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成股東“提款機” 四季度17只個股遭套現44億

年底這段時間,上市公司各項“大考”來臨,為了提高“期末成績單”上的“分數”,他們竭盡全力。

近期,各種奇葩的賣資產方式開始湧現,比如字畫、飛機,還有應收賬款等。不過,“鐵打的營盤”,出售金融資產一直都是上市公司扮靚業績的主要方式。

根據iFinD數據統計顯示,四季度以來,共有592家上市公司遭股東減持,合計減持金額超過312億元。而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股儼然成為“提款機”,17只股票遭套現逾44億元。

減持了哪些金融股?

雖說中小板、創業板還是被減持個股的聚集地,但從減持金額看,“巨無霸”金融股首當其衝。記者梳理發現,四季度以來遭減持排名前二十的上市公司中,有六家為金融股。

數據顯示,截至21日收盤,華泰證券、江蘇銀行、財通證券、東方證券、國泰君安等17家金融機構遭股東減持,減持金額合計超過44億元。

金融股成股东“提款机” 四季度17只个股遭套现44亿

注:上表統計時間為2018年10月8日—2018年12月21日,減持方並未完整統計

具體來看,被減持股數最多的是江蘇銀行,蘇常柴A和匯鴻集團合計減持1.26億股,減持金額超過8億元。分類別來看,證券股佔據減持的六成,遭減持金額高達32億元。

而有意思的是,A股的證券板塊自10月19日以來迎來的一波強勢上漲,最高漲幅超過45%。即使近日指數迎來調整,截至今日收盤,證券板塊指數漲幅仍有26%,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僅有1.2%。

從近期的研報來看,金融股仍然是機構的寵兒,都給予金融股厚望,將其看作價值窪地。

金融股成股东“提款机” 四季度17只个股遭套现44亿

扮靚業績,上市公司年底集中拋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了多家上市公司出售金融股的公告發現,“減持所獲收益將計入公司當期損益,對公司2018年業績產生有利影響”、“因自身發展的資金需求”成為多家上市公司出售金融股的主要說辭。

以四季度遭減持最多的華泰證券為例(四季度遭減持逾8億元),華泰證券股東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匯鴻集團)公告稱,減持是根據公司的戰略發展需要,為進一步促進公司在環保再生、冷鏈物流和“走出去”生產基地建設等領域工作的開展,盤活存量金融資產,不斷優化公司資產結構。

金融股成股东“提款机” 四季度17只个股遭套现44亿

顯然,就公告而言來推斷減持金融股的目的並沒有太大價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匯鴻集團發現,該公司近年來多次出售金融資產。2017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公司審定的減持額度是不超過16億元,今年9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決定將此項再增加40億元。

截至12月19日收盤,匯鴻集團公告,公司累計減持華泰證券約2339萬股,佔華泰證券總股本的 0.28%。上述減持公司可獲得投資收益共計約3.72億元。上述減持所獲收益計入公司當期損益,對公司2018年度業績產生有利影響。

除此之外,公告顯示,進入12月以來,匯鴻集團先後6次發佈減持金融資產公告。

從財務數據看,公司投資收益已超過淨利潤。根據匯鴻集團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9.795億元,同比增加176.47%。扣非淨利潤-1.103億元。同時,公告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實現投資收益13.54億元。

但從匯鴻集團公司主業方面來看,2016年和2017年,匯鴻集團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675.26萬元和-1.51億元,而投資收益合計分別為9.02億元、12.13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出售股份是為了集中精力做主業,對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都是好事。但如果僅僅是為了增厚業績,甚至突擊扮靚業績,投資者就一定要保持警惕,畢竟這些都是一次性收益,而非主營業務景氣導致的業績增長,不具備持續性。

(每經App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