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擁有1300多萬軍隊,為何不願意加入對日本作戰?

用戶172819178


蘇聯並沒有“不願意”對日作戰,只是(1)要有合適的價格(2)要等對德作戰完全勝利。

蘇聯在1945年初,已經擁有1200多萬軍隊。但這時候蘇聯依然不對日本作戰,為什麼呢?

首先是此時蘇聯正集中力量在對德作戰。

德國在1941年入侵蘇聯,是蘇聯的主要敵人。二戰中蘇聯死了2700萬人,99%都是被德國人乾的。而當時蘇聯和日本還有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對德國這個主要敵人必須打倒。在1945年初,德國雖然日薄西山,還是擁有數百萬軍隊,蘇聯怎麼可能在緊要關頭分散力量去對付日本?

再說,歐洲作戰不光是攻滅德國,還存在和英美劃分歐洲勢力範圍的事情。你把兵力調到亞洲去了,到時候歐洲地盤少佔一塊,這損失可就大了。

此外,當時蘇聯1200萬兵力,絕大部分都在歐洲,留在遠東的不過百萬人,而且都是二線部隊。蘇聯的主要作戰物資也都在歐洲。要對日本作戰,就得把大批部隊和輜重從歐洲運輸到亞洲來。要通過西伯利亞運送這麼多人力物力本身就是很大的負擔,不是玩紅警,鼠標一點,幾十輛坦克半分鐘就能跑到地圖另一端。蘇聯必須先徹底打垮德國,解放了歐洲這一路,然後才有精力來對付日本。

此外,蘇聯要出兵日本,這麼大的軍事舉動,可能還要一些犧牲,那麼肯定就要索取相應的價錢。

斯大林不是慈善家,出兵一定要割肉的。問題是之前斯大林要價太高,比如要外蒙古獨立(雖然事實上已經在蘇聯扶持下獨立了,但國民政府一直沒成立)。這些都一直沒談攏。但是到了1944年,國軍來了個豫湘桂大潰敗,被日本一下子打穿了大路線。這讓羅斯福很擔心,自己扶持的小弟這麼衰,看來必須依靠老毛子了。於是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同意讓外蒙古獨立,換取蘇聯出兵。

斯大林看到肥肉到口,欣然同意,約定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出兵攻擊日本。

實際上,德國在1945年5月8日投降,蘇聯在8月8日晚上23點向日本宣戰,9日0點即開始全線進攻,還是比較守時的。相對而言,英國佬這方面比較不守信。1942年開會說在1943年上半年登陸歐洲大陸,1943年1月說推遲到1943年8月。最後一直到1944年6月才在諾曼底登陸。

蘇聯在8月對日宣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使其最後一絲幻想(佔據我國東北頑抗,依靠蘇聯斡旋)徹底破產。但是同時也給我國造成了巨大傷害:外蒙獨立了。

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古根據公投結果獨立。1946年,對獨立予以承認。1952年,已經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宣佈廢除這個條約,重新否認外蒙獨立。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就此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這一問題涉及了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這裡主要從軍事角度進行分析,投入對日作戰對於剛剛消滅法西斯德國的蘇聯而言需要時間去準備。

1945年紅軍和紅海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300餘萬人,但在對日作戰之前蘇軍面臨著不少的問題:步兵嚴重缺乏,需要從歐洲進行調動部隊且僅有一條鐵路幹線,補給不易,從歐洲戰區空降的指揮部需要和下級部隊磨合,以及大規模進攻前的偵察。

由於在戰爭中前期過於慘重的傷亡,到了1945年紅軍的步兵部隊幾乎都處於嚴重的人力不足狀態,1945年3月第五集團軍的各步兵師平均只有2625人,由於人力的捉襟見肘,紅軍不得不大幅度壓縮了步兵師的編制,形成了三種步兵師:3600人、4000人及4500人師,分別包括有12個、18個和21個步兵連,每個師的步兵兵力下降到900-1600人,僅相當於一到二個滿編營。即使這樣不少部隊的滿員率依然不足,只有部分近衛步兵師的兵力狀況較好。

在戰爭最後的日子裡紅軍更多采用的是儘可能依靠炮兵和坦克的優勢來取得勝利。在對日作戰行動開始之前,不少從歐洲戰場下來的部隊需要進行整編補充,對補充兵員進行必要的整合訓練,使部隊恢復到比較好的作戰狀態,這需要消耗時間。

如果蘇聯擁有1300多萬的大軍加入對日作戰,那麼可以說日軍不可能是對手,重點在於兩線作戰,導致戰鬥力的損失,如果要補充也需要時間。


川陀太空問答


蘇聯擁有1300萬軍隊卻遲遲不對日宣戰,原因何在?因為蘇聯要撈取最大的政治資本以便戰後分得更多的利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國家利益的必然選擇!蘇聯最後對日宣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蘇聯的主要敵人是納粹德國,1300萬軍隊只是名義數量,真正的精兵不及一半。兩線作戰不利於蘇軍,集中主要兵力攻破柏林獲得的利益遠遠大於擊敗日軍。

其二、蘇聯1939年與日本有過一戰,也就是著名的諾門坎戰役。此戰蘇軍雖然取得勝利,但是兵員裝備損失大於日軍,蘇軍傷亡2.5萬人,日軍傷亡1.5萬人。經此一戰,蘇日雙方都忌憚對方,不願輕易開戰。蘇聯的重點在歐洲,日本的重點在東亞!



其三、蘇聯一直採用援助國軍的方式削弱日軍。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獲得的外援最多的國家是蘇聯、其次是美國、初期德國援助也多。蘇聯在1937—1939年期間,給國民政府供應總數大約為1000架飛機,2000名“志願”飛行員,500名軍事顧問以及大量大炮、軍需品和石油。這些是根據總額為2.5億美元的三項中期低息(3%)貸款提供的。


其四、蘇聯選擇了最佳時機出兵攻擊日軍,取得了更多政治資本!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攻擊日軍的條件是中國必須承認外蒙獨立;且蘇聯將取得千島群島、薩哈林島必須給蘇聯;旅順港、大連港成為蘇聯海軍基地;中東鐵路、滿洲鐵路由中蘇合營。最終美國在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開始進攻日本本土時,蘇聯才匆忙出兵東北撈取勝利果實!


大秦鐵鷹劍士


1945年年初,前蘇聯即將擊潰希特勒的德國法西斯軍隊,蘇聯的軍隊規模達到了1300多萬人,二戰即將進入最後收尾階段。日本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都在節節潰敗,法西斯失敗已經不可逆轉。前蘇聯軍隊不進入中國戰場,要分兩個時期來看:

1945年之前:莫斯科保衛戰的殘酷,抵擋德軍的漫長戰鬥

1941年,希特勒的德軍如日中天,所向披靡,整個歐洲幾乎被掃蕩,德軍一路殺到莫斯科郊外,但讓希特勒沒想到的是,整整在蘇聯打了四年都沒有攻下莫斯科,到了1945年,德軍已經在多個戰場出現失敗狀況,而蘇聯軍隊已經恢復元氣,開始發起反攻,將德軍的精銳部隊擊潰在蘇聯本土。

在1945年之前,蘇聯的首要目標還是要保持自己領土的完整,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德軍上,根本無暇顧及中國戰場。

1945年:大國角力,一絲毫的動靜都可能造成大的聲響

1945年,是世界政治格局關鍵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各國已經開始考慮戰後各國的利益問題,其中尤以蘇聯和美國兩強為代表。對於日軍,蘇聯要看各方走勢,日軍同美軍的直接對峙,可能會削弱美軍,那就會間接增強自己在最後“分割”時的話語權。蘇軍開始不願出兵中國也在此。

而之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擊潰日軍,並向日本本土投射原子彈,幾乎將日軍擊潰。前蘇聯也坐不住了,出動150萬軍隊進入東北攻打日軍,以求在獲勝後的談判中搶得更多利益。

你如何看待蘇聯最後時刻出兵150萬進入東北?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1945年初,蘇聯確實已經擁有了一千多萬的軍隊,納粹德國敗局已定,蘇聯已經完全有實力出兵對日宣戰,那為何遲遲不願意對日宣戰呢?還是“利字當頭”吧。先看看1945年前中國抗戰的大概局勢。日本為了摧毀西南美軍空軍基地,打通與確保大陸交通線,以便堅守長期作戰和解除美軍對本土的轟炸威脅,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入了四十幾萬的兵力發起了豫湘桂大作戰,國民黨一百三十多萬大軍一潰千里,丟失了河南、湖南、貴州等大量土地,這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第二次大潰敗。

而此時的全世界都在組織大反攻,只有中國正面戰場一敗再敗,連美國總統羅斯福都認為中國戰線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著潰敗,而急於請求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但斯大林卻巋然不動。

直到1945年2月,英美蘇三巨頭在克里木半島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為了緩解英美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當時美國對原子彈的研製並沒有信心),英美以國民政府的領土權益等等同斯大林作為交易條件,斯大林才同意承諾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對日宣戰,因為斯大林也看到了美軍在太平洋島嶼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對於貪得無厭的北極熊,二戰前夕曾和德國分割波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等行為,沒有利益可圖的“北極熊”是不會傻到甘心為美國充當炮灰。而對於英美蘇的雅爾塔密約(具體內容就不詳談了),蔣介石極為不滿曾派宋子文和蔣經國前往蘇聯同斯大林交涉,但均被斯大林否決了。

德國於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後,斯大林得到了“利益”後也履行了雅爾塔密約的承諾,於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吃了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後,8月8日晚間正式宣佈對日宣戰,剛好三個月的期限,不晚也不早。

而蘇聯高層早已經料定日本快堅持不住了,再不出手只有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喝湯”了,於8月9日150萬蘇軍在華系列夫斯基元帥的率領下出兵東北和朝鮮半島,十餘天時間橫掃90多萬在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

日本投降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斯大林開始和美國劃分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也為日後的半島戰爭埋下了隱患。所以,當時蘇聯擁有1300多萬的軍隊,遲遲不願意加入對日作戰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所至吧。


賽門軍略


首先我們要知道,1300萬軍隊只是峰值,並不是蘇聯的常備軍人數,是在戰爭狀態下召集全國成年男子投入作戰,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社會經濟基本癱瘓。

接下來就是兵員素質問題,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維持幾百萬的軍隊是要耗費大量的金錢,並且在和平時期是見不到經濟收益的,所以蘇聯在德軍入侵之前也只是維持了常備軍,儘管後續又陸續補充了兵員,但這些正規軍在二戰初期就被德軍擊潰了大部分,重武器和大量武器彈藥喪失,加上軍人培訓週期問題,這1300萬人是有很大水分的,擁有完整後勤和炮火支援的只是少數正規軍,大部分是臨時組建的民兵部隊,也就是俗稱的雜牌部隊,這樣的軍隊能不能打敗日本是一個很大問題。

再說戰略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前,蘇軍是一直被德軍吊打,在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之後蘇聯才真正進入反攻階段,在德國沒有被擊潰之前蘇聯又怎麼會進攻日本?

何況俄國和日本曾在中國東北打了一仗,雙方都是傷亡慘重,繼承俄國大部分家產的蘇聯也曾在遠東地區部署了上百萬精銳防範日軍偷襲,但是德軍閃電戰一開始,這些部隊就全部開拔回國抵抗德軍了,只留下少數兵力還生怕日本知道,對外一直宣稱遠東有重兵把手。

接著就是後勤,有句話說的好,打仗就是拼的後勤,不然你人到了戰場沒武器沒彈藥還打個屁,而當時蘇聯的全國資源都被調到前線才勉強支撐,後來德軍的b集團軍更是打進了高加索幾乎斷掉了蘇聯的油料供應,你說這時候的蘇聯那什麼人和物資去揍日本?兩線作戰沒有強大的人力物力那就是找死。

就算蘇聯還有家底打算硬上,但從莫斯科所在的歐洲富庶地區到達遠東僅僅只有一條遠東鐵路,並且全年有大半年是冰封期,火車根本開不過去,運輸費事費力不說,一旦日本空軍炸燬遠東鐵路那待在遠東的軍隊將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

綜合以上因素蘇聯在二戰前中期是絕對不會和日本開戰的,而到了戰爭後期德國被打敗,國家工業機器全面啟動,就算停掉但巨大的慣性產能依舊可以支撐蘇聯對日作戰,加上蘇德戰場上被解放出來的作戰官兵都是百戰之師,作戰能力十分強悍。

反觀日本呢,最精銳的十六個師團其中十個已經被中國的長期抗戰消耗殆盡,僅存的精銳也被美軍在東南亞包了餃子而在中國大陸上的都是三期以後的補充兵,至於號稱陸軍之花的關東軍在戰爭後期已經被補充兵全部輪換掉,一群培訓到一半的新兵拿著步槍和幾門九五式步兵炮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空軍都死在太平洋戰場上了,剩下能開飛機的都去做神風敢死隊隊員了()面臨蘇聯的機械化鋼鐵洪流,只堅持了三天就被擊潰穿插,最後迅速潰敗。

所以說蘇聯並不是不願意打而是時機不到。


微藍大法官


到了一九四五年的初期,蘇聯的總兵力已經差不多達到了1000多萬。就是二戰時期總兵力最多的國家,但是此時的蘇聯只想一心的攻打德國,並沒有任何的想對日本發動攻擊。本來就是美國和蘇聯各自在較勁,開始是美國請求蘇聯,但是從事情發展到最終的結果,變成了蘇聯主動的出擊。這是為什麼呢?蘇聯追求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首先,在戰爭的開始,以當時蘇聯的軍事力量確實不能進攻日本。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國、蘇聯、英國三個國家瞬間成為了盟友關係,但是這個聯盟的內部也是矛盾重重,1942年,丘吉爾和羅斯福分別派出自己的特使訪問了莫斯科。斯大林當面提出讓英國和美國從西面共同夾擊德國,但是英國和美國用了各種的理由回絕斯大林的請求。在這一期間,英國和美國確實有各自的難處,這一點,應該能得到理解,但是隨著時間進入的1943年以後,美國英國還是在按兵不動,這分明就是成心的。到了1943年的夏天,美國和英國準備的已經十分的充足了,可以隨時對德國進行攻擊,但是為了能夠盡最大的力量消耗掉蘇聯的軍事力量,美國和英國依然選擇了以逸待勞。一直到了1944年的夏天,如果再不參戰就有可能會失去掉重新洗牌的情況下,美國和英國才發動的諾曼底戰役。在歐洲戰場上蘇聯是有求於美國的,可是在亞洲戰場上情況是反過來的,美國則需要蘇聯。

在1943年之前,其實美國人希望蘇聯能出動軍事力量對日本進行打擊。那時的蘇聯首要目標就是要抵擋住德國瘋狂的進攻。戰爭正在處於關鍵時期,根本沒有多餘的軍事力量來對日本發動進攻。不過在德黑蘭的會議中,三國已經確定了各自進攻的方向。但是實際情況中三國並沒有真正行動起來,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了1944年,蘇聯主動的發動的全面的反擊,德國的敗局已經成定數,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與此同時,美國對日本的作戰也取得了極大的戰果。日本依靠的島嶼的優勢層層的抵抗美軍,就光是硫磺島戰役,美國軍隊的傷亡就多達14萬多人。一是美國為了能夠減輕自己的傷亡,希望蘇聯能夠出動軍隊對日作戰。此時的蘇聯也像當初美國想的那樣,利用日本儘可能的把美國的軍事實力給消耗掉。為了能讓蘇聯儘快的進攻日本,在雅爾塔會議中,美國的總統羅斯福做出了很多的讓步。原先根據美國高層領導人的估計,當時以蘇聯的能力應該可以馬上對日本發動進攻了。可是結果卻出乎美國人的意料,蘇聯並沒有選擇立刻進攻日本。


其次,原子彈的應用,讓蘇聯馬上進攻日本,

那時的蘇聯一方面積極的在進攻日本,另一方面想借日本人的力量來消耗掉美國的實力。開始的時候美國對蘇聯的這種做法很是無奈,只能依靠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的在死磕著。1945年的七月,美英蘇三國的領導人在德國的波茨坦召開會議。那時的德國已經戰敗並屈服了同盟國,就在此次會議期間,美國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的消息傳到了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得到了這個消息的杜魯門洋洋自得的向斯大林炫耀的幾番,並表示將對日本使用該新型武器,就在同年的八月,美國使用的原子彈。原子彈巨大破壞力極大的撼動的日本的高層,與此同時也撼動了蘇聯,誰也不確定美國製造的多少顆原子彈,此時的日本高層有一部分人也開始動搖了,他們提出建議馬上投降美國,蘇聯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蘇聯高層的人認為此時有必要要出手了。


當時的蘇聯高層認為日本有可能屈服美國,如果再選擇隔岸觀火的話。蘇聯有可能會失去掉在遠東的利益。於是就在同年的8月9日,將近150多萬的蘇聯軍隊果斷的進攻了盤踞在東方大國的東北部,並迅速的分割包圍了70多萬的關東軍。蘇聯的此次行動直接切斷了日本的退路,日本天皇沒有選擇的情況宣佈了投降

綜合上述,當時的蘇聯之所以遲遲不願意立刻進攻日本,其目的就是想讓消耗掉美國實力。


努力成就你我他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輕而易舉佔據東北以來,雖然遠東利益受到威脅,但是蘇聯卻始終對日本報以容忍的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是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為何蘇聯遲遲不向日本宣戰呢?蘇聯改吃素了嗎?

第一,蘇聯的敵人,德國和日本的兵力都並不若於蘇聯。二戰時期的蘇聯,的確在巔峰之時擁有高達1300多萬軍隊,這個龐大而恐怖的數字,似乎有威壓世界之感,但實際上,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所向無敵,同期的敵人,也就是法西斯國家,除了一直打醬油的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也先後動員了近千萬的兵員,且戰鬥力都頗為不弱。



也就是說,蘇聯的千萬大軍面對德國和日本任何一方,都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在蘇德戰場上,蘇聯打德國尚且極為吃力,無論多麼狂妄的領導人,也不敢同時面對兩個這樣強大的敵人。

第二,避免雙線作戰。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如果沒有壓倒性優勢,任何一個國家或勢力都不敢輕易雙線作戰。兩面作戰的壓力遠遠大於一面作戰,而同時戰勝雙方的可能性更是幾乎可忽略不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就是因兩面作戰而失敗的最好反面教材。因此,作為槍林彈雨中走出來,具有非凡軍事經驗和才華的統帥,斯大林當然不會犯德國這樣的錯誤。雙線作戰正是斯大林極力想避免的,這也是為何二戰時期蘇聯和日本會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根本原因。


第三,日軍的戰鬥力並不弱於蘇聯,其戰鬥意志更是高於蘇聯紅軍。因此,即使蘇聯進攻日本,蘇聯的千萬大軍也不具備推枯拉朽,迅速消滅日本的實力。蘇聯和日軍並非沒有交過手,在1939年,位於東北和蒙古邊境的諾門坎,日軍和蘇聯紅軍曾發生過一場戰役,這就是著名的諾門坎戰役。

蘇聯對於遠東佔據東北三省的日軍,一直極為警惕,也在遠東駐紮了規模龐大的精銳大軍。在發生諾門坎戰役後,蘇聯更是集結了精銳部隊,甚至派出了蘇朱可夫親自指揮。

而日軍參戰的部隊主力第23師團,只是日本的二流甚至三流部隊,其裝備,尤其是重型裝備,更是遠弱於蘇聯紅軍。以一個在日軍中居於二流,裝備、人員均不滿編的師團,拿著在日軍中都算劣質的武器,面對一個齊裝滿員的蘇聯裝甲集團軍,戰場又位於易攻難守的諾門坎,其結果,蘇聯僅取得慘勝。

而且,雖然蘇聯紅軍最後取得慘勝,但是,蘇聯的傷亡人數比日軍更大,損失的火炮、坦克、飛機等裝備也遠比日軍更高。再加上諾門坎戰役的結束,日軍也並非被全殲,而是主動後退。因此,說蘇聯紅軍是慘勝,都是誇獎。

橫跨整個西伯利亞,在距離蘇聯核心地區萬里之遙的遠東地區,與戰鬥力強大的日軍打一場戰役,蘇聯幾乎已經竭盡全力。而本錢遠不能跟蘇聯相比的日軍,在慘重的傷亡面前,也對蘇聯紅軍產生了忌憚乃至於退縮的心理。因此,日蘇雙方都投鼠忌器。斯大林當然也不會引火上身,主動進攻日本。

第四,不進攻日本,蘇聯未必沒有中日雙方兩敗俱傷的想法。全面抗戰爆發初期,蘇聯曾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其目的當然是增強國民黨國民政府實力,防止中國迅速淪陷,成為日本殖民地,防止日本勢力迅速做大,威脅蘇聯。

而抗戰打了幾年之後,斯大林已經發現,中國雖然暫時沒有反攻之力,但日軍也沒有了繼續全面進攻的實力,雙方進入相持階段。而中日的相持對於蘇聯來說,反而是最好的局面。因為,陷入戰爭泥潭後,不但能極大的消耗中國和日本的實力,也能夠解除蘇聯遠東地區的壓力,而且,蘇聯一旦騰出手來,隨時可坐擁漁翁之利。因此蘇聯當然不會出兵打破這種“平衡”。

第五,二戰末期在蘇聯徹底擊敗德國後,蘇聯最終還是對日軍發起了進攻。這就是1945年8月份爆發的蘇聯百萬大軍進攻東北的作戰。當時,上百萬經過蘇德戰場上鍛鍊的蘇聯紅軍,面對已經空殼化的日本關東軍,真正做到了摧枯拉朽,只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就佔領了東北三省將日本關東軍徹底擊敗。



不過,此時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早已消耗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蘇聯消滅的關東軍,雖然仍貫有“關東軍”的名號,但其精銳部隊早已被抽調一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鳶飛九天2018


蘇聯在二戰時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付出了死傷二千七白萬人的慘重代價打敗了橫掃歐洲的戰爭強國德國,從這方面來說,蘇聯軍事實力在德國之上。從這方面來說,如果蘇聯要想擊敗日本,估計不費吹灰之力。然而問題來了,蘇聯軍事力量如此強大,卻遲遲不願意幫助中國擊敗日本,這是為什麼?



首先,蘇聯並沒有任何理由去對日作戰,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友情。蘇聯與日本早就1941年就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目的就是想坐山觀虎鬥,然後自己漁翁得利。美國同樣也是這樣,如果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根本不會參戰,他只會通過售賣武器來發戰爭財,可以說美國能在兩百年內就能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一強國與這很大關係。


除此之外,1941年德國突然入侵蘇聯,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蘇聯在德國的閃擊戰攻勢下被打得損失慘重,蘇聯自顧不暇根本就沒有功夫去管日本。在蘇聯人的眼裡,德國才是他們不共戴天的敵人,至於日本,蘇聯人只是希望他們不要添亂就好。

即使德國戰敗之後,蘇聯只是忙著與美英法等國瓜分利益,蘇聯根本就不記得中日之間還在戰鬥,因為蘇聯認為這根本不關它的事。直到1945年7月,蘇聯調集一百五十餘萬大軍兵發三路進攻駐紮在中國東北的八十萬關東軍。蘇聯不會這麼好心幫助中國,出兵東北是有條件的,蘇聯要求外蒙古獨立,其次薩哈林島南部和鄰近的所有島嶼統統歸蘇聯,再者就是將旅順港租借蘇聯作為海軍軍事基地。


麥地傳奇


戰爭初期,蘇聯的主要兵力用來對抗德國的軍力,所以這個時期他們是無力參與對抗日本的戰爭的。雖然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蘇聯的兵力最強大時曾經達到過1300萬軍隊,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常態而只是一個最大值,總的來說的話,蘇聯還是缺乏同時兼顧德國和日本的實力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蘇聯軍隊在數量上完勝日本軍隊,但是日本作為一個重視軍工體系發展的國家,他們的精兵政策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的。就軍人素質而言,日本的戰士完全不弱於蘇聯,而他們的犧牲精神甚至可以說是強於蘇聯的。

事實上,自從二戰爆發開始,美國、蘇聯和英國就成為了名義上的同盟,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雖然表面上三個國家是同盟,但是暗地裡還是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堅決反對羅斯福先打敗日本的主張,強烈要求先解決歐洲的麻煩再回過頭來搞定日本,他這樣的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儘快解決蘇聯核心部分的威脅,以爭取最大限度的爭奪遠東的利益。

雖然戰爭後期的蘇聯對德國的反抗已經勝利在望,但是為自己打算盤的蘇聯當然願意讓日本儘可能消耗美國的實力,畢竟就當時的綜合國力而言,美國是蘇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們不會選擇幫美國。直到德國戰敗、蘇聯在東歐的霸權確立、國內生產總值有大幅度回升後斯大林才統一給予日本最後一擊。

另外,雖然蘇聯在這時已經對德國造成了重創,但是自己也遭到了很大的損失,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想把自己的兵力轉移到對抗日本的戰場上也是很難的。所以說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還是基於自身的實際能力,蘇聯都不會選擇加入對抗日本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