並不健康!”

李英霞的抱怨也說出了秦世琨的心裡話。他也是和老伴一起從老家來北京幫女兒帶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年過九十的老母親卻還在老家的農村獨自為生。雖然老人的身體還硬朗,老家也有哥哥們在幫忙,但秦世琨總是有點放心不下。“這麼大歲數了,有時候說沒就沒,我是我媽最寵的小兒子,每次回家,她都在枕頭底下給我藏好吃的,我真的挺想陪她住幾年。”

但是他的女兒、女婿平時上班都很緊張,老伴一個人沒辦法又看孩子又幹家務,需要秦世琨幫忙買菜、做飯。秦世琨只能在心裡惦記,有時候也難免批評自己的女兒不夠獨立,“我們年輕的時候,工作是三班倒,我和她媽媽都是輪著給他們洗衣服做飯,哪有她們這樣,孩子睡自己也睡了的時候,現在的年輕人太不能吃苦了。”

妥協

給母親請了表妹來陪伴,外加一個保姆

雖然把閨女拉黑了幾天,但跟自己的孩子又能生氣多久呢,王惠最近也重新考慮了未來的安排–她打算和愛人一起再去給女兒幫忙一、兩年,然後再回國。在父親過世後,王惠也跟原來的親戚朋友加強了聯繫,希望能從中給母親找一個能夠長期陪伴的親友。

幸運的是,她很快找到了合適的人:表姨家的妹妹早年喪偶,幾年前就下崗在家,她的兒子在外地工作,還沒有成家,表妹這幾年沒有太多家庭負擔,反而有經濟壓力。王惠跟表妹多次談心,向表妹求助,希望她接受自己的僱請,幫助自己照顧母親。

在這期間,王惠也多次到家政公司面試給母親選擇了一個固定的小時工,然後請表妹住到家裡陪母親,“表妹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繁重的活兒,交給小時工做。就請她陪著我媽說說話,倆人還可以搭伴逛菜市場,看電視,主要是有人能跟我媽交流。”

反覆勸說了多次,表妹才放下顧慮,同意幫忙。王惠又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總算踏實了,“我媽媽覺得這一下就得花好幾千元,有點心疼,我只好跟她說,只有你好好的,我才能放心去看孫子呀。媽媽最後也是為了讓我放心,才同意了,還安慰我說:人的眼皮長的就是向下看的,老一輩的讓著孩子輩的,天經地義,讓我千萬別跟孩子置氣。”

最近,王惠的女兒也提出來,要帶著兩個外孫趁著聖誕假期回國探望自己的姥姥,王惠也答應女兒,春節過後就和愛人一起飛美國去幫她帶孩子。“再過上兩年,外孫們都大了,我應該就能回來了。那個時候,媽媽年紀也很大了,我就哪兒都不去了。在爸爸那裡留下的遺憾,不能再重演”。

一個在家照顧娘,一個來京照顧外孫女

像王惠這樣能找到親友相托的幸運兒還是少數,更多的老人在無法兩頭兼顧的情況下,只好夫妻分居。方曉雲最後的選擇就是這樣–她到北京給女兒帶孩子,老公在老家幫她照看母親。

“說是幫忙照顧老人,其實也就是給我媽留個伴兒。我愛人也是借這個理由留在家裡,他不願意過來。”對於丈夫的選擇,方曉雲有怨言也有理解,“照顧老人,畢竟還能住在自己家裡,生活不用改變太多。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帶孩子,男同志確實不太容易接受。”

雖然大多數面臨選擇的夾心老人都選擇了照顧孩子,但他們也都為自己的選擇忐忑,除了不放心老人的健康之外,也擔心自己的付出不被孩子理解。“每次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包括我們的長輩,都在為孩子們考慮,把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但這種犧牲,孩子們明白嗎?她們會不會把我們的退讓當作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