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觀天下
美聯儲是美國央行,很多人一定以為他存在幾百年了,其實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金融危機,1907危機純粹就是流動性危機。那次危機是源於金融業務種類擴張,大量的信託業務開展,而在經濟回落的時候,銀行遭受了擠兌,信託大量倒閉。流動性緊張的恐慌蔓延開來。那一次JP摩根的摩根最後出手緩解了流動性。
危機之後,大家就開始想應對方法。總不能將穩定銀行業的任務一直交給國際寡頭比如JP摩根。所有防止風險的方法,實際基本上也就那麼幾種,一種是靠監管,靠自覺是不行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為了錢會放棄道德,從而出現道德風險。另一種就是三國時期曹操用過的,鐵索連舟。把所有銀行通過一個儲備法案連接起來,當有一兩家銀行出現危機,那麼用儲備的流動性解決。你是否看到了特別提款權SDR的影子,不管如何創新,金融行業面對風險的手段都是泛善可陳,非此即彼。
於是1913年就出現了《聯邦儲備法案》,大銀行組織個董事會,全美國其他銀行大大小小都是股東,然後日常的董事會解決一切問題。
實際上在美國曆史上對於是否需要央行這個問題至少吵了100年,因為各州都是聯邦體制進入的,也就是說政權比較鬆散,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不想要一個權力巨大的美聯儲,在美聯儲之前建立統一央行的努力失敗了兩次(費城在之前一直是反對中央銀行體系的中堅力量)。直到1929年,美聯儲還是個擺設,就是用來建儲備的。
1929,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金融危機來了,美聯儲按部就班,按道理是作為儲備機構,你要救援銀行,但是危機實在太多了,銀行倒閉了,老百姓儲蓄也沒了。老百姓受到傷害,於是呼籲兩件事:第一,政府要管管這些銀行,別讓他們把我們的儲蓄敗光了。第二,主管部門是幹什麼吃的?事情很簡單,看來看去,美聯儲算是主管部門。
結果當然是美聯儲權限進一步擴大,雖然過會依然把持著美國債務上限,但是美聯儲履行職責變得更加主動,稍微動一動,比如08年,就開始直升機撒錢。因為很簡單,1929年的錯誤大家都不想再犯。
而若論美聯儲誰控制的。就是全美銀行業,當然這麼多的銀行,大家七嘴八舌也說不出個結果,所以就是大銀行家把持的。有人可能覺得投票權是挺民主的,但實際上,會議還是會存在意見領袖,這些人最終主導會議判斷。
美聯儲由在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分佈美國各地區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組成,採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但現實是政府並沒有太多的干預權限。
凱恩斯
不要訛傳了!美聯儲是美國政府機構,不是什麼私營部門!
根據美聯儲披露,2017年向美國財政部上交了總額為802億美元的利潤,2016年則上交了915億美元。請問:美國哪個私營部門需要每年向美國財政部上交這麼多利潤的?
美聯儲是按照美國1913年通過的《聯邦儲備法案》設立美國的政府機構,執行中央銀行的職能。只不過不屬於白宮直接管理,而是與環境保護署、聯邦勞工關係管理局等機構一樣,屬於一種特殊的美國政府機構,稱為獨立管制機構!
美國獨立管制機構是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命令設置的組織上獨立的政府機構。法律規定它不僅擁有行政權,而且具有委託立法權和委託司法權。
獨立管制機構也分聯邦級與州級,目前美國聯邦級別的獨立管制機構有50多個。
美國聯邦獨立管制機構,其領導機關委員會成員都是由總統任命的,美聯儲也不例外。只不過在任期內總統無正當理由不得撤換。
所以,美聯儲是一個政府部門內部的獨立實體,不屬於任何一個私營部門。美聯儲服從於包括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和隱私法(Privacy Act)在內覆蓋聯邦機構而不是私營公司的法律;同時國會給予美聯儲自治的權利以保證其獨立於政治壓力之外行使職責。
也就是說,美聯儲的控制方式是:運營根據專門的聯邦法律體系,領導機關成員由總統任命,同時受國會監督。
美聯儲成立的本末由來
上個世紀初,由於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美國公眾意識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場存在很大問題,必須成立一個機構對金融市場進行適當監管。
1907年金融危機結束後,美國參議員尼爾森·奧爾德里奇(Nelson Aldrich)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教訓。奧爾德里奇花了將近兩年時間考察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隨後起草了被稱為《奧爾德里奇計劃》的提案,主張美國應該模仿歐洲國家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
但是《奧爾德里奇計劃》受到許多議員的強烈反對。作為共和黨人的奧爾德里奇擔心聯邦政府權力過大,在《奧爾德里奇計劃》中擬設立的中央銀行各種角色都是由私人銀行扮演,而不是屬於政府機構。
奧爾德里奇其實想復興的是美國建國初期“美國第一銀行”和“美國第二銀行”的做法。這兩家銀行作為私人銀行,曾經起到準中央銀行的作用,但是各自都只經營了20年,後來沒有再獲得美國國會同意繼續經營的牌照。
奧爾德里奇本人和摩根大通的創始人摩根關係非常密切,女兒則嫁給了美國超級富翁洛克菲勒唯一的兒子小洛克菲勒。於是許多人強烈懷疑奧爾德里奇的目的。今天說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是私人銀行的訛傳大概都是從此開始的。奧爾德里奇對這些指責也有口難辯。
民主黨人威爾遜於1912年當選了美國總統,威爾遜認為《奧爾德里奇計劃》的整體框架還是存在很多優點的,但需要認真修改才能實施。在威爾遜總統支持下,參議員歐文和眾議員格拉斯以《奧爾德里奇計劃》為藍本,在1913年另行起草了《聯邦儲備法案》。
《聯邦儲備法案》中對美聯儲的機構設置的確與《奧爾德里奇計劃》非常相似,但是兩者有重大差別:
沒有最後實施的《奧爾德里奇計劃》把美聯儲完全定性為一個私人機構;
而《聯邦儲備法案》把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定性為聯邦政府機構,雖然美聯儲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被定性為更接近於私營部門的非營利性機構。
我們要注意,美聯儲是不能分紅的,這一點也充分說明其本質不是私營機構。美國的全國性私人商業銀行成為美聯儲股東是強制性的,說白了就是大家都必須交會員費,美聯儲擁有美國3000多家會員銀行作為其股東。其實這跟其他國家的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關係,沒有本質不同。
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分兩種,一種是全國性銀行,強制入會,另一種是州內銀行,自願入會。但無論哪一種會員,都必須是美國銀行,外國銀行不行 !
美聯儲每年94%以上的利潤是要上交美國財政部的,比如2017年就向美國財政部上交了802億美元的利潤。剩餘部分用來維持美聯儲自己的開支。
美國政府中的獨立管制機構
在美國政府當中大大小小的各種獨立機構中,美聯儲基本上是屬於規模最大一級的。規模屬於最大還有比如環境保護署、聯邦勞工關係管理局等,都各有 1萬多名工作人員;比較小的如聯邦海事委員會核管制委員會一般也有300多名工作人員。其運作機制都是由專門的法律規定的。
也就是說,美國聯邦的行政權並非由白宮壟斷,而是進一步被許多獨立管制機構所分割的。
建章看世界
1913年,經過與美國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較量,國際銀行家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徹底控制了美國的國家貨幣發行權。美國的美元霸權,設計了一個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對少數人的負債,實際上是:美聯儲股東的少數人用負債奴役了整個世界。美元就是一張人民對銀行家的欠條。這樣,世界創造了多少財富,都是沒有意義的,不是人民的。
威爾遜總統在去世之前,他承認自己在美聯儲問題上是被欺騙了,他內疚地表示:我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
是的。1913年的這個《美聯儲法案》,也給世界人民帶上了永久的桎梏和枷鎖。這個,比《1984》更為恐怖。詳情請閱讀《美聯儲的秘密》。該書是英語世界被禁時間最長的一本書。
夢鬱CHINA
美聯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央行,因為它並不是美國政府直接管轄,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很多人說美聯儲是私人機構,其實美聯儲是既不是完全的政府央行,也不是私人銀行,它是獨立於美國政府和地方洲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機構,受國會監督和控制,其中緣由要從美國曆史說起。
美國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幾大家族推進和建立的,洛克菲勒、卡內基、阿斯特、福特和摩根,央視有個不錯紀錄片――《美國商業傳奇大亨》,通過幾大家族講述美國的建立和成長,某種意義他們推動了美國前進的車輪。當然銀行也是他們商業帝國的一部分,很多州立銀行和投行都有他們的身影,美國曆史發展中,總統的更迭背後,少不了背後大財團的支持,彼此依附彼此扶持,但是那時候並未出現現在的美聯儲,而是美國曆史上失敗的所謂第一銀行,第二銀行,它們實際掌控在大財閥手中,更具商業銀行性質,而且州立色彩鮮明,最後國會關閉。
伴隨著美國政府和州政府的彼此明爭暗鬥,一直到1907年發生金融危機,財閥和政府都受到波及,雙方意識到需要有一個央行來維護金融市場安全和穩定,經過不斷的爭論和協商,美聯儲在1913年才正式成立。
為什麼時隔幾年呢?因為一方面財閥不想聯邦政府權利過大,威脅自己利益,而聯邦政府也不想央行被少數利益集團左右,於是雙方互相滲透,一起成立了現在的美聯儲,由7名聯邦儲備局政協委員和12位地方聯儲主席,主席由總統提名,這是彼此權衡後的選擇。由美國政府和州立銀行共同控制,州立銀行背後就是財團,一直活躍在幕後。美國總統競選花費相當高額,川普和希拉里當時競選總統花費高達50億美元,所以這是相當費錢的,而背後的資助者當然希望可以代表本身利益,財閥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競選者支持,這本身也是一種政治投資。
我是Roseview財經,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一個國家的承在主要是控制,軍事,外交,對內就是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